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经济史权威全汉昇先生讲授,一部系统、深入而简明的经济通史

在会通古今、中西比较的宏大视野下,运用丰富的史料、数据与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展开分析

一代学术名家深入浅出、生动易读的讲解,了解和概观中国经济社会古今演变的*读物


【内容简介】

全汉昇先生曾于1967年至1968年间在香港新亚书院先后开设“中国社会经济史”与“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作为经济史研究的权威名家,全先生在对中国自远古直至近代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分析中,以宏大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角,征引了丰富的史料和详尽的数据,并引入了西方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以西方社会及其经济状况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不仅对历代人口变化、农业生产、财政税制、工商贸易、货币金融、城市发展等方面的情形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勾勒出数千年间经济发展与社会演进的大势,而且对明清直至近代的重大历史转型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本书由新亚书院毕业生叶龙先生据课程笔记整理而成,并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解释与补充。


【作者简介】

全汉昇(1912—2001),广东顺德人,历史学家、教育家、著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专家。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潜心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开拓者之一。历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兼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亚书院院长、新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其主要著作有《唐宋帝国与运河》《中国行会制度史》《中国经济史论丛》《中国经济史研究》《明清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丛》等


【目录】

导论 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方法

一、什么是“经济史” 

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三、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 

1. 材料的收集

2. 材料的别择取舍和审定

章 古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传说中的古代社会经济 

二、从考古学所见的古代社会经济 

三、殷商社会经济概况 

1. 殷商为农业社会而非畜牧社会

2. 殷商工业生产情形

3. 殷商的财产继承制

四、周代社会经济概况 

1. 周人的农业生产

2. 周代的井田制度

3. 周代的商业与货币

4. 西周的封建制度与宗法社会

五、春秋战国时代社会经济概况

1. 春秋时齐国发展之情形

2. 秦国的兴起与强盛

3. 春秋战国时代农业情形

4. 春秋战国时代工业情形

5. 春秋战国时代的商业与货币

6. 春秋战国时代的经济思想

7. 春秋战国时代的家族制度

结 论 

第二章 秦汉社会经济概况

一、秦代社会经济概况 

二、汉代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 

1. 曹参“ 无为而治”

2. 武帝的经济政策

三、汉代农业情形 

四、汉代工业情形 

五、汉代的商业与货币 

1. 汉代的商业与对外贸易

2. 汉代货币情形

六、汉代的财政与租税 

1. 汉代财政情形

2. 汉代租税情形

七、汉代的社会阶级 

八、王莽的改革 

九、东汉的地主阶级政权与大家族制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的转变

一、豪家大族 

二、佛教寺院

三、屯田与均田 

第四章 隋唐宋社会经济概况

一、户口情形 

二、隋代社会经济概况 

三、经济中心之南移 

四、唐宋运河情形 

1. 唐代运河

2. 宋代运河

五、唐宋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1. 唐宋时商业之发展

2. 唐宋国际贸易情形

六、唐宋时的城市 

1. 扬州

2. 汴京

3. 杭州

七、唐宋工业情形 

八、唐宋货币情形 

1. 唐宋时铜钱使用情形

2. 唐宋时的纸币

九、唐宋的田制与农业 

1. 均田制与唐宋农业生产情形

2. 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

3. 盐、 酒、 茶的专卖

4. 王安石的新法

结 论 

第五章 元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元代之海运 

二、元代之货币 

第六章 明代社会经济概况

一、明代人口情形

二、明代农业情形 

1. 土地与农业生产情形

2. 外来作物与经济作物

3. 明代的军屯

三、明代工业情形 

四、明代商业与国际贸易情形 

1. 明代商业情形

2. 朝贡与国际贸易情形

五、明代货币与财政情形 

第七章 清鸦片战争前的经济概况(1644—1840 年)

一、清代人口情形 

二、清代农业情形 

三、清代国内外贸易情形 

1. 国内贸易情形

2. 国际贸易情形

3. 物价情形

四、清代财政情形 

结 论 

第八章 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历史

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三个阶段 

1. 阶段:军事工业建设时期( 1865—1894 年)

2. 第二阶段:商办民生日用工业发展时期( 1895—1913 年)

3. 第三阶段: 民族工业资本兴起及发展时期( 1914—1937 年)

二、中国近代工业化成绩不如理想的原因 

出版后记 


【前言】

我听全汉昇教授讲“中国社会经济史”这门课是在1967年至1968年间,翌年也修读了全先生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当时新亚仍在九龙土瓜湾农圃道,但由于走上农圃道有一段百多米的斜坡路,自从马骏声校友不再管理学校大门以后,大家便都走天光道的后门了。

记得有一次放学,我去离校近的巴士站等车返家时,正巧全教授也在等车,我就顺便问道:“全先生,您是北京大学毕业的,那您是否也听过钱宾四先生的课呢?”全先生答道:“我与钱先生是同一天进北大的,我是学生,钱先生是以副教授资历受邀去北大教书的,我听过他的‘中国通史’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门课。”可惜我当时没有问他是哪一年,大概是1932年至1935年间的其中一年吧!我所以把这番话记下来,是由于一些有关他们两位的书中都说得不清楚,故值得在此补述。

我本来是哲学教育系毕业的(1953—1957年),接着的两年又在钱宾四先生指导下毕业于新亚研究所。后来香港中文大学李卓敏校长准我们重读一年,并写一篇论文,通过后可获中大正式的英联邦硕士学位,可惜我没有机缘,便只得转读历史系学士学位。要感谢王佶

教务长在校务会议中支持我重读,两年后在历史系获文学士学位,然后我在香港大学罗忼烈教授的准许及协助下,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这主要是宾四师与忼烈师两位的深厚交情所致,在此要万分致以谢意的,也得感谢王佶教务长的帮助。

记得当年我用两年时间重读历史系的学位,选课并不宽松,为什么呢?因为我这两年是在教中学,星期一至五的下午四时下课,就急急赶返新亚上课。由于中学与新亚距离很近,快步五分钟便可赶到新亚,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幸运的事。不然便读不成这个学位,也休想

再读硕士、博士。

这两年我在历史系的选课,限于每周一至五的下午四时后的两小时,再加星期六上午的一门课,凑起来勉强刚够学分。可以这样说,这两年我只修读三位教授的课,刚好凑够学分。因为其中两位是下午四时上课,另一位是星期六上午。本来我肯定可以拿到二等甲级荣誉

文学士的学位,因为平常这三位教授都给我高分。可惜有一位教授受到一位他系教授的拉拢,把我的分数打低了,于是只拿到二等乙级的荣誉学位,也算过得去了,夫复何言。

我听了全汉昇先生的两门课,觉得他与宾四先生的学问是一脉相承的,上面已有说明。全先生来新亚前,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兼研究员,他亦在台湾大学授课,当时已是中国经济史的权威。他在新亚退休后,便返回“中研院”任职,在台湾终老。

前面说过,我听过全先生上述两门课,稍早几年,我亦听过钱宾四先生的“中国经济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现在钱宾四先生上述两书,前者已由北京后浪出版公司出版,销路极佳,是简体字本,后者亦将由后浪出版。至于繁体字本,则均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也甚畅销。至于全先生的书,亦将由后浪与商务出版。钱、全两位大师,著书立说,各呈精彩,相信一定不会使读者失望的。

叶龙

2015年4月18日

于香港青衣美景花园


【免费在线读】

一、什么是“经济史”

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史教授汉考克(W. K. Hancock)在其《经济理论》(Economic History at Oxford)一书中,提到一“经济史”的定义曰“the historical study of man as getters and spenders”,意即研究人类赚钱(获取财物)和花钱(消费财物)的历史。“财物”者,

包括各种货物(goods)与劳务(services)。人类要生存,必须满足各种基本的物质需求(衣、食、住等),故须设法去取得“财物”,而人类谋生的能力历来是不断变化的。

1934年,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厄谢尔(A. P. Usher)在其著作An Economic History of Europe Since 1750中说,经济史的任务主要在于研究“天然资源”“技术”与“制度”三因素对人类经济生活的影响。

天然资源(natural resources)中主要的是土地,而地理条件的不同对人类经济影响极大。例如在沙漠中从事农业,即便成功,亦必产生报酬递减的现象,必不便利与合算,故只好从事游牧。近代欧洲西部及北美洲之所以能发展成富有的工业国家,乃因其天然资源

特丰,煤铁等矿藏丰富,利用大规模的机器来生产,故其生产能力特强。机器的主要原料为铁,炼铁要用煤,故一国的机器工业能否发展要看其煤铁矿产是否丰富,即推动机器的动力来源是否充足。故上述因素与人类谋生的能力及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密切的关系。

技术(technology)为帮助人类开采及利用天然资源的一种手段。如世界上口石油井于1869年在美国东部的宾夕法尼亚州开始开采,石油早有,但过去印第安人居住时代因技术落后而不能利用,即使偶然发现,也只是疑为有魔术性的药品而已,此即“货弃于地”之谓也。又如台湾日月潭,在高山族居住时代只知潭水可饮可渔,因技术落后故也,近几十年来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开一大隧道直通山下,其水力便可发动一个水力发电厂。

此外,人类的社会制度(institution)对经济生活亦有重要影响。如奴隶社会中,奴隶劳动所得大部分须送给主人,自己只能取得活命所需,是不自由的劳动者。欧洲中古时代的庄园领主下有农奴,为半自由劳动者。到了近代社会,劳动者与雇主间则是一种自由契约

的关系,是为自由劳动者。故制度不同,生产情形不同,生产所得的分配便不同,生产效率也不同。又如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财产私有,可自己投资,而共产主义社会下的财产为国有,一切支配权力在国家。故制度不同,其生产的组织与管理各不相同,资本的筹集方式

也不同。

二、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史

汉考克教授提到,19世纪时殖民者在南美洲开矿,当时有流行谚语曰:“白人每日一英镑工资,黑人每周一英镑工资。”(£1 a day for the white man, £1 a week for the black man .)由此可知工人因种族不同而有不同待遇。此只知其后果,而不知其起因,欲知起因,则必须研究“经济史”才能知也。

研究中国经济史之意义有二:

首先,可对世界经济史的研究有所贡献,世界经济史上有许多问题的答案可在中国经济史里找寻。

例如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是世界性的,而并不限于欧洲。美洲新的农作物,以前欧亚均没有,如马铃薯(potato)自美洲传入欧亚后,对欧亚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以爱尔兰言,原先因土壤不良而常有饥荒,自马铃薯传入,因其能在不甚好的土壤中生长,

故当地人民可靠此为粮,不致挨饿。又如甘薯,在中国叫“番薯”,是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吕宋,再由吕宋传到中国的福建。番薯传入中国,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又如,美洲重要的银矿产地在玻多西(Potosi,今属玻利维亚,前属秘鲁),美洲当时为西班牙属地,故有大量的银运入西班牙。当时银为货币,货币多即贬值,而物价上涨,17世纪初之物价达到16世纪初的三四倍之多,有些经济史家称之为“物价革命”。

中国此时也受到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因西班牙受到上述影响,外国便运物资去卖,以致贸易入超,银子外流。而欧洲多国均与中国通商,如葡人入澳门,荷人入台湾,因太远不便带货,便把这些银子带来中国,买去丝、茶,以致中国银子增加。另一方面,菲律宾在16世纪时为西班牙殖民地(后为美国殖民地),西人将银子带入菲律宾,而中国人在该地供应物资,赚回银子。于是银子大量流入中国,其影响有二:一是货币变为银本位,二是物价上涨。故美洲银矿开采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其次,欲解答中国近年来主要经济问题发生的原因,亦须研究中国近代之经济史。如中国的贫穷现状,经济落后是主因,故生产力低,收入少。据联合国1947年的统计,中国的平均国民所得为每人每年27美元,而美国为1 543美元。又如中国自清末以来,多少次想要工业化而皆不成,其原因即可自详细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而得答案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