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

紧贴当代理论前沿,关注研究范式转变

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

在原《外国电影理论文选》(2006年三联版)基础上重新划分、统一了编选结构,以更清晰的方式介绍不同电影理论派别的重要观点和阐述。

增加学术研究新动向、新方法、新热点,如对类型、明星、产业的关注。

文字流畅、准确,译文质量极高。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了与电影理论的新动态、电影技术和美学、电影产业的新发展相适应而编选的电影理论“新读本”,在拓展选集思路的前提下,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旨在为电影研究提供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


【作者简介】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成果有:《电影学笔记》《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华语电影十导演》《九十年代的第五代》《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女性的电影——对话中日女导演》《电影概论》《北影纪事》《外国电影批评文选》《中美日家庭情节剧研究》等。


【目录】

前言
章电影媒介

第二章电影语言

第三章电影与纪录

第四章电影与现实

第五章电影作者论

第六章电影叙事学

第七章电影类型学

第八章电影明星学

第九章电影经济学
第十章电影历史学

第十一章电影与精神分析

第十二章电影与性别研究

第十三章电影与意识形态批评

出版后记


【前言】

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和李恒基先生一起编译了《外国电影理论文选》,当时促使我积极投入的动机是探讨“电影理论是什么”。确实,八十年代走入电影研究大门的新人大都怀有两个愿望,一是想改造电影评论的语言方式,二是希望电影学术的思想和方法与国际接轨。

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个质问“电影是什么”的年代,这样的设问试图否定曾经神圣化的教化功能,并以“电影就是电影”的回应谋求创作形式的多样性。在“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强音之下,电影界以“丢掉戏剧拐棍”的口号为先导,用“片面的深刻”撞开传声筒的桎梏,使影片不再囿于政治宣泄,批评也不再是运动的喉舌。置身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热潮,叙事分析与影像拆解、长镜头理论和大组合段学说因新颖而备受电影学人青睐,追随新的学说话语,电影批评尝试从粗犷的主题概说转向细致的修辞分析。在求新求变的心理背景下编辑文选,自然就以巴赞的纪实美学和麦茨的符号学作为新旧分界线:巴赞之前是经典理论,麦茨之后为现代理论,经典部分侧重原理说,现代部分突出方法论。文章比例表面不偏不倚,但实际操作时我个人的兴奋点却在“陌生”的新概念:更关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电影阐释的改造,更重视影片文本解析的理论方式。

随着认识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当下电影在经济/技术刺激下的骤然变脸,我深感原有的理论方法已不能涵盖新的影像生产。在不一样了的作品对象面前,电影研究需要更加开阔的话语平台和更加宽泛的问题意识,而事实上电影论说也一直有着多种视点和多种表述,只是偏爱遮蔽了视野,其他风景未能进入自己的眼帘。新编《电影理论读本》虽依然追求学术价值,但尽量拓展选集思路,破除“纯理论”樊篱,增加“实践型”文本,让读者领略电影学说的丰饶。

建立一个由媒介、语言、纪录、纪实、作者、类型、明星、叙事、经济、历史、性别、心理、意识形态组成的章节体例,《电影理论读本》试图通过工业与艺术、技术与文化、身份与表达、影像与社会等理论层面展现各类研究观点,呈示电影言说的多样路径,并希望能够联结创作,关乎认知,营造一体多面的阅读效应。

因为能力和条件所限,目前的《读本》仍有不少缺憾,譬如有关技术美学的文论未能收入,观众学的问题也未涉及,但愿这些遗漏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得到弥补。

《读本》出版之际,我要向以下三位同仁特别致谢:

后浪出版公司的吴兴元先生,是他的积极推动促成了这本书的面世。

中国电影资料馆的单万里先生,他法文功底扎实,且治学勤勉,他对本书部分文稿的反复校对令我感动。

后浪出版公司的陈草心编辑,她认真而细致,到位的职业态度让我尊敬。

《电影理论读本》是集体劳动的结晶,我从心底感谢每一位付出智慧的参与者。

杨远婴

2011年7月

出版后记

“电影理论是电影研究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对它的思考可以有很多种”,在近一期《传播与社会学刊》的一篇访谈中,大卫·波德维尔谈到电影理论的构成与发展,“如果我们将理论建构视为一种活动,一种以电影的普遍性所提出的问题的推演,我们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展。这种方式是从我们自身所熟悉的特定事物出发,然后在回答所提出问题的时候引入各种对立的框架。……在西方的大学里,人文学科不鼓励通过观点相左的理论间的论战来寻求对共同问题的答案。这便是多元主义模式:不断地增加问题,不断地加入新的‘方法’,只要这些方法有够多的追随者。”《电影理论读本》的出版,即是希望为这种多元主义的思维模式提供一片丰富的视野;在电影研究的复杂图景中,提供不同路径的进入角度。

本书在原来《外国电影理论文选》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篇章结构,从确立电影艺术身份的焦点明确的早期理论(本体论、作者论),到偏向文化研究的宏大理论(叙事学、精神分析、意识形态分析),到电影作为一门工业理应得到充分认识和讨论的类型学、明星学、经济学,以及经历了范式转型的电影历史学,重新梳理了各门各派的经典论述,加入了汤姆·冈宁、米莲姆·汉森、齐泽克等新一代学者的重要文章。如此庞杂的观点集中在这样一本大部头的“读本”中,一时也许难以厘清每种理论的源流、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每种理论的产生自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发展条件,需避免用一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观念来区隔它们。也许好的方式,是以一种工具主义的态度面对这些理论武器,譬如在合适的情况下用符号学、认知学乃至技术美学、跨媒体理论来分析某个文本所呈现的不同面向。总之,比较、判断各种阐释的优缺点以及功能,选有用的理论,做有价值的分析。

书中部分译文来自八十年代理论热潮中翻译出版或刊载的文章,有些原著以及注释出处已经难以考查、确认,因此,编辑过程中只能在情况允许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常规译法统一全书的片名、人名、文章名和少量术语;而且,保持每篇文章中可能无法完全统一的注释方式,尽量沿用原来的处理办法,如有给读者带来不便,还请谅解。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尽力联系每篇文章的作者,但因有些文章发表年代久远,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和国家,人力有限,恐怕尚有未能妥善解决之处,希望作者见到本书之后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以便支付您稿费,同时也请谅解我们未能在图书出版之前与你们取得联系。

后,感谢所有为此书作出贡献的译者、老师,感谢曾经的八十年代。希望各位读者继续关注日益丰富的“电影学院”丛书。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电影学院”编辑部

拍电影网(www.pmovie.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6年11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