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欧大年:这部著作简直可以被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弗里德曼: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赵文词:本书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目前仍未有可与之匹敌的、对中国宗教给予如此全面概述的作品问世。

雷德菲尔德:(杨庆堃是)对中国宗教进行功能分析之*人。


【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是研究中国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

全书对中国宗教进行了非常全面的分析与阐述,详细考察了中国社会中各种类型的信仰,以及国家政治、经济和儒家学说的关系,描述了中国社会与宗教的整合状况。本书试图回答:在中国社会生活和组织中,宗教承担了怎样的功能,从而成为社会生活和组织发展与存在的基础,而这些功能是以怎样的结构形式来实现的?


【作者简介】

杨庆堃(C. K. Yang)(1911-1999),华裔美国社会学家。

位从宽广社会学角度来证明中国宗教存在形式、合理性及历史传统的宗教社会学家。原籍广东南海。1932年获燕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39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先后任纽约商报编辑、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回国后,1948年起任岭南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并在广州近郊鹭江村从事农村社区的调查工作。1951年再度赴美,任麻省理工学院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1953年任匹兹堡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教授。1970年代在香港中文大学创办社会学系。


【媒体评论】

《中国社会中的宗教》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教授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杨氏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证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宗教和社会各方面相互影响、互为支撑,同时证明了宗教传统构成了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金耀基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

这部著作是中国宗教研究中*的尝试:试图把中国宗教作为一个整体来解释,并将其思考和实践融合进社会。迄今,……因为杨氏的书,社会学传统在此到达了一个*,他使中国宗教成为一个实体。

——弗里德曼(Maurice Freedman),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目录】

荐序(欧大年)

代 序

自 序

章 导 论

第二章 家庭整合中的宗教

第三章 社会和经济团体中的宗教

第四章 民间信仰的公众性

第五章 历史视角下中国宗教的政治作用

第六章 天命的运作

第七章 政治伦理信仰:“以神道设教”

第八章 国家对宗教的控制

第九章 宗教与政治反抗

第十章 儒家学说及其仪式中的宗教面向

第十一章 宗教和传统道德秩序

第十二章 中国社会中的弥漫性和制度性宗教

第十三章 1949年以前宗教在中国社会中角色的变化

附录1 8个地方主要庙宇的功能分类

附录2 
制度性宗教VS.弥漫性宗教?——关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的讨论

译后记

再版后记


【书摘与插画】

祭祀被神化伟人的寺庙

另一种类型的寺庙供奉传说中神化的英雄和历史上杰出的民间领袖与政治领袖。这种寺庙是中国大地上无所不在的宗教建筑之一,其中有些是供奉某个人的,有些是供奉某些对地方有特殊贡献或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群体的。这些被神化的人物,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曾经有功于朝廷;也有的是为地方社区建立功勋,如治理河流,或是修水渠、建堤坝,或是把一个地区管理得秩序井然,或是保卫一个地区,抵抗盗贼、叛乱或侵略者,或是在帮助民众免除苛捐杂税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都有过贡献。这些功绩象征着理想的市民或政治价值的实现,这个主题将在第七章中作详细阐述。但是这些功绩也是社区利益的象征,这些被神化者的重要意义在于他们对国家或当地社区集体扮演着引领的角色。正因如此,这些寺庙经常被认为对当地社区具有普遍的保护功能,尤其是当其他受大众欢迎的神也供奉在同一座庙里时。

因而,在河北省望都县有尧母庙,祭祀的是尧的母亲,据说她传授给尧如何治理国家和传承文明的方法。除了寺庙的政治伦理功能外,它还被看成社区幸福的象征。

康熙二十四年邑令蒋国正同僚友绅士重修,巍焕坚致,百年尚如故也,远则群峰花攒翠岚画掩,近则九水环清涵泓毓粹,真不愧千古佳城,万年香火矣。

在江苏省和浙江省,许多供奉当地名人的寺庙逐渐成为本地区宗教崇拜的中心,那些神化的人物被视作社区保护神,而寺庙则用于举办诸如新年庆典这样的社区宗教活动。这正是川沙的施先公庙和杨爷庙等寺庙的社区功能。

第三种寺庙在中国所有地区都能发现,尤其在江苏和浙江这样的沿海省份,它们以当地地名命名,比如护村庙、大常庙和田家庙。这些寺庙供奉各种各样的神,有时是神化的个人,有时是类似于土地神或菩萨的民间信仰中的一种。无论庙里供什么神,这些寺庙以村、城和地区命名,而非以神命名的事实显示了寺庙充当地方宗教崇拜中心所发挥的功能,以及作为社区集体生活凝聚力的角色。有意思的是,在小城镇和村庄里,这些寺庙往往是人们可以安排聚会、典礼仪式和宴饮的场所,这里还备有各种桌椅和瓷碗碟筷。这些器皿都属于集体所有,基本上都是由寺庙储备,以作特殊场合之需要。另一些公共寺庙,比如成武庙或关帝庙,有时有同样的物件供大家租借。当然,在大城市都是由专门出租这些器物的商业公司提供此类服务,于是这项功能渐渐地从寺庙中消失了。

荐 序

杨庆堃的这部著作《中国社会中的宗教》,于1961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是研究中国的宗教、社会和文化的经典之作,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只可惜一直没有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现在复旦大学的范丽珠教授完成了此一使命,为我们提供了较为完美的中文译本。我希望中国的学者、官员以及普通民众都能够阅读它,因为这里提供了中国自身文化的重要信息,阐述的是对中国社会有着极大影响的宗教、祭祀仪式和信仰。对此,杨庆堃从众多的历史和人类学的资料,特别是地方志中发掘了详细而客观的证据。他的贡献就是表明了宗教的仪式和信仰是怎样成为中国社会,包括家庭、阶级、民间团体、行业、经济活动和朝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所有的这些阶层、宗教和社会都是相互影响,又互为支撑的。宗教的传统同时又是个人以及社会道德的基础。

他所有的这些贡献,都对我本人的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对我来说,杨庆堃的著作简直可以被称为研究中国宗教的“圣经”。因为我已经读了不知多少遍,乃至我手头上的这本书已经被我翻烂了。我对于民间宗教教派的早研究就是受到本书第九章的启发进行的;而我现在研究的华北民间仪式和信仰,同样是受到第四章中关于“民间信仰的公众性”内容的影响。但是,我要补充一下,通过对民间信仰公共性的研究,我意识到杨庆堃提出的“弥漫性”和“制度性”宗教的概念存在可商榷之处。杨氏认为“制度性”宗教意指与国家、寺院的僧侣,道观的道士以及民间宗教教派相关的仪式与信仰。问题在于他的“弥漫性”宗教的提法,“弥漫性”意味着缺少组织结构。实际上,寺院和民间社区的祭祀仪式都是与以家庭和乡村生活的秩序为基础的组织、结构相关的,根据家庭和寺院的传统,他们精心地安排各种计划,组织各种活动。因此,这种融入当地社会结构中的民间宗教是被深深地制度化的,并且不断地延续着。它们不是个别的、分散的现象,而是制度化的。因此,我们不能以西方基督教模式的宗教理解来判断中国人的信仰活动。我们对中国宗教的研究,应当以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的分类为基础,而不应该受来自于其他什么地方的门户之见的限制。

这里,我由衷地祝贺范丽珠承担并完成这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欧大年(Daniel L. Overmyer)教授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亚洲研究系中国研究中心

加拿大温哥华

2005年1月17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