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本书让你360度了解创新的国度——以色列。

一个是全速前进的发展中的大国——中国,一个是全球创新领导者——以色列。两个伟大的国家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初诞生于在丝绸沿途的相互交流中,并孕育出成功的商业机会。今天,在全球化和高科技的现代舞台上,中国和以色列再度合作,一起走上创信高速公路,两国的互补优势将有利于双方的战略举措。以色列为中国带来独一无二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中国则为以色列提供资金支持和无与伦比的运营能力。


【内容简介】

以色列和中国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双方的文化和经济在很多方面都不相同,但同时却又有着剪不断的联系。正是这些差异性和共通性为两国经济工业体系创造的巨大机遇提供了助力。《以色列与中国——从丝绸之路到创新高速》一书正是理解中以间巨大商业机遇和特殊双边关系必不可少的工具。本书记述了以色列和亚洲经济体间自公元1000年以来把握贸易机会,获取商业利益的贸易史。如今,在全球背景下,自由市场均以创新为导向,增强了双方的关系。本书的两位作者就商品与思想的自由贸易和交换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本书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以色列这个国家,学习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如何通过创新来实现国家实力的飞跃。


【作者简介】

莱昂内尔·弗里德费尔德,著名战略风投公司以色列亚洲基金的首席执行官。他是一位国际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家和基金(风投、私募和对冲基金)管理专家。他从2006年开始在以色列居住,见证了以色列高科技和风投市场的蓬勃发展。莱昂内尔现兼任i24国际新闻电视台法语及英语频道的资深金融评论员。

马飞聂,是AlfaSec (香港)管理咨询顾问公司的管理合伙人,也是Duotem (香港) 家族办公室的创始人。马飞聂是一位精通中国市场的国际银行家,他的金融家生涯横跨日内瓦、纽约和香港。2011年,《环球托管人》杂志授予他终身成就奖,以表彰其为证券业所做的贡献。


【媒体评论】

本书记录了两个古老民族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又勾勒出展望未来的创新合作空间。这种历久弥新的关系,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存在。

——秦朔 著名财经媒体人、秦朔朋友圈发起人

假如让我早一些读到《以色列与中国--从丝绸之路到创新高速》,也许我们的影片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也就有不一样的结果。如果说我的影片《创新之路》是撬动或撩拨了观众对以色列创新的好奇,那么这部书,则可以细致地具体地深入以色列的创新世界。”

——李成才 中央电视台《华尔街》《货币》等著名纪录片总导演

中以关系的启蒙之旅。

——宋远方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

令人信服地让我们看到货物与灵感的自由交换如何促进了以色列和亚洲经济的发展。

——兹维·埃克斯坦 以色列IDC大学商学院与经济学院院长、以色列央行前副行长

以一个新视角来解读复杂的中以关系。

——丹·卡塔里瓦斯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任经济参赞、以色列制造业协会会长

一本了解中以关系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齐迈可 现任南加州大学中美研究中心资深学者、CNN北京记者站原站长及CNN亚洲资深记者

对中以关系言简意赅的论述。

——雅克·贝里内布劳 教授、美国乔治城大学埃德蒙沃尔什外交学院犹太研究项目主任


【目录】

目录

推荐语

序言

作者的话

引言

篇:以色列的亚洲历史渊源回顾以及20世界50年代以来以色列国与亚洲各国的关系

章 亚洲历史上的犹太人口

第二章 亚洲杰出的犹太人

第三章 以色列建国和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色列—亚洲关系的发展历程

第二篇: 世界创新中心以色列

第四章 以色列的基因:科学、技术和创新

第五章 以色列的高科技产业及杰出行业

第六章 以色列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秘诀

第七章 以色列在亚洲投资者发展蓝图上的位置

第三篇:亚洲商业中心

第八章 亚洲企业在以色列的商业活动

第九章 以色列企业在亚洲

第十章 塑造中以双边关系的三大支柱:商业、旅游、精神追求

第十一章 有色列、中国和亚洲:展望未来50年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免费在线读】

章 亚洲历史上的犹太人口

中国的犹太人口

英联邦首席拉比正式访问中国期间,一位中国高层官员曾经问他世界

上有多少犹太人口。他的回答非常经典,同时又生动地反映了事实。他说,“犹太人的数量恐怕还比不上中国人口普查的统计误差!”

然而,中国和中国犹太人之间有一段丰富的共同历史。据记载,早在公元2世纪中国就出现了犹太人。犹太商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来回往返,购买中国的商品销往其他国家,其中有些犹太人在丝绸之路沿途长期定居下来。犹太人口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从北京、开封、上海、哈尔滨、天津、海拉尔、横道河子、沈阳、齐齐哈尔到香港,他们紧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气候四处迁移。

中国古代的犹太人口

早在公元2世纪,流落异乡的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向世界各地流散。大部分犹太人迁移到巴比伦(今伊拉克),但是他们也流散到地中海盆地、中亚和印度河流域。在这段时期以及汉明帝(28—75)年间,许多犹太人从波斯辗转来到中国。因此,现在普遍认为,中国犹太人属于古代以色列和犹大王国遗失部落的后裔。

犹太商贾与中国的商贸关系非常繁荣。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促进中以人民的友好交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是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一开始作为通商道路帮助中国把丝绸卖到西方国家。斗换星移,其他商品市场陆续出现,这个贸易道路网络便成为东西方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的催化剂和象征。

越来越多犹太商人开始在丝绸之路沿途城市永久定居,他们在中国兴建住所,长期居住下来。无数史料记录了犹太人在中国的早期活动,包括书籍、信件、官方文件等。1901年,匈牙利裔的英国考古学家马克·奥雷尔·施泰因爵士(Sir Marc Aurel Stein,1862—1943)在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中国西北地区)发现了一封写于718年的商业信件,这封信用犹太波斯语写在纸张上,现存于大英博物馆。870年,波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Ibn Khordadbeh)(820-912)在《各国道路汇总》(Book of Roads and Kingdoms)一书介绍了“拉特纳犹太人(Radhanites)”。拉特纳犹太人就是经由丝绸之路到达中国的犹太商人,他们的存在促进了中国造纸术在西方的传播。元朝末年(1329-1354),居住在中国首都北京的犹太人越来越多。威尼斯探险家马卡波罗(1254-1324)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录了为数众多的犹太商人在北京经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