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历史悬疑系列”首先以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大线索构建本书系列的框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索中国历史,在大量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的基础上,结合*研究成果,从帝王、后宫、政界、军事、名人、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入手,深入描述、解析、破译重大的历史谜案,再现历史的变幻与丰富;同时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视觉要素的有机结合,将人们感兴趣的历史疑点和谜案立体地展现出来,引领读者拨开迷雾,进入精彩玄妙的未知世界,使人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计划推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册,本书为系列之第三册《隋唐五代卷》。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悬疑系列·隋唐五代卷》选入的99篇文章,内容从隋朝得名之疑、女儿国究竟是否存在、武则天造字之谜到唐代男子是否都“惧内”,涵盖了隋唐五代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谜团。在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作者结合*研究成果,对这些谜团进行深入剖析,帮助读者理清思路,了解历史真相。有些谜团碍于现在掌握的资料有限,虽然尚且无法得到直接的答案,但是作者也将对该问题研究形成的各家观点一一列明并进行了分析,一方面总结了之前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启发了后续者的思路。本书文字精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俞钢,浙江平湖人,博士。中国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历史文献学和中国史学史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现为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中国唐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史学会会员。出版《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中国历史之谜》《北梦琐言》和《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在《文史》《文学评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曾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范荧,上海人。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古代社会生活史和民俗的研究和教学。有《华夏五千年•宋辽金元》《中国历史之谜(续编)》《上海民间信仰研究》等著作;发表《宋代民间信仰中的佛教因素》《宋代社会的礼俗矛盾》《沪地传统民间巫术及其社会影响》等宋史与民俗文化方面论文多篇。
【目录】
隋朝得名之疑
隋文帝死因之谜
进士科创置于何时
冼夫人姓氏之疑
迷楼究竟建在何处
仅存隋代名画《游春图》出自何人手笔
女儿国究竟是否存在
扬州二十四桥之谜
“唐人”称呼由来的异说
谁是太原起兵的首谋者
李唐皇室是汉族还是胡族
“开元通宝”钱读法之疑
唐太宗究竟出生于哪年
均田制在唐代实行过吗
玄奘何时启程西行
《晋书》修撰年代之疑
《兰亭序》流传的异说
《萧翼赚兰亭图》是阎立本所绘的吗
现存名画《步辇图》作者之疑
《历代帝王图》是谁的手笔
是“杀手锏”还是“撒手锏”
孙思邈年寿之疑
王勃究竟卒于何年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年代之疑
摩尼教何时传入中国
唐高宗患的“风眩症”究竟是什么病
武则天家世之谜
武则天出生于何地
武则天造字之谜
大雁塔有几层
孝敬帝死因之谜
裴炎因何被杀
章怀太子究竟是怎么死的
《客使图》中的客使缘何入唐
陈子昂是被害致死的吗
吕祖墓地在哪里
永泰公主究竟死于何因
乾陵无字碑的歧说
骆宾王下落之谜
王梵志及其诗的异说
《唐律疏议》何时成书
唐玄宗因何而作《霓裳羽衣曲》
杨贵妃本是寿王妃吗
杨贵妃所食的荔枝究竟产于何地
史上有无梅妃其人
马嵬兵变的主谋究竟是谁
杨贵妃生死之谜
鉴真和尚失明之谜
李白是何族人
李白出生地究竟在哪里
李白经济来源之疑
李白到过夜郎吗
长江三峡有长臂猿吗
《早发白帝城》创作年代之疑
《蜀道难》作于何时
李白词的真伪
李白死因之谜
《登鹳雀楼》的作者是谁
杜甫死因之疑
杜甫葬地在何处
“红豆”是传递相思之情的吗
孤烟是直的吗
是“朱门酒肉臭”还是“朱门酒肉香”
大历十才子到底指哪十人
《簪花仕女图》出自于谁手
沈妃下落之谜
《五牛图》有何寓意
《文苑图》是谁的作品
韩愈为什么不愿提及母亲
韩愈究竟有没有服食丹药
唐顺宗死因之谜
今本《顺宗实录》出自谁手
刘禹锡究竟出生于何地
元稹有没有“变节”
白居易是胡人吗
白居易墓在何地
西湖白堤成因之疑
诗人韦应物之谜
众说纷纭的“江枫渔火”
寒山寺古钟觅踪
谁是“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
卢仝究竟死于何因
《清明》诗作者之谜
杏花村究竟在何处
牛李党争的焦点是什么
李商隐是否介入牛李党争
黄巢生死之谜
尚让下落之谜
皮日休结局之谜
唐宣宗微时出家之谜
唐朝皇帝为何多服丹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何时
法门寺秘色瓷之谜
水墨山水画创始人究竟是谁
谁是墨竹画的始祖
甘棠港遗址何在
《韩熙载夜宴图》之谜
唐代男子都“惧内”吗
花蕊夫人之谜


【免费在线读】
谁是太原起兵的首谋者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五月,李氏集团发动太原兵变,走出了李唐灭隋自代的关键性一步。那么,这次事件的首谋者究竟是谁,长期以来说法各异,成了一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
一、 李世民说。《旧唐书•高祖纪》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同书《太宗纪》曰:“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新唐书•太宗纪》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同书《高祖纪》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由此看来,两书记载是一致的,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精明强干,阴结豪杰,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起兵大计,故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首谋者。
至于李世民之父唐高祖李渊,只是被动的受摆布者。据《资治通鉴》卷一八三记载,起兵前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继而又使裴寂说服李渊, 后李渊才不得不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又说:“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史学名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评价李渊曰:“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六一六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也就是说,太原起兵非出李渊本意,李渊遇事缺乏主见,无所作为,是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才被迫走上反隋道路的。
二、 李渊说。此说认为,李渊才是太原起兵的首谋者,他决不是昏庸无能的酒徒,而是颇具雄心、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渊起兵前,已是隋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位重要人物,《新唐书》和《资治通鉴》说,高祖“纵酒纳赂以自晦”。其实,他的“纵酒”是出于伪装策略,以消除隋炀帝的猜忌。
李渊早有叛隋的政治野心。据《旧唐书•宇文士及传》记载,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宇文士及在涿郡(治今北京)密论时事,武德二年(619)宇文士及降唐,李渊对裴寂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涿郡密论图隋大事时,李世民才十三四岁,从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来说,都不可能左右久居高位的李渊。又依《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刚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这充分表露了李渊以太原为地盘吞并天下的雄心壮志。事实也正如李渊所说的,李氏得到了江山,李渊坐上了大唐开国皇帝的宝座。
可是,一些古文献记载晋阳起兵事,为什么褒李世民而贬李渊呢?原来,唐初带有权威性的《国史》和《实录》,形成于玄武门之变以后,太宗朝的史家做了手脚,有意贬抑李渊在起兵中所起的作用,而把首义之功过多地归于李世民。《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后出的史书,不免因袭这种歪曲,故造成了史实的失真。
三、 李氏父子说。此说认为,李渊、李世民父子实际上都有发动兵变的念头,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而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后,是通过裴寂把起兵意图转告李渊的,事实上这正中他的下怀。既然太原的头面人物都已明确表态,李氏父子就开始积极地做灭隋准备,终于发动太原兵变,夺取了天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