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教育智慧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自主、理性、机智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的内在品质,此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情境,以供教师诸君采撷。

此书选材不拘一格,布局不落窠臼,取义“不修篇幅”,将原汁原味的经典智慧奉以读者。

经典释文、教育智慧、阅读书篇成一体,理论、实践、延伸于一篇,必将给读者层层的心灵冲击。

推荐文章

《读书之要》——循序渐进 p.31

《论语·先进》——因材施教 p.73

《庄子·秋水》——大方之家 p.137

《论语·述而》——必有我师 p.195

《荀子·礼论》——礼之三本 p.237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经典文献量大质优,堪称哲理智慧的宝库。本书著者独具慧眼,瞄上“插上一根车辕都会长成一棵大树”的沃土,理性追寻,培育出一个教育智慧的丰腴之秋——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职业观,全书从这五个方面呈现历代经典中的教育智慧。


【作者简介】

刘建琼 特级教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史志研究所所长、省教育厅史志办常务副主任。兼任全国地方志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湖南省学校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学术职务。

撰有《走在教书的路上——特级教师的修养与境界》《语文的境界与追求》《语文方法论》等专著11部,主编《教师应当知道的教育史常识》《走进新课程》《中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材(中央教科所组编)》等17部。在《中国教育报》《湖南社会科学》《中学语文教学》等几十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随笔17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课题9项,其中6项获部省级一、二、三等奖。

罗慧 研究员,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史志研究所副所长。撰有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育、科研管理、教育历史。

谭小京 副研究员,湖南省教科院教育史志研究所综合室主任。撰有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历史、科研管理、期刊编辑。


【媒体评论】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前提是教育理解。我们对教育要有一种重新的定位,清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是教育信仰。观念的转变,新的观念形成,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教育思维。必须转化教育思维,从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转向关注获取知识的学生。唯有这种视阈的转化,才可能为智慧的生成打开一扇紧闭的窗户。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要求教师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 它把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提升到一个真理言说者的位置。这样,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智慧已经悄悄地展开了翅膀。 于是,本书也揣着上述般般期盼,悄悄地飞上了读者诸君的案头。 ——刘建琼
【目录】

章中国经典之教育观./.1

《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 / 3

《大学》 ——修身齐家 / 5

《荀子 ·儒效》 ——学至于行 / 7

《松滋县学记》 ——教化所本 / 9

《汉书 ·董仲舒传》 ——教化大务 / 11

《荀子 ·大略》 ——贵师重傅 / 13

《三字经》 ——教育之道 / 15

《朱子语类》 ——古之圣王 / 17

《孟子 ·滕文公上》 ——教以人伦 / 19

《论语 ·季氏》 ——孔鲤过庭 / 21

《列女传 ·母仪》 ——孟母三迁 / 23

《礼记 ·中庸》 ——博学笃行 / 25

《礼记 ·学记》 ——大学之道 / 27

《赠国子学正侯嘉璠弟》 ——胸无适主 / 29

《读书之要》 ——循序渐进 / 31

《礼记 ·学记》 ——大学始教 / 33

《种树郭橐驼传》 ——顺木之天 / 35

《庄子 ·内篇 ·人间世》 ——道不欲杂 / 37

《孟子 ·尽心上》 ——善教民爱 / 39

《吕氏春秋 ·诬徒》 ——达师之教 / 41

《象山语录 ·下》 ——凡欲为学 / 43

《白鹿洞书院揭示》 ——明理修身 / 45

《临川先生文集 ·原教》 ——失本求文 / 47

《礼记 ·学记》 ——教学为先 / 49

《荀子 ·大略》 ——学非为仕 / 51

《尚书引义 ·说命中》 ——行先知后 / 53

《四存篇》 ——政事之本 / 55

《礼记 ·学记》 ——凡学之道 / 57

《中论 ·治学》 ——黄钟之声 / 59

《道德经》 ——合抱之木 / 61

第二章中国经典之教学观 / 67

《论语 ·述而》 ——不愤不启 / 69

《孟子 ·告子下》 ——不屑之教 / 71

《论语 ·先进》 ——因材施教 / 73

《孟子 ·尽心上》 ——所教者五 / 75

《礼记 ·学记》 ——大学之教 / 77

《论语 ·阳货》 ——死书活教 / 79

《礼记 ·学记》 ——教学相长 / 81

《礼记 ·学记》 ——大学之法 / 83

《庄子 ·知北游》 ——不言之教 / 85

《礼记 ·学记》 ——今之教者 / 87

《礼记 ·学记》 ——善教继志 / 89

《说苑 ·贵德》 ——春风风人 / 91

《荀子 ·劝学》 ——蓬生麻中 / 93

《礼记 ·学记》 ——进学之道 / 95

《庄子 ·内篇 ·人世间》 ——心莫若和 / 97

《韩非子 ·喻老》 ——千里之堤 / 99

《吕氏春秋 ·用众》 ——假长补短 / 101

《论语 ·学而》 ——德在文先 / 103

《礼记 ·学记》 ——君子善喻 / 105

《送陈秀才彤序》 ——读书为学 / 107

《王阳明全集》 ——童子之情 / 109

《四书训义》 ——以道相交 / 111

《论语 ·述而》 ——道德仁艺 / 113

《礼记 ·学记》 ——相观而善 / 115

《孟子 ·尽心上》 ——登山小鲁 / 117

《孟子 ·离娄上》 ——离娄之明 / 119

《礼记 ·学记》 ——学者四失 / 121

《白虎通义 ·情性》 ——见微知著 / 123

《诗经 ·小雅 ·采芑》 ——陈师鞠旅 / 125

第三章中国经典之教师观 / 131

《师说》 ——传道授业 / 133

《文心雕龙 ·宗经》 ——韦编三绝 / 135

《庄子 ·秋水》 ——大方之家 / 137

《尚书 ·泰誓》 ——天降下民 / 139

《礼记 ·学记》 ——古之学者 / 141

《礼记 ·学记》 ——大德不官 / 143

《马说》 ——世有伯乐 / 145

《礼记 ·学记》 ——择师之道 / 147

《春秋繁露 ·玉杯》 ——善为师者 / 149

《荀子 ·致士》 ——师术有四 / 151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交以为师 / 153

《礼记 ·学记》 ——记问之学 / 155

《论衡 ·超奇》 ——博闻强识 / 157

《论语 ·子路》 ——身正令行 / 159

《吕氏春秋 ·诬徒》 ——善教章明 / 161

《姜斋文集》 ——恒于教事 / 163

《陋室铭》 ——山不在高 / 165

《处世悬镜》 ——胜人胜己 / 167

《礼记 ·中庸》 ——果能此道 / 169

《四书训义》 ——穷理格物 / 171

《世说新语 ·贤媛》 ——剪发待宾 / 173

《师说》 ——非师不约 / 175

《李觏集 ·广潜书》 ——教本在师 / 177

《默觚下 ·治篇》 ——成长去短 / 179

《樵谈》 ——庸匠误器 / 181

第四章中国经典之学生观 / 187

《论语 ·季氏》 ——学而知之 / 189

《朱子语类》 ——熟读精思 / 191

《论语 ·雍也》 ——学习境界 / 193

《论语 ·述而》 ——必有我师 / 195

《颜氏家训 ·勉学》 ——无过读书 / 197

《论语 ·学而》 ——吾日三省 / 198

《明儒学案》 ——疑而后问 / 200

《论衡 ·程材》 ——熟能生巧 / 202

《荀子 ·劝学》 ——锲而不舍 / 204

《礼记 ·学记》 ——善学师逸 / 206

《宋史 ·欧阳修传》 ——画地学书 / 208

《荀子 ·劝学》 ——学不可已 / 210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秀才三勿 / 212

《魏书 ·崔鉴传》 ——学行修明 / 214

《论语 ·述而》 ——不思则罔 / 216

《管子 ·弟子职》 ——先生施教 / 218

《论语 ·里仁》 ——见贤思齐 / 220

《吕氏春秋 ·诬徒》 ——不能学者 / 222

第五章中国经典之职业观 / 227

《吴越春秋 ·吴太伯传》 ——聘弃为师 / 229

《病起书怀》 ——未忘忧国 / 231

《论语 ·述而》 ——默而识之 / 233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抗颜为师 / 235

《荀子 ·礼论》 ——礼之三本 / 237

《论语 ·为政》 ——知之为知 / 239

《王阳明全集》 ——师严道尊 / 241

《史记 ·报任安书》 ——发愤所为 / 243

《论语 ·述而》 ——吾无隐乎 / 245

《离骚》 ——上下求索 / 247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了解自己 / 249

《史记 ·李将军列传》 ——桃李不言 / 251

《周易 ·乾》 ——厚德载物 / 253

《岳阳楼记》 ——天下忧乐 / 255

《颜氏家训 ·勉学》 ——春华秋实 / 257

《孟子 ·尽心上》 ——君子三乐 / 259

《孟子 ·尽心上》 ——求则得之 / 261

《孟子 ·离娄上》 ——自暴自弃 / 263

《随园诗话》 ——文星皆曲 / 265

《东周列国志》 ——仁者智者 / 267

《史记 ·高祖本纪》 ——运筹帷幄 / 269

《申鉴 ·俗嫌》 ——不受虚言 / 271


【前言】

序 教育智慧的审慎追寻

刘建琼

21世纪,新出炉的词汇闯入学校视野,“教育智慧 ”当属其中,且为教育学界关注之重要主题。它抛却了教育研究的技术化品质,开始向真实的教育世界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要把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掘出来。教育不是一个容器,仅仅把许多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之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理解的偏差,知识的获取成了终的目的,而人的智慧的生成却成了 “被遗忘的角落 ”。“教育智慧 ”这个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使我们的教育 “理直气壮 ”地拥有了自己的 “领地 ”。

何为教育智慧?论述多多。或曰,“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所达到的教育境界。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教育智慧。凡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模式,均可称为教育智慧 ”。或曰,“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

此类界定肯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阐明了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特征,但其共有的局限是:把教育智慧设定为一种境界。潜台词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大多数教师则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企及。果若如此,拥有教育智慧

岂不成了一个教育的乌托邦?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目前是并且将来也是托付于平凡

人的手上。因此,教育智慧应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自主、理性、机智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的内在品质,这就暗示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拥有的特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有可能去追求。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前提是教育理解。我们对教育要有一种重新的定位,清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是教育信仰。观念的转变,新的观念形成,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教育思维。必须转化教育思维,从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转向关注获取知识的学生。唯有这种视阈的转化,才可能为智慧的生成打开一扇紧闭的窗户。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要求教师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它把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提升到一个真理言说者的位置。这样,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智慧已经悄悄地展开了翅膀。

——于是,这一册《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下简称《教育智慧》)也揣着上述般般期盼,悄悄地飞上了读者诸君的案头。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经典文献量大质优,堪称哲理智慧的宝库。《教育智慧》的著家独具慧眼,瞄上这一方 “插上一根车辕都会长成一棵大树 ”的沃土,殷勤耕播,理性追寻,培育出一个教育智慧的丰腴金秋 ——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职业观 ……五彩斑斓,遍地流金 ……这,应当说本身就是一种呵护教育的 “智慧 ”。《教育智慧》的 “智慧 ”还表现在其编撰的 “四不 ”匠心:

一是选材不拘一格。炼铸《教育智慧》的 “中国经典 ”并不限于 “教育 ”主题,亦不囿于 “论著 ”形式。或诗或词或歌或赋,举凡能开采出 “教育智慧 ”之矿者,皆在选取之列。这就使得 “矿物 ”元素丰富,“智慧 ”灵感飞扬。

二是布局不落窠臼。整体上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职业观五大方阵,每一方阵集结的重点条文,基本上网罗了教育智慧方方面面的话题。每一个条文中,又分 “原文 ”、“注释 ”、“教育智慧 ”等。“原文 ”使读者一窥 “经典 ”真容;“注释 ”则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尤为精彩的是 “教育智慧 ”部分,它起承转合,摇曳多姿,每一个条文不啻是一篇精巧的小论文;“阅读书篇 ”则既提供了延伸研读的篇目,且贴近条文,让读者感受到相关的研修氛围。每一条文强劲的 “单兵 ”实力,组合成全书 “集团冲锋 ”的威力,给读者一波又一波的心灵冲击,“教育智慧 ”就在这样的冲击中凝聚为团,集合成形。

三是取义 “不修篇幅 ”。或据原意而掘进,或反其义而拓新,乃至一题生出多义,一义引出多层,提神醒脑,启心开智,为原本单调的 “寻智 ”之旅平添生趣,也给人以学海泛舟时借风驭浪的启迪。

如此匠心独运的三 “不 ”编撰,当然会引来另外一 “不 ” ——本书传阅的不胫而走。

经验证明,智慧不可能占有,不可能耳口相授,只可能孜孜追求。“教育智慧 ”不是提供一种范式,帮助教师拥有智慧,而是对教师发出一种邀请、一种召唤,鼓励教师追求智慧的教育。踏破铁鞋方可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正急切地呼唤教育智慧。

在对教育智慧的审慎追寻中,我们一起唱响 “同一首歌 ”!

2016年 5月于长沙


【免费在线读】

序 教育智慧的审慎追寻

刘建琼

21世纪,新出炉的词汇闯入学校视野,“教育智慧 ”当属其中,且为教育学界关注之重要主题。它抛却了教育研究的技术化品质,开始向真实的教育世界回归。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要把人的潜能尽可能发掘出来。教育不是一个容器,仅仅把许多知识硬塞进学生的头脑之中。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理解的偏差,知识的获取成了终的目的,而人的智慧的生成却成了 “被遗忘的角落 ”。“教育智慧 ”这个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教育的灵魂,使我们的教育 “理直气壮 ”地拥有了自己的 “领地 ”。

何为教育智慧?论述多多。或曰,“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等所达到的教育境界。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有教育智慧。凡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模式,均可称为教育智慧 ”。或曰,“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

此类界定肯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阐明了教师教育智慧的表现特征,但其共有的局限是:把教育智慧设定为一种境界。潜台词就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够拥有,大多数教师则可能是一辈子都不可企及。果若如此,拥有教育智慧

岂不成了一个教育的乌托邦?杜威曾经说过,教育目前是并且将来也是托付于平凡

人的手上。因此,教育智慧应是指在具体的情境中,教师自主、理性、机智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式的内在品质,这就暗示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可能拥有的特质,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有可能去追求。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前提是教育理解。我们对教育要有一种重新的定位,清楚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核心是教育信仰。观念的转变,新的观念形成,要求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教育思维。必须转化教育思维,从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转向关注获取知识的学生。唯有这种视阈的转化,才可能为智慧的生成打开一扇紧闭的窗户。

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方法是教育叙事。教育叙事要求教师说自己的话,做自己的事,它把教师从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提升到一个真理言说者的位置。这样,教师在真实的教育实践中,智慧已经悄悄地展开了翅膀。

——于是,这一册《中国经典给教师的教育智慧》(以下简称《教育智慧》)也揣着上述般般期盼,悄悄地飞上了读者诸君的案头。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我国古代经典文献量大质优,堪称哲理智慧的宝库。《教育智慧》的著家独具慧眼,瞄上这一方 “插上一根车辕都会长成一棵大树 ”的沃土,殷勤耕播,理性追寻,培育出一个教育智慧的丰腴金秋 ——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职业观 ……五彩斑斓,遍地流金 ……这,应当说本身就是一种呵护教育的 “智慧 ”。《教育智慧》的 “智慧 ”还表现在其编撰的 “四不 ”匠心:

一是选材不拘一格。炼铸《教育智慧》的 “中国经典 ”并不限于 “教育 ”主题,亦不囿于 “论著 ”形式。或诗或词或歌或赋,举凡能开采出 “教育智慧 ”之矿者,皆在选取之列。这就使得 “矿物 ”元素丰富,“智慧 ”灵感飞扬。

二是布局不落窠臼。整体上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职业观五大方阵,每一方阵集结的重点条文,基本上网罗了教育智慧方方面面的话题。每一个条文中,又分 “原文 ”、“注释 ”、“教育智慧 ”等。“原文 ”使读者一窥 “经典 ”真容;“注释 ”则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尤为精彩的是 “教育智慧 ”部分,它起承转合,摇曳多姿,每一个条文不啻是一篇精巧的小论文;“阅读书篇 ”则既提供了延伸研读的篇目,且贴近条文,让读者感受到相关的研修氛围。每一条文强劲的 “单兵 ”实力,组合成全书 “集团冲锋 ”的威力,给读者一波又一波的心灵冲击,“教育智慧 ”就在这样的冲击中凝聚为团,集合成形。

三是取义 “不修篇幅 ”。或据原意而掘进,或反其义而拓新,乃至一题生出多义,一义引出多层,提神醒脑,启心开智,为原本单调的 “寻智 ”之旅平添生趣,也给人以学海泛舟时借风驭浪的启迪。

如此匠心独运的三 “不 ”编撰,当然会引来另外一 “不 ” ——本书传阅的不胫而走。

经验证明,智慧不可能占有,不可能耳口相授,只可能孜孜追求。“教育智慧 ”不是提供一种范式,帮助教师拥有智慧,而是对教师发出一种邀请、一种召唤,鼓励教师追求智慧的教育。踏破铁鞋方可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正急切地呼唤教育智慧。

在对教育智慧的审慎追寻中,我们一起唱响 “同一首歌 ”!

2016年 5月于长沙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