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父母温馨相伴,孩子快乐成长!清华学子家长倾情讲述与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
《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的作者虽然是一位平凡的母亲,但是她却用难得的智慧,唤醒了孩子努力向上的内在力,孩子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热爱体育运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同时被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
分数高的孩子,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优秀;平凡的孩子,也能被培养得很优秀!
《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中讲到的很多观点,值得我们这些平凡的家长们借鉴。只要家长和孩子能树立健康科学的观念,肯努力,肯拼搏,清华北大也并不是遥不可及!

【内容简介】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都明白,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要多陪伴孩子。然而,到底要怎样陪伴孩子呢?
《陪伴的力量:我送孩子上清华》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与女儿相处的实践经验,从快乐饮食、增强体质、热爱阅读、信任与倾听、学会自理、懂得自立、魅力培育、挫折教育、情绪管理、爱的教育、人格教养、语言激励和心灵陪伴等方面来阐述父母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生动的情景再现、独到的分析和具体的指导,有助于读者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其实存在着很多隐患;轻松有效的方法可以使父母更轻松,亲子关系更融洽。
【作者简介】
李晶 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研究国内外各种教育理念多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家教理念。其主要观点是:父母与孩子并非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而应该相互尊重、共同成长。家长应该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有预见性,择善而从,方能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并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帮助。

作者与女儿从出生起就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以超前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陪伴成长。女儿生活态度乐观积极,热爱体育运动,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并同时被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录取。
【媒体评论】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强调,这构成了一个人出身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甚至一些思想大家也专门针对家庭教育写了很多经典,如《教育漫话》(洛克)、《爱弥儿》(卢梭)、《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多数致力于从理解孩子的世界出发,然后谈如何教育。在传统中国文化语境中,关于家庭教育也有不少经典,比如《颜氏家训》等,家庭教育被家教替代,我们只看到父母的教,孩子基本上缺位的。现在,虽然虎妈式的教育仍然大行其道,但顺应孩子成长规律,引导式教育越来越受关注。《陪伴的力量》这本书,就是一本这样的佳作。陪伴这个词就开宗明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伴,在陪伴中引导,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教。甚至可以这样说,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样的力量当然是巨大的。 作者是一位知识渊博智慧善良的妈妈,愿意且有这个能力通过这本教庭教育的好书,将自己宝贵的人生经验分享给大家。她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从日常饮食到人格培养,从体育运动到情绪疏导,从文化学习到社会礼仪,几乎给出了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所有问题的答案。行文非常生动活泼,虽然旁征博引,但没有累赘之感,穿插其中的小故事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令人掩卷难忘。无论是知识性,还是可读性,都非常强。 看完陪伴一书后,我觉得在这样的母亲教育下,孩子走进清华似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再一想,事情好像也没那么简单。当清华才女尚幼,这位作者初为人母,恐怕并非如书中所写那样从容,恐怕也是在黑暗中不断摸索,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因为她也不知道她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能有怎样的结果,那时候也不知道日后是否一定能上清华。回头看,似乎一切顺理成章,但事在当时,却如同押宝。对于读者的我们来说,从书中学习现成的经验,不用再去承担方法是否正确的忧虑,确实是一种幸运。所以,感谢这位母亲的分享--当当的读者这么说
【目录】
一、快乐饮食,贴心父母呵护孩子饮食健康

拒绝零食的伤害——抵御美味的诱惑

先治自己的病——孩子挑食怎么办

家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回家吃饭

带着孩子去买菜——饮食多样,感受亲情

好情绪,大食欲——快乐的用餐时光




二、增强体质,活力父母塑造孩子长久幸福

亲近自然、亲近社会——让户外活动成为习惯

*爱马路牙——游戏中的运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体与学习同等重要

坚持才是王道——爱上运动

治好运动恐慌症——正确面对意外




三、热爱阅读,智慧父母点亮孩子人生

汉字的故事——爱文字、识汉字

千金不换——专注与兴趣

闲书不闲、打通经络——由博览到融会贯通

寻找自主学习的动力——学会提问和思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书籍使人豁达、给人力量




四、信任与倾听,用心父母打开孩子心扉

用错表情会错意——表情与语言的协调

温暖的熊抱——安全、亲密和支持

克制烦躁——面对孩子的打扰

学做一只猫——让倾诉没有负担

问是尊重,问是爱——询问比说教更有效

我们就在那里,不远不近——给予*需要的帮助

弃网一阵子,幸福一辈子——电子设备不能代替陪伴

鸿雁传书——信的功效无可替代

理智与感情——学会拒绝

你是*美的神话——相信和欣赏




五、学会自理,放手父母助力孩子成长

咬紧牙、管住手——学习需要时间

谁都别闲着——家务的分工协作

小马过河——适应陌生环境

没有*好,只有*适合——尊重选择

我的生活我做主——自我管理、对自己负责

防患于未然——学习自我保护




六、懂得自立,财智父母引导孩子规划人生

啃老也是乞讨——财务独立才能主宰自己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由比钱财更重要

用钱买不到的东西——钱不是*的

真的需要吗——欲望和节制

金钱的价值——学习理财,规划人生




七、好气质胜过好相貌,善良父母培育魅力孩子

修炼内力——魅力来自于内心

落落大方——坦然与自信

善心的流露——关照他人

优雅是一种习惯——尊重与礼节

追星也是追求美——体会美、欣赏美

我的眼里只有美——欣赏他人、接受他人




八、共渡难关,平和父母陪伴孩子走出低谷

自省的价值——以勇敢的心面对挫折

争与不争——正确对待不公平

我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误解无处不在

有悟不悔——从懊悔中走出来




九、情绪管理,细心父母鼓励孩子悦纳自己

触碰未知世界——化解恐惧和焦虑

不用担心——坦然面对现实

踏踏实实每一步——急躁解决不了问题

做好自己——远离抱怨

接受意料之外——让失望在预期之内

张弛有度——学会放松与宣泄

我就是我——接纳自己




十、爱的教育,朴实父母陪孩子感受人间温暖

体会才能懂得——相信爱

爱是一种能力——爱需要学习

宽容是一种财富——爱从理解开始

隐忍与背负不是爱——爱就要分担

“谢谢”不只是一句话——练就一颗感恩的心

幸福的源泉——不求回报的爱




十一、人格教养,独立父母教孩子赢得自尊

说谎是害人又累己的事——诚实使人坦然

信与不信——学会相信

底线在哪里——是非观与人性的选择

有尊严才有价值——捍卫尊严

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

*贵的自由——自我约束、遵守规则

从对自己负责开始——责任心成就人生




十二、变失望为鼓励,理智父母激励孩子超越自身

变“看人家都比你强”为“我要做更好的父母”——学会自省

变“不打你就记不住”为“孩子,我相信你”——过分严厉可能会毁了孩子

变“我再也不管你了”为“我永远爱你”——精神遗弃伤人一生

变“你给我好好学习”为“你为什么要学习”——激发孩子的主动性

变“我这是为你好,你得听我的”为“说说你的想法”——鼓励孩子表达自我




十三、修炼自我,成熟父母解放孩子心灵

父母好,孩子才会真的好——夫妻关系决定亲子关系

你不是我的全部——要学会独立

敲门砖和能量棒——学习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认同孩子的感受

孩子谁来带——和你在一起

单亲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学会控制自己

改变自己有多难——家庭教育就是自我发现和自我改变



【前言】
唐朝柳宗元的文章《种树郭橐驼传》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郭橐驼很会种树,凡他种植或迁移的树木,都长得高大茂盛。如若是果,则所结的果又早又多。别人暗中观察效仿,却总是相差甚远。有人问他原因,他说:“我不能使树木长得更快或活得更久,也没有使它的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办法,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展现它自身的习性罢了。种树时,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并且注意使树根舒展,培土平均,捣土结实。这样做好后,就不要再动。不要再担心它,也不要再妨害它的生长。有人种树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生土;培土不是过紧就是太松。或者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摇晃树干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但实际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但实际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

看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闺女出生不久的一件事。

闺女从出生起,白天就不爱睡觉,而且必须抱着才能安然惬意。有一天,好不容易把她哄睡着放在小床上,我和妈妈在外屋聊天。不知不觉过了两小时,才发现屋里一直没有动静。我忽然担心起来,急忙进屋查看,原来她依然安静地睡着,于是我悄悄掩上门出来。但是没过多久,我又进去,还试了试她的呼吸。就这样,闺女在我第四次进去时终于醒了,我又后悔不该打扰她难得的好眠。

作为父母,面对娇小柔弱的孩子,我们总是怀着担忧、焦虑、惴惴不安的心情。我们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幸福、喜乐,并且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却又担心自己没有能力给他这一切。

每个孩子对于父母,都是一个未知的世界,由此产生迷惘与忧虑在所难免。但是,与其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忧心忡忡之中,还不如提前了解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平心静气地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顺其自然,对孩子不必过于强求。这样,家庭才能更幸福,孩子才能更快乐。

在工业安全领域有一个海恩法则: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 起轻微事故和300 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 起事故隐患。我觉得这个法则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很多父母之所以关注家教理念、反思与孩子交流的方式、希望改善亲子关系,都是源于在孩子身上已经发生了难以接受的表现、不能容忍的行为,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次的表现和征兆,只是父母没有及时发现,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工业安全领域,避免严重事故需要好的技术、规章,以及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而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需要父母学习家教知识、控制自己的行为,以及用心观察和耐心陪伴,这样才能在*时间给孩子及时引导,防微杜渐。

闺女上大学后很少回家,因此我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去看她,并带些她需要的东西。有一次我们按惯例道别后各自离开,但当我坐在尚未启动的车里

看着她径直远去时,心里不禁浮出一丝不舒服的感觉。

回家后我给她发了一条信息:“与师长见面后,要送他们离开,或等他们离开后再走,这是礼貌的表现。这件事,以前没有告诉过你,是我的疏忽。以后我如果还想到什么,会及时告诉你的。”

孩子对于社会行为规范的认知,绝大多数都来源于父母。如果孩子在某方面出现了问题,不是因为父母本身没有做好,就是因为父母没有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从某个角度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的成长都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父母如果不能经常陪伴在他的身边,不能细致地观察他的行为,就不能及时给予必要的关心、提醒和干预,有些问题积累的时间久了,必然会演变成不可逆转的大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人因事而异,但不花时间去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真实想法,就是父母的失职了。

回顾从闺女出生到今天的点点滴滴,她对于我仍旧是个谜。她向我描述身边的世界,有越来越多新鲜的内容;她向我倾诉内心的困惑,我也未必能够完全感受和体会。然而,由于同样的原因,她也是我的福。若没有她的带领,我可能没有机会如此认真地审视自己、反省自己,也没有动力如此努力地完善自己、重塑自己。

我们不会因为做了父母,就变得完美无缺,因为我们过去、今天和以后都不是完美的;我们也不会因为多吃了几年的干饭,就阅尽人间沧桑,因为

我们只经历过自己的人生,只看到过一部分人生活的侧面。

所以,不必因为自己不是完美父母而内疚,也不必因为孩子不够完美而自责。只要我们用心陪伴在他的身边,只要做了该做的事,尽了该尽的力,在孩子眼里,我们就是*好的爸爸和妈妈!

李晶

2015 年11 月
【免费在线读】
谁都别闲着——家务的分工协作




“家务外包”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父母可能是省时省力的*选择,但对于孩子,却是使得他自理能力低、对家庭缺乏责任心、与父母感情疏离的重要原因。

有位80后女孩抱怨:“家里保险丝坏了,爸爸会修;水管堵了,爸爸能通;灯泡坏了,爸爸能换……可是,为什么自己的男朋友什么都不会?”而一位男生也感慨:“原来现在的女生都不会缝扣子!”

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很为他们发愁。似乎没有人帮忙,这日子就过不下去了。于是,或者因为不会做家务,或者工作繁忙,“家务外包”“零家务”渐渐成为城市中很多年轻人的选择,洗衣做饭、打扫卫生、带孩子等种种家务事统统请人代劳。

在家务外包的家庭,父母自己都很少做家务,就更没办法要求孩子。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想让孩子学习做家务,也很难坚持。同时,孩子更难感受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时间久了,便会对家生出若即若离的感觉。

“家务外包”是一种生活方式,本无可厚非。这样的生活状态对于父母可能是省时省力的*选择,但对于孩子,却是使得他自理能力低、对家庭

缺乏责任心、与父母感情疏离的重要原因。

媒体人洪晃在她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重新审视了一下我的家庭生活:女儿早晨经常忘了洗脸刷牙,灰头垢脸地去上学,阿姨不会严厉批评;回家以后就开始抓各种零食,结果晚饭就吃不下,阿姨也不会制止。另外,阿姨带大的孩子经常用哭来解决一切问题,因为保姆*怕孩子哭,似乎孩子哭就是她们失职了。”

当父母把费时间、费精力、费体力的家务事托付给别人时,也同时把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未来拱手送了出去,有人把这称为“完美的空洞”。

家,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是房子?是房子里的亲人?还是一家人共同的生活?

没人住的房子不会有生气,亲人之间少有交流就会缺乏情感,而家对于一个人之所以温暖、有情趣,就是因为家人把对彼此的爱渗入日复一日的家务和不求回报的付出中。

家不是一个人的,而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只有所有人都为它付出时间和精力,它才是具象的、有吸引力的,否则就只能沦为“旅馆”的代名词了。在那些内外分明的家庭,家务活由一方全部承担,而另一方在家中仿佛是个过客,声称“我每天在外奔波就是为了养家”,于是对家务完全视而不见。

这种家庭的失衡,也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家务的认识:要么认为那是一种负担,要么认为与己无关。而这样的心态,必将会损害他未来婚姻生活的质量。

不管为了目前家庭的幸福,还是为了教给孩子如何建立自己健康的家庭,父母和孩子共同分担家务都是*好的选择。

自从闺女可以做些简单的家务后,我就把大的家事拆分成多个小部分。买菜、做饭、收拾餐桌、洗碗分工协作;扫地、擦台面、清洁厨房和卫生间自由选择。

我每次给闺女分配的活都不多,但认真的她总会干上好一阵子。之后我渐渐地发现,面对收拾好的屋子,她吃东西时一定会小心翼翼地防止食物碎屑掉下来,甚至还在桌子上准备了个小垃圾筒放随手丢弃的杂物。

有人觉得没必要让那么小的孩子承担家务,但闺女对家庭越来越浓的亲情和责任感,让我确信我做对了。

尽可能减少外人对私生活的介入,可以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也能增加金钱换不来的温暖。可能有些家庭确实离不开家政服务,那么就每

周给家人创造一天不被打扰的生活,或者特别留一些事情全家一起做,也是好的。

无论一个人在社会上多么风光,在家里,如果没有尽到义务,也会渐渐失去家人的心。无论一个人在外人眼里多么失败,只要他肯为家人付出,就一定能得到家人的爱。

为了培养做家务的习惯,有些父母用金钱或物质对孩子进行激励。而随着孩子日渐长大,父母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由于8 岁的儿子不太喜欢干活,爸爸和孩子约定:刷一个碗5 角,刷一个锅1 元,擦餐桌、扫地一次1 元。这样一来,儿子果然愿意干活了。但时间久了,他开始跟父母谈条件,有时甚至“要求涨价”,否则就不干。

一位研究家庭伦理学的人士说:“家务劳动是没有酬劳、没有交换价值的无偿劳动,它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平等与和谐。”

家是讲亲情而不是讲交换的地方,如果父母用金钱鼓励孩子做家务,那父母的付出又价值几何呢?

有的父母总认为孩子念书*重要,家务什么时候都可以学。但实际上,当孩子走入社会就会发现,自理能力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如果孩子从小养成看着父母做家务而袖手旁观的习惯,工作中也一定会是相同的表现。遇事推三阻四,做事心不在焉的人,受到同事的排斥与疏离在所难免,所以别让自己的孩子也变成这般模样。

一对美国夫妇决定在自己家里“罢工”抗议,原因是他们17岁和12岁的两个孩子长期拒绝做家务,不洗碗、不倒垃圾、不收拾屋子,也不洗自己的脏衣服,把这些活都推给了父母。可是,现在孩子们不得不开始学着照顾自己。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只要父母下定决心去做。在家务方面,父母的身体力行是*步,再带着孩子一起做,孩子就能成为有责任心和自理能力的人。







小马过河——适应陌生环境




对于陌生的境遇和旅途,提前准备的习惯和*应变的能力,是保障人身安全和尽快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主动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可以让他在未来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未知世界。

女孩大学毕业后的*年不停地换工作,每个地方都没有做满一个月。有的公司离家太远,她不习惯太早起床;有的公司集体宿舍太小,屋子对着厕所,实在住不下去;有的公司老员工欺负新员工,让她去扫地、复印;

有的公司员工之间交流太少。

女孩平时在家里,饮食起居都是父母管。妈妈说,女孩子独自外出容易出事,即使偶尔出门,也都是跟父母一起。所以,她觉得正是因为自己适应能力太差,才会导致现在工作得不顺利。

我看到过很多这样的年轻人,不管来自城市还是农村,辞职比找工作还快。

今天,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不管是新进入一个职场环境,还是独自出差远行,如果不能尽快熟悉环境,不能尽快拉近与周围人的距离,后面的路会有更多曲折。

适应能力是通过日常琐事培养起来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别人的指导毕竟都是他人的经验。就像小马过河,不管牛伯伯和小松鼠如何描述,只有小马亲自走下河,才能知道水的深浅、缓急,才能知道如何成功走到对岸。5岁的闺女跟着我们外出就餐,她说想去卫生间,并且拉我一起去。我说:“这里我也不熟,你领我去吧。”

闺女东瞧瞧西望望,但没看到卫生间的标识,不知怎么办好。我说:“你去问下服务员阿姨吧。”但她拉着我的手不肯松开,于是我又说,“前面就有几位,我在这里看着你。”并慢慢把手抽了出来。

闺女犹豫地走向*近的一位穿着统一服装的服务员,然后小声地询问。但服务员显然没听清,她就又说了一遍。得到答案后,她迅速地跑回来,牵起我的手,很快就找到了地方。

在指导孩子找卫生间的过程中,闺女首先知道根据标识找目标。之后,我又告诉她可以寻求服务员的帮助。这也就是告诉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里,这些都是可以为她提供可靠帮助的途径。

这虽然看起来是小事,但现在很多大学生被骗,往往就是因为轻信街边广告或路上的“好心人”。

有位女大学生毕业后到广东找工作,在火车站没有等到来接她的同学,却遇到了两位“热心”妇女,说可以给她介绍工作。就是这样的轻信使她受

骗上当,并被卖到了偏远山区。

几位大学男生商量一起去打短工,正巧看到学校南门外包子店旁边有一则启事,指明专招学生假期工和钟点工。当他们做了一天搬运工但没有领到事先约定的报酬后,才明白每人都以介绍费的名义被骗了300 块钱。

很多人觉得通过正规渠道办事麻烦,总想方便又快捷地把事办好。但无数事实证明,正是这种想法让骗子屡屡得手,而正规渠道是避免受骗的*选择。

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政府和可信度较高的社会服务的熟悉度和信任感,当他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固定下来,就不必担心轻易被骗了。

12 岁的男孩独自走进火车站售票厅,而妈妈则站在马路对面等他。前一天他从电脑上查到了回老家的车次和不同铺位的票价,可是买票时却被告知那班车已经没有票了。于是,他把出发日期推迟了一天,然后顺利买到了票。

对于陌生的境遇和旅途,提前准备的习惯和*应变的能力,是保障人身安全和尽快适应环境的基本条件。主动给孩子提供锻炼机会,可以让他在未来能够更从容地面对未知世界。

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社会经验,孩子绝不可能无师自通。不是父母慢慢带着学,就是进入社会后向他人学习,再或者遇到某种困境后才明白。如果孩子不幸遇到*后一种情况,代价有可能非常惨痛。而如果父母可以在孩子年龄适当的时候,亲自陪着孩子学习、体验、经历,无疑是投入*少、收益*的选择。进入社会后,成熟的处事态度还会在事业上助他一臂之力。

为了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见识,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带着孩子出游。为了让他们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一起参与出游的策划和实施,也是不错的安排。

有位爸爸每年都会带孩子到各地旅游。出发前,他会让孩子做一张表格,里面包含的内容有:本次出游的景点、交通工具、酒店、行李的选择和理由。

在旅游的过程中,还会让孩子协助解决遇到的一些突发事件。比如因设施原因要求酒店换房间、因出发过早要求酒店提供外带早餐、退房前查看是否有物品遗留等。这些都是孩子在未来成年后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有了这样的锻炼和由此积累的经验,当他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处理起来必然游刃有余。

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开始妈妈并没有陪小马一起去。当小马在河边不知所措返回妈妈身边后,妈妈陪小马又一次来到河边。在她的指导和鼓励下,小马小心地试探着,一步一步地淌过了河。

父母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对孩子的了解和对可预见风险的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合适的方式,或远或近地陪着他一起学习、一起经历。

当经过锻炼的孩子自信满满地在天地间行走、在社会中奔忙时,我们应该是放心的吧。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