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收录了来自中国、伊朗、日本等国的16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内容包括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钱币、画像石棺等)研究、伊朗民族史诗中的中国古代名称研究、伊朗古典文献研究、古代伊朗和中国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情况等,内容丰富,角度多样,为伊朗学和中国-伊朗交流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是2014年11月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和伊朗: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的论文集。本书中收录了来自中国、伊朗、日本等国的16位专家学者的论文,内容包括古代的丝绸之路上出土的文物(钱币、画像石棺等)研究、伊朗民族史诗中的中国古代名称研究、伊朗古典文献研究、古代伊朗和中国在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情况等,内容丰富,角度多样,为伊朗学和中国-伊朗交流史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程彤,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院长、教授,长期从事伊朗文化和波斯语研究。研究方向:伊朗史、伊斯兰教什叶派历史、中国和伊朗文化交流史和当代伊朗政治。著有《“正统”观念与伊朗什叶派——从旭烈兀到阿巴斯一世之间的伊朗》等。


【目录】

13至14世纪和田地区在丝绸之路中段的经济角色 Ali Bahranipour
蒙古人在伊朗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传播中的作用 Ali Mohammad Sabiqi
古代伊朗与中国马球运动文献、文物之比较 程 彤
木球之喻 段 晴
明末清初中国“回回”坊间教争研究——兼论早期中国伊斯兰知识发展的观察视角与立论方式
华涛
伊朗民族史诗《库什王纪》里的古代中国名称与中伊交通路线 刘英军
经堂语还是表意词——论“小儿锦”中波斯/阿拉伯文词汇使用的问题 刘迎胜
中国波斯文教习抄本的特征 MohammadbagherVosuqi
丝绸之路上的六牙象王本生故事 Murat Elmali, 韩智敏
从文物看古代中国与伊朗 齐东方
《五族谱》研究导论——研究史•文献特征•史料价值 邱轶皓
一位粟特首领的丝路生涯——史君石椁图像素描 荣新江
探寻“照世杯”中的中国镜像——波斯历史文献整理的实践与收获 王一丹
对于察合台汗国钱币研究的若干认识 王 樾
伊朗学札记三则 徐文堪
两位埃米尔:楚班与孛罗和来自元朝的两枚徽印 四日市康博


【前言】

中国和伊朗都是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和伊朗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人们的广泛认同和推崇。欧洲文明的杰出代表、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就曾经广泛涉猎有关中国的信息,深入研读中国文学作品,并由此提出建立“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增进各国人民间了解的理念。歌德高度评价伊朗诗人哈菲兹:“你是一艘涨满风帆劈波斩浪的大船,而我则不过是在海涛中上下颠簸的小舟。” 从古至今,中伊两国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两国通过丝绸之路历经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谱写了人类文化交流史的绚丽章节。
2014年11月,来自国内外的近二十位知名学者集聚上海外国语大学,就中伊两国在丝绸之路上的交往历史进行学术交流。这不是简单的学术活动,而是通过追忆与发掘两国的先辈们在丝路上留下的印记,彰显两国悠久文化的魅力,构建起巩固两国友好关系的精神纽带;也是为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和伊方提倡的“复兴新丝绸之路文化”做了好的文化阐释。当前,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了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以及秉承学校的办学传统,在巩固外国语言文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区域国别研究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从而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和中国走向世界服务。
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波斯语专业自成立起发展到目前的规模,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尤其是伊朗驻沪总领事馆的支持。2012年成立的伊朗学中心就是在领馆文化专员处的帮助下成立的,并已经成为了两国学术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上海外国语大学伊朗学中心将中外学者们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汇集成册,取名《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旨在希望她像传说中古波斯国王拥有的照世酒杯那样,能够通过她来照见古代丝绸之路中伊人文交流的缤纷景象。《丝绸之路上的照世杯》凝聚了上海外国语大学伊朗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和国内外伊朗学学者们共同的心血。希望学界同仁继续共同努力,推动中伊两国的文化交流向前发展。


【免费在线读】

不同的文化撞击在一起,会引起艺术的融汇与变迁,古代伊朗与中国的交流无疑是明确的案例,并且已经在考古发现的实物中得到印证。一些中国出土器物的制作工艺,器物上的纹饰、绘画、浮雕均体现出其文化渊源与艺术特色来自于波斯。自称为“诸王之王,诸国之王”的大流士,并不了解当时的中国,当他在波斯波利斯宫殿里接受各国使者朝贡时,波斯自己的宝物却传到了中国。山东临淄西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山东青州西辛西汉墓、巢湖市北山头一号墓出土的水滴凸瓣纹银盒,就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器物。 有趣的是临淄西汉齐王刘襄墓陪葬坑中出土银盒,盖上的三枚兽形纽和喇叭形底座是铜件;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赵昧墓出土银盒的盖纽虽脱失,但遗痕以及喇叭形底座亦是铜件,山东青州西辛西汉墓、巢湖市北山头一号墓的银盒也是如此,应是中国人根据自己欣赏和使用习惯,将外来物品改装成新的中国式器物。出土水滴凸瓣纹银盒的墓都是王侯一级,年代相近,应是同一批器物进入皇室,然后分发给诸王。年代在公元前175—118年之间的云南晋宁石寨山11、12号滇墓中出土了四件水滴凸瓣纹铜盒,器物的整体造型和纹样上与银盒一致,应是按照舶来品的式样仿制的。
波斯与中国的相互印象中,大约中国知道波斯要比波斯知道中国要早。器物虽不会直接说出一些事情,却蕴含更多的信息。可以想象,这些神奇的器物会激发出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渴望。
——节选自齐东方《从文物看古代中国与伊朗》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