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美,这奇特的理念》选取了诸多能够展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艺术元素,例如王微的诗词、石涛的画论以及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国画,并将此与自柏拉图—普罗提诺直到黑格尔的西方美学观加以对照,以此揭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乃至*根本的哲学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作者站在西方思想背景下考察中国美学的诸种理念,揭示了中国美学的“气蕴”与“传神”等特点,发掘了中国美学相对于西方美学精神的独特性。
【内容简介】
  《美,这奇特的理念》:什么是"美"?西方历代哲学家如何各自演绎并逐步发展起如今"一统天下"的美的理念?中国思想又是如何看待"美"的?在"美"于19世纪末被引进之前,中国思想是否已经具有一套评判和鉴赏艺术的标准?西学中的美之理念是否存在没有被思想之光照亮的盲点?
  作者认为,西学中的美之理念的单一化特征,使得我们脱离了感性的多样性。以致于当我们被纯粹来自感性的情绪所震撼时,理论的单一竟会令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感到猝不及防。当西方哲学将"什么是美"的问题升华至"美的本质"的理性层面,并将其作为恒久追求的答案而神圣化时,中国思想却没有孤立"美",把它抽象化。在中国思想看来,"美"的**境界在于"气韵生动"、"传神",在于"自然为上品之上",而达到此一**标准的过程更是在不为人所注意的转化中得以进行。从中西方关于美的概念的差别入手,作者发掘出了与'美'直面相见的现代艺术所可能遭遇的其他丰富内涵,把美从我们惯常的领域和表述中解放出来,重新还美以奇特性。
【作者简介】
  朱利安,又名余莲或于连,生于1951年。曾任法国中国研究会会长,巴黎第七大学东亚系系主任、国际哲学院院长。2010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奖得主。主要的研究领域为: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上古思想、新儒家、中国古典文学及美学理论)、跨文化研究。
【目录】
序/1

一美的、美/
二来自美:哲学的习题/
三一个不可能定义的轨迹/
四观察:中国不存在美的霸权/
五失去美,我们将如何?/
六美,形而上学的支轴/
七分离—中介:美栖息于高处的所在/
八或通过有形的事物来“传神”/
九美自形而来/
十或描绘转化/
十一多样形态或变化过程/
十二质/价/
十三相似/内韵/
十四临在/孕含/
十五裸体的或美的/
十六“一个事物的美的再现”/
十七“这真美”——除了“判断”我还能做什么? /
十八是否关乎快感?/
十九美的民主/
二十美的惊惧/
二十一美之死/
二十二美之崇拜/
二十三走出美?/
二十四还美以其奇特性/

译后记/

【免费在线读】
译后记美,这奇特的理念,其实,并不奇特。因为它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真美!”说出口时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似乎已经自动放弃了使用其他词汇表达的能力。如果说,百多年前,刻意图强的中国引进西方美学理念,对于当时死水微澜的中国学术是一种巨大的正面推动和发展,那么以今天的现状来看,它是相当“成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差不多已经非常理所当然地,在用这个“拿来”的理念进行日常的表达和思考。它如此清晰明确、简单易用,而且放之四海皆准。通过它,我们有效地融入西方的语境。理解它,并为它所理解。然而,这个同时是霸权的理念对我们的征服过程,却是以丢弃我们自身文化本源为代价。被事物怦然打动时,我们中有多少人,能逃脱“美”之理念的牢笼?美,这个理念,因而又是如此地奇特:它的强大魅力,遮掩了今天被翻译成“美”的那些属于中国的,为丰富的表达:“活”“佳”“上品”“秀润”“清丽”“优雅”“传神”,及“气韵生动”等等,更不要说其中所孕含的,与作为本体论基石的“美”完全不同的那个展开的过程——在默化中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重返我们自身文化的过程。虽然如朱利安教授曾说,其著作本意是写给西方读者的:“如此偏离中心,取道中国,不是为了在他方寻找答案——如果不是乌托邦的话,他方从来不会提供答案,而是因为可以开始摆脱这个正如一支虎钳一般,将今天的我们再度封闭起来的矛盾:不可能再相信美——废除后的崇拜,然而也不能将其轻易放过。”借由在希腊和中国间穿梭往返,通过迂回的策略,朱利安教授希望做的,是对西方哲学源头和状态进行重新的爬梳和反思,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回视欧洲哲学自身。然而,他却并未因此些许或缺几十年致力于对中国思想研究所自然生发的,对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忧虑、关切,与责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些——在中国和日本——没有更多地对‘美’这一西方概念加以转化,就立刻加以应用来阐述自身传统的人,他们无疑是文化版图上,制造历史过气物相似幻象的傀儡。”因而,这本重新审视“美”的著作,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又多了另外一重特殊的意义:自外部迂回,通过回望朝向欧洲哲学的路程,同时,望向我们自己。虽然师从朱利安教授研习多年,得其亲炙,然而本书思辨内容密度之高,建构之缜严,文字之蕴藉,都令作为译者的本人时刻感到如履薄冰。其难度不止于作者的深厚学养使得书中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着复杂背景和关联的,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思想的概念和文本,还在于作者语言的运用和把握在行云流水的诗意与缜密凝练的思辨间切换自如,夯实锻造的同时亦留下意犹未尽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和体会。对于前者,我不仅按图所骥,找到它们的源头,还要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确切地抓住作者的意图和思绪。关于中文文本的引用,则在将作者的法文译文重新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中文原文以括弧标注在侧;对于后者,几乎是所有译者都要面临的问题,是尽量遵循作者的行文方式,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表述风格,却难免出现法式长句;还是对其饰以中文的表述习惯,却因此失去体会只有此作者才会有的行文风格的机会?朱利安教授对我的建议是,要以让中文读者看懂为诉求。是故,当遵循其复杂的行文风格与达到容易理解的目的发生冲突时,我还是选择后者,将长句子予以多重拆分,以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不发生读者因行文晦涩而放弃深入其思想的遗憾。而这样的长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涉及整个段落。将如此结构严整、层层深入的句式打散,有时会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体会作者一步步缜密思辨的乐趣为代价,这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两种文化借由语言所呈现出的巨大“间距”。而如何在这间距的两端实现对话,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卓立(Esther Lin)女士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难度的翻译初期,所给予本人的莫大鼓励和实际帮助。作为朱利安教授著作丰富经验的译者,她对朱利安教授思想理解之深对本书的翻译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但其之前译著中的概念译法被本人在此书翻译中所采用,特别是她所提供的对于朱利安教授关于“美”的阐释的翻译,其中很多概念的中文译法都给本人莫大的启发和借鉴,我谨在此对她致以衷心的敬意与感谢。此书伴随我做博士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但在博士论文中多次引用,更在本人所从事的电影评论及实际电影创作中扮演启蒙、启发与启示的角色,能将这份宝贵的思想财富译成中文与中文读者分享,因而也是我莫大的福气。本书在翻译上如仍有错漏和需要改进之处,还望得到方家不吝指正。
【前言】
译后记

美,这奇特的理念,其实,并不奇特。因为它如此高频率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真美!”说出口时稀松平常,以至于我们似乎已经自动放弃了使用其他词汇表达的能力。如果说,百多年前,刻意图强的中国引进西方美学理念,对于当时死水微澜的中国学术是一种巨大的正面推动和发展,那么以今天的现状来看,它是相当“成功”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差不多已经非常理所当然地,在用这个“拿来”的理念进行*日常的表达和思考。它如此清晰明确、简单易用,而且放之四海皆准。通过它,我们有效地融入西方的语境。理解它,并为它所理解。然而,这个同时是霸权的理念对我们的征服过程,却是以丢弃我们自身文化本源为代价。被事物怦然打动时,我们中有多少人,能逃脱“美”之理念的牢笼?美,这个理念,因而又是如此地奇特:它的强大魅力,遮掩了今天被翻译成“美”的那些属于中国的,*为丰富的表达:“活”“佳”“上品”“秀润”“清丽”“优雅”“传神”,及“气韵生动”等等,更不要说其中所孕含的,与作为本体论基石的“美”完全不同的那个展开的过程——在默化中进行。
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重返我们自身文化的过程。虽然如朱利安教授曾说,其著作本意是写给西方读者的:“如此偏离中心,取道中国,不是为了在他方寻找答案——如果不是乌托邦的话,他方从来不会提供答案,而是因为可以开始摆脱这个正如一支虎钳一般,将今天的我们再度封闭起来的矛盾:不可能再相信美——废除*后的崇拜,然而也不能将其轻易放过。”借由在希腊和中国间穿梭往返,通过迂回的策略,朱利安教授希望做的,是对西方哲学源头和状态进行重新的爬梳和反思,从另外的角度重新回视欧洲哲学自身。然而,他却并未因此些许或缺几十年致力于对中国思想研究所自然生发的,对于中国思想发展的忧虑、关切,与责任,正如他所指出的,“那些——在中国和日本——没有更多地对‘美’这一西方概念加以转化,就立刻加以应用来阐述自身传统的人,他们无疑是文化版图上,制造历史过气物相似幻象的傀儡。”因而,这本重新审视“美”的著作,对于我们中国读者而言,又多了另外一重特殊的意义:自外部迂回,通过回望朝向欧洲哲学的路程,同时,望向我们自己。
虽然师从朱利安教授研习多年,得其亲炙,然而本书思辨内容密度之高,建构之缜严,文字之蕴藉,都令作为译者的本人时刻感到如履薄冰。其难度不止于作者的深厚学养使得书中随处可见看似信手拈来,却有着复杂背景和关联的,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中国思想的概念和文本,还在于作者语言的运用和把握在行云流水的诗意与缜密凝练的思辨间切换自如,夯实锻造的同时亦留下意犹未尽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和体会。对于前者,我不仅按图所骥,找到它们的源头,还要建立起它们之间的潜在联系,从而确切地抓住作者的意图和思绪。关于中文文本的引用,则在将作者的法文译文重新翻译成中文的同时,将中文原文以括弧标注在侧;对于后者,几乎是所有译者都要面临的问题,是尽量遵循作者的行文方式,**限度地还原作者的表述风格,却难免出现法式长句;还是对其饰以中文的表述习惯,却因此失去体会只有此作者才会有的行文风格的机会?朱利安教授对我的建议是,要以让中文读者看懂为诉求。是故,当遵循其复杂的行文风格与达到容易理解的目的发生冲突时,我还是选择后者,将长句子予以多重拆分,以考虑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尽可能不发生读者因行文晦涩而放弃深入其思想的遗憾。而这样的长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涉及整个段落。将如此结构严整、层层深入的句式打散,有时会不可避免地以牺牲体会作者一步步缜密思辨的乐趣为代价,这时,也能*深切地感受到,两种文化借由语言所呈现出的巨大“间距”。而如何在这间距的两端实现对话,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卓立(Esther Lin)女士在本书翻译过程中,尤其是难度**的翻译初期,所给予本人的莫大鼓励和实际帮助。作为朱利安教授著作**丰富经验的译者,她对朱利安教授思想理解之深对本书的翻译有着巨大的贡献,不但其之前译著中的概念译法被本人在此书翻译中所采用,特别是她所提供的对于朱利安教授关于“美”的阐释的翻译,其中很多概念的中文译法都给本人莫大的启发和借鉴,我谨在此对她致以*衷心的敬意与感谢。

此书伴随我做博士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但在博士论文中多次引用,更在本人所从事的电影评论及实际电影创作中扮演启蒙、启发与启示的角色,能将这份宝贵的思想财富译成中文与中文读者分享,因而也是我莫大的福气。本书在翻译上如仍有错漏和需要改进之处,还望得到方家不吝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