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对长征路上文化及民俗的重新解读。

【内容简介】
长征路 , 是人文历史、自然风光的景观大道。本书中红军长征路线仅是引线或背景,大量篇幅是记录这条线路上的历史遗存、自然风景、“非遗”文化、百姓生活等。本书涉及鄂豫皖陕甘宁地区,包含了中原大地,大别山区,秦岭山脉,渭河流域,陇原山川,陕北高原。地形地貌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民俗民风。线路上有很多普通游者耳熟能详的事件却不知晓地理方位的地方,比如《叶公好龙》的发源地在叶县;南水北调古已有之,其遗址在河南方城;东汉文化学者群在湖北枣阳等。麦积山石窟、尧山、崆峒山、鸡公山等*或*的自然风景名胜区贯穿沿途 , 还有方城石猴、枣阳酸浆面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作者简介】
刘瑞升,新闻从业者,兼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徐霞客研究》编委、地学哲学委员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1999年至2001年,孑然一人骑自行车行13个省市区,计9000多千米,完成“中华知识产权世纪行”活动。2 0 0 2 年至 2 0 1 3 年, 工作之余驾车1 2 次出行2 3 4 天、行程69000千米,考察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的足迹。收藏不同时期出版的《徐霞客游记》百余部。出版的作品有《山川情旅》《专利情怀》《上道就好》《环北京自驾车终极热线自由行》《徐霞客、丁文江研究文稿》《跟着徐霞客去旅行1》等。
【媒体评论】
长征路的"壮丽"被歌为一道自然风景的观光带;长征路的"文化"被颂为一条中国人文历史的景观大道。这是众多与红军长征有关图书中非常独特的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执行总编 单之蔷作为背包客,每每走在人文和风景俱佳的长征路上,总不由自主夹杂着复杂的思绪,以史窥今。刘瑞升老师深度探索其中奥妙,通过游人日记形式浅出记录,直达人心。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长征路,坚持行走,才有机会梦想达成。青年作家,旅行摄影师,80公升创始人 行者橙子能走多远走多远,很多人是抱着这样的念头走上长征路的。一路上,风雨兼程、感受苦难和阳光、突破身体和思想的极限,那个念头就变成了:路有多远走多远。崔永元
【目录】

自序 长征路, 人文历史的景观大道
*节 江淮热土徽派胜
第 1 天 北京—安徽合肥
大醉合肥
红 25军与陕西红军乡的故事
第 2 天 合肥—金寨汤家汇镇—金寨
胡氏宗祠——红二十五军整编地
教书育人八十载的列宁小学
全国*所希望小学诞生在金寨
第二节 中原大地豫南情
第 3 天 金寨—河南新县箭厂河乡(氏宗祠)—罗山县
满城尽闻桂花香
寂静中的闵氏宗祠
链接: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
第 4 天 罗山县—铁铺乡何家冲—鸡公山
骑车前往何家冲
脑瓜儿“活分”的面的司机
附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节录)
附录: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
第 5 天 鸡公山—湖北枣阳市
清凉伴墅居 闻香识百草
美玲舞厅与中正防空洞
品味“非遗”枣阳酸浆面
第 6 天 枣阳市—河南方城县
民间文学刘秀传说
一篇课文引出炼真宫
附录:千年道观——炼真宫
南水北调渠头——方城垭口
附录:千年前人类已尝试南水北调
寂寥纪念碑 寂寞传承人
附录:方城石猴面临保护传承危机 仅剩一人会雕刻
附录:血战独树镇
第 7 天 方城县—叶县
任性的摩的司机
在叶县,寻找喜欢龙的叶公
附录:叶公之冤
第8天 尧山
不断更名的尧山
不知这尊大佛是不是世界之*
第9天 卢氏县
这家旅馆胆真大
第三节 秦岭汉水陕南风
第 10 天 卢氏县—兰草村—陕西丹凤县岭镇
走访兰草村
杨家药铺红色传承人杨青山
链接:中共鄂豫皖省委常委会议会址
附录:庾家河 大山里传出的歌声(节选)
第 11 天 岭镇—丹凤县
建座国民党军人遗骨冢如何?
丹江码头——徐霞客登舟处
第 12 天 丹凤县—花镇—丹凤县
棣花镇 二郎庙 贾平凹
附录:丹凤县贾平凹文学艺术馆揭牌(节录)
第 13 天 丹凤县—商洛市—蓝田葛牌镇—红岩寺镇遗憾,没能踏访民主村
附录:革命历史的见证 -—红岩寺戏楼(节录)
附录:葛牌镇的红色历史(节录)
第 14 天 镇安—安康—石泉—汉中市
走了一天冤枉路
第 15 天 汉中市—留坝县江口镇—凤县—甘肃两当县
汉中:汉人、汉族、汉文化
你能不能对外地人好一点
“留坝请您留下吧”
黄金周让偏僻小县城火爆
第四节 陇原山川江南景
第 16 天 甘肃两当县
休闲宜居、文化丰厚话两当
附录:两当兵变(节录)
附录:红二十五军长征在甘肃(节录)
第 17 天 两当县—徽县—天水市—秦安县
作家雷达笔下的新阳镇
天水,一个值得驻足的地方
附录 :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隆重举行 ( 节录 )
第 18 天 秦安县—天水市麦积山—秦安县
由麦积山想到的
第 19 天 秦安县—静宁县—宁夏区西吉县兴隆镇—隆德县
《品味中国》英文版创刊号诞生
一无所获在秦安
附录:秦安解放纪念馆(节选)
这些红军文物是真的吗?
附录:*给回族人的厚礼(节选)
程子华为陕义堂清真寺题词
第 20 天 隆德县—六盘山红军纪念馆—甘肃平凉市
蔚为大观的六盘山红军纪念馆
第 21 天 平凉市— 川县—掌曲村— 川县温泉
崆峒山:天下道教*山
寻找“红军楼”
附录:“红军楼”往事(节录)
苹果之乡泾川县
第 22 天 川县—庆阳县—华池县
修建中的吴焕先墓地
附录 : 宋代泾州龙兴寺佛舍利千年后“盛世重光”(节录)
第五节 黄土高原民歌声
第 23 天 华池县—陕西吴起县—志丹县—延安市
民间小事存照
第 24 天 延安市
逛延安(一)
第 25 天 延安市
逛延安(二)
在延安新闻纪念馆想到一个人
怀念“徐学”前辈曾俊伟先生
第 26 天 延安市—永坪镇—延安市
永坪会师纪念馆乎?纪念室乎?
附录 : 会师永坪
附录:陕西延川以红军纪念馆名义建镇政府办公楼
永坪镇老街
红二十五军后代的一个愿望
附录 : 陕西安康烈士陵园现豪华墓
第 27 天 延安市—北京
圆满结束
附录:专访罗开富:他在重走长征路上的 368天(节录)
后记 让梦想的阳光照进现实


【免费在线读】

  襄汉漕渠:北宋尝试“南水北调”
  “襄”为古襄邑城(今睢县)的简称,“汉”指汉水。《宋史》中对襄汉漕渠的开凿有明确记载。距今千余年的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赵光义采纳西京转运使程能建议,征发民工10万人,浚渠百余里,经博望、罗渠、少柘山(今二龙山),抵达方城县城东西八里沟一带。然而在方城垭口,由于地势渐高而水不能至,*终搁浅。襄汉漕渠可谓我国古代南水北调工程的*早尝试,也为今天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据资料显示,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方城段,其走向与宋代襄汉漕渠的走向基本一致,两者相距约百米。
  在东八里沟,我面对已做了加密围挡的水渠,翻看随身携带的有关方城垭口及南水北调的文字资料,了解到其地理位置的独特:方城县境东北部因伏牛山余脉和桐柏山余脉连接处山地,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过沉陷,形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方城具有“南襟湘汉,北引河洛,东挟江淮,西胁武关”的地形特征,自古以来也是中原要冲。
  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20公里的方城垭口,两侧高程达200米左右,垭口处为146米,为地跨长江、淮河流域的南水北调引水工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中线工程渠底高程为129米。渠水穿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方城,仅需要在方城垭口处开挖一条17米深的明渠,渠水北流到淮河流域,*终流入北京。
  北宋皇帝赵光义万万不会想到,今人会循着已经沉寂在历史风尘中千年的漕渠遗迹,成功的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把他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为保护襄汉漕渠遗迹,1985年10月,方城县人民政府将襄汉漕渠沙山段、二龙山段、东八里沟段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急需保护的“猴”
  这里说的猴,不是金丝猴、白叶猴,而是用石头雕刻的猴——方城石猴。在王国庆家的小院里,我们坐在小板凳上聊了起来,王国庆介绍说,雕刻一个石猴,要经过裁石、制坯、初雕、细雕、打磨、打孔、锅蒸、上色、点眼等9道工序。以雕刻一个10厘米高的石猴为例,至少需要2天的时间。他的作品都是手工制作。这种用方城独有的石头雕刻成的猴子,2008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年,王国庆的父亲王忠义是*的传承人。通过王国庆的介绍我了解到,方城石猴的石材选自距该村10多千米的一道岗坡上的“花石”,而换了其它石料,雕刻出的石猴便没有了方城石猴的神韵。
  我知道,很多传承人顶着*“非遗”的桂冠,建立工作室、徒弟一大群。而在这个小院里,没有迹象表明王国庆的事业“兴旺发达”。我婉转地问他工作的地方在哪里?他指了指身旁一个小破门说,就在那里。随着他走进需要低着头才能不碰头的小屋,没有窗户的十来平米小房间,光线不足,干活时既要开灯还要开着门。低矮昏暗的小屋竟是这位*非遗转承人的工作室。
  靠雕刻石猴显然满足不了家庭生活的开销,王国庆的两个儿子都外出打工了,而他自己,虽然年龄也是五十四五了,既要担负着春种秋收的重任,还不忍放弃石猴这门手艺。他动情地对我说,我不能让父辈留下的手艺在我这里失传了。我询问他,为何不收几个徒弟让这一技艺发扬光大呢?王国庆无奈地说,没有钱赚,又有谁肯干呢。据我后来了解,方城县文化馆曾设想成立一个石猴雕刻培训基地,免费招收有志于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参加学习,但是资金一直没有着落,一来二去也没了下文。
  方城石猴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危机。看着王国庆胸口凹陷的一个坑,那是雕刻时,需要用胸口紧顶着刀把磨出的茧子,我对王国庆说,仅靠你一人之力,保护、传承石猴技艺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政府实实在在的支持。像方城石猴这样的非遗项目,不能停留在发一张证书的表层,这样下去,方城石猴很快就会成为文物。
  千古冤案话叶公
  翻阅了一些史料,我发现《叶公好龙》的寓言,确实对叶公产生了负面影响,故将搜集的一些材料拼凑起来,拟了这篇《千古冤案话叶公》。
  与孔子同时代的叶公,作为楚国贵族,喜欢龙,究其原因与他受到的以龙为象征的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的熏陶有关。叶公的父亲是一位受荆楚文化影响和中原文化熏陶的大司马。
  叶公很有作为,是一位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的复合型人才,且是一位治国平天下的领导者。孔子特意赶到叶邑,和叶公讨论治国方略,但二人的主张相左,孔子认为“为亲者隐”,叶公则高调提出“大义灭亲”。《国语》、《论语》、《左传》、《东周列国志》等古籍都有记载。荀子以敬佩的笔调赞扬沈诸梁:“叶公子高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著于后世。”
  叶公这样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怎么被歪曲成为好龙而畏龙的懦夫呢?这要从孔子的弟子子张说起。子张随孔子来到叶邑,亲历叶公和孔子论政,目睹叶公画龙的场景。期间,是否叶公的某些言行不为子张认同?史书无载,仅是猜测而已。
  子张回到鲁国后,求见哀公遭到怠慢,心中不悦。传说,当哀公约见他时,他绘声绘色地给哀公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叶公。他说,叶公特别爱好画龙,但当“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我主观臆断,如果做善意的分析,子张虚构这个神话,目的在于发点牢骚,作一点讽谏。其本意可以理解是“今臣闻君好士,故不远千里之外以见君,七日不礼,君非好士,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即寓言所云:“实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者也。”子张把士比之为龙,警告哀公,不要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当言行一致。
  我没有考证子张的人品及他的*终归宿,但如果这个寓言真是他杜撰的,我想,当时他若预知自己瞎编的这个故事,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就算借他几个胆,他也不敢这样做。但是,其结果让叶公蒙受了千古之冤。叶公在天有灵,该会怎么想呢?
  既然看到了贾平凹修缮一新的“故居”,我还想多说两句相关的话。2005年6月22日《中国青年报》上的刊登了一篇题为《贾平凹与他的“故居”》的通讯。文章说:“作家贾平凹的故乡——陕西省丹凤县目前正摩拳擦掌要投资和引资约7000万元,修建大型文化旅游景区‘贾平凹文学艺术苑’。其中县里将出资800万元左右,引资6100多万元,将于2010前分期投入。”
    文章接着说,一个*贫困县准备筹措巨资,为本县籍贯的一名在世的知名中年作家盖“故居”或“故里”“故乡”,这种情况古今中外文学史、名人史所未见,海内外舆论哗然。
    通篇文章读下来,我感到贾平凹似乎很是无奈,家乡的领导说“平凹是我们丹凤的一张名片”。而作为贾平凹本人,如果不配合吧,家乡人民会怎么看,至少得说,吃家乡喝家乡翅膀硬了不管家乡。如果配合吧,好事之徒肯定会说,人还没死呢,就开始树碑立传盖故居。真是左右为难啊。
  通过文章可以了解到,丹凤县是*贫困县,去年(2004年——本书作者注)财政收入2800万元,而同年支出达1.4亿元,“靠国家转移支付过日子”,“怎么能发展起来”呢。县里领导看中了当地的历史古迹、民俗风情、文化名人。“乡党”贾平凹作为当代著名的作家,首当其冲实属必然。我能理解贾平凹当时的心情和态度,确实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
  10年过去了,丹凤县当年的决策得以回报,不知昨天回来参加自己文学艺术馆揭牌仪式的贾平凹有何感想?我从相关的新闻报道上看,他还是很低调的,至少没有什么大牌领导出席,没有文学艺术界的大腕随行帮衬。
  葛牌镇的红色历史
  葛牌镇,一个深藏在秦岭大山中的小镇子。路况很好,汽车先走商洛到蓝田的高速路,下了高速路后,仅有很短的乡路,还是沥青路面,一路走来几乎没遇到什么车,一个多小时后到达葛牌镇。这里被称为古镇,实在勉强,也许是历史很悠久吧?没想到,“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以及“鄂豫陕省委扩大会议旧址”、“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纪念馆”,都是铁将军把门,是因为“十一”假期吗?不得而知。都到门口了,就是进不去,又是一件憾事啊!
  葛牌的红色革命史,要从1932年说起。是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到达葛牌的铁索桥一带,葛牌镇*早的革命火种,就是红二十六军播下的。
  1935年2月3日,正值农历腊月二十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由于不清楚葛牌敌情,红军先派了3位女战士化装成民间艺人,一路唱着凤阳花鼓,进入葛牌镇侦查地形和敌情。红军了解到这里仅有一个几十人的民团,没费吹灰之力便进驻葛牌。
   1935年3月,鄂豫皖省委在葛牌镇召开了省委扩大会议,把当时的鄂豫皖省委,改为鄂豫陕省委。会议确定了红二十五军今后的任务是“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同期,建立了葛牌镇区苏维埃政府。
  从1935年2月到7月,红二十五军在葛牌镇驻扎了半年之久,期间,红二十五军逐步发展壮大,红二十五军从2千多人,发展到了4千多人。
  在葛牌镇拍了旧址纪念碑及街景后,看看时间还不到下午2点,只能继续赶路,下一个目标红岩寺。找到一辆面包车,一口价200元。
  柞水县红岩寺街有座颇具特色的戏楼,修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楼长11米,宽10.5米,占地面积930平方米。楼基用青砖砌成,距今已有190年的历史。1935年2月11日,红二十五军军部首长郭述申在红岩寺戏楼前召开千人军民大会,宣布成立中共红岩寺区委、红岩寺区苏维埃政府和鄂陕第三路游击师,发展县、区、乡、村苏维埃组织,开辟了以红岩寺为中心的红色根据地。4月中旬,红二十五军军部在戏楼召开会议,将柞水及周边各个根据地连为一片,以红岩寺为中心,成立中共五星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台就设在戏楼上。红岩寺戏楼成为人民革命的历史见证。目前,戏楼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红二十五军长征在甘肃
  1935年8月2日,红二十五军由陕甘交界的陕西双石铺(今凤县县城)进入甘肃。8月3日,红二十五军攻占甘肃两当县城。9日,攻克天水县城北关,缴获一批军用物资。11日,北渡渭河,占领秦安县城。14日,威逼静宁县城。15日,抵达回民聚居地兴隆镇(今属宁夏),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部队休整3天,严格执行民族政策。17日,攻占隆德县城,消灭了国民党第11旅2团1营大部。当晚翻越六盘山。19日,对平凉城实施攻击。20日,平凉马莲铺战斗击溃国民党尾随部队一部。 21日,泾川四坡村战斗,冒雨南渡汭河。战斗中,军政治委员吴焕先不幸中弹牺牲。从8月14日到31日,红二十五军截断西兰公路18天。
  9月4日,合水县板桥镇战斗。7日,到达豹子川(今属华池),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军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戴季英任参谋长。15日,到达陕北延川永坪镇,结束长征。
  《析麦积山石窟独特的空间艺术》赏析
  这是迄今为止我读过的有关麦积山石窟的*好的文章了。在不足3千字中,作者从4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对麦积山石窟的见解。4个方面分别是:石窟空间的新演绎、玲珑的灰度空间——栈道长廊、引渡心灵的空间,还有结语部分。
  我非常赞同作者“佛教思想在空间的组成形式上宣扬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象征性内涵,即宇宙中心,宇宙之树的理论,它们象征着位于大地中心的具有宇宙象征意义的巨柱,因而在石窟的内部形式上来看,多会看到一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形式”的见解。
  的确,在我去过的众多石窟中,这种中心柱式的洞窟很多,特别是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为典型,有些中心柱被凿成佛塔的形式,雕刻精致,不乏石雕艺术的经典之作。还有些在中心柱的四面凿刻成佛龛,龛内塑有形态各异的佛像,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佛像或被盗凿或已风残,有的已经百孔千疮了,保留下来的,更显得弥足珍贵。
  本文作者敏锐地发现,在麦积山北周与隋代的石窟中,这种一贯受到追捧的佛教宇宙模式,已经被打破。这也是我读后感到大有所获的原因之一。他认为麦积山石窟开凿的形式主要是以下两种:
  之一是有轴向的序列空间。他认为“麦积山石窟在开窟的形式上*次出现了有轴向的序列空间”。他列举第四窟的上七佛阁加以说明,该窟开凿于北周时期(557-581年),石窟空间被开凿成了殿堂的形式,外部雕出正脊,鸱尾、瓦垄与檐椽,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完全突破了中心柱的思想束缚,形成了一个东西向的主轴,窟前造出前廊,并有八根六角形的前廊石柱,已经具备了大殿的造型。
  作者仔细陈述了第九窟中七佛阁,他说该阁“属典型阁崖式建筑,前有崖阁,后有连续的七个龛,成一字形排列,形成了具有序列性的连续空间,这样的有轴向的序列空间不仅加强了空间的层次感,使整个空间更有气势,而且也增加了光线的延伸性”。他进一步分析说:“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麦积山石窟在空间与造型上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唐期间佛寺平面位置日渐弱化,而更注重空间的秩序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作者*后认为:“设有佛造像的佛殿的位置变得日益重要,僧徒们由初时崇拜佛的象征渐而演化崇拜佛像本身,因此作为佛偶像的遮蔽物的佛殿,在寺庙中的地位则日益得到了加强。”
  我以为,这个观点是有新意的。按照作者的思路展开联想,龙门石窟*的摩崖像龛——奉先寺中的主像卢舍那大佛,其就是凿刻在奉先寺内的石壁上,当然,如今佛殿已不复存在,仅能通过石壁上残留的凿孔,推测当年殿堂的雄伟。如果本文作者的“麦积山石窟在开窟的形式上*次出现了有轴向的序列空间”的观点成立,卢舍那大佛确实是其后跟进的作品,该造像要晚于麦积山石窟百年左右的时间。
  之二是点阵空间。作者认为,麦积山石窟的另一特点是其点阵空间。由于麦积山石窟开窟在凌空的崖壁上,窟或龛的面积大多较小,*小的约有几十平方厘米,仅能修单身菩萨像。因此部分石窟并不是按照佛教宇宙模式来建造,如八十七窟、八十八窟等,面积小、间距近、呈随意性的阵列排布。
  记得我在看到这些“袖珍”窟龛时,不禁以“因地制宜”4个字形容这些石窟在空间上的错落有致。
  作者还从视觉艺术的角度加以评判:“在区域性空间中呈现出了散点式的点阵空间,与当修筑石窟时留下的木桩序列孔洞彼此呼应,点阵式石窟极富韵律的排列在山体的西南部,犹如佛祖的念珠一颗颗的镶嵌于上七佛阁的四周,使整个石窟的立面空间更富于观赏性,与现代的平面构成艺术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在文章的第二个方面,以视觉色彩强烈的标题“玲珑的灰度空间——栈道长廊”告诉读者,栈道是麦积山石窟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人们通过这条“空中长廊”自由往来于这座浮游的“空中石窟”。
  作者以为,栈道长廊,首先在功能和艺术上都达到了非凡的造诣。从功能角度上说,它具有极强的导向性,它可以引导游人从底处向高处游览这座庞大的石窟群,并沿着栈道所经过的区域一一观赏,不会迷失方向;其次,成“Z”字型设计的栈道高低错落,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观赏者因行走无序而造成拥堵,而井然有序的行进,营造出了一个静谧的观赏石窟艺术的环境;另一方面,呈三角形的结构,减少了栈道空间的横向跨度,是一种较为合理的承重结构;从艺术角度讲,悬浮于空中的栈道,使人们于空中观赏不同视觉角度的自然风景。
  我非常赞赏作者的艺术鉴赏力,他赋予静止的长廊以灵动的生命,伴着观赏石窟艺术的游人的脚步,不断的攀升,进而达到或者说感受到“肌肤与风的摩擦、瞳孔与山峦的交汇和人性心灵与弥陀净土的碰撞,从而真正的达到一种艺术享受”。
  作者认为,朱砂色的围栏使麦积山石窟蒙上了更加浓郁的佛教色彩,蜿蜒盘旋于山体与石龛之间,而仅有一米略宽的栈道设计,更加凸显了佛教僧侣们苦修、出世、四大皆空的修佛之道。同时,栈道设计与山体和石窟达到了同生共长的结合,这种融入自然的表现手法,正是中国古代园林造园技艺的具体体现,“随形而弯,依势而曲”。
  我认为,作者在*、二方面的极力铺陈,是为第三方面做准备的,即所谓“引渡心灵的空间”。作者认为,麦积山石窟所宣扬的佛法精神选用了一种“引渡”的手法,它在整个石窟的设计中并不是单单采用高度差的方式来渲染佛的崇高,而是让人们通过悬挑出来的栈道,一步步地接近佛龛,*终让人们站在佛的高度去感悟和参禅,也许这正是中国神佛观念——普渡众生与众生得道的思想。
  不能排除这些想法是作者附加在麦积山石窟之上的臆断,但我更愿意信其为真。艺术与宗教与生活本来就是互相依托、相互关照、彼此寄托的综合体。这种善意的、向上的,或者用现在时髦的话说,是正能量的想法,多一些有什么不好呢!
  在结语中,本文作者认为,与全国各大石窟的空间艺术作品相比,麦积山石窟在空间的营造上可谓是独树一帜,另辟蹊径,它是国内石窟空间艺术的集大成者。它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古印度阿旃陀石窟构造的同时,又和谐地将民族文化融入到了石窟建造之中,是中国留给世界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
  作为对石窟艺术知之甚少的我来说,对本文中的一些观点也有商榷的地方,试举一例,大凡对石窟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早出现在印度的石窟,原本是佛教徒为躲避尘世喧嚣而苦修的场所,且石窟多以散落的单窟的形式散落在深山。本文认为,后来逐渐形成了密集的石窟群的原因,是“统治者为加强其统治地位而大兴佛教文化,于是佛教石窟得到大规模的兴建”。我不以为然,窃以为,充其量是原因之一吧。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