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推荐您购买联合天畅其他畅销书:

















一个志愿军老兵跨越生死的战地报告

从战士视角,讲述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的过程

以自身经历,澄清关于180师在朝鲜战争中失利的不实传 大场面和小细节结合,讲述朝鲜战场上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是一部伟大壮丽的英雄史诗。志愿军第60军的战斗经历是这部史诗中悲壮而又辉煌的英雄篇章。尤其是该军的180师孤师殿后、遭敌合围、杀出绝境、打翻身仗的经历和1953年夏季反击战中,这个军将3500人潜伏于敌人眼皮下一昼夜,神不知鬼不觉,惊心动魄,令人震撼。

本书作者通过自己的亲历、见闻,用一系列真实的故事,报道了我军高级将领的雄才大略,广大指战员的大智大勇,难以想象的自觉纪律。揭示了在军力敌强我弱、装备敌优我劣的条件下,我军打赢之密。对关于志愿军180师种种讹传作了明确的回答。


【作者简介】

毛文戎,1933年8月8日生于湖北省房县。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3月参加抗美援朝,入朝参战。朝鲜停战后回国。

1966年春被调到解放军报社,历任记者、编辑、编辑组长。1984年参与创办《中国民兵》杂志,任副主编。1993年参与创办《中国国防报》,任副总编辑。1990年获高级编辑(记者)职称。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专家津贴。1993年底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和平树下》节目主编、《国防时报》顾问。

先后荣立三等功4次。新闻、文学作品获全国全军性奖励19项。担任军事科技系列片《世纪兵戈》总撰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表彰为“建国以来有突出成绩的国防科普作家和编辑家”。


【前言】

前言:战火青春*难忘

耄耋之年,难得清闲,而且双目接近失明。为何还要没事找事,挥动搁置多年的笔杆?只因为烽烟人生多悲壮,战火青春*难忘。

朝鲜战争三年经历和见闻,像永无休止的电视剧,不停地在脑海中浮现。总觉得不用纸笔记录下来,实在可惜,于心不安。

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我刚好是18岁到20岁。完全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个普通小兵,没有什么辉煌业绩和突出贡献。为什么我会对这场战争记忆深刻,经久不忘呢?

首先是因为我参加的是一场特殊的战争。这场战争,我们面对的是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军,加上韩国,共17个国家。对方拥有当时*现代化的飞机、大炮、坦克,在战场上除了原子弹,所有武器装备都用上了。而我们在战争初期,基本上是炒面加步枪。战争非常艰苦和残酷。我和千千万万志愿军同志一起,经受了这个战争熔炉的锤炼,并赢得了战争。这场战争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深深的烙印。

其次,我所在的部队(志愿军第60军)在朝鲜战场上,有过特殊的战斗经历。

60军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就是一支英雄的部队。所属179师曾获“临汾旅”荣誉称号。180师被徐向前元帅誉为两大拳头部队之一。181师被豫西人民称为“皮旅”,曾创造中原突围、铁流千里的奇迹。

入朝之后,这个军先是参加阻击敌人;接着穿插、分割、歼灭敌人;第五次战役结束,180师孤师殿后,掩护大部队和兵团八千伤员转移。陷入重围后,缺弹无粮,浴血杀出绝境。60军休整后在东线阻击,“零敲牛皮糖”,越敲越漂亮。创造了全军一举歼敌1个团大部的光辉范例。金城反击,我们军长指挥东集团,打得*远,占敌阵地*多,创造了三千奇兵大潜伏的奇迹。作为这个部队的一名成员,它的荣辱成败与我血肉相联,息息相关。

再次,感谢党组织在三年战争中,让我工作在关键性的岗位。在大踏步前进后退的运动战(第五次战役)中,让我在军司令部作战科翻译报话密语;在战后休整中,让我在秘书科单独值班,参与筹备和参加政工会议;后来到宣传科,在阵地防御、夏季反击战中,让我到主攻团、尖刀连,使我有机会脚踩敌尸奔前沿,为胜利献微薄之力,近距离见证三千奇兵大潜伏的奇迹。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我有可能接近军首长,访问180师突围和从战俘营归来的英雄,了解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耳闻目睹或亲身经历的故事,虽然是片断的、零碎的,但对自己的教育、影响是极为深刻和深远的。我觉得在朝鲜战场上的三年就是我的大学,使我学到了在校园、课堂、书本上难于学到的东西。比如,对祖国和人民军队的热爱;对领袖、对部队首长、对英雄模范、对工农出身干部战士的崇敬;如何正确对待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还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群众路线这些哲理,都十分鲜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使我终生受益。

比如,1959年下连当兵。登陆艇把我们拉到海上,在离岸两百米处,跳进水中,踩着齐腰淤泥,端枪冲上岸,攻击“敌人”山头,打“敌人”碉堡,当时累得我真想躺在坡上呕吐。可是,一想到入朝时,满脚血泡,20多个夜行军生活,我就觉得眼前艰苦微不足道,坚持了下来。

在后来的人生旅途中,有时碰到不公正待遇,心中难免郁闷。但一想到战场上的诸多无名烈士,他们牺牲了一切,而自己一切没有得到,我的情绪便很快释然,心理得到平衡。

三年战场生活,对我来说,确实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可是多少年来从未系统对人讲述。我和老伴都参加过朝鲜战争。我们在战前相识,在战场上相知,在战后相爱,回国两年后在军营结婚。如今我们已儿孙满堂,2016年就要过钻石婚了。儿孙们只知道我们参加过朝鲜战争,只看到我们在战场上的照片、纪念章、军功章,却不知道我们在朝鲜战争中干了些什么。我想,把战争中的经历、见闻、感受,如实记录下来,对年轻人、对后代的人生旅途或许会有点儿借鉴作用。

促使我动笔写作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听到社会上有些人对当时志愿军为什么入朝参战的历史并不那么了解和理解,觉得我这个老兵有责任、有义务通过自己的亲历宣传抗美援朝的必要性;二是由于一位不速之客的来访,推动了我动笔的进程。

那是2014年的一个春天,北京刚下过一场喜雨。晴空万里,白云朵朵。我所住的大院花园里塔松如洗,昂首蓝天。喷泉池畔,茂密竹林,婀娜垂柳,修剪得十分整齐的灌木带,都青翠欲滴。桃花、玉兰、芍药、玫瑰、月季,争芳竞艳。我刚从花园里散步归来,大女儿邀来一位客人。从介绍得知,这是一位女青年歌手。她送我一张新录制的歌集光盘。用清脆圆润的嗓音对我说,“听说叔叔参加过抗美援朝,我想采访你,谈谈你的抗美援朝经历,把你的诗配成歌曲演唱,为社会增添一点儿正能量。”

作为一个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听她这么讲,心里着实有些感动。在物欲横流,人们热衷“向钱看”的潮流中,竟有女青年对抗美援朝感兴趣,实属难能可贵。于是,我毫不推辞,愉快地同她聊了起来。

采访后,那女青年又提出要组织一个报告会,让我更大范围地对青年人讲一讲。这更促使我认真准备了一个发言稿,即使有一个人愿意听,我也应该热情去讲。这部作品就是在那篇发言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

回眸激情岁月,追思战火青春,使我感到写作,不仅不是一种精神负担,而且是一种美好享受。

好比旅游,写作使我重新忆起成都望江楼畔茂密竹林,北较场绿草如茵;使我想起巍峨秦岭,雄关剑门;使我又回到朝鲜战地,再上大黑山,重登大无名;使我想起美丽的谷山郡,溪流潺潺,松针青青。……

好比重翻影集,让我想起军首长雄才大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我想起宣传科、秘书科和部队中的战友同志之间,充满关爱,纯真友情。

于是,我把这次写作当作精神之旅,追寻美好感情之旅,当然也是叙述事实真相之旅。如果这些回顾有助于年轻朋友对这场特殊战争的了解和理解,将会使我感到莫大的快乐。毕竟年代久远,时过境迁,情况叙述不妥之处,敬请教正。

本书写作过程中,有的数据和资料,参照了《屡创奇迹的60军》和《180师实战录》,在此谨向编著者致谢。


【免费在线读】

潜伏在敌人眼皮下的时刻

这一天的黎明似乎来得特别早,这一天的时间又似乎过得特别慢。

张祖谅从清晨起来站在地图前沉思。五万分之一的平面地图,在他头脑里完全是立体的,因为他多次亲自到前沿观察过地形。他非常确信战前的各项准备相当扎实、周密、细致。他也坚信参加潜伏的每个指战员都会自觉遵守潜伏纪律,克服各种困难,不怕流血牺牲。但是,敌我双方毕竟是运动着的活人,战场情况往往瞬息万变,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不久前,他属下的部队打方形山,有4个连700多人在敌前潜伏,就发生过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就在担任潜伏区警戒的分队出发不久,发现一名战士失踪,还带走一支冲锋枪。

担心,焦虑,揪着各级指挥员的心。

这名战士到哪里去了?在异国他乡,不可能开小差,被敌人炮击伤亡了?也不可能。这一段时间敌人没有向这里开炮。这个战士一贯表现很好,求战心强,会不会不愿在后边留守,追赶连队去了? 可他是在连续侦察敌情、地形时,脚被磨坏,行动不便,才让他留守的。如果这个战士真是独自去潜伏区找连队,万一误入敌人阵地,或与敌人遭遇,后果会很糟糕。

“找!”团长王子波命令,“派两个机警战士,一定要把这个战士找到。”这两个同志摸进潜伏区,找到担任警戒任务的连队指导员,一清查,那名战士果然已来到警戒分队中,干部动员他回去,他流着眼泪苦苦哀求,周围战士也帮他说好话,指导员只好同意他留下。

团长王子波接到这个失踪战士下落的报告,心上的石头才落了地。他严厉地说:“积极性可嘉,但违反纪律必须追究。功是功,过是过,打完仗再说!”就在这4个连潜伏的一昼夜,有的战士被敌人冷枪击中,有的曾与敌小分队遭遇……

当然,这些情况潜伏部队都处理得很好,保证了潜伏的成功。

当晚,部队突然发起进攻,只经过14分钟就歼敌450多人。

张祖谅很清楚,那次潜伏毕竟人数比较少,而眼前这次大潜伏,人数是上次的五六倍。这次潜伏,既有步兵,还有炮兵。他知道敌人是拥有制空权的。他还清楚,正面敌军拥有105榴弹炮230门,有各种迫击炮130门。这些大炮只要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就可以把大批炮弹倾泻在潜伏区。

不过,张祖谅始终把担心装在心里。他沉着、冷静的神情感染了指挥所里的每一个人。

“这一天是我一生难忘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数着过的。”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42团团长武占魁整天蹲在观察所里,双手抱着望远镜,观察着敌人阵地的动静,观察着潜伏区的情况。

时近中午,警卫员看到他从昨晚起水米没沾牙,便弄来两筒祖国慰问的樱桃罐头。鲜红的樱桃,在银色的小勺衬托下像灿烂的玛瑙。武占魁拿起小勺吃了一口,樱桃甜甜的,可一想到前面的潜伏部队,喉头像有东西在顶着,咽不下去。他向警卫员摆了摆手:“端走吧,等打完仗再吃!”

此刻,在潜伏区里的战士们却比他们的团长胃口好得多。昨夜同潜伏区开进,每个人饱受折腾,汗水湿透了军装。下山、上山,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后面的人必须踩着前面人的脚印,防止踏响。上坡的时候,先用手把活动的石头搬掉, 再回头伸手拉身后的战友。遇到树枝,必须紧紧握住,交给后面的人,一个一个递下去,直到*后一个人通过才放手。到达潜伏区,既要挖掩体,又不能出声响,远比平时挖工事累得多。所以,当在掩体里躺下来时,大家就觉着肚子饿得咕咕叫。上午,阳光透过密密的树叶空隙射进来,给大家以温暖的感觉。战士们不声不响地吃着干粮,有的细嚼慢咽随身带来的大萝卜。离敌前沿稍远一点的战士,也有人利用断断续续的炮弹爆炸声作掩护,咔哧咔哧地开着罐头。战士们称这是“步炮协同”。

上午总算熬过去了。敌我互相发射着冷炮,只是我方的炮打得略微频繁一点,既不致暴露意图,又“关了敌人的禁闭”。

“没有发现意外情况!”各团指挥所不断向师、军首长汇报情况。这些话语听着实在使人感到愉快。

“敌情!”下午2时,武占魁团观察所里几个参谋像被针刺了一下,从炮弹箱上跳起来,身体紧贴胸墙。他们从望远镜里清楚地看到,从敌973高地前沿工事里出来5个人,端着枪向潜伏区走来。

电话铃响,侦察参谋报告:“团长!5个敌人向潜伏区运动!”

“知道了。”武占魁刚把电话耳机放下,另外几个电话铃又响了起来。这几天,为监视敌人行动,在阵地前沿增加了不少观察所。此刻,各观察所都在紧张地汇报同一情况。

武占魁举起望远镜边观察,边思索:今天炮火监视得这样紧,为什么敌人还要出来?是一般活动,还是有目的的侦察?怎么处理?不理他,让潜伏部队去收拾?万一收拾不好,阵地上敌人发现目标怎么办?……不能让这几个家伙接近潜伏区!武占魁果断地抓起通向炮兵阵地的电话机,喊道:“给他几炮,马上把这几个家伙赶走!”

半分钟后,像通常冷炮打活靶一样,几发炮弹落在5个敌人身边,敌人慌忙弯腰向自己的阵地跑去。

“敌人跑了!”团参谋长用清脆的声音大声向师里报告。

武占魁长长地嘘了一口气。南风拂面,武占魁忽觉身上发凉,用手一摸,原来衣服早被汗水湿透了。

太阳极其缓慢地向西移动。空中几片白云,为潜伏区带来一阵阴凉,但为时十分短暂。阳光的照射,使山坡上的蚂蚁和小咬活跃起来。这些小昆虫似乎知道潜伏区的指战员不会对它们怎样,纷纷从指战员们的脖子、袖筒、裤脚放肆地钻到贴身的衣服下。指战员们痒得真想坐起来脱光衣服好好抖一抖,可是都懂得自己所处的特殊场合,只好咬牙忍着,任凭这些小昆虫在身上肆无忌惮地爬行与叮咬。

太阳,终于慢慢移向山后,离天黑为时不远了。再过两三个小时,如果平安无事,潜伏就可宣布成功,奇袭就可以开始。

然而,沉闷的爆炸声打破了黄昏前的宁静。敌人从山梁后面阵地上发射了几发炮弹,其中有一发落在第535团第2营突击队第5连的潜伏区。

这片灌木丛在夕阳晚照中,立刻就笼罩上了白色的烟雾,不幸的事就在此时发生了。炮弹片楔进战士张保才的双腿,鲜血如泉水般往外冒,染红了军裤,染红了鞋袜,染红了他身子下面的土地。极度的痛楚使张保才昏了过去。

待浓烟散后,离张保才不远的战友发现他受了伤。他们多想爬过去给他包扎一下啊!救急包就在衣服口袋里。但想到潜伏纪律,他们忍住心痛,努力控制着自己。他们见张保才从昏迷中醒来,大概怕痛得叫出声来,拼命用牙齿咬着自己的袖子。他们看到张保才汗珠在脸上滚动,脸色由红到白、到黄……终于闭上了眼睛,永远地闭上了那又黑又亮的大眼睛……

潜伏区仍是那样平静。太阳已经落山。突然,敌人向第542团潜伏区方向发射了10多发炮弹。团长武占魁立即命令炮兵还击,敌人炮击停止了。第3营副营长晁尚志通过有线电话向指挥所报告:刚才第8连被敌炮火击伤7人,战士苟子清腹部被弹片击穿,肠子流了出来。他没叫一声,自己把肠子往肚子里塞,想用毛巾堵住继续参战,结果,没有多久就牺牲了。

这一天,像张保才、苟子清这样的战士,在整个潜伏部队中涌现出30多名。

纪律,高度自觉的纪律,变成了巨大的无形的力量。3500多人,步调一致,团结一心,赢来了潜伏的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