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于永正情趣作文的实践探索(代 序)

魏本亚

所谓情趣作文是指以情激趣、以趣激情的作文教学范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好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作文中把情感释放出来。大家知道,小学生的写作过程应该是一个游戏过程,不应该是刻板的编造过程。于永正先生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情趣作文的范式,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教学效果。我们在整理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时就深深地认识到情趣作文的价值与意义。现在将我们的认识汇集起来,呈献给大家,以期引起实践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一、情趣作文的目标指向情趣作文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言语发展水平开发的作文教学范式。大家都知道,小学生是生理、心理、认知水平快速发展的时期。小学初段向中段过渡时期,写话成了小学生的必修课。就是这道坎,把许多学生拦在了自由写作圈子之外。写作就像一个紧箍咒套在孩子们头上,自由不得,痛苦万分。如何把学生从作文的泥淖中解放出来?这就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于永正先生倡导并践行情趣教育,将其植根于作文教学之中,大大地满足了学生成长需求。在应试教育急剧膨胀的教育生态体系中,于永正先生关注儿童的成长,把儿童成长作为教育的头等大事,这是很有远见的。2001 年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不清楚。2014 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领衔研制了《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个报告的许多精神将渗透到未来的课程标准中。于永正先生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多年的教育实践使他深知,教育不关注学生的成长,只关注分数,儿童就会真的输在“起跑线上”。

情趣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是对应试教育的修正,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朱小蔓先生指出:“情趣是生命的情绪现象,是个体的情感反应倾向,也是一种价值性情感,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不同类型的情趣,包括社会性情趣、认知性情趣和审美性情趣。情趣教育的核心追求是如何使具有价值方向的积极情绪情感得以激发、积淀并逐渐稳固为一个人的基本精神状态,这在当前我国学校教育中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与可能。”

情趣作文的目标指向就是“全面发展的儿童”。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全面发展的儿童才有可能参与未来的国际竞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才发展报告指出,未来的人才应该在“专业素养、团队合作、创新素养、信息素养”方面均衡发展。小学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师理应在社会性情趣、认知性情趣和审美情趣等方面下功夫。于永正老师不是一位理论家,但是他的作文教学实践处处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二、情趣作文的基本范式

于老师的作文教学朴实无华,但是结果却总能够给人以惊喜。透过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课例,我们发现有许多共同的东西,那就是于老师作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也可以称之为于老师情趣作文的基本范式。

(一)朴实的作文观

一位名师要有他的基本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他对某一板块内容的看法,这种看法就是他的教学主张,也是他的教学观。教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教给他怎么写,而是要让儿童在写作之中学会做人。“文如其人”,这个人就是大写的人。于老师说,我一上课眼里只有学生。这话很朴实,但是道出了一个大道理。谈到作文教学,于老师经常说要眼睛向下,要蹲下身来和学生交谈。于老师的作文教学从来不是我让你写什么,而是我帮你写什么。我让你写是一种“教”的态度,我帮你写是一种“学”的态度。

(二)简单的作文流程

课堂教学有法,但是又无法。有法是指教学的基本规则,无法则是教学的境界。有人说教学是技术,有人说教学是艺术。所谓技术是指教学基本规则,所谓艺术是指教学的创造性。于老师的作文教学看似随意为之,事实上却存在着操作的基本流程。

一是明任务。一般的老师会出示作文题目,于老师一般不会这样做,他大都采取告诉学生学习任务的方法。两位同学发生了冲突,我们如何劝说他们,这就是任务;一位学生把面包扔在垃圾箱里,我们要劝他,这也是任务;爷爷吸烟,我们要劝他,这也是任务。这种明任务的方式要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干什么。老师们都知道上课要设计目标,上课时还要根据目标分解任务。把任务明确了,老师知道我要干什么,学生也知道我要干什么。它比直接出示题目要好得多。于老师说过,我以前写作文,题目都是从书上、老教师那儿来的,现在我不这样做了,我出题目总是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了。

二是初言说。初步言说是了解学生生活积累状况,从17 个课例看来,学生对于老师设计的任务都有话可说,都有言说的冲动。但是言说之事,要么知之甚少,要么知之甚浅。我们经常抱怨学生没有东西写,这是事实。学生每天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的生活体验。因为没有聚焦观察,许多人和事都知道一点,真的要他去写,他又写不出。于老师模仿打鸟人,让学生劝阻。学生也能说出,鸟是人类的朋友不能打,国家规定不准打鸟等。再言说,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究其原因就是生活知识积累不够。我们说了解学情,这就是真实的学情。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遇到了困难,学生就有学习的愿望。初言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达到“愤、排”的状态。

三是搭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搭建支架,以便学生站上去看得更远、学得更透。在初步言说之时,学生遇到了障碍,想说说不下去了。生活积累不够,知识积累不足,怎么办?老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在“戒烟”作文训练中,老师采取两种方法,,让学生向老师咨询;第二,老师提供吸烟危害的资料,共两千多字。此时的学生拿到资料如饥似渴,真正进入到学习状态。学生阅读过程是补充生活积累的过程,是为劝说吸烟者寻找证据的过程。在“打鸟”作文训练中,于老师也提供了《鸟是人类的朋友》资料,资料详细地介绍了鸟的作用、鸟对环境的作用、人应该如何和鸟相处。这些资料就是于老师为学生搭建的学习支架。

四是再言说。有了教学支架的铺垫,学生对言说的任务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学生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获得了足够的知识、生活积累。我们经常抱怨学生没有东西写,究其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学生的生活积累的真实状况,我们总以为学生知道,实际学生就是不知道。学生不知道时,又无法解惑,“惑”就成了写作的拦路虎。于老师不仅把拦路虎给搬走了,还要求学生再一次言说。以“打鸟”为例,老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了劝解打鸟的全过程,把一个真实的场景还原出来,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在“轧面条”教学中,于老师请学校的大厨孙师傅到教室里来,与学生一起表演了使用轧面条机的全过程。这种现场的精准聚焦,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说的过程。

五是理思路。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关键是思路。思路不清,表达就会出问题。一般的老师很少关心学生的写作思路。于老师却特别关注这一点,每一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不厌其烦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戒烟》教学中,他多次提到,阅读时要注意吸烟危害表现在几个方面?劝说老爷爷戒烟要注意层次,先说对自己的危害,再说对别人的危害,这里尤其要强调对孙女的危害,三说对环境的危害。

六是快写作。我们一般的作文课,学生都要用两节课的时间来写作,于老师的作文课真正用来写作的时间大都在20 分钟左右。这种写作是一种快速写作。因为学生不需要挖空心思,不需要抓耳挠腮。学生只需要把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把它记录下来,作文任务就可以完成了。作文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件快乐的具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每一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于老师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有了写作之米,有了清晰的写作思路,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

七是细点评。于老师的作文课都是当场评点,这种做法的好处是,首先可以缩短评改时间,一般的作文周期是两周,学生写完之后到拿到作文十多天过去了,写的什么内容已经记不清楚了。学生关注一下分数就万事大吉。作文评改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于老师当场评改,把作文周期压缩在课内,就可以实现作文效益化。其次,可以增强评改的有效性。在《对话》教学中,于老师针对性地为学生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的地方有“老师”改为“他”,“沾沾自喜”用得好,“这位同学平时在班里是数一数二的( 倒数)”这句话不好,“6”倒立成了“9”, 生动不生动 ? 这四处有的表达好,有的表达有问题。于老师总是耐心地点评,让学生学有所得。一般的作文课,于老师的点评人数都在三四人,这些作文有代表性,能够给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帮助。

三、情趣作文的价值

叶圣陶先生在多年前就在他的《作文论》中指出:作文的关键就是“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与“怎样把原料写作成文字”两个方面。我们老是抱怨学生没东西可写、有了东西也不会写,我们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情趣作文的起点

情。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顺着这两个倾向的,自然会不容自遏地高兴地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情,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作文与说话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说话的经验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启示。倘若没有什么想要表白,没有什么发生感情,就不感到必要与欢喜,就不用写什么文字。一定要有所写才写。若不是为着必要与欢喜,而勉强去写,这就是一种无聊又无益的事。”叶老的这段论述,告诉我们写作文要关注“情”,没有感情的写作只

是应付,不会有好的效果。于老师的作文教学总是要在“情”字上做文章,在《打鸟》教学中,于老师先用鸟儿鸣叫唤起大家对鸟儿的热爱,进而模仿打鸟人的不端行为,激发学生的劝说热情。这种情不是灌输的,而是学生真善美精神的自然流露。这也是于老师作文教学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二)情趣作文的过程

趣。这个“趣”是趣味,是智趣。学生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中似乎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共同参与了一个有趣的活动。于老师到兴化执教《找朋友》,就让学生画出并描述两位学生的特点,然后由于老师找出他们。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游戏,学生认真地画,学生认真地说。老师学生都融入游戏之中,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细致地观察、细致地描摹,为老师寻找学生提供了方便。当于老师找到两位学生时,大家开心不已。于老师把他们请到前面来,让他们读课文、唱歌,一切都是快乐的。接下来于老师让大家写“王同学印象”“李同学印象”,可是有的学生不想写他们,于老师允许他们写“猪九戒印象”。整个过程都是开心的、快乐的。有了趣味,思路才能打开,生活的经验才能为作文所用。

(三)情趣作文的终点

情。作文教学不仅仅是要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而是要教会他们学做人。当下的作文教学的重点都是“考分”,因此人成了分数的奴隶。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既然要写自己的东西,就会连带地要求所写的必须是美好的: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源之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感情,就需要我们创设必要的环境。劝阻打鸟,让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劝戒烟,让孩子们关爱健康;劝诫同学和睦,让孩子们学会与别人相处;劝学生别扔面包,让学生珍惜粮食。这些真善美的教育不是教条、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它带给学生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编辑】
“说和写是为了生活和社会的需要”,凡是听过于永正老师作文教学课的人无不为这样的情景所打动:课堂上.在师生轻松平和的交流中.学生的习作情感在不断升温,习作的视野在逐渐开阔。那富有情趣和灵性的言语表达,那轻松习作、享受作文的情感流露。是什么原因使原本沉闷的作文教学在于老师的演绎下而熠熠生辉?是什么原因使日常作文课上挤话编话.畏写烦写的学生畅所欲言。本书真实再现了于永正老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17堂课,并附有庖丁解牛般的剖析和点评,给读者以真实的范例和启迪,必将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内容简介】
本书采撷了于永正经典课例中的19个口语交际的课堂实录,并分别以教师和专家的视角进行分析,真正体现了于永正老师的不教之教、无形之教的精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际的重点,能否很好地驾驭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集中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本书详细展示了于永正老师在上述两个学习领域具体是如何开展教学的,语文教师能从中体会作者精湛的教学艺术,借鉴于老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诸多技巧方法等,并得到诸多启发。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17堂课,并附有庖丁解牛般的剖析和点评,给读者以真实的范例和启迪,必将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作者简介】

江苏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硕士导师组组长,江苏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培计划”小学语文、中学语文首席专家、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首席专家、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研修项目首席专家、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指导专家。在《课程教材教法》《教师教育研究》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省部级项目5项,获得省部级奖4次。


【目录】

于永正情趣作文的实践探索(代序) 魏本亚......................................1

1《三年级人物语言描写练习》课堂实录与评析...............................1

2《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课堂实录与评析.......................................15

3《大红花》课堂实录与评析...............................................................31

4《珊瑚》课堂实录与评析...................................................................51

5《一块面包》课堂实录与评析...........................................................72

6《买手帕》课堂实录与评析...............................................................85

7《调解》课堂实录与评析...................................................................101

8《写“对话”》课堂实录与评析.......................................................110

9《四毛的故事》课堂实录与评析.......................................................126

10《轧面条》课堂实录与评析...............................................................138

11《爱鸟》课堂实录与评析...................................................................154

12《劝戒烟》课堂实录与评析...............................................................171

13《于老师印象记》课堂实录与评析..................................................187

14《“测试”》课堂实录与评析...........................................................202

15《说说、画画、写写》课堂实录与评析...........................................216

16《歇后语作文》课堂实录与评析.......................................................239

17《认识苹果》课堂实录与评析...........................................................257

后 记..........................................................................................................278
【1元秒杀专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