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这是《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颂我国新闻界泰斗甘惜分先生的一首诗。甘惜分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教育家、新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奠基人,多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我国*届新闻理论专业的硕士和新中国*位新闻学博士,是我国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6年1月8日,甘惜分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为纪念甘先生逝世一周年,海燕出版社*近出版了《南北飞鸿忘年情——甘惜分王继兴跨世纪书简》。

《南北飞鸿忘年情》,是这位新闻学界泰斗与他的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30多年间坚持鸿来雁往的“两地书”,共收录师生两人273通书简。其中,收录甘惜分先生致王继兴书简164封,内涵极显丰富,不仅笺笺满溢着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闪耀着关于舆论研究、关于媒体实践、关于翰墨艺术、关于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先生的渊博知识、治学精神、忧乐情怀、铮铮风骨跃然纸上!


【内容简介】

甘惜分是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新中国新闻学教育与研究奠基人,被称为“中国新闻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他为我国培养了首位新闻学博士和一大批新闻学博士。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称:

大禹惜寸君惜分,满园桃李苦耕耘。

舆坛多少擎旗手,都是程门立雪人。

《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是这位学界泰斗与学生、《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的273通往来信件。书简内涵丰富,不仅笺笺满溢着关爱后学的恩师浓情,而且时时闪耀着关于舆论研究、关于媒体实践、关于翰墨艺术、关于社会人生的精辟见解,先生的渊博知识、治学精神、忧乐情怀、铮铮风骨耀然纸上!

书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书简文化延至当代已几近泯灭,在这种情况下,甘先生用30多年与学生坚持用毛笔宣纸写信交流,实属难能可贵!这不仅为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师生忘年深交的感人传奇,为书简文化增添和丰富了宝贵的资料;而且,运用书简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著名学人运用自己的眼和手、心和脑30多年所观察感受到的一段人情风云和社会历史。甘先生的书法艺术精湛劲健,自成风格,书中选了两人几十通书札,单是品鉴两人书法风韵,也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作者简介】

甘北林,本书主编,195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甘惜分次子。教育管理研究员,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生处、学校后勤管理处和体育美育处处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九十年代主编发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一书,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曾获全国毕业生就业改革论文一等奖和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一等奖、北京市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等。


【媒体评论】
“甘门弟子”联袂

童 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德书院院长
刘建明: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保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喻国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庆良:原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现辽宁省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
季燕京: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秘书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文明》与《资本市场》编审
颜建军:原《人民日报》主任记者、《经济日报》高级记者,现为中央国家机关正司级退休公务员
王 甫:中央电视台原研究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 锋:亚洲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原秘书长
宣增培: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信息通讯技术和减灾司原司长、中国发明协会副秘书长、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评奖委员会国际评委、发明家协会国际联 合会执行理事
刘燕南:中国传媒大学受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原三位新闻学教授鼎力



张举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萌芽: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河南省新闻与传播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董广安: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中国知名都市报社长总编辑联袂



董 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大河报社负责人
李 鹏: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华西都市报社社长、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
任天阳: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委员、南方都市报总编辑
李 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钱江晚报总编辑
支英琦:大众报业集团社委委员、齐鲁晚报总编辑
王文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
赵洪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楚天都市报总编辑
吴光辉:海峡都市报总编辑左 道:城市晚报总编辑
左 道:城市晚报总编辑
周丹波:兰州晨报总编辑

【前言】
《南北飞鸿忘年情》读后感悟
童兵

学长继兴嘱我为他同我们的恩师甘公惜分的两地书集《南北飞鸿忘年情》作序,我初的反应就是婉拒。这事如何了得,两地书的双方,一方是我父亲般的业师,另一方是我老师般的学兄,为他俩书信集写序,我怎么够格?
从年龄上看,继兴虽然长不了我几岁,但他是才高八斗、多才多艺的大家名手,是有名的杂文家、诗人、书法家,更是办报高手。他创办并首任总编的《大河报》,在中原大地,在全国报界,赫赫有名,是中国新闻改革中的一枝奇葩。记得《大河报》创刊一周年纪念会上,各方代表人士对这份报纸赞扬有加,我们也都为师兄的成功感到骄傲。
随着书稿的阅读,我被这两位师生的忘年情谊的件件事、句句话吸引住了。诚如继兴所言,“忘年深交师生缘,翰墨书简无限情”。伴着两地鸿书的流动,甘老几十年间对我的教导关爱桩桩往事又在眼前浮现:1978 年10 月,师从甘公攻读硕士学位不久,一天他早早到人民大学红三楼宿舍找我谈话,嘱我每天都要读书。以后,每隔一两周,我都会到甘老师家中请安并汇报读书心得。我1963 年考入复旦新闻系至“文革”开始,只读了三年本科,其中一年在外面搞“四清”,接着是“文革”,实际上没有读多少书。毕业后到部队锻炼,在养路工区当工人,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不多。老师嘱咐多读书,也正合我心意。有时遇到困难,老师博闻强识、满腹经纶的形象就会出现在眼前,他在包公祠为我们讲解楹联诗词的话语就会在耳畔响起。这种时候,什么困难,什么疲倦,统统都没有了。
甘老师一生爱憎分明,追求真理。他的许多新闻观点,既是他几十年读书思考的结晶,又是他克服各种压力排除干扰障碍的结果。记得有一年北京准备大阅兵,战士们提前几个月就开始操练了,电视台播出战士们大汗淋漓、皮靴盛满了汗水的镜头。老师当即给当时分管新闻的中宣部领导去电话,表示操练是必要的,但更应该顾及到战士的健康。他说我这个老八路,看到年轻战士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心里很难过。他后来对我说,像这种事电视台根本不能提倡,不该报道。我们搞新闻工作,要懂得什么可以刊登,什么不可以刊登,这里有一个辩证法的问题。甘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记得题目就叫“唯物辩证法在我们的笔下”。这篇文章我特别喜欢,常常把它给许多朋友和学生。
两地书里有甘公和继兴学兄许多深入而具体的论述,也有两人诗词交流和生动有趣的和唱。继兴为此说过:“鸿来雁往,频频不断。书生浓意,忘年真情”。此乃肺腑之言,甘门家风。读了这对师生的两地书,令我对他们的忘年交和老少情,唏嘘不已,情波难平。真是“忘年深交师生缘,翰墨书简无限情”。继兴读了甘老的文集三卷后,无限深情地写道:“铭心总闻声琅琅,刻骨难忘鬓斑斑。耄耋依旧耕耘勤,高山仰止是典范。”而甘老则一如既往地低调,他的诗句表明自己终生的立场:“人生匆匆事平常,一世奋战大欢场。是非功过休自许,留与后人说短长。”
一边读,一边想。不成文,尽感想。实在说不上是什么序,只是初读甘老和继兴学长的两地书的一些感悟,在这里作为一篇作业呈交给各位读者。
记于2016 年10 月30 日灯下
(童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文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志德书院院长)

【免费在线读】

继兴:

今天下午刚发了一封信,回转身来到收发室取报纸,看了《大河报》二十七日专版《萍踪感悟》座谈,说不出我心里是何等高兴。几年前当《大河报》创刊之日,我内心就预感你在河南将大有一番作为,所以我在各个方面支持你的工作。当然你的成就是你的努力成果,与我的内心活动无关,你现在(是)真正的春华秋实了,春天开花,秋天结果,这是历史规律。

不过我有一种担心,你的日子将从此不得安静。对于一个学人来说,心地的安静是必须的。马克思没有大英博物馆几十年的阅览,能写出《资本论》吗?黑格尔没有数十年大学讲坛,能有他的哲学全书吗?陈寅恪没有隐居在大学校舍里,他能有那么大的学术成就吗?打破社会的喧嚣,赢得生活的安静,以便于阅读、思索、挖掘、平静、冷对,这才有心静的安闲,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这是我的一点私见,请你三思。所以我建议你从此要躲开一些社会活动,让人家找不见你,不要怕人家的议论,只要不是出于骄傲,而是见人三鞠躬,人们会理解的。

我大不如你。我现在太安静了,走到另一,但非所愿也,形势使然也。我现在需要一个阵地,可靠的阵地,我会大声呐喊的。但此时此际,心想而已。我也许只能以时代的悲剧收场。但我又不屈服,还想挣扎,这就是我现时的痛苦。所以我既羡慕你,又为你担心,这都是一些闲话,我把心都掏出来给你看看。

惜分

一月二十九日下午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