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作者语:

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那时的故事,更像是一段对人们回忆的攫取。它源于儿时自己生活的街道,或是父母偶然提起的“我们那时候……”。我与文哲将那些年的回忆与怀念融进这本书里,希望翻开书本的读者们,可以找到自己也曾熟悉的线索。循着记忆,对孩子们,也对自己,娓娓道来。

绘者语:

在我开始着手画这本书的时候,画中“百货大楼”的原型“张店圆楼”被拆掉了,废墟上一座新购物商场拔地而起。所以,赶紧一笔笔画下记忆里这座城的样子,记录下在那个温暖安逸又活力迸发的年代,为自己和父辈们的回忆找到一个归宿。

谢谢我的父母和老师们在创作过程中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


【内容简介】

那些年,是妈妈的童年;那座城,是妈妈的家乡。热闹的十字路口、百货大楼、农贸市场,好吃的糖葫芦、爆米花,好看的小人书,稀奇的黑白电视,女孩们爱玩的跳皮筋,男孩们爱玩的滚铁环,*路公交车,*座电影院……本书浓缩了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符号,像一首歌颂生活的谣曲,带我们回到过去。


【作者简介】

李嘉伟

1990年生于山东淄博。曾醉心于绘画,也曾痴迷于文字,*后被绘本的魅力深深吸引。绘画与读书原本是自己生活的自娱自乐。在2013年接触到王文哲正在创作的作品——《那些年 那座城》后,便参与其中。现从事工程预算工作,同时进行绘本创作。立志要成为一名“中国*会写故事的工程师”。

王文哲

1990年生于山东淄博。自幼学习绘画,200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进入绘本创作工作室,成为了“绘本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式开始了绘本的学习和创作。毕业作品《那些年 那座城》获得中央美术学院毕业设计一等奖,并参加“千里之行”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毕业后曾在《三联生活周刊》任美术编辑,现从事自由插画以及美术教育工作。


【媒体评论】

获2016年首届张乐平绘本奖-入围奖


【前言】

那些画 那个人

《那些年 那座城》描绘的是王文哲的老家山东淄博。我原本对那里并不了解,是通过辅导哲子(我们都这样叫她)的毕设,进而跟着她贴近了那些年,触摸了那座城。

*早,在毕业设计开题的时候,哲子说想用绘本的形式重现老家过去的风貌,而且是用大幅画面全景式构图。老师们都觉得不错,国内这种题材的绘本一直就很少,但是怎么做仍是问题。日本的绘本大作《故乡60年》,用了许多篇幅描绘同一个地方长达60年的变化,从中看到时代变迁和人世沧桑。但是,老师想到哲子恐怕还不到驾驭这么大时代跨度的年龄。在一个人的青春阶段,创作更需要寻找自己的本心,用诚实的态度捕捉*打动自己的原初冲动。我们都以为哲子会画她小时候的家乡记忆,可是哲子说,她想画的是八十年代初期的淄博。这让老师们有些意外,作为九零后,八十年代的淄博显然不是哲子的童年记忆,那么她要捕捉的原初冲动到底是什么呢?

中国的城市普遍经历了延续二三十年的大改造,尤其是近十年的发展,让很多人的家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怀旧的人会感慨发展的速度太快,人的变化都赶不上环境的变迁,难免会有人是物非的虚无感。但是,把时间推到八十年代,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有一种稳定、缓慢的气质。以当下的眼睛回望,这种“慢”弥足珍贵,仿佛是埋在桂花树下的女儿红,慢慢地发酵,慢慢地等待启封的日子。而真实的生活,就在缓缓流淌的时间长河里鲜活地酝酿着。哲子说,她想画父母生活的那个环境,再现上一代记忆中的城市。于是我恍然大悟:记忆不是个人化的点状存在,而是亲情间彼此传承的红线。年轻的哲子被这根线牵着,不能忘情,诉至笔端,这是她非表达不可的情结,是她的初心。

一个九零后笔下的八十年代小城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显现了。那个时候哲子总是坐在合租房的客厅一隅,支起一面大画板,慢慢地刻画大尺寸画幅中的小小一角。日复一日,完成的画面也在一点一点扩大。她以散点透视的构图画出八十年代的淄博城区有代表性的几条街区,这几条小街就是哲子成长的地方——不,是十年后的哲子成长的地方。也就是说,她要通过查找资料把自己的童年记忆再往前推十年。哲子的笔下是有情的,犹记得她指着画面上密密麻麻的“小人儿”跟老师说:“这个走路的是我妈妈,这个(隔了两条街)推自行车的是我爸爸,他们俩现在还不认识……”说着就眉间眼角笑嘻嘻的。在这幅大画里还有许多哲子知道的、认识的人,都在她出生之前的十年里鲜活生动地走动。她的画充满了人情味,她把青春和情感寄托在每一个街道转弯的地方。

在毕业展览的时候,其他同学都有十几幅、几十幅画挂在墙上,而王文哲展位上只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张大画。她还展示了不少八十年代初期的证件、粮票、生活用品等等,那是她为了《那些年 那座城》苦心搜集的素材。从画面中你也许看不到这些微小的票证,但是这些“物证”对创作者进入特定情境非常重要。而她的绘本作品,正是从这幅大画中编辑、提取而来,以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细节打动了观者,获得当年的中央美院毕业设计一等奖。

从毕设作品到出版物,其实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哲子和编辑一起又经历了经年累月的打磨。比如画中年轻的父母从只有一次存在到每页都有小小的出场,每次加入变化和进展,整本书便成了他们相识携手的过程。新的《那些年 那座城》是毕设基础的一大进步,也是哲子从一名女大学生成长为拥有自己幸福生活的小女人的过程。毕设时,这部绘本接近于无字书。而现在,由她的老公,也是同学,也是同乡,李嘉伟配上文字。幸福的红线从书中延续到书外,绘本总能给我们惊喜。

从静止中细看变迁,在流动中感受宁静,让我们更懂得时间的沧桑。哲子不在怀旧中沉溺,而是在回顾中成长。那些年已离我们远去,那座城已经面目全非,所以我们更要认真地看一看王文哲和她的作品:那些画,那个人,以及那段创作不休的青春时光。

—— 向 华(绘本文稿作者,中央美术学院绘本创作工作室辅导教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