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 第二辑》

•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九五”重点图书出版项目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办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办

•中国科学院和大象出版社共同资助编纂出版

从工艺流程和文化的角度系统介绍中国传统工艺历史及现状的专门著作在行业内并不多见,本书的特点是专业、全面、深刻,属于传统工艺技术史 类图书。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第二辑)包括《造纸(续)·制笔》《陶瓷(续)》《制墨·制砚》《锻铜与银饰工艺》《农畜矿产品加工》。

《造纸(续)·制笔》对春秋战国以来造纸和毛笔制作技艺的发展历程作初步的总结,不仅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纸张、毛笔的特点和主要产地,梳理了造纸、制笔技艺发展的脉络,分析造纸、制笔中心形成及转移的原因,也注意介绍丰富多彩的纸笔文化。《陶瓷(续)》是在2004年版《陶瓷》的基础上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传统窑场作为研究对象,如龙泉窑、耀州瓷、钧瓷窑、德化窑等,介绍原材料的成分和各种处理方式;成型的技法及其工艺流程;窑炉的分类及其烧成方式,工具的造型以及使用的功效等。《制墨·制砚》主要讲述制砚、制墨,根据材质不同,将砚分为八类,对每一类别的砚都从历史沿革、砚坑与石品、理化特性、形制风格和制作技艺几方面进行详细描述,并配以图片和表格具体说明;对墨的描述也采用同样的方法。《锻铜与银饰工艺》是从地域划分,介绍我国的锻铜与银饰工艺,主要涉及西藏、青海、云南、新疆等地区。《农畜矿产品加工》介绍了六种农畜矿产品包括食盐、食用油、糖、茶、酒、皮革加工的工艺。


【作者简介】
唐绪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统金属工艺、现代首饰艺术。2005年,作品《咖啡具》荣获“全国十届美展银奖”;2003 年,出版《中国民间美术全集·饰物》卷,获全国第六届图书奖,获全国艺术类图书一等奖;2010年,出版《中国传统首饰》精装本上下卷。

方 晓阳,男,1956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兼任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 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 普专项评审专家。方晓阳博士是著名的印刷史、造纸史和制墨史专家,迄今已出版《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印刷卷》、《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印刷卷》 等专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软课题项目、中国科学院95重大课题子课题等项目,发表印刷史、造纸史论文约数十篇,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 果。主要作品《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印刷卷》等。

樊嘉禄,科技史专业博士,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黄山 学院副院长,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科技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客座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 研究会医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理事,安徽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科技史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当代科学技术与马克 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普通逻辑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已出版专著《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卷》(2007年获安徽省社 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中国手工艺·文房四宝》,译著《社会角色与心理健康》,主编《普通逻辑简明教程》等,主持人文社科项目、中科院 985创新经费资助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等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目录】
《造纸(续)·制笔》
前 言
上编 造纸技术发展的历史
章 造纸术的起源
节 造纸术出现之前中国人使用的书写材料
一、早期文字载体概述
二、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简牍
三、战国至秦汉时期的缣帛
第二节 造纸术的发明及几个相关的问题
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纸药发明时间问题的补充说明
三、从纳西族东巴纸看造纸方法的演变

第二章 造纸术的早期发展
节 汉代造纸术的初步发展
一、世纪出土的汉代纸及其特征
二、汉代造纸工艺和用纸文化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艺开始普及
一、麻纸制作技艺的
二、造纸技艺的全面发展
三、造纸技术的进步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

第三章 造纸术的蓬勃发展与广泛传播
节 皮纸的勃兴
一、名噪一时的剡藤纸
二、地位显赫的楮皮纸
三、桑皮纸等其他皮纸
第二节 纸笺制作技艺的全面发展
一、名垂青史的黄蜡笺
二、具有传奇色彩的薛涛笺
三、其他纸笺
第三节 造纸术的广泛传播
一、造纸术在中国东、南部邻邦传播
二、造纸术传入印巴次大陆
三、造纸术向欧美地区的传播
四、传统造纸技艺对机械造纸术的影响

第四章 造纸技艺发展的高峰
节 澄心堂纸及其影响下的宋元皮纸
一、具有传奇色彩的澄心堂纸
二、宋元皮纸制作技艺
第二节 竹纸的蓬勃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一、竹纸的起源
二、竹纸制作技艺的不断进步
第三节 宋元时期的纸笺制作技艺
一、以金粟山藏经纸为代表的宋代纸笺
二、元代纸笺制作技艺

第五章 集大成的明清造纸技艺

节 竹纸制作技艺发展的
一、明代福建竹纸生产工艺
二、其他地区的竹纸生产
第二节 皮纸制作技艺的总结与发展
一、明代江西等地楮皮纸制作技艺
二、皮纸制作技艺的后一个高峰
三、明清以来其他地方的皮纸生产
第三节 集历代之大成的纸笺制作技艺
一、承前启后的宣德纸
二、以梅花玉版笺为代表的清代品类繁多的粉蜡笺
三、清代制作的其他纸笺名品

第六章 现当代手工纸制作技艺
节 机制纸挤压下的手工纸生产
一、机制纸的引入及其对手工纸生产的影响
……
《陶瓷(续)》
……
《制墨·制砚》
……
《锻铜与银饰工艺》
……
《农畜矿产品加工》
……
《造纸(续)·制笔》
……



【前言】

总序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即此一端,可见传统工艺对于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曾起过何等重大的历史作用。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艺,既是弥足珍贵的科学遗产,又是技术基因的载体。古老的用作艺术铸件的失蜡法,经过现代科学技术的改造,跃变成为先进的、规模宏大的精密铸造行业,这是人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史上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范例。许多传统工艺(诸如宣纸、紫砂、景泰蓝、锣钹制作等)至今仍在生产中应用,且因其自身工艺特点和文化特质而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准的提高,对传统工艺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传统工艺定将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美化人民生活、对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方面进一步发挥作用,满足各阶层的多层次需要,从而显现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文明国度都十分珍视自己的文化史、科学史、艺术史和工艺史。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在我国,传统工艺的保护和继承发扬同样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又有再度焕发青春的大好机遇。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传统工艺的文献资料整理、考订、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研究成果的编撰、出版视作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一项基础性建设,既具有存亡续绝的抢救性质,又可对弘扬民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术层面上,对科学技术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鉴于我国目前尚无传统工艺的系列著作,中国科学院在“九五”规划中,特将“中国传统技术综合研究”列为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则是这一项目的两个子课题之一。

本课题系由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传统工艺研究会和上海分会协助,辑共14卷,包括陶瓷、丝绸织染、酿造、金属工艺、传统机械调查研究、漆艺、雕塑、造纸与印刷、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药炮制、文物修复和辨伪、历代工艺名家、民间手工艺和甲胄复原等分卷;第二辑共6卷,包括造纸(续)•制笔、陶瓷(续)、制墨•制砚、农畜矿产品加工、锻铜与银饰工艺、中国传统工艺史要等分卷。为保证编撰质量,特聘一批著名学者为顾问,从全国范围延请多年从事传统工艺研究、有较深学术造诣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各分卷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特约撰稿人。

由于传统工艺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基础和具体条件不尽相同,本书现有的卷目设置和所涵盖的工艺类目与内容是存在欠缺之处的。我们希望在《全集》各卷推出之后,在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继续予以充实、完善,俾能名实相符,也希望读者和学界同仁对已出的各分卷给予批评指教,容我们在修订再版时补正。

本书在立项和编撰过程中,得到院内外众多单位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大象出版社慨允承担出版任务并予资助,在此谨致谢忱。

路甬祥

2004年8月


【免费在线读】

铜匠其美森格及其体系

在拉萨地区的佛像锻造工匠群中,以其美森格为首的支系的传统根基在昌都,属康巴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其美森格是昌都扎曲河北岸的柴维乡扎杂村人,约在1951 年就迁往拉萨了。这个体系的工匠有的走出昌都,向拉萨,四川甘孜,云南德钦、香格里拉等地区迁徙,将康巴地区的佛像锻造手艺和佛像造型特征与当地的风格特征相融合,促进了当地金属工艺的发展。其美森格这支队伍,先由昌都迁到拉萨达孜县德庆乡白纳村定居,后又从达孜县迁到拉萨市。其美森格和威色带的徒弟中只有三个是外姓人,也就是说在拉萨地区打造佛像的隶属昌都体系的工匠,基本上是其美森格和威色这个家族的人。早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这个家族就人才辈出,其美森格的爷爷是当时西藏秀的铜匠之一,参与过拉萨很多重要工程的建设。其美森格和威色的徒弟有二十多人:罗布占堆、美拉次仁、索郎旺堆、尼玛桑珠、登珠次仁、尼夏、达瓦、拉巴次仁、曲扎、罗桑次仁、贡嘎顿珠、扎西平措、拉西、加央、扎西达瓦、土登、次仁多吉、迷玛、曲达、年扎、扎达、巴桑次仁等。而徒弟们各自也带徒弟,于是昌都体系在拉萨发展越来越大了。昌都佛像锻造体系的铜匠一直坚持传授手艺时,学徒们必须要学习锻铜工艺、錾花工艺、泥塑工艺、铸造工艺、鎏金工艺等整套工艺手法,还包括装饰纹样的描绘和组织。但学习这些手艺所需要的时间很长,全部学下来需要12 年。徒弟们在学习前期一般不开工资,在师傅家吃住。3~5 年之后,学徒能制作一些较为简单的产品了,这时才由师傅开一点工资,大概是

每天10 元钱。

其美森格,已经82 岁了,是拉萨地区佛像锻造工艺代表性人物。几十年的工艺生涯,手艺十分精湛,威望很高,打造了很多优秀的佛像和金工作品,同时也带出很多徒弟,成为拉萨地区金属工艺的重要的工艺群体的领头人。他在拉萨热娘乡的吉苏村住,有一个大院子的工作室,可以锻造很大的佛像。他有一个儿子(32 岁)跟着他一起干,也是优秀铜匠,他们手下还带有五个徒弟。威色,78 岁,是其美森格的兄弟。两兄弟在20 世纪60 年代“文化大革命”之后作为优秀的铜匠参加过西藏大昭寺的维修工程,当时的这批优秀铜匠到现在就只剩下这两兄弟了。2005 年,威色给四川成都郊区一寺庙打制了一座6 米高的纯银佛像。以其美森格和威色的徒弟罗布占堆为例,可以明晰地看出藏族铜匠手艺传承体系特点。

罗布占堆的父亲嘎迪打铜手艺十分精良,手下有三个徒弟,大徒弟其美森格,二徒弟威色,三徒弟巴丹(其美森格和威色的舅舅),手艺都学得很好。其美森格是罗布占堆的大舅。罗布占堆跟威色学习打铜手艺。巴桑次仁既是其美森格的外甥,也是他的徒弟。而巴桑次仁的母亲和罗布占堆的母亲又是亲姐妹。

从上述关系来看,藏族铜匠有两种主要传承路径:本家近亲血缘关系内传和娘舅家系外传。而汉族的手艺传承是本着“传男不传女”的原则,恪守手艺不外传的精神,从而使手艺的传承范围局限在一个很有限的空间,如果本家没有儿子或是没有优秀的传承人,其手艺就会断代失传。所以,历史上汉族很多精湛的手工技艺由于只内传而消失了。藏族的手工技艺却是在本家和娘舅家两个家族中传播,用两个家族的力量来维系一个手艺体系,保证了这个手艺体系不可能断代失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西藏地区至今还保持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一个家族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是很普遍的事,每一代都有三兄弟或两兄弟守持家务,按三代算就近十个男人,仅仅一个家族的人丁就十分旺盛,再加上娘舅家族的人,传承一个工艺体系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在一个家族中,同时有三代人在一起做手艺,由爷爷辈传到父亲辈、孙子辈,典型的老中青结合,是手工技艺的组合状态。老一辈把几十年的工艺实践经验传给年富力强的中年一辈,而年青一代又把上两辈人的手艺接过来,在长辈们的关怀和监督下学习手艺,而且从小在这个手工艺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其手工艺的潜能很早就被挖掘出来,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中,经常会培养出一些年轻的手艺高手。藏族手艺人一般从8~9 岁就开始学手艺,先是在大人的指导下描绘各种装饰纹样,把本族常用的装饰纹样熟背于心中,这是藏族打铜手艺人的课,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对装饰纹样的描绘,了解民族传统艺术的内涵,提高审美的思想情趣,掌握装饰艺术的形式规律。从这三个方面来看,对于一个初学手艺的年轻人,这将是他整体素质修养的必修课程,也是手艺人不可缺少的启蒙课程。到了15 岁左右,开始学习手艺的实际操作,学习錾刻花纹,实践锻造技术。这种技艺的提高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因为藏族金属工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其锻造工艺,既可打造大型器皿,也可塑造小型佛教法器,还可锻造大型的佛像,包括寺庙建筑的金属装饰件和佛像的装饰形式。

藏族锻造工艺还大量用于宗教建筑形式的装饰中,在藏族的现实生活和宗教生活中,无处不有金工。所以,金属工艺在西藏根本用不着有意去保护,传统金属工艺发展得非常好,因为有市场有需求,在农村学习手艺的年轻人都很踊跃,甚至是争先恐后地学习。学徒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以及手艺的提高,到了30 岁左右开始学习祖上传下来的造像度量经。度量经,指的是西藏的金属工艺、唐卡艺术和泥塑艺

术等与佛像相关的塑造艺术必须遵循的尺度比例。在14 世纪左右,西藏各地区的度量经进行过规范化的调整,建立起相对统一的藏传佛教的佛像塑型尺度。这些度量经是从古代印度传到中国的工艺造型法度,有的经过寺庙高僧转录流传到手艺人的手里,有的在一个家族中就承传了好几代人。特别是在塑造佛像时,工匠必须严格遵循这些古代造像法度,不按古代法度塑造的佛像,寺庙可以不认同不接受。学习佛像度量经,需要先掌握工艺技术,也就是说要灵活地运用工艺技巧去化解度量法,去充分地表现符合度量规律的佛像。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