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多以文言写成,体现了潘家铮先生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也反映出其身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文情怀。
【内容简介】
《潘家铮全集第十八卷积木山房丛稿》,主要包括《寒门琐记》《秋魂集》《积木山房诗话》《锦屏之歌》《李卓吾先生评传》。《寒门琐记》是作者个人的家族史叙述,对高祖、曾祖、祖父母、父母兄弟的追忆;《秋魂集》是作者怀念不幸罹病去世的小女儿的诗文,感人肺腑;《积木山房诗话》是作者对自己几十年诗歌研究和诗学实践的总结,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文体流变、诗词创作规律、诗人词人诗词风格、诗词格律以及诗词创作与时代人生的关系,都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总结;《锦屏之歌》是作者两赴西南参加雅砻江水电开发期间所作的诗词;《李卓吾先生评传》是一篇作者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所写的评传,并附李贽诗若干。
【作者简介】
潘家铮(1927 年11 月~2012 年7 月),水工结构和水电建设专家,设计大师,科普及科幻作家,水利电力部、电力工业部、能源部总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顾问、国家电网公司高级顾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专家委员会主任,河海大学、清华大学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获得者。
【目录】
总序言(路甬祥)总前言(编辑委员会)本卷前言(鲁顺民)编辑说明寒门琐记渊源高祖、曾祖祖父母父亲胤初公简传先母薛孺人小传大哥痛史三弟生平四弟遗痕秋魂集自序亡女定儿小传己酉志痛志痛余录祭女文哭女绝句悼殇律句葬女辞后之悼念跋积木山房诗话自“绿窗”至“积木山房”(代序)卷一 原诗卷二 本事卷三 闺秀卷四竹枝?俚谣卷五 趣话卷六 杂志?咏史锦屏之歌序卷上西行吟草卷中锦山后唱卷下杞忧吟附录一读报志感附录二酬引玉女史诗附录三无题诗草李卓吾先生评传李卓吾先生评传附录一:李卓吾先生诗选附录二:前人写李卓吾先生诗作集录编后记
【前言】
《积木山房丛稿》是潘家铮先生晚年在病榻上陆续写作、编辑完成的,包括《寒门琐记》《秋魂集》《积木山房诗话》《锦屏之歌》《李卓吾先生评传》《吉光片羽集》共六卷,计三十余万字。收入本卷的为前五种,《吉光片羽集》为潘家铮先生祖父与父亲的各种文稿、诗词汇编,未收入。《寒门琐记》是作者个人的家族史叙述,完成于2012 年;《秋魂集》则是作者“文革”期间怀念不幸罹病去世的小女儿的诗文,写于1969~1972年;《积木山房诗话》写作时间很早,作者在“文革”之前已有《绿窗诗话》一卷,《积木山房诗话》亦成规模。晚年作者把“文革”期间查没后又发还的《绿窗诗话》残卷与《积木山房诗话》合编,成一专著;《锦屏之歌》写的是作者两赴西南参加雅砻江水电开发的经历,次是1964 年,作者怀着“作十年不归计”的壮心赴锦屏,第二次则是经历“文革”劫难之后“复出”再赴锦屏。两赴锦屏,心境完全不同;《李卓吾先生评传》是作者为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李贽写的一个简传,并附李贽诗若干。从写作时间来看,《积木山房丛稿》中除了《寒门琐记》完成于作者辞世前夕外,其他则是潘家铮先生在繁重的科研、工程设计工作之余的日积月累之功。作者的这些诗文,有一部分曾经在作者其他散文随笔里作为引用发表,比方《积木山房诗话》(简称《诗话》)里的《新安竹枝歌》《秋魂集》中若干哭儿诗,以及《锦屏之歌》中的《西行吟草》《杞忧吟》等,但如此集中地呈现给读者,还是次。所以,尽管有些内容似曾相识,但任何人都会感到惊艳,惊叹潘家铮先生这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水力发电专家、大坝工程师,居然有如此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事实上,作者在晚年编辑与增益《积木山房丛稿》,其目的仅是为了留下一些家乘资料和个人读书随感给后代和亲属,无意出版和发表。《积木山房丛稿》都用文言写成,个人化色彩非常深厚,恰恰是这样一种传统而独特的叙述与表达,让读者看到一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文化构成,反过来又可以印证潘家铮先生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人文情怀。潘家铮先生的祖父、父亲曾是绍兴当地有名的教育家,有着深厚的经学、史学、诗学修养,涉猎甚广,著述颇丰,常有诗作,今天所留不能十一。潘家铮认真加以整理归类,将之辑为《吉光片羽集》一卷。虽然没有收入《潘家铮全集》,但不妨一窥其家学渊源。从上小学开始,作者就在父亲的督责之下,接受严格的传统文史训练,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种训练也没有停止过,再加上潘家铮受强烈的好奇心驱使,阅读过大量的传统小说、戏剧,对传统文学浸淫颇深,十多岁开始,就开始模仿作诗,到十六七岁独自外出谋生,他已经以诗人自期,逐渐有了自己的诗学主张,立志走文学创作与研究之路。1946 年报考大学的时候,毫不犹豫在志愿里填上中文系。只是在父亲的干预下,出于谋生考虑,才不得不放弃这一梦想,改学“实科”。在许多文章里,潘家铮谈起这段经历,说他从事水电行业,实在是“先结婚后恋爱”。文学之事,只好成为一个梦想。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这一梦想,尤其是诗词创作,几乎一生未辍,留下的诗歌作品数量相当可观,质量也可圈可点,一些隽永、精炼、生动、鲜活的诗句常在同事间流传,其诗作也得到诗词专家的肯定。《积木山房诗话》是潘家铮先生总结自己几十年诗歌研究和诗学实践的一部作品,凡十三万字。在这部作品中,他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文体流变、诗词创作规律、诗人词人诗词风格、诗词格律以及诗词创作与时代人生的关系,都做了深入、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在评析具体诗句,论述诗人词人作品时,常有非常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让人耳目一新。他提出明确的诗学主张,“发乎情,感于怀,律于声,以言志者,诗也”,“凡为诗,无论何体裁,感情必须真挚,意境必须深切,文辞必须优美,且音调必须谐和协调,格式必须均衡蝉联,切忌草率、鄙俗、捏造、不文,此千古不易之法也”。《积木房诗话》是一部意趣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虽是凭一己之所好日积月累,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价值。比如,在《诗话》中,作者梳理、品评历代才女诗作,专列“竹枝·俚谣”一章以论述民歌俚谣与经典诗词创作的关系,整理围绕《红楼梦》创作的诗歌唱和,都体现出作者独特的学术眼光、学术趣味、思想积累和学术素养。尤其首章《原诗》,作于一九六〇年代,在“文革”中被抄没,发还时仅为残简,这篇近四万言的诗歌论述文字是可以独立构成一篇精到的诗学论文的,作者甚为珍视。直到2011 年,作者二次入院化疗,在无法查阅参考文献,无法核对引诗原著的情况下,在病榻之上凭着记忆,将这一残简补齐。文竣工成,所引诗句和古诗话原文,虽偶有脱漏,甚或张冠李戴,总体错讹绝少。《原诗》得以全文,与其说是凭借非同寻常的记忆力,莫若说是对中国诗词深厚的爱意使然。《诗话》是潘家铮先生诗学修养集中体现,他在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是少有的诗才和专门家,就是在人文相关领域,其传统诗学修养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也属不易。诗歌创作,伴随潘家铮先生一生,须臾不曾离弃,是他对人生、社会的情感表达,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作者一生创作诗歌甚夥,质量或有高下(如创作于“文革”时期的《读报志感》,便黯恶不忍卒读,只为存历史之真,作者才没有悔其少作加以摒弃),但其格律、音韵、炼字的功夫是相当深厚的,很难在技术、技巧层面挑出毛病。尤其是作者在逆境中写就的许多篇什,直可视作现代传统诗词创作的精品力作。如作者在小女儿去世之后,一连写了88 首悼亡诗,读之者莫不裂肺撕肝,珠泪洒襟,一位身处逆境,慈爱又无能为力的父亲,一位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小女儿,在诗句中交互出现,形象丰满,令人击节复一唱三叹;少年时期创作的《双山竹枝词》,意境清新,诗句洗炼,情真意切,柔情似水,读来令人欣然怅然;而若干《无题》,炼句之精之传神,诗境之清新,既饱含深情,又富含哲理,可视作向唐代李商隐千古名篇《无题》的致敬之作;另外,《新安江竹枝歌》之意气风发,《西行吟草》之壮志凌云,《杞忧吟》之沉郁忧愤,直可视作一个时代的诗史,个人精神世界变迁的史诗。反过来讲,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诗词创作,从《诗三百》到《古诗十九首》,从唐诗、宋词直到元曲,代有天才巨子,群星璀璨,积累浩瀚,博大精深,这一流淌在中华文化血脉里的艺术,又为作者撑起一片辽阔的精神天空。潘家铮先生一生的科学技术论著以千万字计,文学作品加起来有一百多万字,《寒门琐记》完成于作者2008 年次入院化疗期间,可视作作者留给世界后的文学作品。《琐记》缕述家世,记述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兄弟行状,叙述简约而声情并茂,写作的初衷虽是为家族亲人留念,但行文中家国情怀铮然若响,是家史,也折射着国史,是研究作者作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成长、成才不可多得的资料,也可视作良好家风建设的好教材。对潘氏家族有相当意义,对全社会的教育意义当不言而喻。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作者无意发表示人,《积木山房丛稿》手稿通篇无标点,通篇无分节,一切依古籍刻印体例格式。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者不揣冒昧,越俎代庖代为句读标点,尤其《诗话》一卷,依传统诗话著作编辑成例,尚贸然分节标题,并查对引文引诗原著,订正若干脱漏及打印讹错。学识浅陋,不能望潘公项背,穿凿臆测、附会牵强处当不在少数,尚待见教于方家。鲁顺民2016 年3 月12 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