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本书是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王开东的教育随笔集,是他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精华荟萃。文章从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人物、教育案例入手,分析现象,挖掘本质,提供方法,充分展示了一个教师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王老师有所读,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信手拈来,跨界思考,触类旁通。他的教育文章视野广博、剖析深刻、视角独特、引人深思。
  
  名家评荐/媒体评论
  教育不是饭碗,不是差事,甚至也不是职业,而应该是也必须是一项伟大事业。她需要梦想家和诗人来经营,需要信徒和殉道者来朝圣,需要肉体的投入,灵魂的参与,精神生命的极度支撑。舍此,我们何以设想出:很多年前,那个苍颜白发的老人,奔走在六国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犬,却能安天乐命,以天下为己任?
  教育需要乌托邦,需要田园牧歌式的价值追求,更需要一种痴迷,一种疯狂,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精神。如此,方能抗争疏远自然、脱离生活和缺乏诗意的种种弊端,才能引领儿童回归田园,融入生活,发现并且唤醒孩子的野性思维和原始的生命激情。教育注定要在舒展中找到自我成长的场,热血注定要燃烧,生命必须要在场,教育的涓涓细流也必将汇成学生生命的大河,*终黄河入海流。
  
  昨天晚上
  你来了
  就像一滴生命之液
  我仿佛被一颗子弹击中……
  ——法拉奇
  
  人的确是个场所
  仅仅是个场所
  精神之流从那里经过和穿越……
  ——乔治·布莱


【1元秒杀专区】


【内容简介】

  本书是江苏名师王开东老师的经典教育随笔集,他的教育文章体现着他对教育的深刻感悟理解与美好祈愿。从“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到“向有个性的学生致敬”,从“有感于耶鲁大学校长对中国大学的批判”到“从梅兰芳学艺看优秀教师的发展”,再从“拒绝这一种高效教学”到“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他的博学与审问、他的慎思与明辨,他的笃信与践行,他的睿智与纯真,尽显其中。王老师热爱教育事业,通过他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对教育人物的评价和对教育案例的思考,我们可以看到他作为一个教育人对理想教育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王开东,中国深度语文践行者,苏州市教育名家、首届教育领军人才,江苏省十年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获得者,规划教材《大学语文》主要编写者。曾培养出3名省市状元。现任江苏省苏州中学副校长。

  在《人民教育》《中学语文教学》等发表教育教学文章500多篇,出版《中学语文电影课》《好的老师不教书》《深度语文》《教育:非常痛,非常爱》《我行我素教语文》《没有人天生会做爸爸》《高考不怕写作文》等10余种。


【目录】

001 /?自序?谁若能点燃闪电
辑?教育随笔
002 /?1. 呼唤没有竞争的教育
007 /?2. 向有个性的学生致敬
011 /?3. 假如学生是学徒
013 /?4. 一堂迟到四年的政治课
016 /?5. 大师的败笔
020 /?6. 有时候,真理并非那么重要
022 /?7. 穿行在师生之间
024 /?8. 从梅兰芳学艺看优秀教师的发展
028 /?9. 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
032 /?10. 像农民一样教育
034 /?11. 保卫童心
037 /?12. 教育,如同魔鬼
040 /?13. 假如学生不向你问好
043 /?14. 学生有选择不优秀的权利
046 /?15. 父教缺失的忧思
048 /?16. 清官的死穴和优秀教师的误区
051 /?17. 教育,要相信种子和岁月
053 /?18. 如果·恨
055 /?19. 两个神话的比较
057 /?20. 我们为什么需要故事
第二辑?教育人物
064 /?1. 孔子:人间正道是沧桑
073 /?2. 庄子:天地在我心
080 /?3. 李叔同:悲欣交集
090 /?4. 杜拉斯:我们那么远,我们那么近
097 /?5. 克尔恺郭尔:信仰是的救赎
099 /?6. 海明威、川端康成、顾城:天堂里有没有人来人往
104 /?7. 三毛:梦里花开知多少
107 /?8. 曹文轩:从草房子里走出的童年舞者
112 /?9. 周正龙: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第三辑?教育杂谈
118 /?1. 高三老师
121 /?2. 表达愤怒也是一种教育
124 /?3. 我是差生
128 /?4. 请帮助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
131 /?5. 教育,要对常识去弊
134 /?6. 认识你自己
137 /?7. 有些教师为何让人不满意
140 /?8. 教育的几个阴错阳差
144 /?9. 假如大人都能遵守《小学生守则》
146 /?10. 流行歌曲和时代
155 /?11. 解读《波瓦尔宁的读书守则》
159 /?12. 科尔伯格道德两难及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163 /?13. 假如我们多走一步
165 /?14. 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
第四辑?教育案例
172 /?1. 拒绝这一种高效教学
175 /?2. 儿子丢了一百元
178 /?3. 童话里不是骗人的
181 /?4. 考试就像欧·亨利小说
184 /?5. 宝应之行是一场事件
188 /?6. 玛丽,我为你哭泣
190 /?7. 唱响国歌
193 /?8. 有感于耶鲁大学校长对中国大学的批判
197 /?9. 飞机上的教育感悟
204 /?10. 从两则故事看东西方个性之差异
第五辑?教育视界
208 /?1. 爱你,是我生命的意义
——《夏洛的网》中的教育学
215 /?2.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红楼梦》的情文化
219 /?3. 雄浑之美·婉约之美
——苏轼和李清照
223 /?4.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鲁迅和林黛玉
233 /?5. 爱是不能忘记的
——评《金蔷薇》和《棕榈树丛》
241 /?6. 及时雨还是阴谋家
——评《水浒传》中的宋江
246 /?7. 那些失之交臂的美好
——评新美南吉《去年的树》
249 /?8. 真正地爱过,活一次就够了
——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254 /?9. 把纯真安放在一个地方
——《纯真年代》和《西雅图未眠夜》的比较阅读
261 /?10. 合适的就是美的
——评《新结婚时代》


【免费在线读】
  9.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
  毋庸置疑,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很多教育专家致力于探讨师生关系,追求师生关系带来教育成效的化,这是一件好事。
  可是好的动机,未必产生好的成效。有时甚至混淆是非,造成混乱。
  譬如师生平等,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于是,很多专家都在意淫,好的老师,应该“如母亲般慈爱,如父亲般严厉,如朋友般坦诚”。
  师生平等应该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应该是这个样子,它的理据是什么?如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那恰切的师生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人认为所谓的师生平等,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大一统,一视同仁,以便亲密无间。为了达到这种平等,一些老师放低身段,降低教师权威,放弃师道尊严,乐于做和事佬、好好先生,甚至鼓励学生揭自己的短,出自己的洋相,以为这才是民主、公平、平等,孰料学生并不买账,反而无法无天,在老师头上做巢拉屎,终造成了逆向的师生不平等。这种逆向的师生不平等一旦造成,正常的师生关系都维护不了了,本来还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育还怎么进行?遑论什么教育成效?
  师生关系就是一种职业关系,过于强调它的神圣性和家庭性,有害无益。如果真像父母一样教育孩子,问题就大了去了。古人易子而教不就是为了杜绝父母教育的弊端?而我们现在却把好的师生关系界定为此,不是太荒唐了吗?
  其实,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底线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
  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该批评的应该严肃批评,该教育的绝不能心慈手软,必要时甚至要给予适当体罚,当头棒喝,促其猛醒。有了痛苦的教训和疼痛,学生或许才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所谓“打是疼,骂是爱,急了用脚踹”也并非毫无道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不但训斥过学生,甚至还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杂文家吴非老师,也是如此。在《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一文中,吴老师记载了这样两个事例。
  一个身高一米八的高才生已经被保送一所名校,但却连续三次故意把大便拉在厕所的过道上。吴老师义愤填膺,因为他损害了公共利益,坚决要求他公开道歉。一个宿舍女管理员回家的路上跌倒了,手臂绑了石膏,吊了夹板,第二天又来值班了。因为她平常管女生很凶,女生们幸灾乐祸,有个女生说:“她怎么没摔死?”她的话引起了三四个女生的哄笑。尽管这不是吴非老师的学生,但吴非老师依然拍案而起,痛骂这些学生。他鄙夷地对这名学生说:“她的年纪可以做你的祖母。我为你的这句话感到羞耻。你必须向她赔礼道歉。”
  吴老师后说:“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会比赛粗野……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也是一种教育。”
  当然,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我们要维护学生的人格,不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给学生留一点面子。错了可以改,可以从头再来。但如果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使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感,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所以,任何时候,维护学生的人格,这是做老师的底线。
  尊重学生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选择。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完美的教育就是鼓励学生做梦,然后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而重要的教育过程无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然后成长为他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有独立赋予自己教育意义的权利,教师只起着提醒、引导、展望、告诫的作用。
  无论我们的个性多么好,选择多么聪明,意见多么正确,动机多么善良,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实质正义不能以程序不正义的手段获得,更何况这种实质正义本身还要打一个问号。
  探究这些师生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所达到的境界。
  师生关系如何,主要不看动作的施予者老师,而要看动作的受者学生。也就是通过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受,来看不同的老师所达到的境界。
  我想借用老子《道德经》来说明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十七章记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几句本来说的是统治者的四个境界。
  明的统治者,老百姓知道有这个人,但他不扰民,一切都自然而然;其次的统治者,具有亲民思想,老百姓都乐于亲近他,赞美他;再下一层的统治者,老百姓都畏惧他,害怕他;不成功的统治者,老百姓都不在乎他,欺凌他,羞辱他。
  老子谈的虽然是统治者,但《道德经》是哲学论著,哲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出老师的几重境界。
  明的老师,重境界的老师,永远不会站在舞台前面,张牙舞爪,而是隐在学生的后面,不扰民,不折腾。学生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丝毫没感到老师的威权,反而在不知不觉中,由他律变成自律,由他发变成自发,并且认为是自我的发现呢。
  这就是高明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暗合了道家的“道”。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师教,学生自我教育”,应该是层老师所追求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的老师,水平很高,爱心很盛,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无微不至。如前文所述,如慈母一样关心,如严父一样严厉,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具有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他们喜欢这样的老师,亲近这样的老师,赞美这样的老师。
  但这样的老师只给了学生现实的教育高效,无非是让学生考上个理想大学,却未能关注到学生的终身教育,换言之,只是“达人”,而没有“立人”。故只能屈居第二。
  第三种境界的老师,雷厉风行,努力树立权威人格。
  他们信奉“一个人人说好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畏之”。一旦告诉了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姑息,决不手软。学生因为害怕、恐惧,因为这种外在的压迫感,而暂时戒除了自身的懒惰,遵守规章,勤奋学习,并终取得了高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
  第四种境界的老师是“温顺”的老师。
  这种温顺不一定是性格上的温顺,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温顺,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上,而是放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以为学生“亲其师,信其教”,于是,千方百计地讨好学生,以博得学生的好感。
  孰料学生为看重的还是老师的水平,“信其教”,还是信在“教”的质量上,没有金刚钻,仅仅想靠讨好学生来和稀泥,揽瓷器活,必然会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公然欺凌老师,侮辱老师。
  后两种的排法非常有意思。不论是从现实的教育效果上,还是从教育哲学上来看,在同等教育水平的情况下,严厉的老师要比温顺的老师优秀,这一点常常不为老师所接受。
  “水性柔,人们都戏弄之,所以多溺死者;火性烈,人们畏之,所以少有焚死者。”可见使人有所畏,也是教育人、管理人、成长人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温顺的水性,因为人们不怕它,就轻慢它,戏弄它,孰料当你在戏弄它的时候,也为它戏弄,你的这一辈子就玩完了。
  ……

【书摘与插画】

9.师生关系和老师境界

毋庸置疑,教育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很多教育专家致力于探讨师生关系,追求师生关系带来教育成效的化,这是一件好事。

可是好的动机,未必产生好的成效。有时甚至混淆是非,造成混乱。

譬如师生平等,这是教育界的共识。于是,很多专家都在意淫,好的老师,应该“如母亲般慈爱,如父亲般严厉,如朋友般坦诚”。

师生平等应该是这个样子吗?如果应该是这个样子,它的理据是什么?如果不应该是这个样子,那恰切的师生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

不少人认为所谓的师生平等,就是教师和学生应该大一统,一视同仁,以便亲密无间。为了达到这种平等,一些老师放低身段,降低教师权威,放弃师道尊严,乐于做和事佬、好好先生,甚至鼓励学生揭自己的短,出自己的洋相,以为这才是民主、公平、平等,孰料学生并不买账,反而无法无天,在老师头上做巢拉屎,终造成了逆向的师生不平等。这种逆向的师生不平等一旦造成,正常的师生关系都维护不了了,本来还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育还怎么进行?遑论什么教育成效?

师生关系就是一种职业关系,过于强调它的神圣性和家庭性,有害无益。如果真像父母一样教育孩子,问题就大了去了。古人易子而教不就是为了杜绝父母教育的弊端?而我们现在却把好的师生关系界定为此,不是太荒唐了吗?

其实,师生平等的要义在于尊重学生,而尊重学生的底线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

但尊重学生不等于放任学生,该批评的应该严肃批评,该教育的绝不能心慈手软,必要时甚至要给予适当体罚,当头棒喝,促其猛醒。有了痛苦的教训和疼痛,学生或许才会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所谓“打是疼,骂是爱,急了用脚踹”也并非毫无道理。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不但训斥过学生,甚至还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学生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杂文家吴非老师,也是如此。在《要向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一文中,吴老师记载了这样两个事例。

一个身高一米八的高才生已经被保送一所名校,但却连续三次故意把大便拉在厕所的过道上。吴老师义愤填膺,因为他损害了公共利益,坚决要求他公开道歉。一个宿舍女管理员回家的路上跌倒了,手臂绑了石膏,吊了夹板,第二天又来值班了。因为她平常管女生很凶,女生们幸灾乐祸,有个女生说:“她怎么没摔死?”她的话引起了三四个女生的哄笑。尽管这不是吴非老师的学生,但吴非老师依然拍案而起,痛骂这些学生。他鄙夷地对这名学生说:“她的年纪可以做你的祖母。我为你的这句话感到羞耻。你必须向她赔礼道歉。”

吴老师后说:“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会比赛粗野……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也是一种教育。”

当然,在批评教育学生时,我们要维护学生的人格,不限制学生的人身自由,给学生留一点面子。错了可以改,可以从头再来。但如果损害了学生的人格,使他失去了做人的尊严感,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所以,任何时候,维护学生的人格,这是做老师的底线。

尊重学生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选择。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从教育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丰富自己。完美的教育就是鼓励学生做梦,然后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梦想;而重要的教育过程无非就是帮助学生认识他自己,然后成长为他自己的过程。也就是说,教育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有独立赋予自己教育意义的权利,教师只起着提醒、引导、展望、告诫的作用。

无论我们的个性多么好,选择多么聪明,意见多么正确,动机多么善良,都没有一丝一毫的理由代替学生做出选择,否则就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实质正义不能以程序不正义的手段获得,更何况这种实质正义本身还要打一个问号。

探究这些师生关系,可以清楚地看出老师所达到的境界。

师生关系如何,主要不看动作的施予者老师,而要看动作的受者学生。也就是通过学生对师生关系的感受,来看不同的老师所达到的境界。

我想借用老子《道德经》来说明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十七章记载:“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这几句本来说的是统治者的四个境界。

明的统治者,老百姓知道有这个人,但他不扰民,一切都自然而然;其次的统治者,具有亲民思想,老百姓都乐于亲近他,赞美他;再下一层的统治者,老百姓都畏惧他,害怕他;不成功的统治者,老百姓都不在乎他,欺凌他,羞辱他。

老子谈的虽然是统治者,但《道德经》是哲学论著,哲学具有极大的包容性,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出老师的几重境界。

明的老师,重境界的老师,永远不会站在舞台前面,张牙舞爪,而是隐在学生的后面,不扰民,不折腾。学生只知道有这么个人,丝毫没感到老师的威权,反而在不知不觉中,由他律变成自律,由他发变成自发,并且认为是自我的发现呢。

这就是高明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暗合了道家的“道”。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不待老师教,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改,学生自能作文。”而“不待老师教,学生自我教育”,应该是层老师所追求的境界。

第二种境界的老师,水平很高,爱心很盛,对学生的关心和呵护无微不至。如前文所述,如慈母一样关心,如严父一样严厉,学生在这样的老师的教导下,具有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他们喜欢这样的老师,亲近这样的老师,赞美这样的老师。

但这样的老师只给了学生现实的教育高效,无非是让学生考上个理想大学,却未能关注到学生的终身教育,换言之,只是“达人”,而没有“立人”。故只能屈居第二。

第三种境界的老师,雷厉风行,努力树立权威人格。

他们信奉“一个人人说好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畏之”。一旦告诉了学生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绝不姑息,决不手软。学生因为害怕、恐惧,因为这种外在的压迫感,而暂时戒除了自身的懒惰,遵守规章,勤奋学习,并终取得了高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

第四种境界的老师是“温顺”的老师。

这种温顺不一定是性格上的温顺,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温顺,他们没有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上,而是放在师生的人际关系上,以为学生“亲其师,信其教”,于是,千方百计地讨好学生,以博得学生的好感。

孰料学生为看重的还是老师的水平,“信其教”,还是信在“教”的质量上,没有金刚钻,仅仅想靠讨好学生来和稀泥,揽瓷器活,必然会左支右绌,力不从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公然欺凌老师,侮辱老师。

后两种的排法非常有意思。不论是从现实的教育效果上,还是从教育哲学上来看,在同等教育水平的情况下,严厉的老师要比温顺的老师优秀,这一点常常不为老师所接受。

“水性柔,人们都戏弄之,所以多溺死者;火性烈,人们畏之,所以少有焚死者。”可见使人有所畏,也是教育人、管理人、成长人的一种方式。而所谓温顺的水性,因为人们不怕它,就轻慢它,戏弄它,孰料当你在戏弄它的时候,也为它戏弄,你的这一辈子就玩完了。

拒绝这一种高效教学

昨天听江苏省教科所所长彭钢的报告,一则苏秀写作文的案例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案例如下:

高一年级新生篇作文,某特级教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校园秋桐》。批改时发现一个女生苏秀的作文,从语言文字、布局结构、情感表达等方面均无可挑剔,思考良久,该特级教师决定第二天把此文作为范文。老师先请苏秀声情并茂地朗读,然后,在学生的一片惊叹声中,宣布苏秀的作文为零分。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方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后,老师分析说,苏秀的作文写成了《校园秋色》,跑题了。既然跑题了,再好的作文,也只能得零分。

这个的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关于审题的重要性,所有的学生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刻骨铭心。

特级教师也很满意自己的教学创意。

很多年过去了,特级教师退休了。学校给他举行了盛大的退休仪式,电视台还现场采访了他。特级教师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自豪,简直就是圆满嘛。

那天晚上,他喝了一点薄酒,在微醺中畅想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不禁飘飘然。突然间,他接到一个女学生的电话,邀请他去喝茶。

老师就去了,一进门就觉得这个女人有一点面熟。

女生告诉老师,她就是苏秀,一名优秀的数学特级教师。

她真诚地祝愿她的老师退休幸福,但也直言不讳地告诉她的语文老师:“我是一个农村孩子,从来没有见过梧桐,我对梧桐完全没有感受,于是就只能写成《校园秋色》,而不可能写出《校园秋桐》。是的,我酷爱语文,但从此以后,我不喜欢你教的语文,语文如果是这样的话,对我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我宁可去学抽象的数学。高中毕业我考上了杭州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我成为数学教师。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如果你为了高考而学数学,你永远也学不好数学。”

老教师泪流满面,在退休的那个晚上,他的学生教他学会了什么是真的教育。

比较这一对师生,我们会发现,不是教育效果的问题,而是教育成本的问题。在教育上,白猫黑猫论是荒谬的。哪怕所有的人都得到启发,获得认知,这堂课依然是失败的、糟糕的、蹩脚的。因为这堂课的效果是以苏秀从天堂到地狱情感坠落的戏剧性,还有重大的心灵创伤制作出来的。

约翰·肯尼迪说:“只要一个人受奴役,所有的人都不自由。”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只要一个人心灵受创,所有的教育繁荣都是荒唐的。”

所有的故事都曾经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我也在这个案例中照见了自己的影子。

还是在老家的时候,我执教届高三。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有一个我很看重的学生,十四道选择题只做对了一道。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实水平,而是他的态度。

我简直出离愤怒了,就像那个特级教师一样,我也有了一个教学创意,我要给他们一个终生难忘的记忆。我差一点儿就要犯错了,我站在一个堕落教师的边缘。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发考卷的一刹那,我看见了他的无助、羞愧、伤心,他就像一株失去水分的草,蔫了。

一瞬间,我的心软了。

我临时改变了我的教育策略。我说:“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游戏,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来,好吗?”很快,上来了两个活泼的学生,我让他们俩随机写上十四个ABCD,然后,我把考试正确的答案写在旁边,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给他们批改。个同学对了四道题,得了12分。第二个同学居然对了六道题,得了18分。

同学们目瞪口呆,我让课堂静默一分钟。我什么也没有说,什么也不需要说。一分钟之后,我继续上课。

这个游戏,真实地展示了一些学生学习的无效,以一种的方式,刺痛了很多同学。那以后,学生对选择题特别上心,成绩简直是突飞猛进。

但一直到今天,我还是后怕。苏秀的故事,让我警醒。因为我当时准备叫的人,就是那个只对一道选择题的学生,我的目的就是羞辱他,用来告诫其他的同学。我猜想就是乱写,他也不可能只对一道题。我甚至设想,在我给他打完分之后,我还要问他:“你学习和不学习有什么区别?你觉得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真的那样做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其实,有时候老师做出一种选择,当然能够预计到后果,甚至也知道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只是不知道伤害会有那么大。之所以不管不顾,原因可能有几个,其一是要羞辱,当头棒喝,促其猛醒。其二是愤怒,为了自己解气。其三是为了追求所谓的教育效果。

但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我们都错了。

高效教学就好比企业要强调的效率。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好像是去穿越一块玉米地,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个要比谁穿越得快;第二个要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谁掰的玉米多;第三个是比穿越过程当中,谁身上的伤口少。这就是企业平常所说的速度、收益和安全。成熟的企业家都知道速度、效率和安全必须全面考虑,必须整体考虑。

苏秀的作文,无疑是一场高效的教学,但也是一场伤痕累累的教学,安全系数极低的教学。特级教师把一个语文的天才变成了一个数学特级,彻底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方向。要知道,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没有理解,更没有教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