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工艺越是接近我们的生活,其美便越发温和。

想要认识器物,就必须亲手去触碰,用双手将其抱起来感受。

工艺之美清清楚楚地告诉给我们:我们应该相信这世界上存在着比我们更加伟大的事物。而只有对伟大事物的皈依才能让我们找到真正的自我。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了柳宗悦zui重要的两部作品《工艺之道》《工艺文化》。他曾说:“因为有了工艺之道,美之国度才能得以实现。工艺文化才是与器物相结合、使国家变得美而健康的基础。”
《工艺之道》是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讲述了民艺运动的理论基础,为工艺之美做了定调,阐述了何谓正确的工艺、错误的工艺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
《工艺文化》上篇“造型艺术”探索了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及其与美术的关系。中篇“工艺之种种”说明了各种工艺的特殊性及工艺的正统。下篇“美与工艺”探讨了工艺美的目标和特色以及如何实现美等问题。
【作者简介】
柳宗悦
1889-1961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曾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发起民艺运动,发现生活中的民艺品的实用价值,提倡“用之美”,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
【目录】
目录
工艺之道
3 章 绪言
13 第二章 工艺之美
29 第三章 正确的工艺
53 第四章 错误的工艺
69 第五章 走向未来的工艺
107 第六章 工艺之美论的先驱者
119 第七章 概要

工艺文化
141 上篇 造型艺术
143 章 工艺问题
147 第二章 艺术分类
155 第三章 美术与工艺
173 中篇 工艺之种种
175 章 手工艺
193 第二章 机械工艺
203 第三章 工艺的正统
207 下篇 美与工艺
209 章 工艺的成立
233 第二章 美的目标
247 第三章 工艺美的特色
273 第四章 美之国度与工艺
【前言】
自序
我在由美术文化向工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造型文化的发展方向,这并没有任何排斥美术的意思。我认为,美的方向在于同生活的结合,现在,这个问题日趋显示出它的迫切性。在生活圈内获取美术之美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此,美术的工艺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未来美学所肩负的重任便是解说如下这些真理:只有将美与生活紧密结合,工艺文化才能显现,美的健康化才能得以实现,这种美才能算得上真正之美。总之,越贴近生活,美的程度就愈甚。
这个原理想要说明什么呢?另外,使之成为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工艺之美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美与工艺性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关于上述种种问题,
笔者将在本卷中为大家一一解答。
在笔者房间里(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这个房间里完成的),挂有一副写有“无事”二字禅语的匾额。仔细想来,我来到这个山庄,所要阐述的真理都可以归结到这二字上来。在这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无法找寻出工艺的美之归宿。在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来说,这都是亘古不变之原理。这虽是禅语,但是也同样适用于阐述美之场合。乍看之下,可能会有人觉得这是极平凡的理念,但是世上再也没有比这更加正确、可靠的目标了。如若在这种理念之下打下牢固的文化基础,那么历史必定又会是另一种风景吧?尤其是在伴随着人类生活的工艺中,这种理念更是不可动摇的目标。
本书大体上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上篇、中篇、后篇。其中,上篇也称为序论,在这部分主要论述工艺在艺术中所占据的位置,尤其要阐明的是在造型领域中,工艺与其相对应的美术之间的关系;中篇涉及工艺品的分类,主要讨论工艺的各种特质以及相互之间的界限;下篇也就是文章的结论部分,也是本书重要的部分,在后篇中,主要论述对象为工艺美论以及工艺文化论。尤其要阐明的是为了,实现美之王国,工艺所做出的贡献之大以及工艺性是美之自身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一事实。
在对这些方面进行论述、阐明之时,笔者几乎没有受到任何外来思想的影响。在对工艺论进行归纳总结,并整理成文时,大多数的学者或许会遍览古今中外书籍,以作参考,并加以详细注释。然而,我要将这一切舍弃掉,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在我们周围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工艺理论,二是这门学问始创于日本,日本也被希望成为工艺理论的集大成者。在工艺界所发起的运动虽然以“民艺运动”之名而为世人所知,但是令我们自豪的并非是因其起源于外国思想,而是日本土生土长之思想的事实。虽然我们对欧美人所选取的工艺立场进行了回顾反思,但是这对我们并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笔者在这里所叙述的思想没有任何模仿的性质。如今,在趋于迎合的思想界以及造型界中,开辟独有之道,即便有所欠缺或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依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日本人率先向前踏出了一步,为工艺指明了前进方向。我想这个时代已经悄然而至。
笔者意欲在本书中将之前所著的有关工艺的种种工艺散论按照一定的顺序归纳、汇总,并通过尽可能恳切的叙述,将之呈现在大众面前。为了不使通篇之立论过于抽象,笔者尝试着不断举出实例以进行具体说明。同样,在对与工艺相关的其他领域的叙述中,这种叙述方法也是合理的。基于同样的目的,加以短
注,这些也都符合文章的主旨要求。远离物而论述美的做法毫无意义。
我深切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能够读一下我的另一本主要著作《工艺之道》。从《工艺之道》可以汲取隐含在工艺世界的无数神秘真理。另外,在近刊印出版的《什么是民艺》(昭和书房刊)以及《工艺》(创元选书)二书中也能找寻到有关工艺美论的论述。
本书一半创作于伊豆今井a湖滨之畔,一半创作于相州箱根。为使自己能安心创作,两位好友中丸一平、住井辰男特为我提供了如此安闲宁静之所。在此,特将他们的深情厚谊铭记下来以示感谢。同时,在出版方面受到了式场俊三先生的鼎力支持。对上述人员的大力支持,笔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柳宗悦
昭和十六年(1941年)九月一日
著于函领小塚山庄
【免费在线读】
就像一朵花中也蕴藏着存在的法则一样,每一件器物中也存在着工艺的法则。美丽的古代作品对我诉说了些什么?我将毫无保留地记叙下来。以下就是工艺应该遵守的法则。遵循法则者可称之为美丽的、正确的、健全的、完整的工艺,与之相悖者则失去了工艺的意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工艺的法则为何?已阐述的“工艺美”向我展示了以下几条法则。
(一)工艺的本质为“用”,“用”是高于一切的根本。一切品质、形态、装饰,关于工艺的一切围绕“用”运转。离开这一中心,工艺性和工艺美也将逐渐丧失。器物是美或丑,是徒劳或是高价值,一切的根本取决于它是否有用。要成为正确的工艺,就是致力于其能实现“用”。这个目标才是健康美之母。形状是为“用”服务的。安定之美基于“用”而成,姿态之美是为了帮助“用”的发挥。难道不该认为这是服务观念的体现吗?忽视“用”,可以得到从器物中联想到的诚实、健康、朴素之类的美吗?
将“用”放在次要位置的话,工艺的本质和美就将死去。看看古籍的装帧吧,那所有稳健的美感就是从实用而来的。比起它们,只是为了美的现代装帧必然是丑陋的。注重美之人,必然是要饱受被美所抛弃的矛盾。因为在工艺中,只有“用”产生美。更不要说为了利益而做出来的东西,会伴生怎样的性质和怎样的美呢?制作无用之物时,他没有完成任何工艺上的任务。真正追求美的人,不追求美,而追求“用”。工艺美的奥妙只存在于“用”。“用”与美在工艺中是同时实现的。在工艺的世界中,怎么会存在“唯有美”却无用的怪物呢?
然而我还是要小心补充一句。这里的“用”不单是物质上的用。唯物意义上的“用”不过是架空的概念。“唯有美”也是唯心意义上的空论。“用”是物和心两方面的“用”。物质和精神不是二相,而是不二。所有谬误和偏见都是从物心区别中产生的。如果只是物质上的“用”,那又何须美呢?色彩、花纹也将即刻从工艺中消失吧。从唯物观点看一件作品,将很快与丑结合在一起。相反,如果是为了心而制作,又需要什么“用”呢?如果只是为了表现美,又怎么会有愚人选择用途。不是还有绘画和雕刻吗?工艺因无心之用而活。无心之物,无物之心,都不过是抽象概念。违逆心,器物不能顺利起作用。丑陋之物自然不会称手。难道会有纯粹是为了心而制作的器物吗?美丽之物,自然会让人想去使用。不想使用的美,不能称为真正的美。欠缺美的器物不是完整的用具,欠缺“用”的器具不是完整的美器。
就像锄地时会口唱号子,实用的器物也伴随着美。“用”产生美,美帮助“用”。“用”是不二物心的“用”。实现“用”,就实现了工艺。远离“用”,同时也远离了美。装饰品为何丑陋?全因它们不是用具。纤细、华美、细致,这些性质并无用处,所以远离美。相较于工艺,它们更接近于美术。因为它们首先追求美,再追求“用”。但在工艺领域,放弃“用”就是放弃美。不能服务、只能装饰的器物在工艺中是有罪的。同样,奢侈于道德有罪。被认为是美的顶点的初代茶具,原来就完全是为了实用而制作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