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孔韶教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位人类学(民族学)博士,是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翘楚,在海内外社会学界都具有重要影响。《银翅》是中国社会人类学里程碑式的著作,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案头***。《银翅》采用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学风俗志的小说写法,写出了福建古田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缩影的变迁,采用史诗式的视角,可以看到土地改革的激烈斗争,基层军队和政治的权力博弈,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饥馑和灾难,“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戏剧性表现,改革开放带来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富激增,福建重男轻女思想在地方家庭中令人扼腕的广泛影响,民间宗教信仰下的“灵异”视角……深受儒家传统浸淫的农业传统文化中,仍然可以生长出顽强务实的商业精神,颠覆了中国数千年来对儒家“重农抑商”的思维定势理解,与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形成了东方式的呼应。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中国历史风俗地方志,不但适合学者研究之用,也适合一般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庄孔韶教授《银翅》一书,是林耀华先生著名人类学小说《金翼》的学术性续本。1986—1989年间,庄孔韶数次回访“金翼”黄村及相关市县镇村,累计十四个月的人类学田野工作,完成了这部混合多种写作手法的学术作品。《银翅》展示了上个世纪20至80年代末中国闽东乡镇社会文化变迁的绚丽画面,其中,基层军政结构、古今关联、理念先在和文化的直觉论是本书特别倚重的创新理论。《银翅》这一携带着完整传承与应变信息,以及重拟“察机”之家族过程的中国样本,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并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寻味。
【作者简介】
庄孔韶,中国*个民族学(人类学)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博士后研究,访问教授和访问学者(1990-1994)。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研究员(1997-1998),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遗传学会国际伦理道德委员会委员、美国摄影师学会终身会员。现任浙江大学讲座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宗教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专业期刊《人类学研究》主编。近年来的重要著作有:《行旅悟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时空穿行——中国乡村人类学世纪回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人类学通论》(主编)(2003年国家图书奖),《人类学概论》(主编)(2006年*规划精品教材),《来自中国的影视文化视角:方法论、分析与电影呈现(英文版)》(多人合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等。近年来致力于跨学科研究,其医学人类学纪录片《虎日》(暨学术论文)获2004年中英项目(HAPAC)奖和亚洲“*佳实践”奖。本书《银翅》的配合影片《端午节》(英文,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1992年成功入围美国纽约米德电影节。
【媒体评论】
起初他(庄孔韶)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了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 ——著名人类学家林耀华 1995年1月27日这是一部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叙事长远的反思性民族志 (reflexive ethnography)。 除引用闽东农村*手社会史数据外,庄教授更系统回顾了当代西方人类学重要理论发展,将台湾学界对中国农村现代化所提出的见解与假设一起、揉合于一堂。对有意了解当代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何以会出现如此坎坷多难困境的研究者来说,应可在本书寻得满意的答案。——著名人类学家 学者黄树民 2014年8月15 日
【目录】
再版前言i林耀华序Ii黄树民荐言iv作者导言vii
*章重访金翼黄村1第二章农人与田制19第三章“汉堡包”结构:新绅与军人集团35第四章谷地之火64第五章后—张鲁社会大实验88第六章革命的思维与行动122第七章银翅舒展145第八章松软的田埂165第九章在流通的链环上188第十章宗族与房的理念与行为209第十一章家族主题变奏(一)240第十二章家族主题变奏(二)264第十三章女神陈靖姑信仰299第十四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一):道教与佛教321第十五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二):儒家思想及其制度340第十六章并存的诠释与选择(三):基督教360第十七章文化与人事的过程378第十八章反观法和文化的直觉主义:一个扩展的讨论405参考书目441今日人类学的思路与表现实践464
【前言】
再版前言《银翅》的中文版首发于1996年(台湾桂冠书局),其*初写作可追溯至1989—1990年,而后在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博士后期间(1990—1992)续写、修订并完成,它属于改革开放后呈现的*批讨论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著作之一。20多年来,中国乡村人类学和历史学过从甚密,*特点是点和面的研究都得以深化。那么,回过头来又如何面对“儒学教化”(the Confucian project)的老题目呢?“中国化模型”(the sinicization model或直言不讳的“汉化模型”)讲的是儒学怎样如墨渍弥散式地进入传统帝国的边缘社群,完成一统天下的梦想;笔者主要思考的则是“帝国”从上到下如何传递儒家理念,从而实现“濡化”与“德化”的内在社群问题。和早期人类学考察相对孤立与无文字部落社会的不同之处是,面对“中华帝国”有必要深度关注文字载体与农本社群的长期交互作用模式,即儒家理念何以长久地大面积“过化”,以此在方法论意义上思考该如何研究中国。本书的田野工作与书斋分析正是强调早已先在的儒学理念如何“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教育家和乡土文人传播,并*终由农人所实践”,这是一个动态的、携带着传承与应变的中国文化过程,也是田野反观法的观察基础。由文字一统引申的儒学理念和农本社群结合,笔者并没有单一倚重西方学术圈着力强调的权力的支配性视角,而是把儒学的“理念先在”意义容纳进“中国化模型”之中并使之转向。似乎唯物主义和功能主义都回避或忽略了这一点。学术同行也注意到近年来关于中心—边缘的深度点状研究,应该说,被认为是“去中国化”的某些研究议题实质上难能可贵地凸显了大面积“中国化”历史过程中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文化涵化效应。当然,这本书也回答了金翼之家何以跨越时空再次成功“察机”,以银耳科技作为家族主义的新动力,冲击三十年重农主义的藩篱,率先窜出“平衡”的系统,开启新农村之路。笔者强调*后一章,是想把田野中文化的直觉发现“抛”给经典研究的哲学家,意在找到中国古代文献的深厚哲理的落脚点,以及增加剖析文化直觉的群体性和场景性田野实践。显然,说到人类学家的亲历和体认,文化的直觉是一个不能在论文中忽略和放弃的人际的精灵,尽管我们只能小心地梳理它难以捉摸的思维历程。感谢三联生活书店的积极支持,能够在我的导师林耀华先生1944年原始版《金翼》中译本面世的同时,让其学术性续本《银翅》得以再度刊行。
庄孔韶2014年10月16日
【免费在线读】
林耀华序我已经40多年没有回《金翼》故事里的黄村故乡了。庄孔韶博士说,起初他透过我的《金翼》首次认识了福建乡镇社会的过去;如今我则从他的学术性续本《银翅》很快发现我家乡变迁中一脉相承的历史关联性。我始终相信,人类学对当代中国文化本质的研究不能脱离上述分析的基础。不过,人类学家是否能在田野工作中认识这一点,则是另外的问题。*近十余年,大陆学生、学者有机会出国学习和进修,了解主要来自欧美的人类学理论,受益不少;又,由于他们有不平静社会进程及其教训的体验,于是他们乐于采纳吸收、消化、修正和创新的社会科学学习态度,其落脚点是人类学、本土化的问题。在这方面,一些台湾的学者也有类似见解。关于中国的田野研究作品,不但应在形式上是人类学的,而且是人类学赞成的,即提供一个文化的视野——相同的与不尽相同的文化的体验和文化的展示,其中当然包含不容忽视的方法论问题,乃至人类学作品写作构成的文化特征。因此,东西两半球不同文字学术圈之间的作品交流是必要的。庄博士的《银翅》就是这样的一部重要著作。不仅如此,庄博士和他的一个摄制小组还在福建闽江边拍摄了《端午节》,记录了地方农家生活、龙舟竞渡和游神场景,(我再次看到了童稚时熟悉的小镇风貌,那就是《金翼》里描述过的!)我想,无论是该片的普及版还是学术版,都适于配合《金翼》《银翅》成为一个系列作品,使读者方便了解中国地方社会百年变迁的多重领域。记得十年前听取庄博士向我报告阅读《金翼》的心得时,我看出他重访黄村所在乡镇的意向,他还和我约时间核对书中众多地名与人名更改前的真实称谓。后来他真的制订了调查和写作计划,我鼓励他,每次从福建调查回京,他都来我的书房与我一同切磋。直到*近几年他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我们也一直有信件交往。现在,庄博士所花的时间和心血没有白费,我衷心地祝贺他的《银翅》中文版问世以及他在发展中国人类学上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