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他是名职业军人,在他的职业生涯高峰,依然选择了职业道德而放弃了军权;
他为人懒散,却有超强的领导能力,他的核心管理理念至今仍是管理案例的典范;
他默许苏联共产党与德国合作,在苏德关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是汉默斯坦将军家族的回忆录,源自汉默斯坦家庭成员的私人档案,以及*解密的莫斯科、柏林绝密资料。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历史,更是第三帝国灭亡的缩影。

★这是一段以往德国人与犹太人共同生存的典型的德国历史:从希特勒妄图掌握所有“政权”到德国在东西方间的摇摆不定,从魏玛共和国的垮台到抵抗运动的失败,从共产主义乌托邦的诱惑到冷战的结束,在德国历史上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内容简介】

他军衔大将,曾任帝国军队首领,也是帝国军队灭亡的见证者;

他的客人有王室贵族,也有国家领导,希特勒、兴登堡、施莱谢尔和帕彭都是他的座上宾;

他公然反对希特勒,却并不反对子女加入与自己完全对立的党派阵营;

将军和他的子女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对抗、反叛、间谍战;

他们为避免成为政治靶心而陷入危险的双重生活……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

Hans Magnus Enzensberger(1929— )

德国著名诗人及作家,涉猎戏剧、电影、歌剧、翻译等多个领域。曾获文学伯尔奖、雷马克奖、海涅奖和索宁奖,2009年获得格里芬杰出诗歌信托基金委员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并于2015年获得了首届弗兰克·谢尔马赫奖。恩岑斯贝格尔的作品甚多,已被译成40余种语言。

译者简介:

姚月

翻译家、教育家。196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后考入德国鲁尔大学数学系,获硕士学位。曾长期致力于数学基础教育及家庭教育实践与研究。姚月得到顾彬、路德维希·维贝克、宋琳、于荣建、向以鲜等中外著名诗人、学者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德民间文化交流信使”。


【目录】

001 >> 译者序

001 >> 艰难的一天

004 >> 一个军校生的典型职业生涯

006 >> 一个古老的家族和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

010 >> 威严的外祖父

013 >> 几段逸事

018 >> 与亡灵库尔特·冯·汉默斯坦的对话(一)

024 >> 旁注一:魏玛共和国的恐怖

028 >> 与亡灵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对话

036 >> 旁注二:伎俩与阴谋的交织

038 >> 困难时期

043 >> 三个女儿

051 >> 公务

056 >> 掩护伞下

060 >> 特殊的朝圣

064 >> 一位老兵的故事

066 >> 冯·兰克先生历险记

070 >> 波希米亚女士出场

072 >> 与亡灵露丝·冯·玛雅伯格的对话(一)

074 >> 后的努力

079 >> 旁注三:关于分歧

082 >> 隐蔽的战争

085 >> 与希特勒共进晚餐

087 >> 1933年2月3日客人名单

089 >> 莫斯科在监听

094 >> 与亡灵库尔特·冯·汉默斯坦的对话(二)

096 >> 既成事实

100 >> 兴登堡的问候

101 >> 与亡灵库尔特·冯·汉默斯坦的对话(三)

105 >> 与亡灵维尔纳·肖勒姆的对话

112 >> 天生的情报员

117 >> 两场不同的婚礼

124 >> 普鲁士生活方式

126 >> 大屠杀

128 >> 另一种形式的清算

132 >> 靠边(一)

133 >> 与亡灵露丝·冯·玛雅伯格的对话(二)

136 >> 与亡灵莱昂·罗斯的对话

139 >> 探索性交谈

143 >> 与亡灵海尔格·冯·汉默斯坦的对话(一)

145 >> 刑事案件第6222号

148 >> 与亡灵海尔格·冯·汉默斯坦的对话(二)

150 >> 生日宴会及其后果

153 >> 非同寻常的间谍生涯

155 >> 班德勒大楼的鼹鼠

159 >> 又一个双重生活

163 >> 选自莱昂的干部档案

165 >> 海尔格缺席

168 >> 来自偏离的丛林

171 >> 来自莫斯科的消息

173 >> 审讯

179 >> 间谍蜘蛛网中的三女儿

182 >> 旁注四:苏联跷跷板

187 >> 元帅的问候

190 >> 被斩首的军队

193 >> 海尔格或孤独

195 >> 旁注五:关于同时性的丑闻

198 >> 郊游

201 >> 告别

202 >> 与亡灵露丝·冯·玛雅伯格的对话(三)

206 >> 战争

210 >> 靠边(二)

213 >> 来自统帅部

215 >> 葬礼

218 >> 旁注六:关于贵族

222 >> 班德勒大楼的一间房间

225 >> 与亡灵路德维希·冯·汉默斯坦的对话

230 >> 逃亡

233 >> 回忆杂货店女老板

236 >> 逮捕行动

238 >> 株连

241 >> 权力的坏死

246 >> 柏林,尾声

249 >> 归途

252 >> 母亲

255 >> 四条走向正常的艰难路途

258 >> 在新世界的开端

260 >> 沉睡者的复苏

264 >> 边境问题

267 >> 与亡灵玛丽·露易丝·冯·慕尼豪森的对话

270 >> 海尔格后的几年

272 >> 旁注七:汉默斯坦家人的沉默

274 >> 后记:为什么这本书不是小说

283 >> 感谢词


【前言】

译者序

为了将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的《比空气轻: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诗集》介绍给中国读者,我与德国的苏尔坎普出版社版权部取得了联系,他们很热情地寄来了许多恩岑斯贝格尔的书,其中这本文学传记(原书名“汉默斯坦或者固执”)深深吸引了我,尤其是在201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

这是一本记录德国灾难时期的历史巨作。作者使用了大量史料讲述“二战”期间德国政界、军界的人物,并配了60多幅照片。书中描写的是一位杰出的将军库尔特·冯·汉默斯坦-艾库德(1878—1943),以及他的妻子和子女们的故事。库尔特·冯·汉默斯坦-艾库德是德国陆军军官(1934年起被授予大将),他是军事抵抗阿道夫·希特勒的成员之一,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而在家庭中,他却是一位看似严厉的父亲。

汉默斯坦-艾库德出身于一个有过几位著名军官的贵族家庭。1888年,念完小学后,10岁的他加入了普伦(少年)军校,并在1893年进入柏林-利希特菲尔德(少年)军校,随后加入第三步兵团,1898年3月15日被提升为少尉。1905—1907年,汉默斯坦-艾库德在卡尔斯鲁厄驻扎;1907—1910年,就读柏林(普鲁士皇家)军事学院,1911年进入总参谋部作战部;1909年被提升为中尉;在次世界战争期间,他先是担任军需处副官,之后在不同的部队担任参谋官;1917年被提升为少校。

在魏玛共和国期间(1918—1933),汉默斯坦加入了防卫军。1919年在其岳父瓦尔特·冯·吕德维兹部队的参谋部工作;1920年被提升为中校,同年,他因拒绝参与吕德维兹支持的卡普政变而调换工作到卡塞尔第二集团军担任参谋长;1922年他接受了在慕尼黑的营长职位;1924年进入柏林第三防卫军参谋部;1929年10月1日被提升为少将,并担任军务部主任。军务部是《凡尔赛和约》[1]中被禁止的参谋部的后继组织,他接替了维尔纳·冯·勃洛姆堡的工作;1930年11月1日,他被提升为步兵将军,并担任陆军司令。任职期间,他致力于加强国防军的装备和军事人员的培训,并将部队扩张到40多个师。

1933年10月,汉默斯坦向兴登堡提交了辞呈。兴登堡在1933年12月23日通知汉默斯坦,1934年1月31日将为他举行离职告别仪式,他将被提升为“准予穿戴参谋部将军军服与徽章”的大将。他自此退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动员中,汉默斯坦又被起用。1939年9月24日,由于他没有执行希特勒的指令,以及他反对纳粹主义的思想而“被退休”。

1907年,库尔特·冯·汉默斯坦-艾库德在卡尔斯鲁厄与玛丽亚·冯·吕德维兹结婚。他们育有女儿玛丽·露易丝、玛丽亚·泰蕾兹、海尔格和禾朵儿,儿子康阿特、路德维希、弗朗茨。其中两个子女加入了共产党,另外两个参加了抵抗希特勒的运动。

汉默斯坦的女儿海尔格曾经说过,她的父亲对很多好奇的人讲:我的孩子是自由的共和党人。他们可以说和做他们所愿意说和做的事。事实也正是这样。当时,他的7个子女中的好几个,均属于在社交上很早独立,在政治上却又不与时代画等号的青年。尽管当时国家压制打击犹太人,他们却有很多犹太人朋友,并帮助那些受追捕的朋友逃脱,汉默斯坦对这些事都是了解的。当他的几个孩子把军事政治方面的材料传递给德国共产党时,他显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也没有加以阻止。就是这样一位父亲,使得他的子女有了独立的思想,他们完全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本书作者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出生于1929年11月。20世纪60年代,他也曾卷入过当时的运动,并在之后几十年中参与了对过去的探索及思考,以及对过去与今天的关系的研究。他与尤尔根·哈贝马斯、君特·格拉斯、马丁·瓦尔泽一样,都是属于20世纪20年代出生,对今天的德国文学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他们都有自己的使命:君特·格拉斯是正直的社会民主主义者,尤尔根·哈贝马斯是哲学家,马丁·瓦尔泽是语言尖锐的旁观者。而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却是这四重奏中灵活、潇洒和幽默的人。在1957年本诗集出版时,他就成为了著名的诗人。德国已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教皇”马塞尔·莱希·拉尼奇曾经说:“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是当今德国杰出的诗人。作为散文家,他也是秀、智慧的。无论是诗还是随笔散文,都能表现出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文体学家,他对当代社会各种不同的现象有着非常敏锐的眼光。他是1945年后德国文学界的杰出作家之一。”

小时候,恩岑斯贝格尔像其他政府职员的孩子一样,参加过希特勒青年团,但由于他的倔强和不满而被开除。“二战”结束后,他获得德国民众学习基金会的奖学金,到爱尔兰根等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恩岑斯贝格尔多次参加“四七社”[2]的研讨会。从1957年起,他作为自由作家在欧洲许多地方生活和工作过。33岁时他就得到了毕希纳奖。1965—1975年,他出版发行了文学杂志《指南》。《指南》及他的诗歌、随笔使得恩岑斯贝格尔先生成为1967年学生运动的指导人物。1967年他起草了西柏林《共和党俱乐部纲要》。他在观念和物质上支持了“议会外反对党”(APO)。除了连续不断的诗歌创作,恩岑斯贝格尔先生还发表了很多随笔,内容涉及移民、文明社会的暴力、诗歌和数学等。1962—2015年,恩岑斯贝格尔先生先后获得了十几项文学奖。文学作品有诗集、随笔、散文、小说、儿童少年图书、评论、电影、翻译等等。

为写库尔特·冯·汉默斯坦-艾库德将军,恩岑斯贝格尔先生花了3年时间,从莫斯科到柏林,从慕尼黑到多伦多,走访了许多档案馆和将军的家属、朋友、同事。这本文学传记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有据可查的,而可称为小说的部分,则是通过特殊的写作手法“与亡灵对话”和“旁注”来体现。作者曾经说:“我要以现代人的想法与亡灵对话。”并在后记中写道:“尽管这已经晚了,或许是太晚了,因为很多证人都过世了,我还是决定要对这件事刨根问底。我觉得这样做很有必要,因为从汉默斯坦家族历史这个小空间,可以看到德国危难时期所有决定性的意图和矛盾:从希特勒掌握所有政权到德国在东西方间的摇摆不定,从魏玛共和国的垮台到抵抗运动的失败,从共产主义乌托邦的诱惑到冷战的结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段以往德国—犹太人共同生存的典型的德国历史,它同样显示了在过去几十年中,妇女解放运动之前的妇女之强大,依靠她们才使得幸存者得以再生。”

感谢张小波先生对这本书的出版所给予的热情支持。

姚月

2015年秋


[1]《凡尔赛和约》:全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是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对战败国(同盟国)订立的和约,它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德国。

[2] 四七社:“二战”后西德一个著名的文学团体。它存在了整整20年(1947—1967),写下战后西德文学重要的一页。


【免费在线读】

艰难的一天

1933年2月3日,如同每一天早上的7点,将军准时离开了他在班德勒大楼东翼的住所。去办公室的路并不长,办公室就在楼下。同一天的晚上,他将在那里与一位名叫阿道夫·希特勒的人坐在同一张桌子上。

他们之前见过多少次面呢?1924年或1925年的冬天,他们在汉默斯坦结识多年的钢琴厂商爱德温·贝希斯坦的家中见过面。汉默斯坦的儿子路德维希说,希特勒并没有给他的父亲留下什么印象,他父亲称那时的希特勒有个“思维混乱的脑袋”,不过是一个能干的“思维混乱的脑袋”。海伦娜·贝希斯坦女士从一开始就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希特勒在慕尼黑时期,不仅得到她经济上的帮助——有个说法是贷款和珠宝——而且她还将他引入她认为的上层社会。她为他举行晚宴,以便介绍有影响力的朋友给他,还教会他如何使用刀叉,什么时候亲吻女士的手,亲在哪个地方,怎样穿西装。

几年之后,应该是1928年或1929年,在离动物园火车站不远的哈登贝格街的将军私宅中,希特勒与汉默斯坦谈过话,可能是想了解总参谋部对自己的看法。弗朗茨·冯·汉默斯坦,当时七八岁的样子,这样回忆那次会面:“他们坐在阳台上谈话。我父亲对这个人的看法是:他讲话很多,且又杂乱无章。父亲对他很冷淡,而希特勒极力要争取父亲的支持,所以赠送给他一整年度的纳粹杂志。”

第三次相遇是1931年9月12日,在艾伯哈特家,是由当时已经担任德国第二大党领袖的希特勒提出的。“汉默斯坦在电话中对他的朋友(当时的国防部长)施莱谢尔说:‘那个慕尼黑的大人物想要与我们谈话。’施莱谢尔回答:‘抱歉,我没有空。’”谈话进行了4个小时。前一个小时,一直是希特勒在讲,汉默斯坦只插了一句话。接下来的3个小时,他们展开了讨论。关于汉默斯坦——艾伯哈特先生说他后表示:“我们慢慢来。其他方面我们的意见基本相同。”他真是这样说的吗?这可能就是危机时期深刻的矛盾心理的体现,对此再聪明的头脑也会丧失免疫力。

在那次谈话之后,施莱谢尔问艾伯哈特先生:“您如何看待这个希特勒?”“虽然不能接受他的某些观点,但我们无法避开他,因为他有庞大的群体做后盾。”“我能将这个精神病患者怎么办呢?”当时国家有影响的政治家施莱谢尔少将这样说。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那个“精神病患者”已经统治了德国。1933年2月3日,他次站在德国防卫军的高层面前,宣布他的计划并想赢得他们的支持。这个晚上的主角就是男爵库尔特·汉默斯坦-艾库德将军。

这年他55岁,而他的职业生涯看似即将达到。1929年,他就以少将身份被提升为部队指挥官。这是德国防卫军总参谋长的掩护称号,因为在《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下,总参谋部不允许存在。一年后,他得到将军军衔,并被任命为防卫军陆军总司令部总指挥,这是在德国军队中的职位。这个决定在当时是很有争议的。右派极力反对,他们指责他不够爱国。国防部的人称他为“红色将军”,可能是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调查,对苏联红军比较了解吧。他很欣赏这支军队与大众的关系,而德国防卫军在政治上与工会有很深的隔阂。然而,《民族主义观察家报》将汉默斯坦当作左派来攻击却是荒唐的。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传统的贵族军人。1932年,在一次司令部的会议上,他明确地表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右派的情绪,但是我们必须清楚,谁应对国家内政现在的混乱状况负有罪责?是右派的领导人,是他们的罪责。”

尽管他的职业生涯有许多值得回顾的成就,一年之后,汉默斯坦还是彻底厌恶了他的职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