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特色一:

一名茶界精英,游荡于各种茶馆,精通多种茶艺,广交各色茶人,他的著作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茶世界。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特色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茶品味也越来越讲究。本书从茶的质量、种类,层层深入,探索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全方位解读茶的历史。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特色三:

“茶马古道”是现在的热点话题,茶在近代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出人意料,本书从这两方面作为切入点,结合茶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经济价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特色四:

书中涉及的许多奇特的茶友,包括很多名人的茶情结,如胡适、陶行知等,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语言平易近人,亦庄亦谐。


【内容简介】

本书一部集文化与实用为一体的生活类图书,涉及到茶的很多领域,既有自己的饮茶体验、各地的名茶特色,又有近代名人对于茶的认知,如胡适、陶行知等;既追溯了茶文化的历史,又延伸到茶在现代社会的功用和商业经营。另外,作者还介绍了自己和身边朋友围绕茶所发生的一些故事,及饮茶的健康之道。

本书不仅是在普及茶知识,还蕴含着一种浓烈的茶情结,作者由此从茶道中感悟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作者简介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

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等。《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是其思考、研究茶文化15年的精华呈现。

其创办的《茶业复兴》自媒体,是茶界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

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

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作者简介】

周重林,著名茶文化学者。

主要作品有《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等。《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是其思考、研究茶文化15年的精华呈现。

其创办的《茶业复兴》自媒体,是茶界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

2014年,入选《生活》月刊“文艺复兴百人集”。

2015年,获得《中华合作时报》“新媒体营销推广个人奖”。

2016年,获得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兴文强茶”杰出贡献奖。


【目录】

Ch1. 装装茶人

茶树的阴面与阳面

如何伪装成一个茶专家

上茶山要怎么秀才有格调

装土豪飞行喝茶记

茶界暗黑势力——大师

大师养成记

茶界暗黑势力——茶混

茶人是怎么被坑到玛咖圈的

找茶艺师做女朋友的八个好处

六大茶类串门记

茶山秩序破坏者

杯笔晓人

Ch2. 茶叶谣言

Ch3. 茶人列传

卢铸勋:普洱熟茶发明者

胡适:名副其实的茶博士

陶行知:鲜为人知的茶叶教育

Ch4. 喝茶时间

茶书要怎么写

多大的V,后都成了淘宝店主

茶人阅读书单

绿茶思维下的普洱茶生产以及消费

为什么谈到茶文化的时候,大部分人只会『呵呵』

我不想影响千万人,我只想影响你

我为什么要在朋友圈开课

在茶里,我找到对抗时间的方式

从茶看福建人的精神

普洱茶的历史与现场

一书一茶,足以慰平生

茶马古道,行走文化的奇迹

时间,普洱茶的精神内核

与阮殿蓉喝茶的下午

与木霁弘书

与贝一书

与李宝儿书

与茶文化初学者书

Ch5. 与茶艳遇

普洱:为中国茶业写一份悼词,还是复兴计划书

东莞:土司与土豪握手

昆明:茶香、琴音与一座城市的品质

庐山:中华茶人论坛庐山倡议书

珠海:我们有故事

厦门:一个过分讲究的茶馆

上海:茶里有一个过去与现在的中国

苏州:喝茶的样子

昆明:美学以及如何把美学生活化

青岛、杭州、重庆、成都:茶是怎么变雅的

昆明:喝了一辈子茶,没有读过一本书

临安:茶马古道是怎么变成遗产的

武夷山:不爱喝茶的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吗

西宁:茶马古道与内陆边疆

双江:茶叶新低度

昆明:云南茶的未来

南昌:茶馆力量

厦门:笔记本的魅力

鼓浪屿:与茶艳遇

重庆:我渡莺花

深圳:茶人与茶人节

重庆:一场知识型的高端茶会要怎么搞

昆明:我为什么要亮出茶业复兴的旗帜

附录:母亲的锥子

后记:肆意得像个才子


【前言】

代序  与周重林书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周重林和李乐骏合著的《茶叶江山》出版。这本书缘起于2013年末,老周跟我聊天,抱怨说《茶叶战争》反响那么好,这本书初还是不好出。有编辑说首印3000册,还提出来一堆附加条件,把他气坏了。那时候,他的《茶业复兴》自媒体刚刚开始启动,只有他自己全职,支离子做兼职,年底我还给他写了篇文章,以表支持。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的我和他,都处在新生活的前夜。虽然过去的成绩还算不错,也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和茫茫不可知的未来。那时候,《茶叶战争》已经出版,市场和口碑都很好。他刚刚从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所离职创业——三十出头已经混到了研究员这个级别,洗牌重新开始,这无疑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从业到了第六个年头,也有了一定行业资历,正酝酿着离职,换一个平台。

年后大概4月份,我和《东方历史评论》的主编李礼,在王琼的和静园,和老周见了一面。当时他应该是来北京参加中华茶馆联盟的一个会议,满屋子人都记不清谁是谁。没一会儿,他就带着一帮人呼啸而去,留下我和李礼,以及张简之——后来我们成为很好的朋友,甚至可以说她是改变我命运的人,这也是我要感谢老周的地方。不久后我去北大社工作,也就签了《茶叶江山》——我对这个人有信心,虽然还是草稿,这肯定是一本三万册以上的书。果然,出来后这本书成为年度热门事件,拿了不少奖,三四十个版本在市面流通。

所以,我朋友圈里的周重林是个双面人。一个老周经常飞机晚点,频频出入北上广的各种豪华酒店,喜欢交朋友,也愿意夸赞、成就朋友,在人群中吹牛吹得口水满天飞;转过身,另一个老周从街头小店钻出来,擦擦嘴角的洋芋,转身上楼看书写作到深夜,独享安然自足的孤独。两个不同调的世界里,老周自如的穿梭毫无违和感,这让我想起赫拉巴尔。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一书中,赫拉巴尔说:基本上我是一个乐观主义的悲观者和一个悲观主义的乐观者,我是双重的、两面墙的,有着拉伯雷式的笑和赫拉克利特式的哭。

如果在研究所一直混下去,老周迟早能混成一个带头大哥式的学霸。他其实挺适合做学术的,勤奋而敏感,对材料有着饥渴的占有欲,也有足够的问题意识,而且清晰明白自己擅长做什么。他出来了,江湖上多了一个锥子周。回归到更本质的写作者的身份,他也足够勤奋——略一估算,他每年写作的字数在30万字以上,还不算 《绿书》这种零碎文章。要知道,大多数时间他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接客中。

作为一个苛刻的编辑,我经常批评老周,说他的东西太糙,应该精益求精。《茶叶战争》改版前,寄了一本我看过的给他,里面折了三四十页修改意见。其实论勤奋程度,我拍马难及老周。他阅读量大,眼光敏锐,从根底上说是一个纯粹朴实的读书人。他对自我的认知足够清晰,所以时常享受花天酒地的生活,却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和归处。世界那么大,他去看看而已。我也自诩读书人,写作上却懒惰异常,能拖拖能躲躲,一年能有个几万字就谢天谢地,还是被追着赶着才行。

我的作者,似乎都有这种对事的精诚态度。比如身居美国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老师等,都是天分很高又极其勤奋严谨的人。

《茶叶江山》出版后,老周来北京做活动。有两件事我印象很深刻:其一,是我安排给他的住宿,就是一家快捷酒店,老周非常淡定——他做过出版,能体谅;其二,我们一起在北大社印刷厂签书,半天多他就着盒饭签了两千本。这是个单调而辛苦的活儿,谁签谁知道。不过,老周将其看作和读者沟通的一个方式,毫无怨言。年初我和王琼见面,她对老周赞不绝口的一点也是:他可以在茶博会从头蹲到尾,就是为了接待闻讯而来的读者。

老周对读者的尊重,也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图书销售,成为《茶业复兴》主要的盈利模式之一。经常见到老周一下飞机就奔办公室——又有很多读者等着收他的签名本,得签了赶紧发出去。前几天老周跟我讲,参加一个茶博会一口气卖了几千本《茶叶战争》,回家立马又收到数千册订单。这话听得我一阵忧伤——要是《绿书》早点出来多好。

老周有个习惯:随时在朋友圈直播自己的生活,点评朋友,也发布自己电光火石的想法。加上他各地演讲的文稿、近年写就的文章,就是这本《绿书》。所以,我给它加了一个副书名:周重林的茶世界。我们商量好,六月份书出来,结果直接拖到了年底。很多读者对此失望,老周也感觉对不起读者,很有压力。

本来我觉得,这种事情随缘,晚点就晚点。被他这么催了几次,也就催出来几丝罪恶感。于是,努力克服懒癌,写了这篇文章。这就是,我不得不如此吹捧,或贬损他的理由之所在。

2016年10月29日,冯俊文写定于碧桂园芷兰湾


【免费在线读】

后记:肆意得像个才子

这是一本迟到的书!却也是我的本独立茶学作品,写作时间跨了十四年。

出版过程跳票两次,猫猫书店两次预售,两次被迫下架,实在对不起这提前购买的1000多位读者。有人愤怒地质问说:再不出就要上门来斗人!

有人选择默默地退单。大部分人还是继续支持我,默默等待。昨天,广州的一位朋友说,他翻记录的时候,才想起来,他怀疑我是不是漏发了。

有人把准备买书的款投进股票,亏了,他把这笔账算在我的头上!他原本计划购买600本的。买这本书的时候,有人还是女孩子,现在结婚变妇女了。有几位妇女,比如杨超、王淼、柳叶儿都挺着大肚子了。她们抱怨说,怎么比我们生娃还难啊?

真是岁月如水,时光如梭,才半年多时间啊,那么多改变。

我对不起大家。我多次想把书稿撤回来自己出。在这等待的时日里,我与李明合著的《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都快出版了。

可是,就在昨天凌晨,出版人冯俊文半夜把我叫起来,说书号下来,下周要进印厂了,他还写了长达2000多字的颂词。他回顾的许多细节提醒着我,出书并非易事,要卖好一本书更是难上加难。

在段勇找我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之前,有不下10个编辑联系过我要出,首印量没有一家超过8000册,版税没有一家超过8%。还有人要作者包销2000册。那个时候,我觉得是一种羞辱。是段勇挽救了这本书,不然,我可能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草草出版。

作品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优秀的出版人,需要读者,需要好的运气……

我在新星出版社出版的《郎骑竹马来》,销量用惨淡来形容毫不过分,尽管现在已经绝版了。出一本书,不过几千块钱。写却耗费了两年时间。

现在,许多人看我满屏幕炫耀,到处去签售,以为是一种成功臆想症。其实不是的,我很清醒。书的畅销,需要运气。运气!你不可能知道哪本一定会大卖。

即便是《茶叶战争:茶叶与天朝的兴衰》与《茶叶江山:我们的味道、家国与生活》加起来的销售有几十万册,它们距离百万峰值依旧有距离;即便是现在,我或许有那么一小点成就,助长了一点点虚荣心,我依旧觉得一切多么不容易。

我看重《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不仅仅因为这是我本独立的茶学作品,还在于,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从初学茶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看到茶为精彩的一面。毫不脸红地说,在这本书之前,没有任何一本茶书会把茶写得如此有趣有料。里面的很多单篇,像“装13”系列、“大师”系列在社交网络浏览量超过了千万,无数的抄袭者与模仿者紧跟其后。这些年,从写《天下普洱》算起,昆明这个地方从找不到20个可以聊茶的人,到全城都在谈茶,我亲身经历了茶生活在当下是如何徐徐展开的无数现场。别人有茶,有场景,我有笔,我的这些私人化、个性化的记录,也可以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历史的现场。

五年来,我认真地签名,到处去讲课,逢人就推销自己的作品。我想,如果连这点微薄的虚荣心都撤走了,我写书还有什么动力呢?所以,我从来不掩饰我通过写作获得名声的想法,也从来不掩饰通过写作改变生活的决心,因为除了写作,我别无所长。

十多年来,我总是被一个梦境困住,梦境里,我待在师宗一中补习班,在堆满书籍的桌子下,做着模拟试卷。1995年,我去师宗一中报到的时候,学费是400元。那个是我初三毕业后,在一个露天煤矿装车近两个月的全部收入。高中语文老师杨康泰先生发现了我的写作才能,每次作文课都念我的文章,他鼓励这个年轻人走上写作道路。

那个时候,这些话有什么意义呢?有意义。他鼓励我,不要忘记自己是拥有才能的人。大学时候,许多老师鼓励我继续写作。我的大学写作老师李森,时常把我的作品推荐给他认识的编辑,现在我们还在一起喝茶,聊诗,谈读书。好几个夜晚,他为我们朗诵诗歌,朗诵他新出炉的作品《屋宇》。有一天上午,只有我一个听众,他依旧手舞足蹈,拉长了调子,他的诗、他的“漂移诗学”、他的勤奋,一直深深影响着我。那些场景,美好得如同另一个梦境。

我们创业公司的几个小伙伴,都是研究型的人才,上得了泥泞茶山,入得了高深知识殿堂,我们每天都会交流看书与写作所得,七个人一年花费在买书上的钱,高达四五万。我们会有困惑,但从不迷茫,我们确信自己在创造有价值的东西。事实上也是,《茶业复兴》自媒体,不过三年时间,已经成长为茶界影响力的媒体之一。

《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写了许多事,也写了许多人。有些人没有具体名字,坊间一直在猜测,以至于在新浪微博引发了对号入座的争论,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还有人拿着我的文章,去找到笔下的人物,结果发现她更美,他更好玩,这都与我无关了。

那么,《绿书:周重林的茶世界》将会是我的一个新起点。

因为,它足够肆意。我所有的写作的才华,都展现在其中。


【书摘与插画】

精彩书摘一:

时间是普洱茶的精神内核。普洱茶活在自己的时间里,多年来一直如此。阿里巴巴的CEO马云说,他不看好普洱茶,因为他认为普洱茶是策划出来的。事实是,普洱茶是等待出来的,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它漠视着时局动荡、时过境迁,在恰当的时候被发现,被吹捧。

在时间的长河里,普洱茶一直游走在边地与皇宫之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两极文化——日常生活与奢侈享受,是历史赋予了其民生性与奢侈性。看不到这些,任何一种分析都会产生严重的价值分离。陈年普洱茶作为一种的奢侈品在中高端的富人生活中被品饮分享的同时,也有价位相对低廉的边销在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地区产生。如果仅仅通过半年时间里的几次价格调整、几位普洱茶的短期“炒家”报料就彻底宣判一个产业衰亡,自身也会深陷在“短视”的逻辑里。

精彩书摘二:

你看,这就是美学生活的一个描述:有场景,有仪式感,每一个茶痴都相信,茶神与自己共在。

在这个茶空间里,我们从建筑以及家具去了解古代的建筑工艺,了解树木生长环境以及生态。你从木头的纹理中发现了庄子有用无用之论,这是初中语文课的经验复活。你在泉水的叮咚中洞察了生态的变迁,你在陶瓷上看到火与水的精神,看到色彩的斑斓,看到冶炼术与匠人的精进。你在挂画中了解山水画中的丘壑和尊卑秩序,在书法中历经汉字书写变迁,洞悉笔墨纸砚背后的秘密。在古琴声中你还可以捕捉到知音真正的含义,那些欲望与情谊是如何展开……

仅仅为了一杯茶,有了如此多的铺垫。茶是复杂的,我们需要调动太多认知信息和情感,而茶又如此简单,你只要喝下去!

我们属于幸运的群体,因为我们已经找到对接传统的方式。就是重拾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重拾琴棋书画诗酒茶的生活。仓廪实,知礼节,是酒的传统。长物满,懂优雅,是茶的传统。用乐骏的语言讲,就是重拾生活,重拾教养,重拾尊严与荣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