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文学修养读本》对象既可以是大专院校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社会普通大众。《文学修养读本》的基本宗旨是,着眼于读者文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我们的基本理念是,让文学从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走进人生。基于这种理念,设计了《文学修养读本》的基本内容。上编主要介绍文学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介绍*简单的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编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角度(切入点),即“内行看门道”的“门道”;下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西方文学主要名作。由于篇幅所限,仅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属于举隅性质,要想了解其“全”,那就请读者自己到文学海洋去遨游吧!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于读者文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让文学从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上解放出来,走向大众,走进人生。上编主要介绍文学的学科属性(人文学科),介绍简单的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中编介绍文学欣赏的基本角度(切入点),即“内行看门道”的“门道”;下编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家,西方文学主要名作。
【作者简介】
胡山林,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信阳师院华锐学院特聘教授。曾获得河南大学“十佳教工”、“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大学名师”、“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河南省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曾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极关怀:文学的深层精神价值研究》(06BZW009),被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评为优秀项目。主要著作:《文学欣赏导引》、《文艺欣赏心理学》、《寻找灵魂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编文学欣赏概论
章文学是关乎灵魂的学问
节文学属于人文学科
第二节人文学科的对象及特点
第三节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章文学涵义与特征
节文学的涵义
第二节文学的特征
第三章文学欣赏涵义与途径
节文学欣赏的涵义
第二节文学欣赏的途径
第四章文学欣赏原则
节不可当真
第二节保持适当心理距离
第三节用心灵拥抱对象
第四节只可意会不可求甚解
第五节用历史眼光看作品
中编文学欣赏角度
第五章语言层面
节字句、音节与神气
第二节字词的暗含意味
第三节语气的把握
第四节古诗词的语法特点
第五节文学的多义性
第六章形象层面
节意象与意境
第二节人物与主题
第三节人物与作者
第四节把握故事情节
第五节怎样评价情节
第六节背景与氛围
第七章意蕴层面
节意蕴的涵义及类型
第二节意蕴的丰富性
第三节表层意蕴与深层意蕴
第八章文学综合质
节情调
第二节传神
第三节趣
第四节艺术风格
第九章艺术技巧
节结构
第二节象征
第三节叙事角度
下编文学欣赏案例
第十章中国古典作家举隅
节屈原:精神信仰至高无上
第二节陶渊明:逃出樊笼,回归自然
第三节李白:中国文人的缩影
第四节杜甫:爱国爱民爱万物
第五节白居易:取儒道佛精华立身处世
第六节苏轼:灵魂飞翔于天地之间
第七节陆游: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
第八节辛弃疾:爱国词人,诗意人生
第九节关汉卿:悲凉的人生,崇高的人格
第十节曹雪芹:《红楼梦》中无尽的人生启示
第十一章外国经典作品选析
节《堂吉诃德》:理想主义者的自我调侃
第二节《浮士德》:人生意义在于永无穷尽的追求
第三节《悲惨世界》:良心就是上帝
第四节《幻灭》:“理想—幻灭—不甘心”的心路历程
第五节《安娜·卡列尼娜》:爱的困境
第六节《嘉莉妹妹》:诱惑面前的选择
第七节《老人与海》:硬汉精神的崇高与偏执
第八节《麦田的守望者》:成长的烦恼
第九节《青鸟》:“在尘世上能够找到的幸福,比人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第十节《老妇还乡》:道德面临金钱的考验
后记


【书摘与插画】
白居易有一首小诗《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语言浅近易懂,写得朦胧、含蓄、空灵、洒脱。然而它的含义到底是什么?这可以作多种理解。
1.我们可以说它写的是一种朦胧不定飘忽易逝的心理感觉,一种微妙的心绪。它闪闪烁烁,若隐若现,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你不知不觉时它忽然来访,你想用清醒理智去分析把握它时它又飘然而去。
2.白居易把此诗编入自己诗集“感伤”部,同部中还有情调相近的两首诗,一是《真娘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一是《简简吟》(“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有人根据此二诗内容推测白居易的《花非花》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这种较为“落实”的理解也有道理。
3.我们还可以超脱一点,说它概括了一种人生哲理: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追求的理想境界、对美的领悟和把握、微妙的人生体验……)都因其“美好”而易飘逝消散,都是可望而不可及,可忆而不可留的。从这一角度看,这首小诗就有了深远的象征意蕴,它超越了对生活中某一特定事物的描述而具有了抽象性和普遍性,它可以和每个人类似的生活体验相契合,相对应,相共鸣。
二、多义性的原因
关于文学的多义性,简单列举如上。造成多义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语言和语法方面(如字词本身的多义,主语及动词、虚词的省略等)的,也有作者和读者方面(如作者本意之难以确指,读者因主观条件不同而引起的不同联想、不同理解)的,此处不拟细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