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晨昏》是诗人马越波2006年至2014年的诗歌集。马越波的诗歌取于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经验,与家人的关系、情感构成了诗歌的主要部分,而与诗人、朋友的交往与想象则是另一部分。诗人的语言纯澈简白,诗情温润可喜。
写诗是一件难事,还是要继续。它牵连的平静和喜悦,超出了极大部分人事所能呈现的。——马越波
【作者简介】
马越波,浙江湖州花林人。1990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现定居杭州。1999 年创建诗歌网站“沉落的远方”,主编诗刊《北回归线》(2007~2014)。有诗集《十五人集》(合著)、《阿波诗歌自选集》。
【媒体评论】
阿波,寄来的这个文本《天仙配》让我沉吟深思……很精致,很特别,形式感尤其令人瞩目。这是一流的诗歌,气息非常之内敛、从容,真的是瓜熟蒂落也,得之又是那样轻逸、寻常,我是屏住呼吸读完的,还想回过头去再读,欲持续那丝丝不绝的享受。——柏桦
“生活,它不光洁的反面 / 我一直小心翼翼,不去触碰。”这是集中《寒露》一诗里的句子,我觉得可以拿来作为阿波诗歌风格的题词,它看似柔弱和怯懦,却暗自接续上了古典诗“旦复旦兮”的理想,在这一点上,他似乎站到了大多数当代中文诗的反面,并不同于另外一些所谓“新古典”意义上的以今解古,因此又是勇敢和坚定的。——张定浩
【目录】

目录

自 序  1

卷一

平静的夜晚  003

杭州  004

春日抒怀,兼赠风行书枝二三友人、七七、正儿  005

春日抒怀,兼赠杨朱、小克、乐天  006

二○○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致七七  007

清晨来信   008

致友人  009

无题  011

致友人(二)   012

哦,雨夜  013

群鸟翡翠的早晨  014

西溪二章  015

  十月十日西溪读书观老和山  015

  十月十四日,湖州机床厂  015

莫干山三日  016

  二○一○年八月十七日静逸旅店,致母亲  016

  二○一○年八月十八日风雨大作,至傍晚停歇  017

  二○一○年八月十九日,天晴游山  017

游客  019

二○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020

卷二

迷恋  025

秦嘉  027

董永和七仙女  028

赠妇诗  029

  《卷耳》  029

  迎娶  029

  屏南  030

明月普照大地  031

致张典  032

一个诗人的内心活动  034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035

致西方诗人  036

无题  037

新批评  039

壬辰立春后十日,奔波,间读《野有死麇》  040

卷三

天仙配——献给七七  043

  鹊桥  043

  下凡  044

  别坟  044

  行路  045

  托媒  045

  路遇  046

  说亲  046

  成婚  047

  上工  047

  乱丝  048

  织锦  048

  交锦  049

  满工  049

  天规  050

  暗示  050

  凶讯  051

  罗裙  051

  责天  052

卷四

大雪  055

冬至  056

新年  057

四季  058

寒露  059

重阳  060

游山  061

春日  063

良渚  064

梨树  065

春分含山  066

热天午后  067

冬至约会  068

甲午小雪  069

冬季二章  070

  大雪漱石  070

  小寒苕溪  070

漫漫夏日  071

卷五

( 选自《阿波诗歌自选集1990~2005》 )

一个很亮的雨天  075

有女同车  076

他双目垂下的日子是多么美妙  078

灯  079

广州  080

  二沙岛里的向日葵餐厅  080

  赤岗大街,桂林芬禾花鱼  080

  先烈中路之钱江美食宫  081

  沙面,白天鹅未找到的咖啡吧  081

在下午  083

念鹤  084

听不到什么声音  085

我想念  086

长兴舞厅  087

春天就要过去  088

召唤  089

它含着泪水  090

国画  091

滨河花园   092

  镶嵌在石墙中的窗户  092

  白天  092

  夜晚,或者近处传来的一个声音  093

  岩石,大海,我谈不上喜欢  094

  日出  094

  笑容  095

  错误  095

卷六

(Four Poems, Translate by Ajiu)

(诗四首,阿九选译)

When the Earth Is Bathed in Moonlight(明月普照大地)  099

New Criticism(新批评)  100

The Emerald Morning of Birds(群鸟翡翠的早晨)  101

Marriage of the Fairy Princess(Excerpts)

天仙配(节选)  102

  Starting to Work(上工)  102

  The Tangled Silk(乱丝)  103

  Brocade(织锦)  104

  Handing in Your Silk(交锦)  105

  Completion(满工)  106

跋一  梁晓明  107

跋二  桑克  110

跋三  张定浩  112


【前言】

跋三

张定浩

阿波嘱我为他的新诗集作跋,于我这倒是次的事情。少年时读别人的《序跋集》,很惊叹居然写成这样子也可以成书。钱锺书调侃说在我们这个诗书古国只有中学生肯花钱买新书读,至于大学生已经忙着自己写书,到了大学教授则只为旁人的书作序了。

我没有做教授的志愿,倒是时常想象自己若还是一个中学生,会喜欢读什么样的一些书。现代汉语新诗的结集其实很少有序跋。俞平伯就曾以为,序是视书之体裁才有的,诗是性情之物,体认由人,不必有序。他的诗集《西还》只写了个“书后”,交代一下,并叮嘱我们当作凡例来读。后来大多数诗人似乎都听了他的话,出版的诗集都是光秃秃

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但我自己却是喜欢读序跋的,因为中间可以见到一个人对于同类的审视,或是对自己的审视。陶渊明给自己的四言诗作小序,每一篇都温润可喜,所谓“欣慨交心”,大抵会是完成一段写作或读完一部好作品时的心情。阿波是喜欢陶渊明的,也喜欢朋友们相聚。我记得有一次去春漫里的“阅读者咖啡”做客,阿波就拿出他早准备好的明刻版陶渊明诗集,一页页给我看,还希望我可以当众读一段《闲情赋》,但被七七拦下了,大概她看我有些踌躇。这里面,有阿波和七七两个人的好,他们各自单独也许还没那么

好,但放在一起就特别地好,所以他们可以“天仙配”,彼此贪恋。

和七七的快人快语相比,阿波是沉默的,可这是使人宁静而非不安的沉默,因为其实,“言辞已散开,像看不见的落雨”。我遂喜欢和他们两人一起聊天,觉得天地清明,红尘琐事和虚空里的捕风可以相与言笑。他们本是我好朋友的朋友,现在那个朋友不在了,他们却成为我的朋友,这是一种真实。

“生活,它不光洁的反面 / 我一直小心翼翼,不去触碰。”这是集中《寒露》一诗里的句子,我觉得可以拿来作为阿波诗歌风格的题词,它看似柔弱和怯懦,却暗自接续上了古典诗“旦复旦兮”的理想,在这一点上,他似乎站到了大多数当代中文诗的反面,并不同于另外一些所谓“新古典”意义上的以今解古,因此又是勇敢和坚定的。恶,和生活里一切不愉快的时刻,它们不是因为不重要,而是因为太过平庸,太过于自我重复,所以不值得被中国的诗歌记录。

2015年4月25日


【书摘与插画】

哦,雨夜

我忍不住叫出声来

这么久了,几乎遗忘了四季

在心事重重的今晚

它下个不停,滋润我,伴着雷声

小路上水洼映着灯光

树叶一定摇摆着,滴落着水珠

纸张,塑料袋,腐烂的果子

哦,梦想,在梦想里生活是多么贫乏

我轻声叫唤她,令她惊恐

就像二十年前在工厂宿舍的窗口

看着雨从天上掉下来,赤露着上身

颤抖着,像一根枝条

温暖是多么珍贵

几乎可以抵挡我漫长的过错

整夜不停的雨,你可以听到

它落下来,密密地,打在我们的屋顶

2011年6月9日

明月普照大地

言辞已散开,像看不见的落雨

世界纷纷扬扬

隐秘的角落里

摆放的钟,逐渐枯萎的枝条

这些,像一个以前的事情

我只想一个人走到夜晚以外

和你细细地交谈,汪洋又如何?

2010年中秋,紫桂

无题

“多少年,我只触碰到表面”

我愿意相信它下面空空荡荡?

在早晨到来之前,在夜里

微风吹拂,我们言归于好

小心翼翼地,我们度过白天

疑虑四处蔓延

你,不喜欢,我也不喜欢

已经多么满足,已经无法承受

在此之外,夏天正在迫近

脚手架,码头,幽暗的工厂

铁块闪着火花正在旋转

我已经远离了童年,像你

远离了树林,崇山峻岭

在欢乐的背面,悲伤越聚越多

像舞台幕布后面的工作间

堆满了破碎的彩衣

我们言归于好,“毫无来由的决心”

我弯腰捡拾,擦拭,像愚蠢

像平庸,像日常生活

这些我钟爱的词的反抗

2011年4月27日

读Dqu《复活节归来》

寒露

坐在阳台上,我习惯了昏暗

几束长满绿叶的枝条伸展到椅子里

中秋已过,月光依然倾斜

此刻,和自己交谈,一声不吭

生活,它不光洁的反面

我一直小心翼翼,不去触碰

当人老了,惊觉人是怎么变得腐朽

听不见鸟鸣,长久地,看不见日出

想站起来,掸掉身上的灰尘,没有露水

人不需要抒情,这么说不对

正午的时间,青春的想象

我开始偿还我获得的馈赠

不能折断,这些枝条和月光啊

我想念的人,世事繁多,无以为思

渐渐一切安静,面容变得模糊

你陌生的眼神和黑夜一起消失

2012年10月17 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