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前言】
1983年秋,为了给某家杂志写一篇专题报道,我次来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踏进研究院的庭园之前,我只知道它很有名气,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和哥德尔(Kurt Gdel)两位科学家大半辈子都在这里呕心沥血。年少时,我看过几张爱因斯坦在高等研究院办公室的照片,印象颇为深刻;业余科学爱好者们大概都跟我差不多。这些照片在爱因斯坦的几部传记里刊载过,我曾经见过;一些描述20世纪科学发展状况的论著里也有,我也见过。知道这些照片的人很多,它们是在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去世后不久拍摄的。照片上有一块黑板,上面写满了方程式,旁边有一把椅子,空着,椅背转向一边——爱因斯坦后一次起身离开时,椅子大概就是那个样子吧;照片里还有几个满满当当的书架,书卷摆放得很随意。不过,给我印象深的是那张凌乱不堪的书桌,桌上摊着稿纸、期刊、手稿,有一个墨水瓶,一只烟斗、一个烟盒……令人不禁遥想起爱因斯坦未竟的宇宙伟业。我心里颇为好奇:在这片凌乱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不为人知的宇宙秘密?
记忆中还有另外一位科学家的照片,那是在院内的数学图书馆里拍摄的。照片中的主人公骨瘦如柴,头发几乎全白,唯有一缕黑发斜挂在上面:乍一看,还以为他是一个莫霍克人呢。再看他脸上的表情,似乎更强化了这般戏剧效果:两眼圆睁,瞪着照相机,好像在对摄影师说——滚蛋!这人就是哥德尔。
在我心目中,爱因斯坦和哥德尔都是当代科学界的天才,而他俩竟然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即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共过事,实在有点不可思议。这两人怎么就恰巧碰在一块,一同来到高等研究院了呢?这个研究院是什么地方?它门里的科学巨擘在这儿究竟做了些什么?爱因斯坦和哥德尔去世后,这里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论怎么说,我都确信这个高等研究院绝不是一个凡人场所,事实也如此。想想看,20世纪的物理学大师、数学大师或早或晚几乎全在此待过,其中包括14位诺贝尔奖得主,如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狄拉克(P. A. M. Dirac)、泡利(Wolfgang Pauli)、拉比(I. I. Rabi)、盖尔曼(Murray Gell-Mann)、杨振宁、李政道等。1980年,高等研究院出版了一本《学人录》(A Community of Scholars),逐一列举了该院成立的前50年中到院从事研究工作的所有专家学者。这是一部长达500多页的巨著,凡是读者能记起名字的20世纪的科学家几乎都能查到。
到院从事研究的也有人文学家,但是人数比科学家少得多,名气也没那么响亮。不过,有一个人名气很大,他就是英国诗人艾略特(T. S. Eliot)。除了艾略特,研究院没再支持过文学和文艺批评方面的研究,而是把重点放在社会科学和历史研究上,但这两个领域的科研成绩不值一提,至少跟过去50多年(和高等研究院成立的时间一样长)数理科学取得的成就相比差得太远。能够加盟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都是在物理学界作出革命性贡献的人物,他们的贡献使人类得以迫近或许是完整的、终级的自然理论;他们在个人生命的时间内,带着我们从量子力学的一缕晨光走到大统一场论,也就是万物至理(Theory of Everything)的边缘。高等研究院的历史就是这群科学家的历史,也就是本书要述说的内容。
高等研究院的科学家一般都有点狂妄,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他们的目标很大也很难,他人为自己设立的目标很难与之相提并论。他们只想着一件事……把一切弄明白,了解并解释整个自然。他们希望知道物质的宇宙为何是现在这副模样,为何这般运行。他们颇为自负,自信有能力担当这个任务;而高等研究院要的就是桀骜不驯的头脑,它的存在就是对这种傲然自恃的礼赞。本书旨在向读者描述其中一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埃德·里吉斯
1986年12月15日于美国马里兰州埃尔德斯堡
【编辑推荐】
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号称“聪明王国”、“学者的天堂”,是一个汇集了世界上*聪明的头脑的学术圣地,几乎所有20世纪物理界和数学界赫赫有名的大师,或早或晚均造访过此地,爱因斯坦是其中*耀眼的明星。这样一所与世隔绝、笼罩着神秘光环的学术殿堂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和幕后故事?在其中从事研究的那些闻名于世的科学大师们又是如何工作、生活、思考的?跟随作者生动的叙述,本书为你解开谜团。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作者简介】
埃德•里吉斯,美国科普作家,文章常见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连线》(Wired)、《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等著名报刊,题材涉及多个领域。著有《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纳米科学正传》(Nano!)等多部作品。
【目录】
引子
章 柏拉图天堂

宇宙的祭司
第二章 物理学教皇
第三章 形式世界的神秘领袖
第四章 观形

离经叛道
第五章 约翰尼的好时光
第六章 这个这个先生

视界的尽头
第七章 宇宙泡泡
第八章 传递火种
第九章 万物之理

生命、宇宙与万物
第十章 大自然的自编软件
第十一章 超越可视

尾声
第十二章 小人国的玩偶

附录 芒德布罗集与细胞自动机程序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一本奇书!我个人觉得怎么称赞它都不为过。作者里吉斯凭此一部佳作,*可跻身于当今一流科普作家之列。
——加德纳(Martin Gardner),《灵巧的宇宙》(The Ambidextrous Universe)一书作者

启迪思想,赏心悦目……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里吉斯看来对分形、细胞自动机、复杂系统、宇宙泡状形态、超弦理论等深奥概念皆很精通。本书对这些内容做了生动有趣、深入浅出的介绍,实在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韦纳(Jonathan Weiner),《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里吉斯用一种令人愉悦的方式,让读者品尝了艰深的科学的味道……现在,他仍能感受到那里的氛围,感觉到那些天才居民的兴奋情绪,而那些居民也一定感觉到了这个人的才智以及他对他们的理解。他们跟他无话不谈,而他呢,又让我们这些读者在一定距离外偷听他们的谈话。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