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四季里有不变更的对书的热爱与执念。

探访书人故居,在他们的故事中发现联结。

是惊喜,也是必然。

寻访各地书店,书与人的故事从未停止。

是喜悦,也有怅然。

凝聚十多年的悉心收集与探访

书女钟芳玲带你一起

于“文人宅”中追寻著名文人的前世今生

在“书乐园”里走访世界传奇独立书店的风采与无奈

“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店传奇》《书天堂》作者钟芳玲*力作 收录约翰·济慈、杰克·伦敦、尤金·奥尼尔、约翰·斯坦贝克等传奇作家的人生故事,揭秘他们的故居、藏品和生前轶闻。 拜访世界各地古书展和独立书店,邂逅美丽又怪趣的案例——价值600万元的地图集、上了链条的中世纪神学书、以羊皮或猪皮或鲨鱼皮装帧之书、一张破损却标价上万美元的唱片、据称导致拿破仑死亡的壁纸、英国皇家认证的尊贵书店、古意盎然的小巷中深藏的书摊等,令人称奇。 四色精装,图文并茂。收录许多珍贵书影、海报、作家的照片。封面英文名和作者名字体选用20世纪初美国字体设计大师弗瑞德瑞克?高迪(Frederic Goudy)设计的字体。封底的木刻装饰图取自1923年版约济慈诗选《赋颂》。
【内容简介】

以“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为华文世界打开一扇西方书世界之窗的书女钟芳玲,长期撰写“有关书之书”(books about books),她的每本著作都企图从知识、趣味、审美等多元角度谈论书之种种,详述书本、书人、书地背后的历史与故事,将“书”这一主题挥洒得淋漓尽致。

本书取名《四季访书》,除了呼应此书为作者的第四本著作,也彰显爱书之人时时刻刻、月月年年都处于访书状态中。书中,作者走访“文人宅”,探访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美国传奇作家杰克·伦敦、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尤金·奥尼尔与约翰·斯坦贝克的故居、墓园,不仅介绍他们的人和书,还谈他们的忠实书迷与宠物,探索这些作家的前世今生。此外,我们跟随作者畅游“书乐园”,邂逅美丽又怪趣的案例——价值600万元的地图集、上了链条的中世纪神学书、以羊皮或猪皮或鲨鱼皮装帧之书、一张破损却标价上万美元的唱片、据称导致拿破仑死亡的壁纸、英国皇家认证的尊贵书店、古意盎然的小巷中深藏的书摊等等,纵然有些风景已不复存在,却成了令人追念的失乐园。

《四季访书》不仅是书女访书、读书、玩书、赏书、藏书、品书的真情写照,同时也展现书世界的一幅幅缤纷万象,无论时光如何更迭,都随着四季轮转,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钟芳玲

一个以读书、访书、说书、编书、买书、卖书、藏书、玩书、赏书、品书与写书为工作和志趣的女书人。虽然在台湾大学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念了近十年的哲学,却在写博士论文期间,发现自己喜爱古登堡更甚于亚里士多德,自此弃哲学而投入与书相关的行业。

曾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顾问、书店创意总监、香港国际古书展公开顾问、大学讲师等职,目前专事写作并任书业顾问,长期在报刊上撰写与书相关的专栏。现旅居美国旧金山,喜欢游走世界逛书店、看书展、参观图书馆,与东西方书人聊书、品书;居家时,则漫游于书本与网络世界。著有“书话三部曲”——《书店风景》是本近距离描绘西方书店的中文书,引发华文世界书店书写的风潮,数度修订再版,迄今中文繁体字与简体字版已超过十余个版本;《书天堂》多角度叙述与书相关的话题,亦广受书迷好评,获台湾金鼎奖*人文类图书奖;《书店传奇》则采集了非凡与平凡书店间的传奇故事,展现不同的人生况味、趣味与品味。


【媒体评论】

读钟芳玲的书,“仿佛跟随她走进世界上各种类型的书店,可谓同好知己,虽然我们至今从未谋面。”

——范用(著名出版人,三联书店原总经理)

只要是对书店感兴趣的读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钟芳玲”这个名字。

——《申江服务导报》

1997年,华文世界本近距离描绘西方书店的图书《书店风景》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由此,“钟芳玲”这个名字也开始为众多爱书人所知。

——《晶报》

十年前,钟芳玲出了她的本书《书店风景》。许多人读过后,都萌生了开家小书店的想法。

——《中国青年报》

在一路探访的旅程中,有意思的是钟芳玲与各位“书人”互动的故事。许多人一辈子在书店或出版业打滚,对于书记及其历史所知甚丰,随意闲聊都道尽书坛沧桑。

——《自由时报》

就像爱情小说作家擅长写爱情、武侠小说作家擅长写江湖人事一样,钟芳玲擅长写“书”——关于书籍、书店、作家,和所有关于书的东西。平常读者看的一本书,在这位“书女”眼里,可以看出一个大世界。

——《ReadIt悦览》


【目录】

自序 4

PART 1 文人宅

诗人约翰·济慈之屋 10

济慈的东方之音 29

杰克·伦敦的美丽牧场 34

杰克·伦敦小传 52

杰克·伦敦书店 56

杰克·伦敦相关藏品 60

尤金·奥尼尔的大道别墅 66

奥尼尔基金会 84

奥尼尔长篇传记 92

约翰·斯坦贝克之乡 94

斯坦贝克之屋 108

斯坦贝克与狗 112

PART 2 书乐园

加州国际古书展采风 116

书人群像 136

古书展怪奇之旅 138

书人群像 162

皇家认证的书店 164

西索弄堂猎书场 176

西索弄堂简史 203

旧金山迷你书摊 206

消失的书店风景 212

凯若书店 214

雀儿喜书店 218

橡实书店 222

约翰·史寇帕季艺廊 225

扫描客 228

意外惊喜书店 230

瓦哈拉书店 234


【书摘与插画】

古书展怪奇之旅

多年来走访英美的国际古书展,我发现展场内均不乏一般藏家耳熟能详的珍本书,如15世纪的“摇篮本”(incunabula,泛指西方1501 年前非人工抄写、以活字印刷制作的印刷品,如《古腾堡圣经》),16世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构造》,17世纪莎士比亚剧本合集的对开本,18世纪亚当·史密斯的《国富论》,19世纪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以及马克·吐温的《汤姆历险记》等,有些甚至还附有作者的签名、题献或藏书票。面对这类书固然会肃然起敬,但我不得不承认,参观古书展有趣、难忘的事,往往是发现一些未曾听过、见过之书,甚至一些让人嘀咕“天知道怎么会在此展出”的非书物件,并进一步获悉它们的时空背景与背后隐藏的故事或象征意义。

加州国际古书展早期每年轮流在北方的旧金山(奇数年)与南方的洛杉矶(偶数年)举办,但几年前南方展举办地已从洛杉矶转换到邻近的帕萨迪纳老城,去年(2015 年)起北方展也因长期办展之处进行重建,再加上旧金山租金

高昂又寻觅不到合适之处,古书商协会决定把书展迁移到东湾的奥克兰市。这个有别以往的新场地,也让我经历了一次新鲜又另类的怪奇古书展之旅。

李斯特的发丝

书展上不少物件与书或文字的关联性极低,乍看之下颇突兀。例如在专卖音乐相关书籍、手稿、乐谱、照片的书商 Schubertiade Music & Arts 的摊位上,我看到一张人像画的左下角压了张泛黄的卡片和一小段头发,卡片上写着“李斯特的发丝,1884年由卡尔·拉奇蒙德(Carl Lachmund)取自他威玛的家”,标价一万两千美元。李斯特就是那位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与作曲家,拉奇蒙德是美国的音乐家,曾于1882年至1884年间到德国威玛向李斯特拜师学艺,并写了七百五十页大师晚年的详细教学日志,这些记录在他死后都存放在纽约市公共图书馆,并于1995年由后人编辑出版。书商鉴定卡片上的字迹为拉奇蒙德所写,至于这发丝是否真的来自李斯特,大概只有通过DNA 的鉴定了。

根据史料记载,李斯特年轻时极富魅力,无论台上台下,都具有催眠的本领,所到之处总引起群众莫名的骚动与狂喜,仰慕者争相抢他的手帕和手套,甚至撕成了碎片还当作纪念品,有些女人企图要他的发丝,有些甚至随身带了瓶子去装他的咖啡渣。同时期的德国诗人、散文家海涅就用了“李斯特狂热”(lisztomania)来描述粉丝们为他如痴如醉的疯狂现象,有些人因此把他比拟成19世纪的猫王。

人皮装订书

当我来到失去的地平线书店(Lost Horizon Bookstore)的摊位,书商向我展示了一册颇雅致的小书《死神之舞》,1892年在伦敦出版。内页附有细致的木刻版画,精装本的封面与封底裹着深黑色的摩洛哥皮革,其中镶嵌着约1.5厘米宽的肤色皮革内框条纹,并压了几个烫金图饰点缀。当我抚摸那泛着光泽、平滑温润的书封时,书商对我说,他分析那肤色皮革条纹是人皮!据他所知,19世纪末,以人皮装订死亡主题的书并不罕见。顿时我的双手微微颤抖,脑中不禁想起影片《沉默的羔羊》中那位为取其大面积的皮肤裁制成衣服而专杀丰满女人的变态杀手。根据报道,西方在17世纪即有用人皮装订书的案例,印象中早年曾在某博物馆的展示柜中隔着玻璃瞧过。人皮的来源不一,有些是来自医院病人的截肢或未经认领的尸体,有些来自死刑犯,还有些是生者在死前同意提供的,据闻有位仰慕法国天文学家与科普作家弗拉马里翁(Nicolas Camille Flammarion)的女粉丝,就曾贡献她的皮肤装订弗拉马里翁1877年的著作Lesterres du ciel。有些人皮书则具有警诫的目的,如1828 年英国萨福克郡(Suffolk)一桩知名的情杀案,杀人犯威廉·考德(William Corder)被判绞刑,据报道他的尸体次日就被一群学生与医生肢解,一本记载全案的书后来以他的皮肤装订,这本书连同他的头皮都在萨福克郡的博物馆展出。

单靠肉眼,其实很难辨别人皮装订的真伪。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图书馆有本17世纪初的书,自1946年入馆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人皮装订,主要是书上有一页手写的叙述,说明此书是用人皮装订的,结果2014年修复时科学家用先进的科技分析鉴定,发现根本不是人皮,而是羊皮!但在同校的霍顿图书馆(Houghton Library)则鉴定出一本书百分之九十九是人皮装订,之所以不能百分之百打包票,是因为不排除可能来自其他灵长类的动物。

人皮书也常让人联想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任意拿犹太人与异议分子的身体、尸体做实验或解剖的暴行,传闻有些人皮还被做成灯罩。由于这些联想,现今一般拥有人皮书的图书馆与藏家都颇为低调,但有位书友反问,若人皮的来源真是死者自愿捐赠,有何不可?尤其人不免一死,臭皮囊终将化为灰烬,能转化成书籍的一部分,与爱书人肌肤相亲,岂非一桩美事?只不过人皮的主人是否心甘情愿,多半少有记录,也难以考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