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正文辅以旁注:采用了书口旁注的形式,将奏稿的正文提要,奏稿中的警句格言摘抄作为旁注,以助阅读
*内容精心筛选,这些重要的奏稿既是珍贵的史料,又是曾国藩军事思想的主要体现
*收录曾国藩所有的重要奏稿,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曾国藩的仕途轨迹。
*内文排版古典雅致,简约清晰,增强阅读舒适感
【当当出版每满100减40】

【内容简介】
曾国藩的奏稿分为三卷,其内容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的“遵义大礼疏”起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的“楚岸盐引淮川分界行销折”止,将其一生的奏折进行重新筛选编撰,将所有重要奏稿收录在内。
据现有可见的奏折,其中绝大部分和镇压太平军有关。从奏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曾国藩是如何由一个无足轻重的在籍侍郎,逐步成为清军主将,并进而平定太平天国的。除此之外,奏折叙述*多的便是剿捻和自强运动的各项建议。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完人”,被梁启超称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曾国藩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娄底市双峰县),1838年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辉煌的仕途生涯,曾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是清朝历史上汉族文人为官的峰,谥号“文正”即为清朝文官的谥号。曾国藩一生以创立湘军、开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以及在识人用人方面的卓越成就而为世人所熟知。
【媒体评论】

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启超《曾文正公嘉言钞序》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年致黎锦熙信

“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蒋介石与蒋经国谈话

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能像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张宏杰


【目录】

卷一

遵议大礼疏

应诏陈言疏

条陈日讲事宜疏

议汰兵疏

议复李纲从祀文庙疏

敬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

备陈民间疾苦疏

平银价疏

请宽胜保处分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

附陈办团稍有头绪即乞守制折

巻二

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特参副将清德折

拿匪正法并现在帮办防堵折

保参将塔齐布千总诸殿元折

请将副将清德交刑部治罪

移驻衡州折

暂缓赴部并请筹备战船折

请截留粤向筹备炮船

筹备水陆各勇赴皖会剿俟粤省解炮到楚乃可成行折

沥陈现办情形折

衡永一带剿匪未毕折

厘正衡清=县保甲片

报东征起程日期折

请派大员办捐济响折

留胡林翼黔 勇会剿片

贼退出南省现驻岳州折

请恤储玫躬等折

岳州战败自请治罪折

探明前路成病宗片

报崇通:剿匪胜仗折

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

靖港败演自请治罪折

保水陆统领各员片

恭谢天恩折

卷三

水师克复岳州南省已无成踪折

调浙江龚振麟 来楚造炮片

请催广东续解洋炮片

水师迭获大胜将犯岳 更茂 船歼灭折

请领捐照折

..........


【免费在线读】

奏为再行酌议练军事宜,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接准部咨会奏直隶练军事宜一折,令臣迅即筹定简明章程,奏报定议等因,咨行到臣,臣窃维用兵之道,随地形贼势而变焉者也,初无一定之规,可泥之法。或古人着绩之事,后人效之而无功。或今日致胜之方,异日狃之而反败。惟知陈迹之不可狃,独见之不可恃,随处择善而从,庶可常行无弊。即就扎营一事言之,湘勇初出亦屡为粤匪所破,既而高其垒深其濠,先图自固之道,旋即用此以制敌,厥后淮勇诸军继起,亦皆以高垒深沟为自立之本,善扎营者,即称劲旅。直至移师北来,改剿捻匪,每日计行路之远近,分各营之优劣,曾无筑垒挖濠之暇,而营垒之或坚或否,于胜败全不相涉。即询及陕甘剿回、贵州平苗,亦不以筑垒挖濠为先务。至天津捍御外洋,虽坚壁亦不足恃。即此一端,已知陈迹之不可狃,兵势之变化无常矣。然安营支帐、埋锅造饭一则,不扰阊阎一则,自固壁垒,斯乃古来之常法,并非勇营之新章,终未可弃而不讲也。臣愚以为直隶练军,宜添学扎营之法,每月拔营一次,行二三百里为率,令兵丁修垒浚濠,躬亲畚筑,以习劳勤,不坐差车,以惯行走,至运米搬柴,则勇丁不过偶尔为之,如今年近事,老湘营之勇由绥德州运米至花马池,铭军之勇由济宁州运米至张秋是也,论平日之常例,则采薪等事,每勇百人,照章有长夫三十六名,兵丁百人,旧例亦有夫役三十名,并有报销四十名者,臣意练军既拔营行动,即须添募长夫百兵,给三十名。虽所费较巨,似亦不可省之项。有长夫任樵汲负重之事,则兵丁可不任搬运之劳,既以稍示体恤,又以见筑垒挑濠等事,必须躬亲,宽于此者,正欲其严于彼,至部臣所议兵丁宜讲衣冠礼节,臣意老营操演,尽可整冠束带,以习仪文。拔营行走,仍宜帕首短衣,以归简便。凡此皆一张一弛,择善而从者也。  臣前折所谓重统领之权者,盖因平日之事权不一,则临阵之指麾不灵。臣在南中尝见有藩臬衙门募勇多营,平日之领饷、拔缺、请奖等事,皆由衙门主政,至临阵之际,则另派武员统领率之打仗,致指麾不克如意。即巡抚及大帅所部多营,平日无一定之统领,临时酌拨数营派一将统之赴敌,终不能得士卒之死力。而江楚诸省幸获成功者,大抵皆有得力统领,其权素重,临阵往来指挥、号令进退之人,即系平日发饷挑缺、主持赏罚之人,士卒之耳目有专属,心志无疑贰,是以所向有功,臣所谓事权宜专,本意如此。然亦会逢其适,幸遇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杨岳斌、多隆阿、鲍超、刘铭传、刘松山诸人,或隶臣部,或隶他部,皆假重权而树伟绩。苟非其人,权亦未可概施。部臣所议得良将则日起有功,遇不肖则流弊不可胜言,洵为允当之论。良将者可幸遇而不可强求者也。嗣后直隶练军统领,臣当悉心察看,遇上选则破格优待,尽其所长,遇中材则随处防维,无使越分,庶几两全之道耳,部臣复议及兵将相习,可收一气贯通之效,又言转弱为强,不必借才于异地等语。臣窃意就兵言之,以土著为主,以保状为凭,断无令外省客勇充补之理,而客勇亦无愿补远省额兵之志,就官言之,则武职自一命以上,直至提镇,皆准服官各省,况畿辅万方辐辏,尤志士愿效驰驱之地,是各路将弁有出色者,皆可酌调来直,不得以借才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