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外语教育与外国文学研究。他学术视野开阔,对西方历史、文化、语言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了解,以此为背景展开的英国文学研究体大思精、成果丰硕,从而跻身国际*著名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列。他是中国现代以来少数几位用英语撰写比较文化与文学研究论著的先驱之一,所涉及的多为该研究领域内影响重大的学术议题,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会通中外文化的高度融摄能力。他以民族文化为立足点,吸纳西方先进的研究方法,形成了独特的、具有前瞻性的翻译理论,且身体力行,翻译了多部佳作,并参与了《*选集》一至四卷的翻译工作。王佐良先生从学生时代起开始文学创作,在内容与技巧上同时接受了新文化运动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逐渐成为一位享誉文坛的年轻诗人,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抗战期间*突出的一代新诗人之一。他晚年以散文创作为主,风格简劲高旷,擅用淡笔写浓情,与他的学术文章相映成辉,代表了文化散文一脉中西学大家的旨趣。
【内容简介】
《王佐良全集·第十卷》收《照澜集》、《风格和风格的背后》、《中楼集》三部文集。《照澜集》所收文章多数是王佐良先生1980年以后写的,少数带学术研究性质,如《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几篇综述、序言、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文章都与文学有关,涉及的有英、美、苏格兰、爱尔兰文学。《风格和风格的背后》里的文章大致可分三类:*类,有关英美散文的综述与某一专题的详论。第二类,有关诗和诗的翻译,牵涉风格的演化和移植。第三类,有关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中楼集》收王佐良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发表在杂志报章上的一些文章,可分四类:*类六篇是书评和读书随笔。第二类七篇与文学史写法有关。第三类三篇谈翻译,包括一篇《人民日报》记者就翻译问题对作者的访谈。第四类十三篇,有国内外访问时见闻,有追怀已故好友之作,有剧评,有对于西方新文论的印象,还有对于出版和治学的感想。《王佐良全集》囊括王佐良先生的全部作品,共12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佐良先生一生致力于英语教育、英语文学研究及翻译,在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上颇多建树,在中国的英语教育及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由外研社推出的《王佐良全集》首次全面搜集了王佐良先生散见于各类专著、文集中的篇目及珍贵历史照片,按内容分类,包括学术论著、译著、散文、杂文、诗歌创作等,填补了这一出版空白。在全面搜集整理王佐良先生著作的前提下,编者重点订正先生传世各种版本的文字差互及错讹,并统一全书体例。《王佐良全集》旨在全面呈现王佐良先生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外比较文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以及他作为诗人、翻译家和作家留给后人的优秀文学遗产,使其所开创的研究、译介和教学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作者简介】
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跻身国际*著名英语文学专家之列,代表了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高峰。
【前言】
这里收集的文章多数是 1980 年以后写的,也有几篇写得较早,如《读蒲伯》。
文章性质也不一致,少数带点学术研究性质,如《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几篇综述、序言、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
虽然如此,文章都与文学有关,涉及的有英、美、苏格兰、爱尔兰文学。在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在阅读时遭遇的问题、得到的体会写下来,也不避谈自己感情上的反应。好的文学作品应该能给人喜悦,尽管感情受到震撼,*后也会醒悟、深思,这也是一种喜悦,我愿同读者分享这种喜悦。
但是阐释却是难事。由于文学作品的复杂性,有些外国当代批评家甚至认为作品一脱手,作家本人也无权阐释,即使阐释了,也不必看作权威之言。这种说法,我并不接受。但这也使我意识到:我虽力图从作品本文出发,我所做的阐释毕竟只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其中必然有不正确的地方,要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写法上我越来越倾向于写得短些,实在些,多样些,如果做得到,也要新鲜些。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能使人耳目清明的,论述文学的文章也应照亮作品,而不是布下更多的蜘蛛网。我知道自己还做不到这一点,但愿意与同志、同行一起为此而努力。
集名“照澜”,只是因为我在清华照澜院住了几十年,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在这里写的。
1984年8月

这本集子里的文章大致可分三类:
*类,有关英美散文,*篇带点综述性质,第二、三篇各谈一种散文形态,即书信和文论,各有特点。但文论是诗人的文论,中间包括眉批旁注之类,也是一种散文形态。
第二类,有关诗和诗的翻译,牵涉到风格的演化和移植。
第三类,有关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论白体诗的两篇算是比较集中地探讨了莎士比亚风格演化的一个方面,刘译伯吉斯《莎士比亚传》序也包含了我对莎士比亚语言特点的某些看法。
由于这三类文章都多少涉及语言风格,所以书名定为《风格和风格的背后》。
所谓“背后”,是指风格背后的意境和想象世界。没有这个背后,风格只剩下词句一堆,有什么魅力?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以上可算是本书的中心论点,本是近乎常识性的东西,只不过它是通过许多具体篇章的阅读和分析而逐渐取得的。在过程里我看了各种体裁、形态、风格的好文章,感受到了作者们不同的思想光辉和艺术丰采的吸引力,有时像是突然明白了一点道理,更多的时候则是感到喜悦和安慰。也许,对于一个读书人,这种思想与情感上的收获是*可贵的。我写文章的时候,也总希望能把这些感受—特别是阅读的喜悦—多少传达到读者的心灵里。
王佐良
1987年5月

这本集子包括了我近年来发表在杂志报章上的一些文章,大部分是在我家搬进清华中八楼之后写的,所以题名《中楼集》。
文章可分四类。
*类六篇是书评和读书随笔。我一般随读随记,所摘录的往往比我自撰的多,意在使读者多接触原作,共享书中精彩的段落。
第二类七篇与文学史写法有关。近年来我对这个问题谈得较多,一来是兴趣所在,二来是有了实践—几年来我主编和独力写的文学史共达六部之多,所以有些经验可谈。后面的三篇则是所写的样例:一篇介绍一个社会,一篇介绍一个作家,一篇介绍一部作品。我写的都是外国文学史,然而我私心所望是能看到一部新的更有读头的中国文学史问世,所以对中国写文学史的传统也有所探索,并盼以我之砖,引出中国文学史家之玉。
第三类三篇谈翻译,包括一篇《人民日报》记者对我的访问,谈的也是翻译,所以作为附录。
第四类十三篇内容*杂,有国内外访问时见闻,有追怀已故好友之作,有剧评,有对于西方新文论的印象,还有对于出版和治学的感想。我写各类文章,对自己要求的是:言之有物,注意写法。如果这些小文中除了所包含的信息,文字也还可读,那就达到我的心愿了。
王佐良
1995年1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