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1、直面生活困境 回归生命的根本喜悦 跟随作者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时时刻刻活在“知道中”,把迷失的心灵带回家。

2、《寻找安详》续作——“醒来”实践篇 继“安详”这剂现代人的心灵良方之后,作者又开出了让人从迷失中 “醒来”的实践途径,身体力行找到根本的快乐。

3、《回归喜悦》单行本首次发行 曾随《郭文斌精选集》一起发售,应广大读者需求重新排版印刷,改名《醒来》。


【内容简介】

本书是知名作家郭文斌先生继文化散文畅销书《寻找安详》之后的又一精品力作,针对现代人日趋浮躁的心理状态和压力过大的生活方式,作者以传统经典中的依据为支撑,配合现代心理学,对生活质量与喜悦、幸福做了探讨,提出了“都一样”“我爱你“我错了”等获得生命根本喜悦的途径,为减轻生活压力获得幸福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让人真正从庸碌的生活中醒来,回到生命的根本状态。


【作者简介】

著有畅销书《寻找安详》《农历》等十余部;有中华书局版精装八卷本《郭文斌精选集》行世。

长篇《农历》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在后一轮投票中名列第七;短篇《吉祥如意》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鲁迅文学奖”;短篇《冬至》获“北京文学奖”;散文《永远的堡子》获“冰心散文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曾任央视八集大型纪录片《中国年俗》、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提出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受邀到央视等单位和北大、清华等高校及多省市演讲,受到欢迎。

现任宁夏作协主席、银川市文联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协全委,宁夏大学、宁夏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被宁夏党委政府授予“塞上英才”称号。


【目录】

生命观和喜悦

生命就像一块黑板... 003

心灯才是根本光明... 006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 010

心量越大能量越高... 014

认同度就是喜悦度... 020

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031

大阅读决定生命力... 037

人生观和喜悦

一切都是因为断根... 047

谦德是生命的春风... 052

惜缘是一道升级题... 059

八德的根本是孝道... 068

五伦的根本是婚姻... 081

感动的背后是珍重... 085

重要的播种原理... 090

幸福观和喜悦

长寿的学问和表现... 099

富贵的学问和表现... 104

康宁的学问和表现... 112

好德的学问和表现... 115

善终的学问和表现... 119

健康的学问和表现... 123

能量的还原和表现... 131

能量级和喜悦

都一样... 139

我爱你... 152

我错了... 170

这一刻... 187

保障性和喜悦

三习二惯意纷纷... 207

三途二径知道中... 214

三根二本通天地... 230

三警二卫护航程... 239

深远性和喜悦

附录一:读者心中的安详和喜悦

附录二:霍金斯能量级


【前言】

自序:让教育和文化归位

母亲和妻子同时落水了,先救母亲还是先救妻子?这道题,人们争论了好多年,答案莫衷一是。有人说先救母亲,因为她是我们的,妻子还可以再找。有人说先救妻子,因为孩子更需要她,等等。真是两难,觉得这是一道无解题。后来的一天,突然发现,这道题不但有解,而且背后还暗藏着嘱咐,那就是让母亲和妻子都不要落水。这才是出题人的用意所在。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关于教育和文化的寓言。

用南辕北辙来形容现行的一些教育方式,似乎并不为过。

教育的使命应该是认识生命,让人们知道人有天性、禀性、习性。秉性纯恶,需要去掉;习性善恶参半,需要化掉;天性纯善,需要保持。教育的一切方法论,都应该为此服务。从能量的角度,天性向上,禀性习性向下;从维次的角度,天性对应高维,禀性习性对应低维;从幸福的角度,天性对应喜悦,禀性习性对应烦恼;从性命关系的角度,天性体现在天命上,天命体现在使命上,使命体现在责任上,责任体现在本分上。本分圆满则责任圆满,责任圆满则使命圆满,使命圆满则天命圆满,天命圆满则天性圆满。天性圆满,教育完成。

永远从天性着眼,从本分着手,这是古人的教育框架。因此,教育应该紧紧盯着超越来进行。不但要完成生命的广度,更要完成生命的高度。把广度扩展一万倍,不如把高度提高一级。蚂蚁即使把它们认为的整个世界据为己有,还不如一跃为人。

所以,教育一定要回到对生命的认识上,回到对人的本性的唤醒上,回到对人的本能的维护上,回到人的根本性的教育上,回到孝敬、中和等基本价值的培育上,回到首先培养崇高人格上,回到连根养根上,回到开发智慧上,回到提高能量自由度上,因为这些都是提高生命维次的关键所在。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家庭和学校,却在反其道而行之。

超越性思维对应到教育逻辑上,就是古人讲的“道、学、术、技”四个层面。相较而言,“技”是点,“术”是线,“学”是面,“道”是空间。“技”层面的问题,用“术”来解决,易如反掌;“术”层面的问题,用“学”来解决,易如反掌;“学”层面的问题,用“道”来解决,易如反掌。可我们看到的现行教育,往往是重视“技”“术”有余,重视“道”“学”严重不足。如此,怎能培养出栋梁之材?现在,人们拼命地送孩子上面包大学,学做面包的技术,上饼干大学,学做饼干的技术,唯独没有教给孩子如何生产面粉,如何给生命的面缸里装上面粉,孩子到时候面包做不出来,饼干也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一些,质量也有问题。

要让面缸里的面粉永远是满的,除了不断地往里装,同时,还要堵住漏洞。而要高效实现这两点,就要把人们由“技”引导到“术”,由“术”引导到“学”,由“学”引导到“道”,因为“道”是宇宙间的面缸,质的面粉,超的生产力。

看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太听见有人喊了声“地震了”,抱了一大袋面粉就跑到院子里。一看,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房屋还是那个房屋,根本就没地震。她想把面再抱回去,不想挪也挪不动了。起初老太太是靠什么把这一大袋面粉抱出来的呢?本能。为什么又抱不回去了呢?从本能状态回到技能状态了。技能状态告诉她,能抱得动一大袋面粉是小伙子的事儿。这个分析判断一出来,老太太从本体层面掉到意识层面,本体状态的能量随之丧失了。

现行的一些教育问题就在这里,老师、家长拼命地教给孩子知识和技术,告诉他们抱这一袋面粉的时候,要先弓步,再马步,要憋住气,等等。孩子若先弓步,再马步,接着憋上三口气,房子早塌下来了。

所以说,教育的职责应该是维护本能,但现行的一些教育更多地在破坏孩子的本能,反而让孩子不知道如何生存,甚至连亲近父母的能力都丧失了。有一个省高考状元,与母亲去旅游,途中常常把母亲落在后面很远都不知道,让母亲心酸不已。显然,这个孩子心中已经没有母亲了。一个心中没有母亲的孩子,考上状元又有什么意义?“世界上遥远的距离,是妈妈正在看着你,你却看着手机。”这句网络流行语折射出的亲情冷漠,值得我们反思。

教育应该把孩子带向生命的本质状态,让他拥有本质状态的五种品质—喜悦、圆满、永恒、坚定、心想事成,这才是教育应该完成的课题。古人讲“黄金非为宝,安乐值钱”,要教孩子先“安”,先“乐”,先“明明德”,而不是如何囤积黄金。如果我们给一个人的养成教育中,不能扎下德行的根、喜悦的根、爱的根,他学得越多,痛苦越多,给这个社会带来的负能量也有可能越多。

教育应该培养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享受快乐的能力。《朱子家训》讲:“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这一系列,都无一例外地教子孙在简单、日常化、生活化的现场享受生命。

教育应该首先开发孩子的智慧,而不是堆积知识。知识和智慧是有区别的。举个例子,我要走进一个会场,进了门以后,没开灯,只听外面的朋友描述,进场向右转,走几十步,上三个台阶,向左转,走十几步,再上一个台阶,那就是你的位置。这是知识。智慧是什么呢?进门先把灯打开,其他一切都不需要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高级智慧的开发说明书。

在古人看来,要开智慧,必须先培养定力,而要培养定力,就必须知止。“知止”有两层意思,一是知道什么该拿起,什么该放下,哪个道能走,哪个道不能走,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二是让“知”止息。事实上,“知”一旦止了自然就在定中。“知”是念头组合,念头停止,安静就会到来。就像睡眠,只有在意识停止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专和博之间,古人更注重专,因为专容易定。

古人讲究一通百通,讲究悟性,而不是知识的积累,因为积累再多的知识,也不能反映宇宙之万一,但是有了悟性,开了智慧,一切都会豁然开朗。

教育应该首先建立人的正确价值观。无论是“成功学之父”卡耐基还是“经营之父”稻盛和夫,都告诉人们,才华在人的成功中并不是主要因素。卡耐基认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关系,事实上就是中国人讲的五伦。稻盛和夫认为,才华和热情在人的成功中各占一百分,而价值观却占二百分,前者分值是零至一百分,后者分值却是负一百到一百分,也就是二百分。他举例讲:假如一个人的才华占九十分,但他的热情只有二十分,二者相乘,一千八百分;假如一个人的才华是五十分,热情却是九十分,二者相乘,四千五百分。但是,“一千八”也好,“四千五”也好,仍然不是主要的。小偷很有“才华”,热情也很高,深夜,人们都睡觉了,他还在加班,可是他成功了吗?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既不是才华,也不是热情,而是价值观。才华和热情是中性的,正面价值观主导时,它产生正能量,负面价值观主导时,它产生负能量。由此可知,为什么历史上有好多非常有才华的人,终并不能取得成功。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大多把目光盯在教育对象的才华上,关注价值观的不多,这样,就不难理解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了。

现在有一种很流行的教育理念,叫体验式教育,让孩子充分地去尝试,所谓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算丰富。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但错误,还是非常危险的。心灵一旦被污染了,再去清理就会非常艰难。烟瘾养成再戒掉,抽烟的人都知道不容易;毒瘾染上再戒掉,几乎没有可能。

现在确实到了从制度上、体系上恢复孩子本能和教育本质的时候了。

要让文化归位,就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真正的文化。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是一种把人带向高级生命认同的力量,一种把人从物质倾向带向精神倾向,又从精神倾向带向自然倾向的力量。历史一再证明,要想天下大治、国泰民安,必须让真正的文化归位。让文化归于顶层设计,归于政府行为,归于百姓生活,成为人们心灵不可或缺的阳光和空气。

可事实是,不少地方把娱乐当文化,把文化产业当文化,使文化严重狭隘化、低俗化、低能化了。这样的认识,让本该用于支持真正文化建设的项目资金大多投向娱乐,造成大量浪费。

真正的文化是核心价值系统,它是一种改造力、引导力、建设力、和谐力:让不孝敬的人变得孝敬,不尊师的人变得尊师,不爱惜资源的人变得爱惜,不爱国的人变得爱国,不敬业的人变得敬业,不诚信的人变得诚信,不友善的人变得友善,低趣味的人变得高雅。一句话,让高耗能生命变成高能量生命。它应该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优秀的西方文化的中国化。

《乐记》有言:“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只有正念才能生正气,才能产生正能量。要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能量,我认为首先要扶正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强化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一如礼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关键是要“同听之”,“同”生团结,团结生力量。

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应该成为社会主旋律,只有如此,才能保证这个“同”,否则,就会产生“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学校在教,家庭在消解,政府在倡导,社会在消解,结果只能是零。这也就是古人讲“礼乐不可斯须去身”的原因,因为“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艺术如此,文学如此,传媒更是如此,包括官风民意、社会舆论。为此,国家在让传统文化全面进入社会各个层面的同时,还要下大力气净化大阅读环境、视听环境、传播环境,让“安”和“乐”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配乐”。

文化终体现在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上,一定意义上,它就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只有如此,文化才能成为永恒生命力。因此,要让文化归位,就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再度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状态。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春作夏长,仁也;秋敛冬藏,义也”,这种与天地的“同感”,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正是这种同感性,让人们心中有孝、有敬、有惜、有谦、有中、有正、有和、有爱。让孝、敬、惜、谦、中、正、和、爱成为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场、原则和方法;正是这种同感性,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天长地久。

激活这种同感性,维护这种同感性,应用这种同感性,正是教育和文化的天职。


【免费在线读】
只有找到根本光明,才能找到根本快乐。的快乐是零成本的。 有多大的冠就需要多大的根作支持,根是生命能量的保证者。 感动是好的改造人的力量,它的背后是珍重。 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让人的生命力永远处在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 只有能够倾听自己心声,才能倾听别人的心声。 赞美别人,给别人一份生机,也给自己一份生机。 真正的喜悦是让在现场和喜悦成为一种生命的惯性。 能时时刻刻在“知道中”,就能把无数走丢的人带回家。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