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摄影教父”阮义忠 摄影随笔代表作
“乡愁三种”精装文集震撼上市
深沉动人的影响文字
为你我留存心灵深处永恒的乡愁
【内容简介】
“乡愁三种”精装套盒是由“中国摄影教父”“台湾布列松”之称的阮义忠先生*为著名的摄影系列。书中照片年代跨度大,展现了台湾乡村正在逐渐消失的人情与风景。其中《人与土地》系列作品中有12幅被巴黎现代美术馆珍藏。
  那时候没有任何旅游指南,阮义忠依靠一本台湾客运路线图,走遍岛上大大小小的角落,在都市的触须探达之前,记录下乡民*朴素的日常生活。这是人与自然还亲密依存的年代,人们在土地上成长、劳作,视勤俭与坚韧为生活的信仰,又*终归宿于土地。


【作者简介】
阮义忠
  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1950年生于台湾宜兰县。1972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被誉为*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1988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2014年以教授资格退休。1999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媒体评论】
中国大陆关注“世界摄影”,或我称之为“严肃摄影”的人士,若其年龄正在四十岁上下,那么,阮义忠的名字想必在他们心中无可替代——他是一位世界摄影之于中国的启蒙者与传道者,我甚至听说,好几位大陆摄影家把“摄影教父”这样的尊称给予阮义忠。
  ——陈丹青
【目录】
单元 成长
恒春放牛的祖孙 -10
美浓,回家的小孩 -14
忆浣衣图与二位友人 -18
多纳的夜明珠 -22
桃源村的过客 -26
血缘与亲情 -30
会回来的才让它离巢 -32
埔里的两兄弟 -36
都兰的蔗香 -40
二龙村的井田 -44
车城的海角几号 -48
心有灵犀一点通 -52
迷你小学的升旗典礼 -56
比利良的后人家 -60
品出输的甘味 -62
月光下的好故事 -66
澳花的三代同洗 -68
大地游戏与口琴舞 -72
鹿港的午餐 -76
永靖的好德之家 -80
双双对对的身影 -84
深山小学的算术课 -88
告别童年 -92
第二单元 劳动
布农人的床头话 -98
被爱串起的一家子 -102
风柜的蒙面女 -104
农妇的雕像 -108
山的另一边 -112
头社的米真香 -116
播种与传承 -120
消失的风景 - 122
红叶的一家四代 -126
摄影就像双面镜 -130
寂静的天地 -132
芦洲的沧海桑田 -136
花生田的乐章 -140
流笼里的农夫 -144
二水乡的十字路口 -148
碧侯村的浓烟 -152
西螺的惜福老人 -156
垦丁农场的孤单女工 -160
水埯的鹦鹉鱼 -164
兰屿的包袱 -168
蔺草的清香 -172
凤梨田的背影 -176
赛嘉村民的笑容 -180
第三单元 信仰
庙祝与小孩的对弈 -186
安平古堡的摆渡 -190
多纳的哺乳图 -192
苏厝的陆上行舟 -196
摄影与信仰 -200
北港的妈祖信徒 -204
多纳天主堂的小孩 -206
关庙的把关老妇 -210
在武界祈祷 -212
比利良的桂冠 -216
兰屿的白日梦 -220
裸身和真诚 -222
美浓的伯公坛 -226
渐行渐远的朋友 -230
兰屿的头发舞 -234
旗津的酬神戏 -238
在利稻忏悔 -242
爸爸捕鱼去,为什么还不回家 -246
看守员与诗人 -250
举手宣誓或去煞仪式 -254
农夫与稻草人 -258
第四单元 归宿
光阴流逝中的光影 -264
头城竹器匠 -268
这世人和下辈子 -272
祖母和孙女的答案 -274
美而险的景与色 -278
灵魂的肖像 -282
永远的老师 -286
走入未知的旅程 -288
台上台下都是戏 -292
长白山上的日落与日出 -296
永浴爱河的人瑞 -300
空荡的告别式现场 -302
有葬礼和没有葬礼的死亡 -306
人生飨宴 -310
梦中梦 -314
离家或是返乡途中 -318
孩子,你记不记得 -320
走回童年之路 -324
【免费在线读】
恒春放牛的祖孙
  被唤作“台湾尾”的恒春是台湾南端的古镇,气候终年温和,故名恒春。今日的恒春以垦丁海岸、鹅銮鼻灯塔以及佳洛水的礁岸吸引游客,但早期因当局戒严,为防走私偷渡,环绕全岛的海边除了极少数开放为海水浴场,其他几乎处处是禁区。此地纵使海洋资源丰富,也直至很迟才成为观光业的开发项目。
  在我造访的年头,当地的交通相当不便,述及恒春人的生活情境,民间哀怨的歌谣一首又一首,其中一首便有“欲去恒春没多远,夭寿尖山啊,挡中央;祈望尖山转个向,返乡与君困同床”的描绘。
  恒春的开发与一段惨烈的历史有关。清同治十三年(1874),日寇侵台,把牡丹社的排湾人尽数杀害。清廷体察防守台湾的重要,于光绪元年(1875)派钦差大臣沈葆桢前来筑城,次年(1876)完工。长九百米、南北长七百米,周围三千二百多米的砖石古墙虽被时间与建设侵蚀、破坏,大致还算完整,是保存好的古城。这张照片就是在南门城外所拍,田里的祖孙始终沉默不语,垂头丧气的模样完全道尽了日子不好过。我怕用相机去干扰心情不好的人,但这孩子怏怏不乐的容颜,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当年的我。正是因为童年时被家里的三分农地拴住,让我有好长一段时间都怨怼出身、责怪命运。这孩子心中的不甘不愿,我完全能够明白。
  我默不作声地陪在一旁,无言有时正是好的沟通。此地每逢冬季会刮起强劲的落山风,只宜种植低矮耐风的作物,地表景观因此显得格外空洞,更衬托出天苍地茫之下,这祖孙二人的孤寂。我举起相机,没被绝,也没受到质疑。对准焦距,按下快门,咔嚓声消失在旷野的疾风之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