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当当出版每满100减40】

【编辑推荐】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荀子*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这与孟子的性善说直接相反。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具有和天、地同等的重要性。

★《史记》记载李斯“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荀子的“帝王之术”,通过李斯后来的实践,体现出来。北宋苏轼在《荀卿论》中说:“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


【5折封顶 当当出版】



【内容简介】

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在自然观方面,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他曾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是说,不应该由自然主宰人,而应该由人来主宰自然,同时也应顺应自然规律;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

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博学并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则能“知明而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他也提出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后来蒙恬、李斯、韩非等皆为荀子弟子。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媒体评论】

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 —— 汪 中

自秦汉以来,政治学术,皆出于荀子。  —— 梁启超


【目录】
劝学
 修身第二
 不苟第三
 荣辱第四
 非相第五
 非十二子第六
 仲尼第七
 儒效第八
 王制第九
 富国第十
 王霸第十一
 君道第十二
 臣道第十三
 致士第十四
 议兵第十五
 强国第十六
 天论第十七
 正论第十八
 礼论第十九
 乐论第二十
 解蔽第二十一
 正名第二十二
 性恶第二十三
 君子第二十四


【免费在线读】

 一、劝学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②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④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⑤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
  ①蓝:即“蓼(liǎo)蓝”,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叶子可供提炼深蓝色有机染料靛蓝。

②(róu):通“煣”,指通过用火熏烤的办法让木料弯曲。
  ③槁暴(ɡǎopù):像火烤一样地晒。槁,通“熇”,烤。暴,通“曝”,晒。
  ④砺:砥砺,这里指的是磨刀石。
  ⑤参省:反省、检查。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蓝,是从蓝草中萃取出来的,却比蓝草的蓝色更青;冰,是由水结晶而成,却比水更加寒冷。木材平直是因为有墨线给它做标准,如果用火烤弯,就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弯曲后的木材是符合圆的标准的,即便是受到烈日曝晒,木材也不会重新变得笔直,这是因为它已经经过了火烤等加工过程。所以,木材有了墨线做标准,才能变得更加笔直,刀剑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能变得锋利。君子学识渊博,还要每天不断地反省自己,才能变得更加聪明,行为上也不会出现什么过错了。
  【原文】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①、越、夷②、貉③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注释】
  ①干:同“邗”,古代诸侯国,位于今江苏扬州东北,春秋时为吴国所灭,此指代吴国。
  ②夷: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部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泛指。
  ③貉(mò):通“貊”,是对我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民族的一种泛指。
  【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的山顶,就不可能知道天到底有多高;不亲自潜入深涧,就不可能知道大地到底有多厚;不亲耳聆听先王留下来的话,就不可能知道学问到底有多么广博高深。生活在吴国、越国、东夷、北貉一带的人民,刚刚生下来的时候,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在长大后才有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是教育让他们有了如此的不同。《诗经》上说:“君子啊,不要总是想着过安定的生活。态度恭谨地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好正直之道。如果神明听到了你所做的这一切,就会把巨大的幸福赐给你。”没有比接受道德教化更大的神明,也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福分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