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华东师大著名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部演讲录,二十年研究精华,一本普及,畅快淋漓

本书通过扎实的档案史料研究,为您揭示20世纪东亚大国之间的波谲云诡,沧桑浮沉——朝鲜战争中中国为何出兵?该如何评价?苏联七十四年历史,为何错失三次改革机会,一夜解体?国与苏联是如何结盟的,又为何走向破裂?为何中苏关系好的时候像兄弟,不好的时候像仇敌?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沈志华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研究大量苏联历史档案,并将研究成果借由演讲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展现给更多关注历史的人。本书即是作者近些年来十场精彩演讲、报告的合集,包括中苏结盟、中苏交恶的过程和原因、朝鲜战争的起源、苏联解体和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史启示等广大读者关注的内容,是作者数十年心血和冷战研究的精华。
【作者简介】

沈志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高级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国际学术界冷战史研究领域受关注的学者之一。研究方向为冷战史、苏联史,特别是中苏关系史和朝鲜战争。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冷战五书》《无奈的选择》等,主编有《中苏关系史纲(1917-1991)》《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等重要著作,并主编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12卷本《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1945-1991)》、8卷本《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3卷本《朝鲜战争: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等文献资料集。


【媒体评论】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历史研究就是这样。简而言之,历史学的根基就是史料学。因为只有掌握了充分材料,学术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为什么我们要翻译苏联档案?就是因为这批资料太重要了,完全是以前没有见过的史料,而现在懂俄语又研究苏联的人少了,你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把那些特别重要的材料翻译出来。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研究历史的真相,那你就不能人云亦云,就得客观。
——沈志华
【目录】

代序:在档案中找寻真实的历史

讲 斯大林与冷战的起源

第二讲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讲 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的起源

第四讲 重新解读朝鲜战争

第五讲 苏共执政七十四年留下的历史启示

第六讲 、赫鲁晓夫与中苏分裂

第七讲 苏联解体与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终结

第八讲 两次出访苏联轶闻

第九讲 中苏同盟的破裂

第十讲 中苏同盟的建立及其后果

附录:沈志华主要学术成果


【前言】

编者前言

从尘封的档案材料中追寻历史的本来面目,是历史研究者的一项重大使命。只要有了史料,学术研究就有了基础。无论时间怎样流逝,世界局势如何变迁,关心历史的人总能通过这些材料走进真

实的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史研究中心的沈志华教授认为,在国际关系史的研究中,重要的任务是重构历史。重构历史必须从个案做起,先搞清楚基本的史实,再探讨其背后的理论问题,这样对

历史的理解才能不断加深。

然而,档案材料是普通读者很难接触到的,学术研究的大部头著作也不便于日常阅读。此时就需要学者通过报告、讲座、演讲的方式,以平实生动的语言,将研究成果的精华,普及给更多的历

史爱好者。这种形式更加直观,更有利于我们掌握了解历史的方法,也有助于我们扩大观察历史的视野。作为历史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沈志华教授近年来在中直机关及各大高校讲演数十场,就整个20 世纪的中苏关系、中朝关系、朝鲜战争、苏联兴衰的历史启示等等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们将其中有代表性的演讲实录整理归类,编选成书,以期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更多的大众读者。

后,本书附录中列出了沈志华教授二十多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如果希望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沈教授所掌握的档案与史料,以及他对于历史的更多深入看法,请阅读他的论著。

代序:在档案中找寻真实的历史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历史研究就是这样。极而言之,历史学的根基就是史料学。因为只要有了材料,学术就有基础了。正是因为从事俄语的人少了,研究苏联的人少了,你才需要花大力气去把

那些特别重要的材料翻译出来,所以当时我就想着我得重写苏联史。以往的苏联史受政治风向的影响太大,有很多不真实甚至是“虚假”的历史。历史学家的责任是研究历史,你就不能人云亦云,你就得客观。

历史研究也不是谁对谁错,谁好谁坏,但是要把史实弄清了。要弄清史实,前提不就是这个档案吗?这就是我为什么想先做档案。只要档案在,迟早是有用的,你只要这些东西放在这儿。慢慢的,

你不看他看,中国这么大,人有的是,总有人关注、有人研究。所以我觉得档案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你先把这些材料收集来,翻译出来,将来即使不懂俄语的人,他看这个也是有用的。

说到社会主义联盟结构的问题,应该说,任何一个同盟内部都会出现分歧。这很简单,因为大家利益不一样,即使是同盟,但是还是各是各自的民族,各是各自的国家,理念不一样。但是凝聚同盟的一个核心是利益,利益就是可以分割的,可以让步的,可以谈判的。一旦发生分歧的话,大家坐下来谈,大不了你让我一点,我让他一点,后解决分歧,同盟继续存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的核心不是讲利益,这就是的问题。如果是利益的话,中苏就不会发生分裂了,你看1959 到1960

年苏共中央内部讨论的报告,还有中共中央主持的政治局会议,大家都认识到这个问题,说中苏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石,如果中苏分裂,社会主义阵营就要瓦解,都认识到了,但还是要分裂。

因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存在着两个矛盾的现象,这两个矛盾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无法解决的。我们讲的是国家关系,讲的是国家关系机制,一个现象是国家关系本来应该是平等的,就是现代国家,不是说封建国家,从现代民族国家这个角度讲,要不然联合国为什么要投票,一人一票,你美国也是一票,一国一票,它就体现一个基本的平等原则。至于能不能实现,到什么程度,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它原则是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原则上就不平等。为什么呢?因为共产党原来不掌权,还有在野党,那个时候他们就有了关系,叫党际关系,党和党之间的关系。党和党之间的关

系通行一个什么原则呢?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是不是这个道理?党纲上都有这一条,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都是这样,原来都是什么?原来都是共产国际的成员,共产国际是一个国际组

织,然后中国是它的一个支部,苏联是它的一个支部,它原来内部的关系是这么一种关系。

但是到了“二战”以后,一些共产党慢慢都掌权了,苏联、东欧,它就形成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是党际关系又管着国家关系,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特别从40 年代后期,从苏联、东欧,

到50 年代的中国、朝鲜、越南这几个亚洲国家,到整个60 年代的时候,人们的理念都没转过来,首先是党和党的关系,中国跟苏联的交往,通过外交部也是一个渠道,但那是辅助的,主要是苏共中

央和中共中央之间的来往,它们俩的来往就像兄弟俩一样,缺乏现代国家关系的准则。中苏之间闹矛盾,中越之间闹矛盾,中朝之间,苏联跟南斯拉夫,苏联跟匈牙利,都是这个问题,就是好的时候不分你我,一旦关系不好就是你死我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维系他们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模糊的,不明确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平等的概念。慢慢地过了十年,到70 年代、80年代就明白了,所以在那个时期,社会主义同盟瓦解的时候,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就不存在了。


【书摘与插画】

1. 出兵朝鲜的背后

10月4日,召开政治局会议商议出兵的事,并召彭德怀进京。因为这个时候粟裕、林彪两人都病了,见两人都不能用,于是便调彭德怀来商议。彭德怀当时晚来半天,当他进入政治局中开会时,觉得气氛不对,平常开会都是谈笑风生,大家都畅所欲言,但那天开会时大家都闷着头、不发一语。彭德怀那时实在不知道是讨论朝鲜战事,以为开会是讨论经济建设问题,要让他去开发大西北,就准备一大堆图纸来准备报告。

当天晚上住北京饭店,9点钟,邓小平来找彭德怀便说:老彭,出大事了,朝鲜发生战争,要参战,但是大家都反对,明天早上主席在丰泽园召见你,你好好想想。那一夜,彭德怀整个晚上没睡着觉。隔天在丰泽园正式召见彭德怀,问彭德怀对于朝鲜战争的看法,彭德怀回说如果苏联不管,我们也不要管,但是如果苏联能帮一把,我们就出兵。见彭德怀心意跟自己相合便拍手叫好,接着便说斯大林答应出空军,我们出陆军,走!我们到会上去!拉着彭德怀进会场,在会场上彭德怀又是一番慷慨陈词,至此中国出兵的意图已经确定。

还是不放心,10月10日,派周恩来和林彪到黑海找斯大林谈苏联空军和武器装备的问题。后来谈判失败,斯大林虽然给了武器装备,但是苏联空军却要延迟两个月到两个半月才出动。第二天,斯大林与周恩来两人联名给发电报,内容为由于准备不足,中、苏两国商量的结果是放弃朝鲜,让金日成到沈阳建立流亡政府,北朝鲜的残余部队撤到吉林整顿,现在立刻组织撤退。原本同意两人看法,但心中还在琢磨斯大林的想法,想了一夜,终于明白斯大林还是要借着新的中苏同盟条约的作用让中国出兵,如果中国不出兵,便会失去斯大林的信任。

13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出兵,并发电告知金日成。这时,斯大林已经发电报告知金日成,要他撤退到中国。电报发出后,得知又决定出兵了,赶紧再发电报,让他等待中国大军。14日又给周恩来发电报,请他与斯大林商议武器装备以贷款形式购买,以及要苏联空军保证出动的时间等问题。15日莫洛托夫转告斯大林的谈话说,武器装备可以半价用贷款形式给中国,苏联空军仍按照两个半月出动,但不会越过鸭绿江。周恩来听到这个消息就懵了,我们在朝鲜作战,苏联空军不过鸭绿江,那不就等于跟没出动一样吗。周恩来紧急通报这个情况,便于16日回国了。这个时候,42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悄悄地渡过鸭绿江了。18日,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还是决定照原计划出兵。19日,志愿军大部队陆续渡过了鸭绿江。这就是中国军队参战的大致过程。

再说一句苏联的参战。其实,10月25日中国军队与联合国军打起来之后,不到一星期苏联空军就参战了。11月1日,苏联空军不但参战,还越过了鸭绿江,以后还一直延伸到平壤上空,后来形成“米格走廊”,让美军飞机闻风丧胆,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朝鲜战争的空战,在1952年以前,基本上都是由苏联空军打的。到了1952年下半年,中国空军才加入战争。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经过大体上就是如此。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到朝鲜战争爆发,这实际上就是冷战在亚洲起源的问题了。

2. 苏联解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说到苏联解体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分解一下,所谓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要有一个区分,就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原来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为什么?到了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世界上风靡一时,你不要说苏联、中国、东欧,就是非洲、缅甸等等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其实社会主义的出现是有它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要发展的,都是要进入现代化的。它怎么进入?原来是有一条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恩格斯曾经总结过的那些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条件,黄金、奴隶贸易、殖民地的问题等等,到了20世纪这些条件对后发国家来说都已经没了。

后发展国家怎么实现自己本国、本民族的现代化?于是人们看中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总结出来的是一个理论上的,因为马克思他毕生的经历其实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达到了,而它自己的内部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是无法解决的。就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能靠外力打碎这个国家机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初期阶段。那个时候他设想得很简单,就是消灭私有制。但实际上实现马克思这个理想的,不是在马克思认为应该实现社会主义的那些地方。很简单,马克思《资本论》分析的基础是英国的经济,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他认为出现的矛盾和无法解决的矛盾,都是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后来实践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恰恰是欧洲落后的国家,在俄国。

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出现在人类面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要说它是斯大林的模式?我们下一步讲,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从逻辑上讲是这样的,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终结不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逻辑上是可以这样讲的。那么为什么苏联失败?有很多说法,我想至少有一种说法是靠不住的,是没有道理的。这种说法就是过去很多人都讲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主要是戈尔巴乔夫叛变。

我谈谈我的看法,当然学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人认为就是戈尔巴乔夫叛变,但是我觉得这个解释太简单了。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能起这么大作用?这就使我想起恩格斯曾经说过一段话,关于“出卖论”,他的大意是讲我们很多人就是革命运动一遭到失败,追根寻源的时候就说某人叛变,他出卖了什么什么。他原话说“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的本钱就依赖于某个公民的忠诚上,那太可悲了”。

大家可以看看《马恩全集》第11卷。他讲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看看中国自己的,中国曾经也有中央领导有逃跑的,也有叛变的。中国共产党倒了吗?没倒啊。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政治情怀,是一种发泄。包括苏共党内,我们跟他们接触,他们也都赖到戈尔巴乔夫身上,说这是他造成的。不错,戈尔巴乔夫是有责任,面对危机他处置不当,但是苏共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如果要归结到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身上,这不是一个科学的看法,不是一个历史的看法。它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又是导致一个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接班人的问题中国搞了多少年了?苏联搞了多少年?结果我们还是把整个国家的希望,整个党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接班人的身上,这不又回到《九评》(《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去了吗?怎么选择无产阶级接班人?不是这样,问题比这复杂得多。

所以讲到苏联解体的原因,这二十年来中国的学者,包括俄国学者从各个角度都进行过探讨,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外交、宗教、民族,确实有很多原因。我是想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理解一下这个问题,就是换一个角度,我们从历史学的角度来观察。“斯大林模式”出现的问题不是到90年代人们才发现的,早就知道它有问题。你早干吗去了?七十四年你都不改?所以我想探究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苏共执政这七十四年当中,它发现了问题却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后使苏联的社会主义走进了死胡同。说这个人有病早就知道,你为什么不治它啊?到你后治的时候晚了,已经病入膏肓,抬到手术台上了,结果就没下来。大家想是不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看苏联的历史,究竟这个制度是怎么形成的?然后发现了问题以后有没有改正的机会,有没有改革的机会?有,我总结有三次。

3. 中苏同盟分裂之后

从那以后,中苏关系就没有缓过来,1959年10月2日,那次会谈中苏两党彻底撕破了脸皮。原来还都比较客气,有分歧、有问题,大家都掌握一个度,但是这次我想是有意为之,设了这么一个阵势,要给赫鲁晓夫点儿颜色,因为他觉得赫鲁晓夫到了1959年有点太忘乎所以了。从那以后中苏关系就再也没有缓过来,1960年是激烈的,跟着就是世界工联会议,中国批评苏联;然后是布加勒斯特会议,苏联围攻中国。赫鲁晓夫没招了,就想了一招,撤专家。因为当时中国各大企业完全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搞起来的,所以赫鲁晓夫认为一撤专家中国就得软,没有想到说撤得好,撤了就别回来了,我还不欠你的债呢,这个很符合的性格。所以赫鲁晓夫特别后悔,找周恩来,说要不然我再派回来,周恩来说不用了。

1960年底,刘少奇去了一趟苏联,双方又谈了谈,有些缓和。因为谁都知道,如果中苏分裂就是两败俱伤,得利的只有共同的敌人——美国。当年中央情报局就是这么分析的,所以中央情报局一直不认为中苏关系会破裂,他们有分歧、有矛盾,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他们的文化、历史都不相同,但是这个同盟不会破裂,因为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可中苏就是分裂了,而且是越走越远。1960年底到1962年上半年,有一年多的时间有点儿缓和,中国正好是困难时期,饭都吃不上,没劲吵架,苏联也想卖好,给点儿贷款。结果1962年下半年又崩了,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边界战争,双方谁都不支持谁,随后就开始大论战,就是《九评苏共中央公开信》,双方互相指责。这个时候指责主要都是来阐述自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比如说战争、专政、和平、过渡问题,等等。这个时候从1963年到1964年,其实中苏两党争的就是话语权,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权。争来争去,到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赫鲁晓夫下台又是一次上层政变,但是这次人家都设计好了,赫鲁晓夫又像1954年时那样检讨,人家说您别检讨了,下台休息就完了。

赫鲁晓夫下台以后,苏共中央就想借这个机会能不能跟中共改变改变关系,所以就发了一个通知给。听到赫鲁晓夫下台了,搞不好中苏关系有可能缓和,就派周恩来去了一趟。周恩来去当然规格就很高了。授意:你去,但是有一点,中苏关系缓和的前提是苏联要公开认错,公开宣布放弃赫鲁晓夫的路线,放弃苏共二十大路线。

4. 斯大林答应全面帮助中共,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中苏同盟到1949年的时候就开始加快了建立的速度,这个主要因为斯大林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因为1948年12月28日,苏联驻华大使馆给斯大林发了一个长篇的情报评估报告,做了一个总结,就是他们认为,那个时候解放军已经打到长江边上了,说话就要过江了,所以苏联大使估计说,现在美国军事干预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的,但是政治干预的可能性很大,比如他们要扶李宗仁上台,然后促进国共和谈,以此来掌握中国的命运。所以这个时候斯大林就有点着急了。为什么呢?就是出了个问题,本来原来设想的是,长城以北是苏联的势力范围,现在共产党已经打到长江边上,那么整个北方都是共产党统治了,能不能打过长江是另一回事,但是长江以北全是中共的天下。如果这个时候美国人要插手,跟中共要是挂上钩怎么办?苏联大使馆那个报告里面说,据悉,美国人正在秘密和中共接触,斯大林就更着急了,所以苏联这个时候必须要关注中国问题了。

恰在这时,提出了国共和谈的问题。就是1949年1月8日,国民政府发出了照会,要求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大国调停内战,国共和谈,于是斯大林就抓住这个机会。1月8日接到的照会,1月10日他就给发了个电报,说我现在接到了国民政府发的一个照会,要求四大国出面调停国共内战。他说,你是知道的,苏联从来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我们认为如果中国需要调停的话,只有苏联有资格,美国他们在背后捣鬼,英国他们都不行。但是终这个态度要取决于你,中共掌握着主动权,国民政府是跟你谈的。所以他说,如果有人要问你,你应该这样答复他们……他就替起草一个回电,就刚才我说那个意思,什么苏联从来不干涉别国内政,但是如果需要调停只有苏联有资格,大概就这么个意思,就给发过来了。当然很不高兴,因为那个时候是讨厌人家说和谈的,我这跺跺脚就过了长江了,过了长江天下就是我的了,谈什么谈。所以他就给斯大林回信,说和谈这个问题已经嚷嚷了很久,他说那是美国人和蒋介石的阴谋,是人都看得出来,现在没有什么好谈的,要谈,我只跟下边将领谈,傅作义、程潜,这个我可以谈,就是让他们投降嘛。

所以你应该这样回答国民政府——他又给斯大林起草一个回电,弄得斯大林很下不来台。那么多年了,哪有这样的,都是他指挥别人,这个也太厉害,居然替我起草了一个回电。斯大林又发了一个电报,他说你误会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不是说非要你去和谈,我只是说,这个和平的旗帜你要抓在手里,不要被别人利用了。他说,你完全可以提出让对方不能接受的条件,这样谈谈不成,要打你还可以打,但这个时候你就有理由了。说了那么一番话,铺了个台阶。一看,也就下了台阶,既然这样,那我和你的意见是没什么区别的,其实我早就提出这个停战和谈的条件了,八个条件,个条件就是惩办战犯,个战犯就是蒋介石,第二个就是李宗仁,我想他们一定不会接受的。后来他们俩来来回回,斯大林又来电报,这样咱们俩没有什么争论的怎么怎么样。后,15日斯大林说,算了吧,你也不用来莫斯科了,斯大林很生气嘛,不知道这个人怎么这样,说你不用来了,我派人去吧。

所以1949年2月,米高扬就到中国来了,到了西柏坡,当时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和米高扬前前后后谈了十二次,这十二次会谈记录也都公布了,也都解密了,所以你看,当时有俄国档案,中国还是没有,如果有,其实应该解密,因为很多谈话,要双方对着看才比较准确,因为俄国人有时候记录不全,翻译也不准。讲的什么意思呢?我看了这十二个谈话记录,都是和中共中央的领导人向苏联表示,说我们将来要走的道路就是苏联的道路,我们将来什么外交政策,什么国内政策,我们都要向苏联靠拢,接受苏联的领导,按照苏联的方式什么什么,基本上讲的都是这种话。你像讲说,我就是斯大林的学生,至少说了有三遍。但是米高扬基本上没有讲话,因为他就是来听,其实斯大林让他干吗来了,就是你看看这帮人究竟是什么人,到底是不是共产党,到底跟苏联是不是一条心,主要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十二次谈话前前后后大概有七八天,政治经济军事各个方面什么都谈到了。回去一汇报,斯大林非常满意,但是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斯大林对中国到底什么态度,因为米高扬基本上不讲话,他说我来就是作为代表来的,斯大林同志让我来听听你们的意见,你们的想法,所以决定派刘少奇6月秘密访问莫斯科。

在这个时候,解放军就已经过了长江了。解放军一过长江,美国人做了个决定,这个大使留在南京没走。说要留一条线索,看看中共怎么夺取这个政权,然后将来伺机能够建立一些关系,后来美国国务院就批了,说那你就先留着吧,别走了,结果他没走,英国、法国等几个西方国家大使都没走,国民政府迁广州去了,只有苏联大使跟着走了,西方这几个大使全留下了,就是要看中共。周恩来一得到这个消息,他也觉得有点意思,就找黄华(因为黄华原来在燕京大学上学,是司徒雷登的学生),说你就到南京市委外办去负责这件事,跟这个司徒雷登接触;还通过别人传话给司徒雷登,说你可以到北平来一趟,如果你到了北平,中共中央会接待你。

5.中国出兵朝鲜,具体是怎样一个过程?

朝鲜战争一爆发,美国的反应就是要把共产党顶回去,而这个意见就是艾奇逊提的,他认为这个涉及到美国的声誉问题、名誉问题。如果朝鲜不顶回去,越南、马来西亚都会成为问题,所以现在一步都不能让,必须顶住。现在共产党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突破都要顶住,这就是美国为什么突然决定参与朝鲜战争的原因。

那么美国参与朝鲜战争,这个问题就复杂了,立刻就引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金日成能不能顶得住?金日成如果顶不住怎么办?斯大林是很有考虑的,所以7月2日苏联大使罗申就找周恩来,说斯大林同志已经注意到美国出兵了,不知道中国同志有没有做好准备?斯大林同志认为中国应该做好准备。周恩来说,同志已经想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在筹建东北边防军,要准备集中三个军先到东北。如果美国越过了“三八线”,我们愿意出动陆军跟美国人打,但是希望苏联出动空军。

罗申当时没法回答这个问题,7月5日斯大林直接给周恩来发了个电报,其中谈到他很赞同中国的方案,另外他后答复,如果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那么苏联将出动空军协同中国的陆军作战。实际上,苏联空军出动的问题在7月初的时候,斯大林就已经有所考虑,而且做过承诺。

从这以后的情况,大体上是这样,开始朝鲜人民军进展是很顺利,因为美国人开始确实部队调动不过来,美国在日本一共就四个师,所以开始只能靠空军轰炸,早派了一个营的先遣队在大田着陆,结果全军覆没。朝鲜人民军就是人海战术,像浪一样地就往南滚,你一个营跳伞下来,那不全给卷里头了?所以一直退,退到洛东江,大概到了整个朝鲜半岛南端,慢慢地才稳住脚,美军的登陆也开始在釜山实施。这个时候金日成就感到很没有把握了。我看了一封电报,大概在8月初的时候,因为朝鲜人民军没有经历过这样现代化的战争,所以飞机一轰炸,整个部队全乱了。金日成就给斯大林发了电报,要求苏联顾问必须南下,说苏联顾问不南下我的战争没法打。后来斯大林还是答应了,虽然斯大林很不满意什特科夫首先答应了金日成的要求,但是他也没办法。他也知道如果苏联顾问不南下,金日成的部队真的就乱了。但是他提了一条,可以派顾问去,但是把军装全脱了。谁到南朝鲜去,都算是《真理报》的记者,是自愿去的,跟政府没关系。然后他又跟什特科夫专门写了一段,说这个事就你个人负责,他们死了没关系,但是不能让他们落在美国人手里。

斯大林不想留下一点痕迹,表露苏联在参加这场战争。我还看了一份电报,很有意思,他不是援助北朝鲜一艘军舰吗?苏联人开着军舰就进了港口,进完了人就要走,金日成不让走,说你不能走,你们走了我们怎么办?没人会开这军舰了。金日成给斯大林发电报,说您能不能把领航员、驾驶员都留下来?都走了军舰没人开,等于没用了。斯大林回电,不行,我可以帮你训练驾驶员、领航员,但是苏联的人员必须撤回,不能参与战斗。包括汽车也是,一次苏联给朝鲜3000辆汽车,朝鲜没有那么多司机,就跟苏联要司机,斯大林说我可以帮你办个驾校,但是要司机没有。后来又找中国要,从东北派了一大批司机过去。当时斯大林的想法就是避免让苏联人给美国留下这个借口、口实。

那么这样,金日成就有些怨气,所以他就跟什特科夫讲,苏联人不帮我,那么应该让中国人来帮我。既然美国都已经出兵了,美国人可以帮助李承晚,为什么中国人不可以帮助我?其实从7月开始就想把部队派过去,从我们现在的中国的档案文献和俄国的档案文献来看,他至少三次提出这个问题。

当时中国的设想是这样的,把几个军的部队全部换上朝鲜人民军的服装,变成朝鲜部队,秘密派到朝鲜参战。其实到了8月,在洛东江的战事就处于胶着状态,打不过去,也反攻不过来,就非常担心,就通过中国的联络官柴军武,就是后来的柴成文,转告金日成,说现在非常危险。也通过苏联大使转告,几条渠道告诉他。因为朝鲜是一个狭长的岛国,美军随时可以从两边海岸侧后登陆,如果一旦被切断了后方,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所以要用重兵来防守东西海岸线,但是我知道你现在抽不出重兵,中国军队可以换上朝鲜的服装过去,帮你守后方,你在前面打。金日成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就找什特科夫,说你请示一下斯大林同志,我们现在想让中国出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