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有体验,自然有成长!会玩耍,才*有希望!

专注体验式教育30年,真正桃李满天下!

魔法师阿涌叔叔教你如何让孩子玩出成长,玩成才!

继畅销80万册、曾掀起体验式教育狂潮的《让孩子从快乐到成功》后, 阿涌叔叔再出新作, 揭秘众多才子的成长奇迹!


【内容简介】

本书是阿涌叔叔(朱涌)30年体验式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总结。阿涌叔叔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一个关键词——体验。30年来,他致力于体验式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以“给孩子一个舞台,给孩子一点经历,给孩子一点麻烦,给孩子树立信心,给孩子一些责任,给孩子一个集体”为主导思想,开展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挖掘儿童、少年的各项潜能,使他们获得受益终生的成长。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从阿涌叔叔这里顺利走上成才之路,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阿涌叔叔的体验式教育仍在继续。本书详细记述了阿涌叔叔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

众多独具创意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借此玩出自信、阳光,玩出引人惊叹的写作能力、学习力、创造力、表达力,以及令人折服的爱心、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等,其中折射的阿涌叔叔对体验式教育事业的专注、巧思以及对孩子们不绝的爱,令人折服。通过本书的阅读,相信您也会感受到阿涌叔叔体验式教育的独特魅力。本书推荐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老师以及教育工作者阅读。
【作者简介】

阿涌叔叔,本名朱涌,体验式教育专家。著有体验式教育专著《成长》《让孩子从快乐到成功》《孩子们在烦恼什么》《做好自己》等。

1984年,阿涌叔叔创办了中国份由少年儿童独立运营的报纸——《苗苗通讯》(后更名为“江海少年通讯”)。30余年来,他让8—12岁的孩子们独立运营报纸,体验独立创办训练营的快乐,让他们自己当考官选拔、招募小记者,招聘大学生辅导员,给老师、官员办讲座,出书,编辑制作视频新闻、担任小主播等等。孩子们在快乐中感受着成才滋味,也实现着阿涌叔叔的教育理想。

阿涌叔叔30余年奉行的体验式教育以及由此取得的成果,使众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难以突破的障碍和难题迎刃而解,他的众多经典教育方法和案例在家长和老师当中广为流传,成为争相仿效和借鉴的对象。


【目录】

& 上篇 美的教育是无痕

& 做有办法的父母

& 尊重孩子的选择

& 会玩的孩子更有希望

& 成长,总在不经意间(给机会,促成长)

& 关注细节,更要有让教育无痕的智慧

& 会不会爱孩子

& 特别的成人礼

& 让孩子造就好爸妈

& 老爸老妈,我想做你们掌心的手机

& 向孩子道歉

& 停止拔苗助长吧!

& 矛盾,该如何化解

& 别对双胞胎“一视同仁”

& 让流行元素成为教育的载体

& 教育,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

& 小小男子汉的烦恼

& 学得好,从习惯开始

&

& 培养有未来的孩子

& 爸爸妈妈不快乐

& 残酷的“选择”

& 孩子,我要你坚持

& 放手,也要关注

& 巧给压力,催生“奇迹”

& 表演对少儿的意义

& 慈善,是爱的功课

& 变身“发言人”

& 在真实的体验中学会表达

& 规则意识应抛弃?

& 小规则,大意义

& 礼物不能抵消过错

& 良性竞争益处多多

& 把“蛋壳”变结实

& 谁在抄近道?

&

& 中篇 孩子们的份事业

&

& 阿涌叔叔不会帮助你

& 合理分工,责任明确(“竞争上岗”,还是任命制?)

& 阿涌叔叔的“三字真言”

& 请放手吧,我们需要独立

& 团队意识重要

& 问责小“领导”

& 敢于让孩子担责任(不负责任的“苦果”)

& 平静中的自省

& 面对机会……(竞选部长)

& 这,也是机会

& 这种“机会”,我不给

& 学习工作两不误

&

& 小记者们的日常

& 记者的责任

& 次遭遇困难

& 大自然也是老师

& 慧眼透视世间百态

& 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 次单独采访

& 采访巴音朝鲁

& 采访瑞典王后西尔维亚

& 采访在身边

& 小记去暗访

& 暗访擦鞋童

& 次去西宁

& 第二次去西宁

& 在外国,独立的6天

& 报纸征订那些事儿

& 我是快乐的小报童

&

& 训练营也是孩子们承办

& 次当教官

& 策划的苦谁知道

& 遭遇“绑匪”(记)

& 把阿涌叔叔弄丢了

& 五分钟,难不难?

& 放弃,也是一种收获

& 训练营里快乐多

& 快乐竞拍

& 责任越大,能力越大(训练营)

& 曲折,也是一条道路

&

& 下篇 玩出来的成长奇迹

& 打造坚实的品格之基

& 阿涌叔叔,请把外套穿上

& 享享孩子的福

& 感恩,来点仪式感

& 感恩的回报

& 爸爸妈妈的快乐(感恩亲情串串烧)

& 爸妈,别担心

& 有趣有益的协同游戏

& 要认真听哦!

& 大家一起来

& 给我们赔钱,那其他乘客呢?

& 我们是一个团队

& 做大事的感受(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做)

& 让爱心有力量,有传承

& 停车场也可以有温度

& 让我做你的眼睛

& 朋友的温暖效应

& 坚持,是日复一日的毅力

&

&

& 能力远比知识重要

&

& 阿涌叔叔的“圈套”

& 好书玩起来

& 让孩子教孩子

& 我是小教官

& 给孩子找个榜样

& 做个小演员,难

& 其乐无穷的英语超市

& 扣人心弦的一分钟演讲

& 轻轻松松妙笔作文

& “假如我是市长”

& 成功!前进的基石

& 我们,和自己比赛

& 给自己一张计划表

&

& 把创造力“逼”出来

& 阿涌叔叔的创意秘籍

& 有创意?实现它吧!

& 把新年盛典办成教育盛宴

& 儿子去哪儿了

& 回形针的50个用途

& 另类的插花艺术

& 巧用“非主流”

& 卖书小童

& 打车记

& 卖花喽

& 创业的畅想

& 积累创意,才有创业

& 我们赚钱啦!

& 孩子也可以玩创业

& 把爱好变成事业

& 电脑网络不是瘟神

& 让普通劳动者给我们颁奖


【免费在线读】

上篇 美的教育是无痕

做有办法的父母

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生处处是选择,莎士比亚的剧作中哈姆雷特的一句“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毁灭),就成了难以抉择的世纪之问。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暂且不需要考虑如此严肃的问题,但我仍然坚持,从幼时起,就需要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1.尊重孩子的选择

孩子已经有了思考的能力,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但现在普遍的情况却是父母在为孩子做选择。就拿大家都关注的课外学习来说,现在在路上随便问一个孩子除了学校课程以外有没有别的课程,十有八九是有的,有些孩子课程已经满到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小学阶段就这么忙碌,甚至堪比成年人的工作量,实在令人心疼不已。在这个本该爱玩爱笑,释放天性的年纪,这真的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吗?

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也令人唏嘘。父母为孩子做的这些看似为了他们好的选择,真的对孩子好吗?

江海少年通讯社的报考十分不容易,必须连过三关,才能成为小记者,且一年只有一次机会。有一个孩子在四年级的时候报考通讯社,当时她已经被录取了,但等到通讯社正式开始那一周,却不见她的踪影。后来她辗转报了我们的表达训练,却似乎总带着一种疏离感,活动也都不参加,每次都像完成任务那样匆忙。她的妈妈一开始也并不支持,直到参加了“阿涌叔叔亲子变身大行动”之后,母女俩才对我的体验式教育有了改观,孩子越来越愿意参加活动,成为活跃在表达训练的积极分子。

于是下一年的通讯社小记者招考,自然而然想起她,孩子也向我表示她十分想参加,但临到报考前又出了岔子——由于和妈妈闹别扭,孩子不愿意来报名了!经过了解,我才知道,孩子周日是有补习班的,妈妈希望她补文化课。而更让我震惊的是,去年就是孩子的母亲瞒着孩子,谎称孩子没被通讯社录取,以此断了她想成为江海少年通讯社小记者的念头。

为这事,孩子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她对妈妈是有怨气的,甚至在一次文章中提到“这件事就像我心里的一块疤,每次揭开,都疼得我想哭” 。因为这一次招考,旧事重提,孩子和妈妈再一次陷入了矛盾。

究其原因,都是父母擅自为孩子做选择而不尊重孩子意愿导致的。强扭的瓜不甜,无论什么课程,只有孩子有兴趣学,才能学得进去,才能学好。不要总觉得孩子年纪小,他们也可以有自己的选择,更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爸爸妈妈在为孩子做选择的时候,说得多的恐怕就是:“别人都在学,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别人在尝试的,未必就是值得借鉴的;大家都热衷的,也未必是好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2.培养孩子选择的能力

孩子需要学会选择,但他们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选择能力呢?

我曾设计过一个经典的体验式教育活动“选择”,即通过创设特定的环境,让孩子们做出选择。孩子们次如此郑重地面对选择,意识到选择的重要性。不少孩子在活动过后,表示收获满满。有的懂得了珍惜眼前,有的明白了什么是对自己重要的,有的知道了如何取舍……然而生活中有太多安逸和庇护,很多孩子在温室里欣然享受着父母赠予他们的一切,不需要费神去思考,不会选择,也不懂珍惜。

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象牙塔,闯出自己的一片天,与其等到那时候让他们茫然无措地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如现在就教会他们选择,让他们可以独立自信地走在成长的道路上,无所畏惧。

3.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

孩子毕竟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很容易迷失方向;面对诱惑,也容易受到影响,很多时候也没办法区分好坏和利弊,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以成年人的视角给出指点。

比如在兴趣班的问题上,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多一门技艺傍身,又或许仅仅是随大溜,很多父母花了大价钱送孩子去学书法、学绘画、学舞蹈、学钢琴……且不论学费昂贵,父母定期的接送也着实辛苦。如果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那么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但如果只是为了考级,如果只是为了证书,如果只是为了拿奖,那这样的兴趣爱好就缺少了意义。一旦级数考满,一旦上了初高中,学业变得繁重,再没多余的时间去继续这些兴趣爱好,那么是不是一切都要归零了呢?

《轩言轩语的世界》的作者、小诗人李轩之所以能在小小年纪就出版属于自己的诗集,除了她自身对诗歌的热爱以及努力,还离不开她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在别人眼里不务正业,甚至没有前途的兴趣爱好,李轩的父母却十分支持,他们不仅从实际行动上帮助女儿了解更多诗歌知识,还一直是孩子的精神支柱,鼓励她坚持自己的梦想。有这样的父母,何其幸运!

阿涌叔叔说:选择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尤为重要,不管何时,我们都没办法逃避选择。与其等到孩子未来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不如从现在起就培养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他们能够直面选择,做出不会让自己后悔的选择。

会玩的孩子更有希望

龙应台女士说:“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点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无独有偶,席慕蓉女士也说:“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手接触过美。”

我的教育主张注重的就是体验,让孩子尽可能多去接触真实的生活,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创造。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授课,我提倡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在阿涌叔叔表达训练里,我总会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懂道理、善表达,写出好文章。

恰逢《魔兽》大电影上映,我便设计了一个关于游戏的体验活动,让孩子玩转虚拟的网络游戏。

“你们平时都会玩哪些网络游戏呢?”

问题一出,孩子积极响应,“英雄联盟”、“穿越火线”、“开心消消乐”、“部落冲突”……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在一番讨论之后,各个小组以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各类他们熟知的游戏。有的组把自己抱成球,充当金矿的“黄金矿工”;有的在脑门上贴上符咒,扮演走路一摇一摆的“僵尸”,搭档嘴里会喷射小蘑菇的“植物”,高质量地还原了“植物大战僵尸”;有的双手撑开,怒目圆睁,活似环场乱飞的“愤怒的小鸟”,极其逼真的配音,赢得阵阵掌声;还有的通过夺宝、探险等一系列表演精彩呈现“我的世界”……孩子们对游戏的把握以及演绎都十分到位,在理解游戏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使之生动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

超级小子队以“球球大作战”为原型,自编自导自演,不仅还原了游戏中的经典片段,还将其改编成了一个逆袭的正能量故事,后几位主创一起高喊:“无论多么渺小的个体,只要有必胜的决心,一定能成功!”看,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游戏,到了孩子手里,都能变得妙趣横生。孩子们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潜力无穷,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可以展现自己。

而训练二队则以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来展现游戏对于他的影响,后他发现玩游戏占据了他大量时间,让他不仅荒废了学业,身心也十分疲惫,后他将手机一扔,以“游戏,再见!”结尾。精妙的构思令人折服,也引人思考,究竟虚拟的游戏带给了我们什么?

游戏作为一个娱乐工具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占据我们大把时间,甚至以牺牲其他重要的事情为代价。这样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发掘了网络游戏的弊端以及积极的一面,从而让孩子明白适度玩游戏的重要性。“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这个道理孩子都懂,但实行起来往往就抛诸脑后。他们需要一个契机来加深这些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而像这样的体验活动就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们通过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赋予一个个简单机械的游戏以意义,不仅获得成就感,也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更好的成长!

好的教育是不会规避任何可能带有负面影响的问题,而是能够抓住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引导孩子发现其中的好处,或是通过改变认知来将这些负面影响转化成正能量。

我曾经组织过这么一次辩论赛,辩题是:会玩/不会玩的孩子更有希望。由于正反方是提前随机安排的,拿到辩题的时候,出人意料地不少反方的孩子想要“倒戈”,理由是他们觉得玩才是孩子的天性,不顺应天性发展,哪来的快乐和希望呢?

果不其然,等到真正开始辩论的时候,出现了不少有意思的论点。

“成天只知道玩会荒废学业,不思进取。”

“对方辩友你没有注意到‘会玩’两个字?‘会玩’说明这不是漫无目的的玩,而是有技巧有选择的玩,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成长的玩,至于那些暴力游戏或是容易让人上瘾的网络游戏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

“不会玩的孩子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精力去学习,只有掌握了知识,将来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体验式教育专家阿涌叔叔有一句名言——会玩的孩子才更有希望。这是他几十年教育经验的总结,你也在接受他的体验式教育,不就说明你赞同我方观点吗?”

哟,小家伙把我都搬出来了,这话一出,连我都忍不住笑了。纵观全场,反方的孩子明显占了下风,越到后来越是力不从心,不管怎么辩,他们的论点都只能围绕“学习”,而正方的观点则具有发散性,特别灵活。

比赛结束后,几个反方的主力队员向我哭诉:“阿涌叔叔,我自己都不赞成反方,哪里还有底气去反驳对方的观点啊!”“我平时也喜欢玩,而且可以保证学习和玩两不误,非要让我说不会玩的孩子有希望,这不是打脸吗?“

会玩的孩子往往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能从玩中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创造更多的可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阿涌叔叔说:其实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一味地压制他们的天性,只会适得其反。我主张玩,并不是毫无节制,而是让孩子在他们喜欢的形式中发现生活的美,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给机会,促成长

成长就像一艘在海面上航行的船,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但正是这样的波澜起伏,才造就了一个个独特的个体,让成长变得更精彩。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塑的,拥有无限的可能,所以我愿意给他们机会,只要他们想要。

在去扬州和镇江进行寻访擎旗人的活动时,除了编辑部几个资深小记者,我还选用了一个三年级的孩子,他并不是总部的小记者,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性格有些愣愣的,给人不太机灵的感觉。几个辅导员都劝我不要这么冒险,这次的采访很重要,万一因为这个孩子搞砸了可就得不偿失了。连孩子的妈妈都有些担心,她不相信自己三年级的儿子能够圆满完成这次寻访任务。我没有理会他妈妈的犹疑和担忧,只是问了这个孩子一句:

“这次机会是你想要的吗?”

“是。”

“那好,我就带你去。”

接下来几天,这个三年级的孩子接受了和其他几个小记者同样强度的集训,拟采访提纲,想问题,接受辅导员的质询,练习写新闻稿……一件不落。一开始,男孩还跟我讨价还价,说自己年纪小能不能少写一点,但在我一句“不能对机会负责你可以放弃”的回应之后,他赶紧完成了任务,一直到正式采访前再没动过偷懒的小心思。

接下来的采访非常成功,每一个小记者都圆满完成了任务,并在采访之后提交了新闻稿,当然也包括他。

后来,这个男孩在四年级的时候,走进南通大学,为那儿的大学生作报告。

“各位大学生哥哥姐姐,你们好,我是朱古力,朱自清的朱,古今中外的古,力大如牛的力,很好记,朱古力,甜蜜蜜。”

他独特的朱氏幽默,一开口就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现场掌声不断。如今他已经通过三关,考入江海少年通讯社,成为一名合格的小记者,谁能想到他曾经是一个连话都说不清楚,动不动就撒娇耍赖的孩子呢?也许这一切的改变就源自于他人生次寻访。

孩子能够做出的改变和突破永远可以超越我们的想象,不要因为他们现阶段似乎不太好的表现就否定他们一切的可能。我时常得意,因为我的坚持和大胆,因为我愿意给孩子机会,哪怕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优秀学生”,这才让这么多孩子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且发现了那么优秀的自己。

在我看来,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能够给他们成长的舞台,我一定会尽力争取。有时候我的大胆程度,常常令我的同事和朋友大呼:“你疯了。”

有一次我们要为一家公司做企业高管培训,我和团队成员经过几周的反复推敲和磨合,基本确定了方案,但在做后的整理时,我突然闪过一个念头——让孩子主理公司的项目质询会!

我的团队都十分不解,他们知道孩子有能耐,但这么高端专业的东西,十几岁的孩子真的能理解吗?

在我的坚持下,质询会开始了。几个孩子坐在我们对面,开始了一轮又一轮严肃的质询。

“你们团队每个人的分工是怎么样的?”

“你们这一次服务的对象是成年人,和之前做过的针对少年儿童的训练有什么不同?在管理方面你们会作何调整呢?”

“你们有没有准备紧急预案,比如下雨,或是交通拥堵?”

……

问题像连珠炮一样涌过来,不得不说孩子的思维很缜密,问的问题也都十分到位,但这远没有发挥他们真正的实力,我也没有看到想要的效果。于是我向他们下了后通牒:

“目前为止,你们提的问题并没有达到让我们发现计划有任何可以完善的地方的效果,也就是说你们的质询是不成功的,给你们5分钟,希望你们讨论之后的问题能够更有质量一些,否则今天的质询会宣告失败!”

几个孩子飞一般地跑到了隔壁,开始更加紧张严肃地讨论,再进来的时候,脸上都很凝重。眼神交流了好一阵子,才有孩子发问:

“你们是否有考虑到和受训团队进行签约,如果中途有人退出,或是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怎么办?还有活动的保密性是否考虑到了呢?”

“受训人员这么多,怎样才能保证每个人都得到教育和成长呢?”

到这里,场上的几个大人已经完全被孩子震住了,我们惊叹于孩子的记忆力、应变能力以及强大的逻辑和分析能力。一开始以为可有可无的质询会,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身上的无限潜力,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又一次成长和蜕变。

体验式教育的精髓就在于它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人群,而且任何一个机会都可能变成实施体验式教育的契机。像这样的质询,就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体验式教育不会教你语数外,也不会告诉你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它教会了学习的能力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阿涌叔叔说:只要有心,任何契机都可以成为孩子成长的舞台。生活中处处都是机会,只要心中有孩子,时刻心系他们的成长,就会发现或者创造平台,让他们更好地展翅翱翔。

细节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伊·安·凯洛夫对于“教养”有过这样一句话:“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诚然,教育的本质,先教做人,再教做事,而后才是知识技能。

我对于孩子的培养就十分注重细节,小到他们的站姿、坐姿,大到他的规则意识、处世态度,比起一个孩子的成绩来说,我更在乎他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现任江海少年通讯社总编朱天玺有一段时间把手摔骨折了,在打着石膏的情况下,他还坚持每周来通讯社。他说:“我是通讯社的总编,我有责任带领整个团队,我一旦缺席,就会对大家产生影响。”

那段时间,他连学校去得都不多,学习都放在家里,但仍坚持来通讯社,对于他来说,他肩上扛着一份通讯社的责任,他不能,也没法放任不管。他是一个孩子,但身上早已具备同龄人不具备的担当。不仅这些中高层领导如此,每个小记者都是如此,通讯社是他们的根,因而他们在行动中会约束自己,注意细节。他们知道,自己是江海少年通讯社小记者,代表的是整个通讯社的形象。

在通讯社活动结束后,朱天玺看到楼道口有一袋垃圾,他没有在意自己的不方便,而是弯下腰用另一只手将垃圾带下楼。

细节反应一个人的修养,这与一个人的家教有关,也与他后天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有关,当然,更离不开他自身的自律和不断提升。

有一次和几个小记者一桌吃饭,在我还没坐下的时候,邵诗婷已经帮我把碗筷摆好,席间贴心地让我先夹菜。在剥完虾之后她需要出门,我注意到她先用湿纸巾擦手,开门时用的是无名指和小指勾开,而没有用沾了汤汁的那几根手指,即便她已经擦过了。

这些小细节无不反应一个人的教养,也体现出他们心中有他人,能够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品德。能够在细节上用心的孩子,到哪儿都能受到尊重。

我们需要关注细节,更要有让教育无痕的智慧。“润物无声,教育无痕”是教育的境界。一位教育家说过:“不露痕迹的教育是有效的教育。”何为“不露痕迹”的教育?如何来实现无痕迹的教育?

我践行的体验式教育,可以给我们做出好的诠释。我对教育细节的处理,追求的是“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的无痕境界。我30年的教育实践的经验凝练成了独具特色的体验式教育理念,其核心在于“体验”,这个体验可以用“六个一”诠释——“给孩子一个舞台,给孩子一些经历,给孩子一点麻烦,给孩子树立一些信心,给孩子一些责任,给孩子一个集体”。这个教育理念奇妙的实现途径就在于:无痕。我无论是让孩子们创办自己的媒体、出版自己的书刊,还是让孩子们独立举办大型活动、组织训练营、当教官和参加阿涌叔叔表达训练,都是通过一系列独特的体验式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感悟和成长。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品德的提升,往往不在于老师家长苦口婆心的说教,而是在于孩子自身的感悟和体验。“润物细无声”、“身教胜言教”的体验式教育,在孩子一生的成长中都是刻骨铭心的。

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甚至对孩子一生都能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次手势、一个表情、一声语调,向孩子传达着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而孩子们在这绵绵“春雨”里收获的成长体验,也是成效的。

行之有效的教育,在于无形,在于真善美。接受我体验式教育的孩子,年仅10来岁的却人小心不小,用爱心和坚持筑造了一个成长的大舞台,至今坚持了10年的“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在行动”,正是这些孩子们自主管理的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团所组织开展的爱心活动。江海少年爱心小使者们和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的盲童小伙伴们交朋友,一起读书,做游戏,在成长的道路上结伴同行。爱心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奉献爱心的体验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得到快乐,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带着爱心去做每一件事,并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将爱的正能量一直传递下去,播撒爱的阳光,使爱永驻心底。

我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一门爱的艺术,教育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雕刻心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斥、惩罚,常常会立竿见影。孩子不听话或者犯错时,往往一“骂”即“静”,一“训””就“乖”。频用此法,表面上可以制止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但是也带来了负面结果,如: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甚至使孩子产生反叛心理走。而这也是众多家长和老师不愿意看到的,可是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这里,就要用到爱的教育,爱,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爱直接表现在:对孩子要有深入细致的了解,真心诚意的关心,充分的尊重和信任,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严格地要求,科学地管理。成功时一个赞许的目光,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困惑时一次悉心的开导,困难时一个小小的帮助,都会叩开孩子情感的心扉,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实现以情动情,这才能从根部彻底解决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

一提教育,不少家长的做法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说教,有些做父母的,还怕不直截了当,索性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我这么说,都是为了你好!”教育目的如此显露,但是,效果呢?收效甚微或毫不见效。当孩子知道你的教育意图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听了父母这么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或百般抗辩,或一言不发,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入心不入脑。这几种情形都是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什么原因?道理很简单,一旦家长摆出教育人的架势,就告别了平等的亲子关系,往往居高临下,态度强硬,甚至因此造成“冤假错案”,还谈什么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使亲子关系渐渐变得疏远乃至恶化。

教育无痕,宛如纷纷扬扬的雪,丝丝缕缕的雨,融进了地里,滋润了禾苗,却不见其痕,不闻其声,受益的却是禾苗!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点到为止、润物无声的教育。教育孩子亦应如此,在融洽的氛围中,父母和孩子坐下来面对面地沟通,此时孩子心中“不设防”,家长也不是“进攻”态势,终有可能达成共识,双方对某个问题有了比较接近而又正确的看法,皆大欢喜。

教育需要无痕,让孩子自己从亲身的体验中收获成长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原则、一种境界!

阿涌叔叔说:从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可以洞察到人性。一个肯在细节上下功夫的人,做事一定更加细致,容易受到认可。以小见大,不仅指的是从一个人小时候可以窥见他长大后的发展,更是说从细节处能看出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事,能做多大的事。我们需要关注细节,更要有让教育无痕的智慧,让孩子自己从亲身的体验中收获成长的力量,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技巧,更是一种原则、一种境界!

会不会爱孩子

要是问大家:“你爱自己的孩子吗?”所有人都会答:“废话!谁不爱自己的孩子?”

再问:“你懂得怎么爱自己的孩子吗?”你会怎么回答呢?

我接触了不少孩子,也接触了不少家长,说实话,有些家长真不懂怎么爱孩子,他们在物质上对孩子特别好,但并不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每次训练营,我们常能看到很壮观的景象:孩子们空着手来了,多手里拿一罐饮料或一包零食,像小少爷一样大摇大摆;家长们拎着大包小包跟在“少爷”屁股后面嘘寒问暖,等候吩咐。到训练营,家长首先不是关心活动内容是什么,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好处,而是先关心伙食怎么样。住宿条件怎么样,若是听说百来个孩子一起吃饭,或房间没有空调,就撇着嘴道:“这样烧出来岂不是猪食,我们孩子怎么吃得好,他在家……”或“没有空调怎么住啊?我们家都是……”要是听到小教官们提出不许带零食,不许喝饮料,不许带手机等要求,更是眼睛瞪得老大,嫌我们的规定太苛刻,不懂得为孩子着想,甚或有拉着孩子拂袖而走的。

到训练营结束时宣布小记者名单,又有家长不高兴了,嫌自己的孩子考不上给自己丢了脸,要么唠唠叨叨责怪孩子的不是,要么责怪我们这里的选拔方式不公平,总之一定要找个发泄火气的地方,却从来不管孩子内心的需要:要知道,此刻孩子需要的,就是有人听他倾诉,鼓励他继续坚持,告诉他他其实也很棒,只要努力就有机会。

我们曾到学校做过一些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关于父母爱孩子的。很多孩子认为父母是爱自己的,但谈到怎么爱,大多只有干巴巴的几点:父母在下雨天为自己送伞,生病时父母悉心照料,考试前父母帮助复习功课,等等。我追问:“有细节吗?”结果是没有。

“没有”,有两个原因:

1.孩子缺少感恩之心,没有发现生活中爱的细节了;

2.家长的爱,太表面了,没有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让他感动。

点,我在下面要讲到,不复赘述。

第二点,请允许我大言不惭来讲自己“爱的故事”吧。

有一次,接待从北京来的教育界的朋友,这位朋友要几位辅导员给他讲讲我这里的故事,他尤其说,要讲“令人感动的故事”。

我有点心虚:作为一位男性教育工作者,自然不如女性那样细致温柔,我又是孩子们口中著名的“懒”“刁”“坏”的代言人,不知道有什么故事能感人呢?

几个辅导员沉思了一会儿,开始讲了。

“一次我们上文笔训练课,一个小男孩可能是感冒了,一边听讲一边吸溜鼻涕,但估计他是没有带手帕或纸巾,等鼻涕流出来了,他就偷偷用手背擦掉。可想而知,这样的状态下,听课也好,玩文笔训练也好,效率都很低下。我们其他人都没有注意到,只有在上面带领孩子们做游戏的阿涌叔叔注意到了。在游戏的间隙,阿涌叔叔到办公室拿了一包纸巾,悄悄地塞给了那个男孩子,帮他解决了尴尬。”

“一次训练营,小教官报告说一个营员在楼梯上摔跤了,小营员一直嚷嚷着肚子疼,把阿涌叔叔担心坏了。我们反复检查了小营员好几遍,除了腿上略有点淤青之外,肚子上看不出任何问题。其他孩子也说,这个小营员素来爱哭,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但阿涌叔叔二话不说,立刻开车送这个小营员去医院检查,而且要求医生务必做全面的检查。后花费了近千元的检查费,医生确认孩子一点问题也没有,阿涌叔叔才回来了。我们觉得这钱花得心疼,阿涌叔叔却说:‘万一呢!’”

“我们有一次带一群小记者到外地举办训练营。阿涌叔叔一向要求很高,作为小教官的这群孩子工作非常辛苦,连吃晚饭的时候都忙着照应小营员们。训练营一向要求不允许带零食,晚上,我们的小教官们查完房,大约是饿着肚子睡觉的。阿涌叔叔不声不响,偷偷带着辅导员到街上买了好多香喷喷的烧烤肉串回来,敲开小教官的门,送来肉串。几个小教官从睡梦中醒来,惊喜地啃着肉串。阿涌叔叔还叫他们千万别做声。那一刻,我觉得阿涌叔叔好可爱啊,像个小孩子。”

“有一次,也是到外地参加训练营,路上时间特别长,不巧有没有服务区,一到地点,我们的一个小记者急着下车找厕所,不巧别人指给她的厕所又是反锁的,折腾了好久。集中后,这个小记者又要请假,说刚才摔到水里去了,要回房间去换衣服。阿涌叔叔看看那个女孩,裤腿上、衣服上都没有湿的痕迹,但他还是点头答应了。我很奇怪,一向要求严格的阿涌叔叔怎么会这么好说话?阿涌叔叔悄悄告诉我,孩子说这样的谎,是有原因的,也许刚才找厕所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尴尬事,不要戳破让孩子难堪。晚上,我去那个孩子的房间里,她果然在吹裤子,湿的地方是裤裆。我们心知肚明,都没有戳破,却很敬佩阿涌叔叔。”

我的朋友硬给我斟了酒,说没想到我是那么心细如发的人。我却汗颜,谁不知道我平常生活是个马大哈!不过,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微末的细节却让辅导员们,可能也让孩子们记忆深刻呢?也许是因为,我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虽然不是像很多家长一样,对孩子的吃喝嘘寒问暖,唯恐稍有懈怠,但在孩子脆弱的时候,我会让他有安全感;在孩子需要小小帮助的时候,我会雪中送炭;在孩子有难堪问题的时候,我会视而不见,让他没有压力;我还会时而来点小惊喜,让孩子感受集体中互相关爱的快乐。

爱孩子,多关注细节,多关注心理需求,是真正会爱。

▲ ▲阿涌叔叔说:禾苗吸收了养分后可以更加茁壮地成长,但给它施肥过多的话,结果只有一个烧死;贫困年代里,人们渴望吃上一顿肉,便是无上的享受,现在生活好了,但要每餐都是大鱼大肉的话,不但不利于身体健康,还很容易腻味。不是让家长吝惜于对孩子的爱,只是想让孩子懂得感恩,就要学会适当地爱、正确地爱,让孩子发现你的爱,珍视你的爱。当你的爱不仅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还变成他健康成长的负担时,那不仅仅是家长的悲哀,更是教育的悲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