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学者型散文集萃,部分篇目如《庄子(上):永恒的乡愁》入选高中语文课本;

2. 品评寂寞圣哲、历数风流人物,不虚构一言,不浪语一句;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内容简介】

学者型作家鲍鹏山的经典历史随笔,精选鲍鹏山“思想的历史”系列(《天纵圣贤》《毂中英雄》《绝地生灵》)中经典文章,品谈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屈原、韩非等历史上的风流人物,“不敢虚构一言,不敢浪语一句”,切入历史,切入人性;充满逻辑的力量、诗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讲述得犀利辛辣、又不乏细腻温情。?


【作者简介】

鲍鹏山,教授,学者,作家。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思想史研究、文学史研究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出版《论语导读》《先秦诸子八大家》《中国人的心灵》《风流去》《孔子传》《鲍鹏山品水浒》等著述十数部。作品被选入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各地自编的中学语文教材。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的《鲍鹏山新说水浒》和《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在学术界和观众中均引起很大反响。


【目录】

老子:颠倒的世界和扭曲的哲学 1

孔子:黑暗王国的残烛 20

墨子:向帝国挑战的剑侠 43

孟子:王者师与大丈夫 61

庄子(上):永恒的乡愁 81

庄子(下):人在江湖 92

屈原(上):无路可走 99

屈原(下):面向风雨的歌者 107

韩非:折断的双刃剑 121

李斯:斯人斯鼠 144

司马相如:A playboy 156

司马迁:生存还是毁灭 172

宦官:道德的唾液 190

建安烈士:不朽的大纛 197

魏晋名士:向死而生 218

阮籍与嵇康:谁的去处好 229

元康之英:末日狂欢 240

陶渊明:南山种豆 252


【免费在线读】

庄子(上):永恒的乡愁

在先秦人士中,庄子是很独特的一位,我认为当时沸沸扬扬色彩斑斓的文士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像苏秦、张仪,唯利是求,没什么特操与价值标准,只要有官做,能富贵,既可悬头于梁刺股以锥,也可以朝秦暮楚,卖友求荣。而他们中的走运者终也进入了实际的政治生活,成为统治者中的一员。合纵连横,权倾朝野,名满天下。《孟子》中载景春对孟子的话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确实是大丈夫吗?他们一怒诸侯便恐惧,他们安居不动,天下也就安定无事”,可见他们的显赫与威风。纵约长苏秦“位尊而多金”,风度翩翩地来往于六国之间,身兼六国相任,皮包中装着六国的相印,碰碰撞撞的作着舒心的响声,连他的父母都洒扫而郊迎三十里了。一部《战国策》说尽这些人杠杆天下之势。这颇使第二类人如孟子者满腹酸醋。孔墨孟荀等人,有自己的哲学,有自己的价值观,并坚持不放如同身家性命,且还负有一种“有道则出,无道则隐”的气节,故而也就只能常常不得志,常常对诸侯发牢骚,对类人吹冷风了。他们暗中羡慕类人,却又只能冷眼旁观,眼看着人家把天下闹得动荡不安,沸反盈天又一塌糊涂,而自己的呼声愈来愈被淹没了,愈来愈受诸侯的白眼了,便只好退回房里,把满腔不平和才气都写在竹简上,给后世留下一部部好文章。但以上两类人虽有大区别,亦有大相同,他们都热衷于都市生活,喜欢在人群中出风头,抢镜头。孔子在野外的时间不少,并且也颇受苦难磨炼,但他那辆常由他自己执鞭驾驶的在阡陌间奔驰扬尘的车马,其辙印是直通城市,且直通诸侯的官邸的;孟子一生足迹不出齐稷下,魏大梁和滕文公的衙门;韩非出身韩国贵公子,更是自小在闹市中厮混;墨子呢?他出身“贱人”,但他也是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并且他的主要活动是以城市及诸侯这个背景展开的。另外,这些人还汲汲于从“治于人”变为“治人”,并津津于研究如何“治人”。由此,以上两类人都是城市文化的代表,是热闹场中的人物。

而第三类,除了一些在历史典籍中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的隐者外,有大著作大人格且以大背影遮挡后世的,就只有我现在要写的这位表情古怪的冷嘲大家庄周先生了。当别人在都市中热闹得沸反盈天争执得不可开交时,他独自远远地站在野外冷笑,而当有人注意他时,他又背过身去,直走到江湖的迷蒙中去了,让我们只有对着他消逝的方向发呆。他是乡野文化的代表,他的作品充满野味,且有一种湿漉漉的水的韵味,如遍地野花,在晨风中摇曳多姿,仪态万方,神韵天成。如果说孔孟荀韩的著作中多的是社会意象或概念,充斥着令人生厌的礼呀、仁呀、忠恕呀、战争呀、君臣呀的话,那么他的著作中却是令人心脾开张的新世界,一派自然的天籁。这里生活着的是令人无限景仰的大鹏,怒气冲冲的挡车的螳螂,自得其乐的斥,以及在河中喝得肚皮溜圆的鼹鼠,这些自然意象构成了他的著作中独特的魅力。他一生没有在大都市里混迹过,官也只做到漆园小吏,大概比现在的乡长还小——并且绝没有贪污索贿。所以他不但没有大宗遗产留给儿孙,便是他自己,也穷得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知道这位庄先生借得起还不起,就巧妙地拒绝了。后来他便只好以打草鞋为生。据他的一位穷同乡——不过后来发了迹——“一悟万乘之主而益车百乘”的曹商的话,当曹商从秦王那里得到一百辆车的赏赐,高尘飞扬地回乡炫耀于庄子时,他见到庄子已穷得“槁项黄馘”——脖子干枯而皴,面皮削瘦而黄了。不过此时庄子的智慧与幽默还依旧焕发且锐利无比,使得这位曹商先生反显龌龊了。他含蓄而尖刻地讥刺曹商舔了秦王股沟中长脓的痔疮,这种讥刺后来成了中国民间讥嘲拍马者的成语。

庄子的乡野文化特征及其挨饿本色,都是先秦其他学子所没有的。比如孔子,假如他真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也”,他也有三千块腊肉了。所以他能“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肉要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再加上生姜细细炖烂,这才下箸。而且酒量特大,一般是喝不到失态的地步的。孟子呢?带着他的众多门徒在齐宣王那里一面大吃大喝,一面又发“君子远庖厨”以及“万物皆备于我”的既清高又潇洒的言论,齐宣王甚至要给他在国都正中盖别墅,再用万钟谷禄来养他的弟子哩。由此可见,庄子的独特,挨饿本色村夫家相是其一。

不过这里得交代一句,庄子并不是没有城市户口,不愿在城市里做盲流才住乡下的——他本来至少可以到城市开一个鞋店,干干个体经济,不定还能暴发——庄子之住乡下,乃是他死心塌地的选择。楚王曾派人去请他,说愿意以天下相烦,客气得很,但此时庄子正专心致志地在濮水上钓鱼,眼神直盯着水面上的闲逸的浮子,没有理会这飞黄腾达的机遇,冷冷地把使者打发走了。而他自己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之龟,弋尾于涂,虽则不如孔孟炫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

庄子的第二个独特之处在于,他是先秦诸子中不对帝王说话而对我们这些平常人说话的人。当别人都在对着诸侯不甚耐烦的耳朵喋喋不休地说着如何如何“治人”的时候,庄子转过身来,恳切而激动地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在丑恶世界中保持住内心的自尊自爱,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无疑,他是较为亲切的。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说庄子哲学“专在破执”,可谓一语道破,很多我们执着不放孜孜以求的所谓价值,到底对我们心灵有什么好处呢?“破执”后来是佛教的特色,难怪《庄子》一书被后世的道徒称为《南华真经》而与佛教抗衡呢。

庄子也寂寞。他和名声赫赫的孟轲是同时代人,并且两人还有共同的朋友(比如梁惠王),但孟子的著作中没有提到庄子,庄子也没有提到孟子,可见他与世隔绝得多么严重。我是常常为此感到遗憾的,老子与孔子据说是相见过的,并且有些抵牾,但这两人都不善辩论,没有留下太精彩的对话,一个朴拙深厚,长者风度,言简意赅;一个彬彬有礼,温良谦让,立论中庸。两个平和的人在一起,是不大能有趣味的。但庄子和孟子就不一样了,若他俩能相见,一样的傲慢与偏见,一样的激情浩荡,那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孟子是当时的辩论高手,这方面名满天下,以“好辩”著称;庄子呢?言语文章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况且这两人,一个执逻辑利器,无敌不摧,无坚不克;一个肆诗性智慧,浩浩荡荡,大气包容。一人力距杨墨,一人终身剽剥孔子之道。这两人若能相见,会在历史的原野上战成甚番气候!会有多少好看的文章传世!

哲学乃是智慧的对话或碰撞。当代两位了不起的哲学家却如此隔膜,实在叫人费解。梁惠王被李贽贬讽,说其资质太差,我看真有这么回事,不然,他何不知道引见孟庄两位呢?

庄子一生中,的朋友是惠施,这两人中间有不少争论。总的来说,惠施现实,讲实证,恪守物我界限;庄子玄想,讲悟性,力主物我贯通。因此,惠施讽刺说庄子的言论大而无当,所以为人所弃;庄子反唇相讥,说惠子被茅塞堵心,不知天外有天,固执无知。这两人生前有猜疑,并不十分友好,惠子疑心庄子要抢他相位,庄子则刻薄地说惠子是视腐鼠为美餐的鹞鹰。但惠子死后,庄子却十分悲伤,在惠子墓前唏嘘难禁,以“郢人失质”为喻,痛吊这位老对手。因为除惠子外,再无人与他辩论阐发了。这也可见他当时的寂寞心境。

另外,如果不怕别人指我为偏激的话,我还认为,在先秦诸子中,就其著作所讨论的范围和深度而言,真能称得上为哲学著作的,除了《老子》,也只有《庄子》了。试平心想一想,《孟子》中除了论“人性”的几节有哲学意味外,其他的不都是谈政治甚至政策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