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谷物03:空之禅》是《谷物》系列书第3本。在这里,你将漫步于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东京,于喧嚣的钢筋水泥丛林中,寻得一处静谧的暂避所;徜徉在温热舒适又梦幻的西雅图,听着自由之歌和阿拉斯加的故事,度过充实幸福的每一天;*后,你将沉醉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醉心浪漫的华尔兹和美味的面点,欲罢不能。一城一岛,一景一物,美即美,皆有意。请你放下重负,放飞心灵,放空自己,沉浸其中。

已出版:《谷物01:这里有另一种时间》 《谷物02:深陷温柔生活》

★《谷物》(Cereal)是什么?

《谷物》(Cereal)是一系列关注旅行与生活方式的读物。2012年创刊于英国,美丽且有性格。Cereal遵循“有趣且简单”的甄选标准,但不同于旅行指南或手册,它提供的是深度体验,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内在气质加上外在形象,世界丰富而立体,跃然纸上。中文版每2-3个月一本。

★你将从《谷物》得到……

好风景、好生活、好时光、好心情。

每本《谷物》分4个章节。3个地点:深度挖掘这些地方*值得了解的东西。1个插曲章节:介绍丰富我们生活经验的人物、品牌或产品。

精心打磨的文字、美丽的图片和设计,为你创造安静的时空,也为你的生活提供更多灵感。

★为什么叫“谷物”?

它译自英文书名“cereal”,在英国,这是人们从小时候起,每天早上醒来都会吃到的脆脆的、带着奶香味的食物。它包装盒上的文字和图片,也在每个早晨的同一时间,带给人们很多知识和乐趣。而在中国,谷物也是*基本的食物。《谷物》希望像这些对所有人而言都非常重要的食物一样,成为大家的好生活里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内容简介】

★《谷物》(Cerea)是一系列专注旅行与生活的读物。提供的深度阅读体验,也是视觉盛宴。它根植于我们对旅行,对阅读,对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也根植于我们的信念:认识更多新的美好的事物,将教会我们更好地生活。

《谷物03:空之禅》的旅行部分选取了东京、西雅图、维也纳三个地方,从它们各自的特点出发,将当地的风景与人文全面展现给读者,尤其重点挖掘和探讨了原研哉、安藤忠雄、唐纳德•贾德等人的设计理念:空,无,去私人化、一切化,事物即事物,自然随意,空是对终极自由的追寻。

★插曲章节精选鞋履清单,并继续介绍好品牌或人物背后的故事,HERMÈS凉鞋、卡尔•汉森家具、Our Legacy男装,以及贝尔蒙特生态农场、福戈岛,一切都在暗示“生活的艺术,艺术地生活”。

★内附文学别册《周末》,以“自由”(freedom)为题,特约几位知名杂志撰稿人,请他们畅聊自由有无限制这一话题。


【作者简介】

英国Cereal编辑团队由设计师、摄影师、作家等创意家们组成,他们热衷于探索未知,发现美好。相信旅行并不是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不追逐流行,只忠于内心的选择。

特约撰稿人

Carrie Etter:祖籍在伊利诺伊州的诺尔莫市。2001 年定居英国,2004年开始在巴斯温泉大学执教,担任创意写作课高级讲师。她的新作《想象中的儿子们》(Imagined Sons)入围诗歌协会主办的泰德•休斯纽约*诗歌奖。

Shona Sanzgiri:作家兼摄影师,来自加利福尼亚。他的作品发表在《GQ 》《巴黎评论》及《Vice 》等媒体上。

Alice Cavanagh:一位定居巴黎的澳大利亚作家。她供稿的媒体包括《T杂志》《华尔街日报》《W杂志》《公寓》以及《悦读》。她专攻时尚,也会写人物和远方—而她的秘诀是把这些元素混合起来。


【媒体评论】

如果说一本杂志可以定义一个年代的美学的话,这本来自英国布里斯托的《Cereal》可谓是城市小清新系的大革新者。大面积留白(白得是超白),谨慎而雅致的字体(比如Adobe Garamond),极低的图片对比度,精妙而考究的静物摄影(拍摄小心翼翼,生怕惊动了上面的一粒尘埃),所谓美食界有Noma,杂志界有《Cereal》。

——令狐磊的杂志发现室《全球*美杂志清单》

定位于“Travel and Style”(旅行与风格)的半年刊《Cereal》,按城市来介绍各地的人、物与去处,以非常清新自然的视觉方式呈现,是继大红大紫的清新生活杂志《Kinfolk》之后又一本风格相近的生活刊物。

——《外滩画报》

你能在不少时装店、买手店里看到这本高冷的旅行杂志。杂志采用了极细的字体,介绍的目的地既飘渺又鲜为人知,格调格外的高冷。

——《好奇心日报》

去一座陌生的新城市旅游,哪里好玩,哪里好吃,往往会需要你花费很长的时间去做攻略,如果没有当地人或者导游的介绍与指引,你还很可能会遭遇迷路的情况。不过不用担心,Cereal杂志为你整理了包括餐厅、商店、酒店、景点在内的各城市指南,其中每个城市的每个地方,都经过编辑的精心挑选。这本杂志带领你远离陷阱,并且探索更多只有当地人才知道的好玩之地。

——搜狐


【目录】

东京,日本

24小时

原研哉

坚守内在

陆上极速

贝尼斯艺术之地直岛

I . 艺术与设计

春天街101号

唐纳德•贾德:永恒灵感的源泉

汉森遗产

西雅图,美国

黎明的渡轮

加速前进

另一个世界

寻找菲尔森

I I . 时尚

精选:鞋履

成年

维也纳,奥地利

华尔兹

面点交响曲

搜寻Schmäh

卡尔•奥博克工作坊

I I I . 逃离

贝尔蒙特农场

福戈岛

别册《周末•自由》

自由

蜘蛛困局

消失的举动


【前言】

《谷物》可以证明我是多么欣赏干净利落的现代设计。我也很乐意承认,在到访过的很多地方,我会着意搜寻那些风格简约的生活小铺或餐厅。因为这种风格之中蕴含着某种幽微的美感,既引人入胜,又使人安宁。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难免会有让人望而生厌的时候。*近,我转而倾慕起那些与我从前的趣味大相径庭的风格来:某些富丽堂皇的老派设计,醒目大胆的配色,印花棉布,弯曲的大理石楼梯以及枝形吊灯。它们都令我着迷,也正是它们,将我引向了维也纳。

无法否认,作为奥地利的首都,这座城市拥有活力四射的现代化的一面,只不过我旅行的重点并不在此。一开始,我的主要目标是寻访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景观以及辉煌的艺术成就。然而不过一天时间,我的兴致便彻底转向当地的美食。尽管艺术史博物馆大理石纹彩的大厅,以及修剪整齐的贝尔维第宫的草坪让人回味无穷,也满足了我对优雅的古典建筑的憧憬,然而*让我念念不忘的却是苹果派里温热的金黄色苹果块儿。于是我开始给入口的每一份炸肉排和苹果派打分,正式宣告自己来到维也纳的使命:去我心愿单上的每一家维也纳咖啡馆( 数量巨大),尝尝这两种食物做得怎么样。

前三天,我的速度差不多是每天四家咖啡馆。眼尖的各位可以算出来这等于每天要吃至少四份馅饼再加四份炸肉排。我还确保了我的搭档吃得跟我一样多—让我一个人发福,没门 !在哀叹我日渐阔绰的腰围之余,日子还是相当快活的。将生奶油厚厚地堆在苹果派上时,我感到一阵幸福的眩晕;当我细细品尝炸肉排时,发现它们的分量是如此豪爽,相比之下,盛它们的盘子倒显得太小。对着深夜供应的面点犯花痴,却因还沉浸在之前品尝美食的*喜悦中而手抖,拍下了许多模糊的照片。室内装饰着的独特的红木镶板以及天鹅绒窗帘都让我痴迷不已。当我低垂着眼帘的时候,时光仿佛退回到19 世纪末20 世纪初,邻面的小隔间里懒洋洋坐着的,正是奥地利著名画家克里姆特(Klimt )本人。

Rosa Park


【免费在线读】

原研哉

原研哉是那种很少见的人,他的言辞同其设计一样讲究。自2002 年开始担任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他的品牌理念是去除一切外在和不必要的修饰,让物品变得美丽。这一概念也贯穿于他的谈话始终,比如在回答关于一个鸡蛋或者汤匙的问题时,他绝不会提那些老生常谈或者无趣的东西,他的表现与其说是一名设计师,倒不如说更像一位玄学诗人。他常常使用诸如“自然的领地”“ 空比满更为丰富”“ 感官的宁静”一类的词句,语气沉着而坚定。倘若将原研哉比作一件物品,那他就是无印良品记事本:目的明确,浑融内敛,又充满希望。Muj(i 无印良品)意为“无品牌”,是“ MujirushiRyōhin ”( 无品牌标志的好产品)的缩写。虽然如此,它的产品却具有相当的品牌辨识度。这家公司尽量避免广告传销,设计师都是匿名的,产品包装也尽可能简化。我特意去拜访了一家无印良品商店,想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让它如此成功,店内的一个中年男人吸引了我的注意。他站在一排普普通通的白色香薰机旁边,按下开关,香薰机便吐出袅袅香雾。男人来回走动着,双手掬起一捧从圆柱形仪器中缓缓溢出的散发着香味的水蒸气,贪婪地放到鼻子前面,一直微笑着。我似乎觉得无印良品的影响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它的品牌哲学暗示着它的顾客不仅是在购买商品,更是在进行某种精神交流。比如他们真的会去闻香薰的味道。

原研哉在日本备受尊崇,然而对于一个致力于简朴生活的人而言,他的日程却似乎太过繁忙了。我们的对话往返于英国牛津与日本东京之间。我用英文给他写信,他拿日语回复。他优美而曲折的字迹既晦涩难懂,又魅力非凡,让我着迷。如同那个在无印良品店里闻香薰的男人,我也试图破译并吸收这些优雅日文的含义(别惊讶,在对日语的热度退去后,我还是要依赖翻译)。我发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原研哉都在不断回归“ 空”这个概念本身。在许多文化传统中,“ 空”都是一个贬义词,对他而言却有着积极的内涵:“无论对谁而言,无论如何使用,‘ 空’都是一种对终极自由的追寻。当一件物品是空着的时候,它才能承载形象,才能被人使用。以两把刀为例,一把是德国的双立人刀,另一把是日本的柳叶寿司刀。双立人刀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所以当你握住刀柄的时候,大拇指会自然地放在合适的位置,这让它能轻松地被人们掌握和使用。与之相比,柳叶刀的刀柄是一根简单普通的木棒。它不会引导你握在什么地方,所以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操作。日本寿司师傅所有精妙绝伦的手艺都在这把简单平常的刀柄上得以施展。双立人刀的设计是‘ 简洁’,柳叶刀的设计是‘ 空’。二者都十分出众,但还是有所不同。”

虽然无印良品的顾客并不一定察觉到了这种刀柄背后的思想,但当他们切分吞拿鱼和三文鱼时,可能会开始留意这种“ 空”的工具正在影响着他们切东西的方式。对此,原研哉说:“ 他们已经有了深刻的领悟。”对于一把简单的木柄的刀具而言,这个评价已经不低了。

原研哉对设计如此痴迷,人们很容易设想他的品味中一定有很多条条框框。然而他也有柔软而感性的一面。比如当他说起“ 完美”的作品时,“ 我并不认为我们做的东西比得过小孩子捏出来的一件歪歪扭扭的陶器。别的暂且不提,孩子的作品具有一种包容性,凝聚了他所有的情感和想法。设计的力量便在于这种能够包容人类各种观念的接纳能力。”自然,这再度表现了他对“ 空”的热爱。

“空”这个概念对他如此重要,看起来他似乎正在朝着某种私人形式的“ 空”前行。我问他拥有好品味对设计是否重要,他说“ 空”是*且*终的目标。“首先,设计师应该对他们自己的品味有一定的了解。假如他们没有独树一帜的风格,别人也好,他们自己也好,都无法了解到他们的创意在何处。就我个人而言,从小我就有许多制作东西、发挥创造力的机会。但随着时光推移,年岁渐长,我的兴趣已经转向小且纯粹的对象。我想代表我的风格的颜色已经逐渐褪去,变成了空无所有的白。”

原研哉关于文化的一些看法具有更大的争议性。全球化在我们眼里是如此熟悉,许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原研哉却不以为然:“文化是一种地方性的存在,根本没有‘全球性文化’一说。文化指的是我们恰巧诞生的那个地方正繁荣生长着的不可思议的事物。在我开始接手无印良品时,我的想法是:如果无印良品诞生在德国,它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它诞生在中国或波兰呢?我认为这样的设想对于它的自然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为无印良品不受日本特色传统文化的约束,事实上,我们也没有在产品中特意植入日式传统形态和风格。话虽如此,认为质朴能胜过奢华( 或者说‘ 空’比‘ 满’更丰富,因为它易于接纳更多东西)的想法,的确是从日本的传统美学中来。无印良品试图对其进行改良,将其呈现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之中……世界的多姿多彩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发出各自的声响。我认为有些现象不能称之为进步,比如中国人吃着意大利人的红辣椒,或者澳大利亚人洗着北欧人的桑拿浴。传统并不都是陈旧的,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应对未来的宝藏。”

未来令他忧虑。他坦诚人工智能让他担忧,他认为人类正在迈入一个危险的新阶段,他将其称为“ 史前”(pre-history)阶段,身在其中,“ 我们无法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的时代,我们关心的很多东西似乎已从艺术、设计以及品牌的领域中剔除殆尽。我想知道原研哉如何通过他的作品的形象反映现存的危机( 恐怖主义、疏离感、气候变化、移民问题、环境污染)。他相信设计不仅不该被排除在外,恰恰相反,它的作用举足轻重。“ 设计是一种智力的操练,它维护了某种可被称为‘ 感官的宁静’的价值。我认为即便经济体制或文化背景迥异,人类都拥有一些可称之为‘ 表象’的共同经历。假如我们能让人类记起这种共有的我们称之为经验的表象,或许这个世界能够合而为一。设计的重点不在于使人惊奇,或者用新奇的东西引人注意,而在于创造机会去让人类察觉到隐藏在一切事物之中的长久积累的智慧……我相信这种察觉会触碰到人类共有的表象,从而带来某种领悟,或者感官的宁静。”

原研哉设计理念的特别之处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接纳性,乐于倾听,无品牌痕迹。然而他也喜欢教育和引导。我问他假如设计*终并非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那种*的“ 空”的设计怎么可能存在?他的回答虽在我意料之外,却令人愉快:“一座美丽城市的建成并不是天才设计师的功劳,相反,一座城市*终的样子是生活在其中的市民的大量欲望相互冲突的结果……假如人们不再乱扔垃圾或者随地吐痰,这座城市便向前迈了一步。当涂鸦消失,损坏的街灯不再无人修理,且公厕开始自行保持洁净时,城市就更加文明。设计可以引导人们的欲望,使城市沿着好的方向发展。它并非某种教条,而是帮助人们提高察觉事物的特别之处的能力,比如当他们使用某种无花纹的毛巾时觉察到舒适的质感。”

通过一条柔软的毛巾来描述我们共有的“ 表象”是一种典型的原研哉式修辞:由特殊推及普遍以阐释意义,反之亦然。我想知道*令他满意的是哪件物品或设计。他的答案很简单:饭团(onigiri )。“ 它是用米饭做的,把米饭轻轻捏成团状,再在中间加上一种名为‘ gu ’的或酸或辣的食材,比如腌渍梅干或者盐渍三文鱼…… 无论什么时候,我手握一个饭团,都会感到由衷的快乐,从无例外。 ”他原本可以选择勒•柯布西耶的椅子、古根海姆美术馆或者协和飞机,却独独青睐一个小小的饭团,如此低调怎能不让人为之所动?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