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本教材性书籍,编者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总结出一套系统的逻辑学习方法,舍弃传统逻辑学习的复杂方式,帮助各位考生从“零”开始学习逻辑,掌握命题思路和快速解题方法,在短时间内突破逻辑高分。
【内容简介】
逻辑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体现。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很少有专门的逻辑课程。因此,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逻辑都是从头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题目看似都是中文,但如果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梳理,考生很难用日常的思维和语言理解来理解题目,更不用说把题目解对。 对于没有系统接触过逻辑学的考生而言,学习逻辑起步是非常困难的。从零开始接触、记忆公式,熟悉推理规则,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并选择正确答案,根据多条件假设组合进行一一对应……在短暂的备考阶段,要系统掌握逻辑的解题方法,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本书是一本教材性书籍,编者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总结出一套系统的逻辑学习方法,舍弃传统逻辑学习的复杂方式,帮助各位考生从“零”开始学习逻辑,掌握命题思路和快速解题方法,在短时间内突破逻辑高分。
【作者简介】
管理类联考逻辑辅导老师,华明专硕命题研究中心成员,复旦大学MBA状元,对逻辑学研究透彻,深愔命题动向. 有多年辅导经验,讲课生动幽默,是学员们的良师谊友.
【目录】
部分 形式逻辑 章 形式逻辑核心公式 节 假言命题 1.1 充分条件:A→B 1.2 必要条件:A←B 1.3 充要条件:AB 1.4 除非否则特殊公式:┐A→B 1.5 特称命题“有的A是B”:有的A→B 第二节 假言命题的逆否、串联、真假判定 2.1 假言命题的逆否 2.2 假言命题的串联 2.3 假言命题项的真假判定 第三节 选言/联言命题 3.1 选言命题:A∨B,AB 3.2 联言命题:A∧B 3.3 德摩根定律:选言/联言命题之间的转换 第四节 假言命题及其与选言/联言命题的转换 4.1 假言命题的负命题 4.2 假言命题与选言/联言命题的转换 第五节 形式逻辑基本模型 5.1 三段论 5.2 二难推理 专项训练一 复言命题 专项训练一 复言命题参考答案 第六节 直言命题/模态命题 6.1 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 6.2 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基本模型 6.3 矛盾、推理、反对关系 6.4 直言命题和模态命题的负命题 第七节 概念 7.1 概念的定义 7.2 概念的分类 7.3 概念的关系 7.4 概念的划分 专项训练二 简单命题和概念 专项训练二 简单命题和概念参考答案 第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题型及解题技巧 节 串联题型 1.1 题型一:交互串联转化推结论或判定真假 1.2 题型二:补充前提条件 1.3 题型三:已知必要条件,推不出结论 第二节 真假话问题 2.1 题型一:若干条件只有一真 2.2 题型二:若干条件全部为真或只有一假 2.3 题型三:若干条件,一半真,一半假 第三节 直言命题文式图解题法 综合训练一 形式逻辑 综合训练一 形式逻辑参考答案 第二部分 论证逻辑 章 论证类型 节 通用论证法 1.1 论点 1.2 论据 1.3 论证过程 1.4 论证方法 1.5 通用论证的反驳 第二节 归纳、演绎论证法 2.1 归纳论证 2.2 归纳论证的反驳 2.3 演绎论证 2.4 演绎论证的反驳 第三节 类比论证法 3.1 类比论证 3.2 类比论证的反驳 第四节 因果论证/穆勒求因果五法 4.1 因果论证的一般类型 4.2 因果论证的反驳 4.3 穆勒求因果五法 第五节 论证逻辑谬误总结 5.1 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的错误 5.2 类比论证中的错误 5.3 归纳/演绎论证中的错误 5.4 因果论证中的错误 第二章 论证逻辑模型 节 通用论证模型 第二节 调查统计模型 第三节 措施目的模型 第四节 因果模型/求因果五法模型 4.1 通用因果模型 4.2 求因果五法模型 第五节 类比模型 第六节 数字模型 6.1 数学数字模型 6.2 平均值数字模型 6.3 百分比对比模型 第三章 论证逻辑题型 节 模型与题型的关系 1.1 削弱题 1.2 加强题 1.3 假设题 1.4 解释题 1.5 推论题 1.6 评论题 1.7 结构相似题 第二节 削弱题/支持题 2.1 通用论证模型的削弱题/支持题 2.2 因果模型的削弱题/支持题 2.3 求因果五法削弱题/支持题 2.4 措施目的模型削弱题/支持题 2.5 数字模型削弱题/支持题 2.6 调查统计模型削弱题/支持题 第三节 假设题 3.1 通用论证模型假设题 3.2 因果论证模型/求因果五法模型假设题 3.3 措施目的模型假设题 3.4 数字模型假设题 3.5 特殊题型:预设型假设题 专项训练三 削弱题、支持题、假设题 专项训练三 削弱题、支持题、假设题参考答案 第四节 解释题 第五节 推论题 5.1 多信息推论题 5.2 概括结论题 5.3 求异法推论题 5.4 类比论证模型推论题 第六节 评论题 6.1 评论逻辑漏洞题 6.2 评论逻辑技法题 6.3 双方争论焦点题 6.4 评价题 第七节 结构相似题 7.1 形式逻辑结构相似题 7.2 论证逻辑结构相似题 综合训练二 论证逻辑 综合训练二 论证逻辑参考答案 第三部分 综合推理 章 综合推理题型 节 综合推理方法 1.1 排除法 1.2 连线法 1.3 列表法 1.4 重复元素分析法 1.5 形式逻辑公式法 1.6 假设法 第二节 排序题 第三节 方位题 第四节 一一对应 4.1 两两对应 4.2 多项对应 第二章 综合推理解题技巧 节 确定元素分析法 第二节 不确定元素假设法 专项训练四 综合推理 专项训练四 综合推理参考答案 第四部分 真 题 2016年MBA联考逻辑真题 2016年MBA联考逻辑真题参考答案
【前言】
逻辑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每个人思维方式的体现。但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当中,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很少有专门的逻辑课程。因此,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逻辑都是从头开始学习的一门课程;题目看似都是中文,但如果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梳理,考生很难用日常的思维和语言来理解题目,更不用说把题目解对。 对于没有系统接触过逻辑学的考生而言,学习逻辑起步是非常困难的。从零开始接触,记忆公式,熟悉推理规则,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进行推理并选择正确答案,根据多条件假设组合进行一一对应……在短暂的备考阶段,要系统掌握逻辑的解题方法,对大部分考生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本书是一本教材性书籍,编者通过大量的实战演练,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学习逻辑的方法,舍弃传统学习逻辑的复杂方式,帮助各位考生从“零”开始学习逻辑,掌握命题思路和快速解题方法,在短时间内取得逻辑高分。 一、逻辑考什么 一直以来,管理类联考逻辑大纲都指出:“综合能力考试中的逻辑推理部分主要考查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综合,以及相应的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不考查逻辑学的专业知识。试题题材涉及自然、社会和人文等各个领域,但不考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这就说明,管理类联考的逻辑推理部分重点测试的是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特别是重点测试考生识别、支持、反驳以及进行各种推理或认证的能力。 管理类联考逻辑科目考试共计30题,每题2分,合计60分。正常来说,考生需要在 50~60分钟完成此部分试题的解答。 总体来说,管理类联考逻辑测试分为以下三部分: 1.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即符合公式推理的逻辑。通常来说,形式逻辑会包含大量逻辑关键词,例如“如果……那么……”、“只有……才……”、“所有……有的……”等,对于形式逻辑的解法来说,考生只需保证推理形式正确即可,而不需要去关注和验证题干内容的真假。例如: 如果鸡是鸟类,那么鸡会飞 题干化公式:鸡是鸟类→鸡会飞 从推理的形式来看,“如果……那么……”符合“A→B”的假言命题推理形式,虽然从常识上来说,我们知道鸡根本不会飞,但是形式逻辑并不考查推理内容的真实性,考生只需要保证推理形式正确即可。 从考试的要求来看,考生必须熟练掌握形式逻辑的核心推理公式,并灵活运用,将题干文字转化为公式,达到快速解题、正确解题的目的。 2.论证逻辑 论证逻辑即通过一系列论证,得出一个或多个论证结果。论证逻辑题目的特点是逻辑关键词少,题干难以化成简单的推理结构公式。论证逻辑除了需要符合形式逻辑的推理规则之外,还必须保证论证的内容为真,符合事实。从命题特点上来说,论证逻辑题干信息多,文字长,因此需要考生快速提取题干信息,明确题目的论证模型,准确定位出题考查对象,从而选取正确答案。 3.综合推理 综合推理是指题干给出一系列条件,要求考生通过各种条件的组合推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综合推理是逻辑考试中难度、耗时久的题型,也是考试中拉开分差的题三、如何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对广大考生来说,对逻辑的学习需要分为三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目标,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和进度。 阶段:3—7月——零基础突破逻辑理论 此阶段考生需要完成逻辑学习的基础知识构建。在形式逻辑方面,熟练掌握核心公式和公式转换,将题干、选项转换为公式,表达时力求准确无误。在论证逻辑方面,需要准确提取题干论证信息,确定模型,并明确题目考查点,对干扰项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在综合推理方面,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拿到题目,能够判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有效推理。 第二阶段:8—10月——题量积累 此阶段考生需要完成800~1000题的逻辑题演练,提升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如有愿望获得高分的考生,建议此阶段积累2000题,稳定考分。 第三阶段:11-12月——真题演练,查漏补缺 此阶段以近10年真题演练为主,熟悉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另外,对前期基础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总结解题方法,在考试中终突破高分! 当然,每个考生的备考情况、备考启动时间都有所不同,考生可参考下表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三、如何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对广大考生来说,对逻辑的学习需要分为三个阶段,根据自己的目标,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和进度。 阶段:3—7月——零基础突破逻辑理论 此阶段考生需要完成逻辑学习的基础知识构建。在形式逻辑方面,熟练掌握核心公式和公式转换,将题干、选项转换为公式,表达时力求准确无误。在论证逻辑方面,需要准确提取题干论证信息,确定模型,并明确题目考查点,对干扰项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在综合推理方面,熟悉不同题型的解题技巧,拿到题目,能够判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有效推理。 第二阶段:8—10月——题量积累 此阶段考生需要完成800~1000题的逻辑题演练,提升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如有愿望获得高分的考生,建议此阶段积累2000题,稳定考分。 第三阶段:11-12月——真题演练,查漏补缺 此阶段以近10年真题演练为主,熟悉出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另外,对前期基础不牢固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总结解题方法,在考试中终突破高分! 当然,每个考生的备考情况、备考启动时间都有所不同,考生可参考下表合理安排复习时间。目,它以形式逻辑为基础,全面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缜密性,破解这类题目,需要精准的技巧和大量的训练,从而快速找到破题点,使解题得心应手。 二、真题命题趋势 2013年是逻辑命题的分水岭。2013年之前,逻辑命题比较简单直接,以考查形式逻辑和论证逻辑为主,综合推理题量很少,从整体难度上来说是偏简单的。然而,从2013年开始,逻辑部分命题难度大幅提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形式逻辑推理开始出现无用推理条件。 2.论证逻辑题干信息增多,文字多,干扰信息多,选项干扰力度大,且比例减少。 3.综合推理大量出现,难度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