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编辑

● 以寻找重返中国人的传统家园之路为宗旨的《碧山》杂志书,在第9辑米专辑中,深入探讨了我们每天吃的米,这种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是如何播种、耕耘、收获、存储、交换、烹调和分享,并嵌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

● 本书展示了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透过这些真实体验,我们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 面对越来越不让人放心的餐桌,当下的普通中国民众在怎样种米和吃米呢?一些城里人开始寻找“好米”,更确切地说,是寻找依然在用心种米的农人。

● 在生态退化和发展压力之下,这些传统稻作社区是否还能维持自身的健康运作,并继续滋养下一代人的身体和心灵?

● 民以食为天,从*平凡的一碗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中国人7000年的食米艺术着实令人惊叹。而一饮一酌中的滋味变化,竟隐藏着人情世故与乡土巨变的解读符码。

《碧山08-永续农耕》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米》是碧山系列的第9辑,一本聚焦于稻米的专辑,集结了众多在专业学术领域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心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中国的稻作文化和稻米实践活动。全书分为稻作、好米、食米、视觉、文学、影像六卷,讲述中国的稻作历史和文化,寻找和耕作好米,食米的故事,与米相关的视觉艺术、文学和影像,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作者简介】

惠富平

1963年出生,陕西富平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目前在作物史及生态史研究方面用力较勤。已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史记与中国农业》《中国农书概说》《中国古代粟作史》《中国西部农业开发史》等学术著作,发表论文100多篇。现任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农史研究会常务理事。

曾雄生

江西新干人。史学学士,农学硕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等书,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获得过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杨筑慧

女,侗族。民族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南方民族社会与文化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主要专著及论文包括《中国西南民族生育文化研究》《传统与现代: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研究》《中国侗族》《橡胶种植与西双版纳傣族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景洪市勐罕镇为例》《妇女外流与西南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等。


【目录】

卷首语

米 左靖 王国慧

卷一 稻作

稻米春秋——中国稻作历史与文化 惠富平

中国历史上的黃穋稻 曾雄生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视角 杨筑慧

稻米在红河南岸的社会生活 李云霞

须知白粲流匙滑 费尽农夫百种心——《耕织图》中的稻香与耕苦 李晶莹

卷二 好米

寻米:寻找*用心的大米 王婧

寻找地禾糯:深山瑶寨的召唤 姚婷

沃土有好米 陈靖

请鸭进田:崇明自耕笔记 侯雪英

卷三 食米

稻谷成熟,将头垂向大地—— 黄永松谈《中国米食》背后的故事 翟明磊

吃米的叮嘱 郝米

厦门米粉 前后

米食 郭国柱

卷四 视觉

梦溪二 魏壁

米器 王克震

自然而然 米之器 董全斌

从生土到熟土:关于夯土系列 慕辰

CHINDIA 白领之梦 马晗

春社谣 鬼叔中

关于米的舞蹈 小珂×子涵

水晶梦 梁绍基

卷五 文学

谷作五首 钟永丰

晚稻禾歌 赵志明

卷六 影像

唱一首《稻米之歌》 阿泼

黄金水稻:稻电影十三年文献之说明 毛晨雨


【前言】

米是什么?

我们每天吃的米,这种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的主食、人类种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 究竟从何而来?在几千年的耕作历史里,人们如何播种、耕耘、收获、存储、交换、烹调和分享,并将其嵌入我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从亚洲的河谷三角洲到喜马拉雅山麓,从非洲雨林到中东绿洲,种田人为我们守护着哪些弥足珍贵的共生智慧与经验?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稻米是由发展中国家的小规模农业生产者所种植的,而在全球性的生态退化和发展压力之下,这些传统稻作社区是否还能维持自身的健康运作,并继续滋养下一代人的身体和心灵?

作为世界上*早种植水稻的文明古国,中国不仅拥有超过7000年的稻作史,至今仍是世界排名*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国。稻米不仅是13亿人的*主食,也是过亿农民的生计所在。因为米展的契机,以寻找重返中国人的传统家园之路为宗旨的《碧山》杂志书,以连续两辑的篇幅来关注这一话题。《碧山08:永续农耕》介绍了全国各地从事有机耕作的团队和农人,正是他们的工作,开启了永续农耕在今天的可能性。在农业的生产价值之外,让我们重新发现农业的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从而体会到农业更深层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在《碧山09:米》中,我们将进一步聚焦于稻米本身——中国百姓生活中*习以为常之物。我们尝试从稻作、好米、食米,以及视觉、文学与影像等不同角度,一起温习稻米在当代中国人生活中的境遇。透过这些真实体验,我们期待能唤起大家对每一粒作为生命源泉的稻米的珍视,也正视它所遭遇的伤害、困窘与苏生的努力。

慎终需追远,从稻作文化与文明的角度,惠富平的《稻米春秋》梳理了中国水稻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意义。而李晶莹对《耕织图》系列的赏析,则透过这种别有韵味的农书遗产,带我们领略四时农事苦乐,更重温以农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里所特有的一种思想基调与传习系统。

中国也是世界稻种多样性的起源中心,丰富的稻种资源、管理经验和编录记载文献, 不仅构成了中国稻作史及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财富,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意义非凡。曾雄生从对黄穋稻的名称辨析入手,探求其物种特质,进而从土地开发、粮食供给、人口增长等方面,分析了这一早熟稻种对唐宋之后中国社会农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较之粳稻,糯米曾是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的主食,并由此成为建构当地社会文化的基础。从“糯”的视角,杨筑慧考察了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系列社会问题。而在云南红河南岸的哀牢山麓,以红米为主要物产的哈尼村寨,正由于其梯田景观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而声名鹊起。然而,红米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在此并非简单的民生与经济行为,更涉及一系列的社会价值交换及哈尼族人宇宙观的塑造。由红米所维系的传统精神世界,在被录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的社会现实中将如何维系和流变,这是让年轻的哈尼族人类学者李云霞担忧的问题。

回到更普遍的现实。当下的普通中国民众在怎样种米和吃米呢?面对越来越不让人放心的餐桌,一些城里人开始寻找“好米”,更确切地说,是寻找依然在用心种米的农人。从东北五常的黑土地,到广东连州的瑶族山寨……在这股由米的消费末端逆袭的自救潮流里,既有个性化的努力,如两位返乡学农,并引导农民如何生态耕种、健康吃米的“城里姑娘”,也有机构化的实践,以各种形式的CSA(社区支持农业)探索,尝试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农耕发展,并引导更多消费者参与本地稻种的发现与保育。

民以食为天,从*平凡的一碗白米饭,到变化万千的精致米食,中国人7000年的食米艺术着实令人惊叹。而一饮一酌中的滋味变化,竟隐藏着人情世故与乡土巨变的解读符码。若不是老食客细说从头,你怎知厦门街头巷尾一碟*家常的炒米粉,竟是这城市的一部米业兴衰史、半生南洋情?

从事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逾40年的中国台湾《汉声》杂志,曾在1983年出版过一本《中国米食》。此书花两年时间策划,动员台湾全岛数十位名厨及精于大陆各省米食的专家,为求体验真实,所有编辑更亲身下田劳作,全书百分之九十的米食都由编辑部自己制作。这种独特的纪录与编辑手法,30多年后仍启发着有志于传统保育的人士。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本《中国米食》背后的旨趣与主张。据《汉声》创始人黄永松介绍,“当时台湾新农业起来了,化肥农药。新文化进来了,年轻人爱吃面包,不吃米饭。所以我们做米刊,呼吁中国人吃自己的主食。大米是进入有机农业的方便之门,因为老百姓天天吃米,会重视。台湾意识到这个问题,是因为农业新生代看到自己父辈深受农药化肥之害,也引起我们开始接着做‘食品安全’题目……慢慢带动报纸,带动电子传媒,推动商人,事情才有转机。”

“须知白粲流匙滑, 费尽农夫百种心”(康熙),不事稼穑的古代帝王笔下,却有今人难以企及的体察与关切。米之于中国文化传承的意味,正需要我们每个米之后人,低首虔心,重新体认。我们善待米,懂得米,米才会滋养人。


【免费在线读】

稻作本源 中国稻作起源及其初始种植方式

论及中国稻作史,稻作起源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中国被公认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但关于稻作起源于何时、何地,水稻由何人在何种条件下、用何种方法*早成功培育并加以栽培等具体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随着早期稻作遗存的不断发现、研究手段的更新和研究视角的变化,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甚至修正以前的说法。

云贵高原说和华南说出现较早,二者主要以当地野生稻的分布和栽培稻的遗传变异情况来推理,缺乏考古学依据,从2 0 世纪9 0年代起赞同者减少。注1 而长江下游说、长江中下游说以及淮河流域说的提出,与2 0 世纪7 0 年代至8 0 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湖北宜都城背溪遗址等众多新石器时代早期稻作遗址的考古发现有直接关系。尤其是2 0 世纪7 0 年代中期,河姆渡遗址出土距今约7 0 0 0 年的大量碳化稻谷,使中外学者的稻作起源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考古学家曾说,我们已经有相当大的把握把长江流域(特别是它的中下游)作为稻作起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心。注2

9 0 年代以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发现的早期稻作遗存非常引人注目,长江中游起源说出现并得到加强。1993 年和1995 年,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作遗存,年代在10 000 年以上。注31 9 9 5 年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两处遗址的上层,发现了距今14 000 ~ 9 000年的类似水稻的扇形硅酸体。1 9 9 7 ~ 1 9 9 8 年,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还发现了距今6 5 0 0 ~ 6 3 0 0 年的稻田遗迹,有报道说它是迄今世界上发掘出来的*早水稻田。注4 于是,中日多位研究者开始倾向于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游的观点,并认为中国稻作至少有八九千年的历史。

稻作遗存无疑是探索稻作起源的重要线索和依据。2 0 世纪7 0 年代以后,农业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稻作资料越来越丰富,极大地促进了稻作起源的研究。注5 与此相关,稻作起源的探索及有关假说的提出也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点,或者说在不断“位移”。如果考虑到中国以及世界农业起源的大背景,*早的稻作年代终究是有极限的,湖南、江西等地的稻作遗存年代实际上已经很早了。虽然人们目前仍不能确认*早的稻作遗存究竟在何处,不过随着有关考古材料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化,考古发掘的偶然性会减小,人们就会对相对接近真实的稻作起源问题有一个基本判断。注6 就是说,中国稻作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或者中游地区的一元说,应该是目前比较合理的推论。

实际上,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 1 世纪以后,随着稻作考古的进展,与“照叶树林”理论密切相关的稻作“阿萨姆—云南起源说”几乎被推翻,长江中下游起源说以及长江中游起源说得到更多学者的支持和认可。同时,中外学者强调以考古学提供的稻作材料为基本依据,注意利用植物学、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通过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探索中国稻作起源的具体问题,如稻作发生的时间、地区,环境压力与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遗传特性改变,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关系,糯稻与粳稻的关系,稻作起源的族属(百越族、苗族以及其他民族),稻米文化与文明形成等。注7 在这一方面,中日相关学者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注8

例如,稻作初始期的栽培方式,一般认为可以用“火耕水耨”来概括,但当时的农业生产及生活方式,却并非这样简单。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或饭稻羹鱼,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这反映的正是稻作发生初期,在稻米产量很低的情况下,长江中下游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饭稻羹鱼”紧接着“火耕而水耨”,指的应是原始的水稻种植方式;“果隋蠃蛤”是指瓜果、畜禽肉及鱼虾贝类水产品,反映出远古稻作的湿地环境及人们的采猎生活方式。可以想见,当先民们在背坡湿地撒播稻种的时候,稻米还没有成为其主要的生活来源。他们还需要去周边的森林、草地采集野果野菜和捕猎,在茅舍、聚落饲养家畜,在湿地、浅滩及河流湖泊采蚌拾贝、捕鱼捉蟹。就是说,初始期的稻作并不是单纯的农业,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水陆采集稻渔业。即使后来发展到了深水稻田期,稻作农业也是综合性的,稻田及其周围环境的产出多种多样。注9 当今西南民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很受关注,其核心要素正在于当地稻作农业的生态性或综合性,他们种植各种稻米,稻田里养鱼养鸭,还注意保护村寨周围的林木鸟兽,从而获得了各种赖以生存的健康食物资源。

可惜前些年我们往往按照工业化的思维去谋划农业,一味地追求标准化、单一化和高产化,忽略了稻作农业原本的生态特性,由此带来不少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问题。回顾原始的稻作农业,也许会对我们回归农业的本真有所启发。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