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籍,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四书五经中不乏名篇,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欣赏其精华,约请了一批专家学者编撰《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所选篇目,主要以思想性、经典性、代表性和知名度为据,同时也兼顾各个方面,各种名篇的解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对名篇原文作了注释。精选、鉴赏、注释的三者合一,又使《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拓展为四书五经的精审选本和精到注本。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自2005年出版后,后又增补重版,均屡次重印。现已上述书为基础,对全书的开本、装帧、版式、字体、字号等进行全新改版,以便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作者简介】
施忠连,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著有《文化的生物:人》《现代新儒学在美国》《灵犀与觉悟:心性的智慧》《传统中国商人的精神弘扬》等十部,主编《世界人生哲学金库》《四书五经鉴赏辞典》《论语鉴赏辞典》等五部,译著有:《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世界十大人性哲学》《幸福历史》等七部,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
【目录】
出版说明
凡例
篇目表
正文
附录
四书五经分类名言
四书五经基本概念简介
四书五经重要注本简介
篇目笔画索引
【免费在线读】
《四书五经鉴赏辞典(新1版)》:
  [鉴赏]《论语》全方位、多层次地描绘了孔子,活现了孔子的灵魂。《论语》展现的孔子不是一个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者,不是一个没有凡人情感的圣人,也不是一个干瘪的理论家,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思想深刻、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论语》*终使一个不朽的文化伟人的崇高形象耸立于中国历史的原野之上,这是它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本篇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直接用以塑造孔子的形象,其手法有三:
  *,通过孔子弟子之口赞颂孔子。他的弟子、尤其是其高徒,对孔子的思想、学问和人品了解*为真切,对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他们对孔子的精神风貌的描绘*为传神。颜渊赞孔子的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对弟子循循善诱,激发、培育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完善自身人格的内在动力,以至于颜渊感到“欲罢不能,既竭吾才”,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二,通过孔子同时代的人的评论来描绘孔子。本篇第二章记载了达巷这个地方的一个人对孔子的看法,此人虽然因为觉得孔子没有一项专长特别突出而感到惋惜,但是他由衷地感叹孑L子的伟大和博学。此外,在第六章中太宰问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与达巷的人感觉相似。这些都表明孔子生前虽然在政治上地位不高,但是他在思想、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他的品格的高尚,已经在社会上得到了承认。
  第三,孔子自道。本篇通过孔子对自己的学术研究、人生经历的总结以及对所见所闻的反应来刻画他的形象,本篇主要使用这种手法来描绘孔子。由于记录的多为孔子的心声,所以读来感到亲切自然,启发颇多。使用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所反映的孔子思想非常广泛深刻,所描绘的孔子人格十分丰满感人。
  这些文字显示了孔子是一个具有使命感的非凡人物。第五章说他身处危难之际,但却毫不慌张,因为他相信上天赋予自己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只要上天不想毁灭这种文化,他就会安渡难关。
  孔子崇尚那种蔑视强暴的大无畏精神,忠于自己的理想的坚韧意志。他要求人们面对强大、凶残的敌人,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与主张,毫不动摇,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指出,只有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坚持原则,维护道义,遵循道德规范,才能显示崇高的情操和气节,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本篇还描绘了孔子完美的精神品质、思想风格和心理状态,这就是第四章所说的“子绝四”:不猜疑,不自以为是,不固执,不自私自利。仁的观念要求关爱、尊重他人,摒弃自我中心,它在精神、思想、心理上的表现自然就是孔子的“绝四”。
  尽管厌恶自我中心主义,孔子并不反对自我表现和自我实现,这可以在第十三章中清楚地看到。子贡问:如有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还是卖掉?孔子立即连声回答说“卖掉它”。在这里孑L子以生意人的用语表达自己为世所用的迫切心情,毫无半点酸腐气味,这反映了孔子的坦诚、率真,只会使人感到孔子形象的可爱。
  孔子的纯真还表现为如实地讲述自己被上层社会视为不光彩的经历。第六章记太宰问孔子何以多能,子贡解释说“天纵之将圣,又多能”,把他神化。但是孔子不为虚荣心所支配,采取老实的态度,纠正子贡的说法,讲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不为统治阶级的偏见和世俗之见所左右,不以地位低贱、能“鄙事”为耻,不允许以华丽的不实之词来打扮、虚饰自己,这反而显示了他的形象的高大。
  孔子纯真又坦率地披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论语》甚至把他心中的一闪念、情绪的波动、消极思想的流露也都记录下来。如第十四章说孔子“欲居九夷”,《公冶长》篇第七章说孔子因“道不行”而想乘木筏漂流到海外。这些当然都是孔子在遇到困难、情绪低落时心中闪过的想法,并不真正要去实行,但是这样的描写反而使孔子的形象真实可信。
  《论语》表达孔子的思想、观念是同描绘孔子的形象相结合的,它对孔子的形象的塑造十分成功,是中国古籍中以一个人为中心精雕细刻人物形象的*部。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儒学在中国思想界支配地位的形成与巩固,都与《论语》成功塑造的孔子形象相关。
  (施忠连)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