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

四极日记(跨越地球36638公里,深入“极地”125天,阿里,南极,北极,乞力马扎罗……地球*深不可测的四处迷人之境!著名学者葛剑雄四极探秘首次合集出版,超越旅行与冒险的质感行走,*直击人心的记录和追问,*令人向往的秘境情怀之旅,*值得珍藏品味的“极地日记”)

地球之极,世界的尽头,一切的开始。

赫尔曼·黑塞说:“在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和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遥远、

*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极隐秘和*难以接近的地方产生热爱。”

沈从文说:“孤独一点,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就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以上两句,一句指向远方,一句指向旅行。多少人厌倦眼前的苟且出发,寻找诗和远方的田野。但万般意义,都要在世界尽头看见天地时,才能体会。

每个人都有一幅梦想地图,每个人都不愿神往之地只存在于梦想里。旅行的终极目的也许并非到达山顶的那一刻,沿途一只萤火虫,一场暴雨,一次摔倒,一碗热腾腾的面,都是日后带着温度的独特记忆;也是足以记录,留下珍藏的种种瞬间。

因为,我们总要从远方的田野回到“苟且的生活”中,诗意也并非和脚踏实地的生活格格不入。加完班后,睡觉之前,做完工作的周末,哄孩子入睡后片刻的安静,看着手机里留下的走过的路,一幕一幕,都是慰藉。

愿这些细节给我们温暖。

★这是一位历史地理学家深入地球“四极”的实地记录,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少有人到达的世界尽头,少有人见证的历史时刻,时间、历史、万物交汇,荒原与文明一线之隔却咫尺天涯,人将直面生与死,天与地,也将重新定义黑夜与白昼,孤独与自由。

这是人类丈量地球的行走,也是地球送给人类的手记。

★尽管纪录片之眼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地球无人之境的各种神秘,尽管探险家为我们试验了人类所能到达的世界的各种极限,但也无法代替行者双脚踏上世界之极所看到的一只孤独的熊、一头死去的鲸那样真切。这不是一本小清新的旅游攻略,也不是一本充满猎奇的探险记,但它会告诉我们:世界尽头本来的面貌便是如此,不虚张声势,不故弄玄虚。千年之交世界之极的日出是怎样的?一只掉下冰缝的小企鹅命运该如何?高山之巅的残破却精美的壁画下隐藏了怎样的秘密?北极点到底有多不寻常?南极的夏天是怎样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又充满了怎样的魔力?

任何出发终究是双脚丈量大地的行走,见过蓝天,繁星,大海,也要接纳寒冷,大风和孤独。*重要的是,当人身临这些奇境,到底会不会觉得此生无憾?当踏上这些神秘之旅,旅程是不是也魔幻得不可思议?

这也是这本独一无二的游记,所要记录的点滴。

★一位人文学者的视角与思考,带你叩问神秘王国遗留的密码,聆听无人之境草木的心跳,触摸北纬90度鲜艳的生命,仰望海拔4720米星空的诗句……全书430页,31万字。四色全彩印刷,适合携带的开本设计,细腻精致的内文纸,精心设计的路线插画,葛剑雄教授亲自拍摄的多幅独家图片。

此书的装帧设计修改多稿,从内文字体的选择,到开本版式的轮换,到封面多稿的修改,都是为了给文字*契合的搭配,给读者*好的阅读体验。

出版此书的时间,距离葛剑雄教授“四极”之行的开始已经20年。2016年,他的朋友也来到阿里,向导恰恰是《四极日记》里, 20年前的带葛剑雄教授造访阿里的那位。

时光流转20年,有人走过世界各地,有人走过万水千山,有人翻越高山大海,有人徒步无人之境,而有人只是带着不同来自远方的人,一遍一遍走过那些重复的路。脚踏实地的行走,于此地,于彼处,大约都是一样。

在南极长城站的一个特别轮胎的不锈钢板,刻有这么48个字:

圣哉斯域,天地之极。

亘古洪荒,既纯且洁。

千年之交,顾后瞻前,

文明进化,宜慎宜惕。

自然人类,相依相惜。

四海一家,生生不息。

这首葛剑雄教授所拟的铭文,也是他*想告诉所有读者的话。

任何到达了世界之极的人

才能真正

体会自由

认识时间

看见天地

敬畏生命


【内容简介】

从1996年飞越川藏,到2015年登上基博站,20年间著名学者葛剑雄深入地球四极:西藏阿里、南极长城站、北极、非洲乞力马扎罗……在少有人走的路上,少有人到达的世界尽头,少有人见证的历史时刻,一位历史地理学家记录了关于世界的时间之美、空间之美和瞬间之美。你将会看到*不一样的游记:消失王国留下的秘密,冰天雪地诞生的生命,古老文明的辉煌与湮没,无人之境的自然与造化,以及千年之交照在天地之极的*缕暖阳……人将直面动物、生死、自然、天空、孤独、自由、生命,以及自己,每一眼都震撼人心。跟随人文学者的视角与镜头,带来的不仅仅是游历与奇闻,更是叩问天地的思考和追问。


【作者简介】

葛剑雄,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出生于浙江吴兴(今属湖州市南浔区),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事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研究,著有《中国人口史》(主编,*卷作者)、《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二卷作者)、《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西汉人口地理》《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葛剑雄说史:中国史的19个片断》《泱泱汉风》《看得见的沧桑》《行路集》《碎石集》《人在时空间》《我们应有的反思》《葛剑雄文集》等,发表相关论文百余篇。学术考察、社会活动及个人旅游涉足全国各省市区及台、港、澳地区,世界七大洲数十个国家,著有《走向太阳:阿里考察记》《剑桥札记》《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走非洲》《北极日记》等。


【目录】

*极 阿里纪行

阿里——不可抗拒的魅力

01. 飞越川藏

02. 高山反应:从二千年前的“大头痛山”到我的体验

03. 踏上旅途

04. 神秘的高原之夜

05. 苦寒中的炽热

06. 夜陷沙海

07. 屋脊奇观

08. 森格藏布

09. 狮泉河印象

10. 翻越阿伊拉日居

11. 造化神工:土林

12. 大而小的县──札达

13. 千年古刹托林寺

14. 卡兹探胜

15. 玛那寺怀古

16. 千古古格

17. 废墟下的“希望”

18. 废都之巅

19. 神秘的干尸洞

20. 荒村瑰宝——东嘎、皮央的壁画

21. 古格人神秘地消失了吗?

22. 冈仁波齐——神山的召唤

23. 尝试转山 难见神山

24. 告别神山 再见神山

25. 赶在洪水前面

26. 沙害中的仲巴县

27. 萨嘎之忧

28. 喜马拉雅山南北

29. 归程:不是句号,没有终点

第二极 南极纪行

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

01. 飞向乔治王岛

02. 长城站初体验

03. 南极的“原住民”

04. 世界尽头的“地球村”

05. 新千年在南极

06. 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07. 归程

第三极 北极纪行

*北的地方就没有北了

01. 推迟的航班

02. 路遇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03. 进入极昼圈

04. 进冰区*天

05. 海神庆典

06. 破冰之旅

07. 北极点之光

08. 极地游泳

09. 再遇北极熊

10. 北极之“夏”

11. 归途

第四极 乞力马扎罗纪行

70 岁登非洲之极

01. 启程

02. 飞抵坦桑尼亚

03. 登山前准备

04. Poli, Poli, 雨中至2 720 米

05. 登山鞋坏了!

06. 高山反应

07. 梦中的乞力马扎罗

编后小记


【前言】

复旦大学出版社筹划一百十周年校庆,邀我将曾出版过的《千年之交在天地之极——葛剑雄南极日记》与《北极日记》略作删节,增加照片,合成《两极日记》再版。我建议将拙书《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合在一区,命名为《三极日记》,因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而阿里又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称一级当之无愧。今年二月中,我有登非洲乞力马扎罗山之行,虽未能登极顶,也到了海拔4720米高度。乞力马扎罗山巅海拔5896米,是非洲之极,所以我将此行的日记一并收入,扩充为《四极日记》。


【书摘与插画】

1.

有这样的说法:到过阿里的中国人比到过美国的中国人还少,一百个去过西藏的人中恐怕还没有一个人去过阿里。我想还可以补充一句:十个去过阿里的人中不会有一个深入旅游地以外的腹地。

2.

天际现出一片白云,驶近后见是座座雪峰,当汽车爬上一个缓坡后,湛蓝的达瓦错呈现在眼前,湖水正荡漾在雪山脚下。随着汽车不断下坡,湖面越来越大,色彩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远处是深蓝的,近处是浅蓝的;这一边是湖绿的,那一边是墨绿的;阳光照耀着的是闪亮的,云团遮蔽着的是灰暗的;倒映着雪峰的是水晶般的,反射着童山的是黄土样的;在光、云、风和车的互动下,映在眼中的色块和图像变幻莫测,气象万千。我看过九寨沟和黄龙的五彩池,但和这达瓦错相比,就像是一盆精致的盆景,而这里才是一座花园。

3.

我突然发现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红色的塔尖是那么伟岸而瑰丽,就连断垣残壁也是那么凝重而自然,它们像鲁殿灵光一样,经历劫火而岿然独存。如果能让我选择,我宁肯不进行任何发掘,无论是多么珍贵的文物,就让它们在地下获得永久的安宁吧!我也不希望再在废墟上重建新殿,就让它永远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给后人以沉痛的教训。以今天的人力、物力和技术,要复原任何古代建筑大概都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再完满的复原都不能恢复历史的真实。

4.

初到南极,呈现在我眼前的景色是那么简单:白的是冰雪,黑的是裸露的岩石;又是那么荒凉:没有树,连草也没有一颗。但一次次在海滨散步,在风浪穿行,在荒原跋涉,在冰盖行走,一次次与企鹅交谈,看海豹休憩,与海狼游戏,为海鸥祝福,向冰山致意,迎来冰盖上升起的朝日,送走消失在波涛中的夕阳,挽留短暂的月光,寻找偶然见到的南极星,我终于发现,南极同样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同样有自己的春天,同样有人类的朋友,同样值得我们亲近。

5.

我们来到一道悬崖边上,崖下就是海滩。右侧的山上有一座小峰,很像一位正在向海上眺望的老人,左侧的一座山则像一座正方的城堡,已被命名为平顶山。还有一条断崖延伸到海边,海中是时断时续的礁石。不远处的海上有一片大礁石,酷似一位坐着观海的老人。远处海上还浮着几处大小不一的岛礁,在碧海与冰山之间时隐时现,恰似仙山楼阁。这样的景色如果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肯定早已成为旅游胜地,这些无名的山峰岛礁大概早已由文人雅士或开发商命了名,成为骚人墨客和记者笔下镜下之物了。忽然见到左侧前方有飞机起降,原来已到了智利基地机场的跑道尽头附近,荒原离现代文明不过一箭之遥。

6.

湛桥的尽头的几座礁石堆上挤满了正在繁殖的企鹅,与阿德雷岛上的情景一模一样。大概是今年的季节推迟的缘故,这里的小企鹅也都没有长大,都老老实实地伏在窝里,*多只是在父母的监护下走开一二步。唐师曾发现一只孤立的小企鹅,就像一只孵出不久的小鸭,浑身的毛湿漉漉的,分不出黑白。它孤零零地站着,又艰难地走了几步,显然已经找不到父母,也没有其他企鹅理它。估计它活不长,但我们爱莫能助,至多为它留下一张或许是仅有的照片。而且根据科学考察通行的规则,对这些动物之间或它们内部的生存竞争,考察人员不能干预,即使是为了挽救它们的生命。王自磬给我讲过他亲身经历的事例:他们看到一只小企鹅滑进了一道冰缝,再也爬不上来,在下面哀鸣。它的父母在上面叫唤,却没有办法将它拉上来。如果要将小企鹅取出冰缝只是举手之劳,但根据考察规则,科学家的任务只能是观察,不能用任何手段干扰自然环境。既然小企鹅不是人将它推下去的,人也不能将它拉上来。他们只能忍心看着,第二天再经过时,这只小企鹅已经冻死了。

7.

但极点毕竟可以称为世界之颠,站在那里转一个圈就是绕地球一周,你面对的所有方向都是南方,你可以想像所有的其他人都在你的脚下。

就凭这一点,北极点和南极点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至少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想去地球两极的理由之一。尽管很少有人有这样的机会,尽管去过的人告诉我,真到了那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8.

就像被称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路线其实早已存在,但直到1860年才被德国地理学家吕希霍芬发现并命名一样,在欧洲上登顶成功前的漫长岁月中,肯定已经有无数土著非洲人到过山顶,否则汉斯·迈耶哪里去找到向导。但后人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却是,如果没有汉斯·迈耶的登顶成功,容那尼·劳沃就会像其他非洲土著那样湮没无闻,不可能成为乞罗马扎罗山现代向导的鼻祖,甚至不可能形成今天这样*的登山项目和如此专业有效的向导保障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