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语言始于声律
  蒙学基础读物
  百部传世文学经典
  文化根脉 成长***


【1元秒杀专区】


【内容简介】
《声律启蒙》一书,以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每韵各有对文三则,每则有对语十对。入学蒙童熟念这些句子,初步熟悉了音韵格律,很自然地领会了平仄对仗,学作对联和诗词,就容易多了。旧时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念熟这些对文,大概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作者简介】
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一字与三,号鹤田,又号敏州、云崔,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发积弊,拒请谒,当路严惮之”,是一个为官清廉、有骨气的人。平生所做诗文、杂著甚多,却以《声律启蒙》为流传,是因其通俗适用。


【媒体评论】
《声律启蒙撮要》,余得其写本,见其切近,易于记诵,思付剞劂,遍授童蒙,且今功令,凡大小试以及考课馆阁,莫不以声律为殿。是书也,匪仅为幼学切要之功,且可俾操觚之士,就是书所习见故实,进而求之。
   ——蒋允焄


【目录】
声律启蒙撮要卷上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声律启蒙撮要卷下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附一]佳联欣赏
  上编
  下编
  [附二]启蒙巧对
  [附三]俗语对句


【前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念起来不仅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再仔细咀嚼一下,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天地间常见的自然景物,尽来眼底,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一推敲,“风”“空”“虫”都属一东韵,而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等,词性又都相同,并有一定的关联。原来做对联或在韵文中的对文,都必须掌握这些特点。
  一是字数、句数要相等。这是对联和对偶句基本的要求,如“事业新传佳子弟,湖山旧识老仙翁”,上下联都是七个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上下文都是二句十个字。
  二是词性相同。即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即是名词相对;“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则是数量词、方位词相对。
  三是结构相同。上下对文在句子结构上要相对称。即句子中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偏正词组等要两两相对,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动补词组对动补词组,等。如“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其中“闭门”与“投石”均为动宾结构,“推出”与“冲开”同为动补结构,“窗前月”与“水底天”都是偏正结构。
  四是语意相关。上下对文在内容上要互相关联而又不重复,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要是相关的事情,而不是互不相关,各说各的。如“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上下联都是说乡村老人的闲适生活,而表达的内容却不重复。又如“远大前程,脚跟须要站稳;无边岁月,步履贵在安详”,上下联都涉及鞋,却又各有寓意和警示。
  五是平仄协调。上下对文每个字要求平仄相反。“平对仄,仄对平”。对文末字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平声是指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仄声是指上声、去声。平仄相对,读起来才富有节奏感,悦耳动听。但为了使形式服从内容,对联和律诗一样,也可采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即对文中的双数字要平仄相对,而单数字可灵活一些。这种平仄和对仗,是作为单音字的汉字所特有的属性,方块汉字如同方砖片瓦,使用者可匠心独运,排列组合,使文字既能表达深刻的内容,又有优美和谐的形式与声调,这是方块汉字特有的功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声律启蒙》一书,以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每韵各有对文三则,每则有对语十对,这些对文都是符合前面所说的对句要求的。入学蒙童念熟这些句子,初步熟悉了音韵格律,很自然地领会了平仄对仗,学做对联和诗词,就容易得多了。旧时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念熟这些对文,大概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现代的韵文,不必再拘泥于旧的韵脚。事实上民间的诗歌、戏曲剧本、曲艺唱词,早已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自然的韵脚。北方流行的“十三辙”,不仅在京剧剧本中使用,在其他许多地方大戏如汉剧、川剧、湘剧、祁剧中也都通用。唱词如尾字不合辙,就会影响音韵的和谐,唱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舒服。做新诗虽不必依旧诗韵,但也要押大致相近的韵。新诗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如果不讲究形式的相对整齐和音韵的适当和叶,使人易读易记,往往也就难于流传众口,长诵不衰。
  既然平仄和对仗是作为单音的汉字所特有的属性,用汉字作文就不能不注意适应和运用。现在虽不做骈文了,考试不再做“八言四韵”了,但在行文中如适当讲求平仄对仗,则能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流畅,因而能增强美感。如新华社1977年发的一篇电讯《“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其中第二段写道:
  今天,人们来到昔日蝗灾严重的黄淮流域一些著名的飞蝗滋生地,可以看到绿树如带,稻田如毯。过去的“蚂蚱窝”,已经变成了“鱼米乡”。
  其中就用了大体对称、仄起平落的句子,使文章更有气势和文采。这类例子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各种短联,如卡车上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工厂墙壁上的“人人献计,个个立功”“发挥优势,开辟财源”“勇挑重担,敢逞英雄”,商店里的“礼貌待客,文明经商”“四时生意,满面春风”等,言简意赅,使人易读易记,这就说明,懂得一点平仄对仗的知识,并不完全是为了吟诗作对,而是大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联语,旧时代多题刻、张贴、悬挂于厅堂、楼阁的楹柱上,故又称楹联。以前的对联由两个对仗句组成,直书,从右至左两边排列,右边称上联或出边,左边称下联或对边。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常常有人将直书对联的下联贴在右边,上联贴在左边,甚至在新建的牌坊、门楼上,也将顺序颠倒,贻笑于人。
  对联种类繁多,联家分类,各有不同。清代梁章钜在所著《楹联丛话》中,将对联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哀挽、集句、杂缀等十种。民国初年吴恭亨在其所著《对联话》中,将对联概括为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等五类。今人分类,有的按功用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家居联、胜迹联,有的按内容分为述事、状景、抒情、晓理、评论联,有的按技法分为趣联、巧对、集句、嵌字、回文联等。一般都是按功用分类,再细分,每类中又分为若干类,如寿联中又可分为通用、男寿通用、女寿通用、自寿等类。家居联可分为大门、厅堂、书室、内室、园林等类。
  对联的句式由单句和组合句构成。单句中一是字数。本书所列对文,句子字数都是从一言到七言,对联中常见的句子是三、四、五、六、七言,少于三言、多于七言的句子都少见,因句子太短则语气急促,内容单薄,过长又显得拖沓、烦琐,故宜慎用。二是节奏,即句中的词组排列。从本书对文中的七言句分析,其节奏形式不下十种,如“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就洛阳埋”,节奏按二、二、二、一词组排列,“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按三、一、二、一词组排列,等等。句式节奏的变化,可增强对文的韵律感,只是要注意两边的句子节奏必须相同。
  对联虽是一种古老的形式,但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无论城乡,人们每逢重大节日或婚丧寿诞,都喜欢贴上几副对联,作为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这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十分可喜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讲求欣赏趣味、提高精神思想境界的结果。如果既不讲平仄,又不讲对仗,甚至上下联字数也不相等,又如何能够动人心目,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呢?
  《声律启蒙》不仅是一本蒙学书,有位诗人曾经说过,他读这本书,“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辞藻华丽,妙不可言”,认为这真是一本奇书。确实,一本小书能够风行全国,历久不衰,现在还拥有众多的读者,自有其“奇”之所在,是值得我们从文化史、教育史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的。当然,这本书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有很多属于封建主义的东西,同时为适应当时吟诗作对讲究用典的需要,堆砌了很多典故,相当多的对文缺乏新鲜活泼之气,这是时代使然,虽不可苛求,却必须鉴别。
  本书作者车万育,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发积弊,拒请谒,当路严惮之”,是一个为官清廉、有骨气的人。平生所作诗文、杂著甚多,却以此书为流传,是因其通俗适用。
  本书后附有《佳联欣赏》与《启蒙巧对》,前者为本书注者徐哲兮先生所集。其特点是按韵归类,便于读者通过欣赏佳联,熟悉音韵。后者原题为《启蒙三字巧对》,据称为“状元阁主人汇辑”,作者是“李光明庄”,即清代道光十八年顺天府进士李庄。这是当时训练学生作对文的范本。由于句子比较浅近,可供学习借鉴。
  附于书末的《俗语对句》,为清人汤诰所集,是当时杭州人的谚语,为浙江人所首肯。原书较多,这是经过后人选录的,也可供借鉴欣赏,或资谈助。
  喻岳衡


【免费在线读】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1,六钧弓2。岭北3对江东4。人间清暑殿5,天上广寒宫6。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7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注释
  1三尺剑:古剑长凡三尺,故称。唐杜甫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
  2六钧弓:谓强弓。古以三十斤为钧。六钧弓,张弓须用力百八十斤。唐罗隐诗:“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3岭北:泛指山的北面。特指五岭以北。
  4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间作西南南、东北北流向,习惯上称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宋李清照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清暑殿:晋宫殿名,在洛阳。
  6广寒宫:传说为月中仙子居的宫殿。
  7途次:途中。途中住宿处。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1。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2陋,阮途3穷。冀北对辽东4。池中濯足5水,门外打头风6。梁帝7讲经同泰寺8,汉皇置酒未央宫9。尘虑10萦心,懒抚七弦绿绮11;霜华12满鬓,羞看百炼青铜13。
  注释
  1白叟黄童:白叟,白发老者。黄童,黄发儿童。
  2颜巷:颜,颜回。孔子弟子。语出《论语?雍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安贫乐道典故。明朱权词:“静守芸窗,僻居颜巷。”
  3阮途:阮,阮籍。字嗣宗。三国魏人。性狂放。时率意驾车独行,至穷途末路,辄痛哭而返。后因以为穷途悲叹典故。见《晋书》本传。唐王勃文:“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4冀北、辽东:古地域名称。隐含“冀北空群,辽东献豕”典故。唐韩愈文:“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后汉书?朱浮传》:“辽东有豕,生子头白,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返。”
  5濯足:濯(zhuó浊),洗涤。《楚辞》:“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6打头风:逆风。《琵琶记》:“屋漏更遭连夜雨,船迟又被打头风。”
  7梁帝: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尝于中大同元年三月庚戌到同泰寺讲金字三慧经。见《梁书》本纪。
  8同泰寺:南朝梁所建,在今南京市。
  9未央宫:汉高帝建,故址在今西安市。
  10尘虑:犹俗念。金元好问诗:“重羡禅栖客,都无尘虑生。”
  11绿绮:古琴名。宋贺铸词:“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
  12霜华:喻白色须发。唐温庭筠诗:“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13青铜:古镜。唐罗隐诗:“青铜不自见,只拟他人老。”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1对眉绿2,齿皓对唇红。天浩浩3,日融融4。佩剑5对弯弓6。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7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
  注释
  1鬓皤:皤(pó婆),白也。金完颜涛词:“卢郎心未老,潘令鬓先皤。”
  2眉绿:即绿蛾。古代女子以黛画眉,呈黑青色,故称。
  3浩浩:广大无际貌。《诗?小雅?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4融融:和暖、明媚貌。《醒世恒言》:“丽日融融,是处绿杨芳草地;轻烟淡淡,数声啼鸟落花天。”
  5佩剑:腰间佩带的剑。唐杜甫诗:“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6弯弓:挽弓,拉弓。唐崔融诗:“拔剑斩长榆,弯弓射小棘。”
  7芰荷:芰(jì技),菱。荷,莲。唐罗隐诗:“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