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掌握10个关键原则 善用40个安抚技巧
稳定孩子的情绪
提升孩子的正向行为

【内容简介】
书中介绍了孩子种种失控行为,并分析了孩子为什么这样做、那样说的原因;提出了10个教养关键和40个安抚技巧,让父母轻松稳定孩子的情绪,100%提升孩子的正面行为。
【作者简介】
知名育儿专家
【目录】
目 录
序 文 用对方法,孩子就不脱序 / 1


孩子精力充沛,爱捣乱——别用愤怒情绪和他对抗

课 敲敲打打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无须过度反应 / 2
第二课 丢掷东西是孩子的一种实验,不必急着收拾 / 5
第三课 翻箱倒柜地弄乱房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 / 8
第四课 孩子“故意”失手打翻饮料时,不要有任何反应 / 11

第二章
怎么让失控小恶魔好好听话——给孩子的指示要具体、简单且清楚

课 孩子不听从指示,有时是父母的指令有问题 / 16
第二课 孩子不愿离开游乐场,可“预告”他离开的时间 / 18
第三课 孩子沉迷游戏中时可给予缓冲时间抽离情绪 / 20
第四课 孩子喜欢大声尖叫,千万不要对他以牙还牙 / 22

第三章
怎么让孩子脱离情绪旋涡——鼓励、陪伴、安全感与尊重本性

课 文静又压抑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励与安全感 / 26
第二课 软弱又温顺的孩子,要教导他保护自己的权益 / 28
第三课 假想的朋友,是孩子的保护者,也是代罪羔羊 / 31
第四课 遇到挫折就退缩,要让他学习解决事情的能力 / 34
第五课 帮孩子穿衣服就像打仗,换个轻松心情看待它 / 36
第六课 孩子坚持要自己穿衣服,就教他正确的技巧 / 39

第四章
驯服孩子任性又霸道的习性——限制他的要求且绝不让步

课 走没几步就要人背,是因怕失去与父母的亲密感 / 42
第二课 看到什么都想要,是为了突显自己的重要性 / 44
第三课 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会比较无法接受被拒绝 / 47
第四课 霸道又爱使唤别人,因他自认是世上重要的人 / 49
第五课 在校平静,在家狂野,因为家给他安全感 / 52

第五章
改变孩子爱动粗的坏毛病——教导孩子自律与正确的待人方式

课 孩子对玩伴动手动脚,常因表达能力不足所致 / 56
第二课 孩子不高兴就咬人,因他发现咬人比语言更有效 / 58
第三课 孩子对玩伴行为粗暴,因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 / 61
第四课 孩子喜欢暴力破坏玩具,要教导他发泄负面情绪 / 64
第五课 孩子出现毁灭行为时,就请他帮忙收拾残局 / 66

第六章
扭转孩子强烈的占有欲——培养孩子轮流、尊重别人需求的观念

课 凡事要求“我优先”的孩子,要教他“轮流”的观念 / 70
第二课 排斥父母和访客交谈,因不想失去父母的注意力 / 71
第三课 爱“打包”,其实是孩子突显自己重要性的方式 / 74
第四课 孩子对妈妈的占有欲,须以正向、幽默的态度处理 / 76

第七章
改变孩子自私又不友善的态度——别批评他自私,也别强迫他分享

课 孩子从慷慨变自私,其实是在保护自己的权利 / 80
第二课 孩子不顾别人的感受,需循序渐进地教导同理心 / 83
第三课 孩子对玩伴讲话恶毒,是因觉得好玩或为引人关注 / 85
第四课 孩子游戏时零互动,因为太年幼还未社会化 / 88

第八章
孩子的同伴有问题,怎么办?——教他保护自身权利并扩展交友圈

课 孩子从玩伴身上学到坏行为,要靠家庭气氛导正 / 92
第二课 孩子的同伴爱耍暴力,要教孩子维护自身权益 / 94
第三课 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要给他空间调整社交步伐 / 97

第九章
防止孩子在公共场所暴走——给予更多关注,并分散其注意力

课 在公共场所大闹情绪,其实是孩子在耍心机 / 102
第二课 在餐厅里大吼大叫,让孩子感到乐趣无穷 / 104
第三课 孩子口无遮拦得罪人,别斥责他的童言童语 / 106

第十章
孩子会顺手牵羊与说谎,怎么教?——不要给他贴上负面标签

课 孩子顺手牵羊,陪他一起归还物品 / 110
第二课 孩子撒谎,要让他知道诚实会得到正向回应 / 111
【前言】
序 文用对方法,孩子就不脱序在教养这条路上,没有人是专家,每个父母都会有左支右绌的时候,都会遇到困惑,感到挫折,然后从这些经验中学习,再慢慢自我调整成为更好的父母。然而,不论父母有多么认真地调整教养的方法与态度,还是常常在碰到问题时,苦恼不知如何做出正确的决定,尤其当孩子还在学龄前的时期。学龄前的孩子,原本就很容易情绪暴走,行为失控。教养这样一个性情难缠的孩子,经常会令父母神经紧绷且精疲力竭,而且孩子不但无法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还经常因此大闹脾气。但是,真正磨掉父母耐心、令父母情绪失控又烦躁的,是难缠性情所引起的失控行为。这些难缠性情包括用不完的精力、极度敏感、任性又霸道、爱动粗、强烈的占有欲、自私又不友善等。不论你的孩子符合其中的哪一种性情,都会让你在教养的过程中,对他们层出不穷的“磨人”行为,苦思不出对策。天生性情所制造出来的麻烦,并不是孩子的错,他们也没有能力改变。其实,他们做出一件又一件的失控行为,并不是故意使坏,也不是故意要折磨父母,而只是在“做自己”。当然,父母不该对孩子这些无法自我控制的行为进行批评或惩罚。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孩子的暴走行为呢?答案就在本书所提出的10个关键、40个方法里。作者在讨论40种孩子的失控行为时,每种行为都会分别先举一个常见的“生活案例”,接着分析、说明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然后提出有效改善孩子失控行为、提升正面行为的教养方式。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与解释,帮助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想法与需要,以及可以要求孩子什么,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变得更好!让父母学会用对的方法与态度对待孩子,除了使教养变得更轻松、孩子变得更贴心外,良性循环更使亲子关系持续加温。这些宝贵的方法,相信对父母有很大的帮助!
【免费在线读】
章 孩子精力充沛,爱捣乱
别用愤怒情绪和他对抗


课敲敲打打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方法,无须过度反应三岁的小男孩看到任何东西都要摸摸碰碰,敲敲拍拍,餐桌、电视机,就连昂贵的古董花瓶也不放过,经常弄坏家里的东西。他的父母对此感到很头痛,生怕一到外面时,这样的行为会使他陷入危险之中。妈妈有时候会忍不住地想,既然儿子这么喜爱敲敲打打,是不是要把他送去学打鼓,如此不但可以让他敲打个过瘾,并发泄过剩的精力,更可以使他免于受伤。因好奇而触摸、敲打,是幼童的天性使然三岁幼童经常因为好奇而东摸摸西摸摸,或成天敲敲打打的,他们或许会弄坏一些东西,但他不是故意的。这种事对他们而言,既正常又普遍。别忘了,此年龄的幼童原本就有极强烈的好奇心,是十足的探险家兼科学家。他们视线所看到的东西,都是他们可以自由利用的实验品。可惜他们这种冒险犯难的精神和行为,不但没有得到大人的欣赏与赞美,反而换来一连串的谴责,尤其当父母正在讲电话,专注于工作中,心情不佳,或在餐厅与朋友或家人聚餐时,幼童所制造出来的噪音更令人感到刺耳。“不可以碰!”“安静一点!”大概是幼童常听到的话。只是天性使然,幼童无法控制自己不碰或抓、戳、挤、摸一些东西,而父母也无法、更不该限制幼童对世界的探索欲望,因为“接触”是他们进一步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父母应该鼓励幼童进行探索,但必须设立一个标准,让他们可以避开危险的事物。同时也不该抹杀幼童的“小鼓手”潜力,但应该设下一些限制,让家中其他成员可以安宁过日子。把危险物品收藏妥当,别让孩子有机会触摸、敲击父母重要的责任是——做好家庭幼童安全防范措施,不让孩子有机会碰触、敲打危险物品。如果你不打算将珍贵的摆饰品收起来,就应该训练幼童如何对待艺术品,教他如何小心触摸而不会打碎它们。看到幼童敲击电视机、玻璃桌面、玻璃窗或盘子等易碎物品,而且可能对孩子自己造成严重伤害时,父母必须立即阻止他,告诉他“不可以敲”。如果他还是继续敲打,就立刻给他一件替代品转移他的注意力。尽可能不要带幼童到一些摆设易碎品的地方或精品店。如果要拜访幼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朋友时,你应先建议他们收起这些贵重、易碎的东西,以免小孩来访时被弄坏。带幼童上卖场采购东西时,可以请他帮忙拿一些小物品,或把选购的东西放入推车里。总之,想办法让他的两只小手忙碌起来,减少他东摸西摸或敲东西的机会。态度明确且坚定地对孩子下禁止令敲击东西虽然会令大人感到烦躁、不悦,但绝不要因此对幼童吼叫。当幼童有逾矩行为时,应该及时加以阻止,但不需要过度反应,否则一旦他看到父母的激烈反应时,他就会一再重复那些动作——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反应。所以,遇到孩子有不适当的举止行为时,父母应该要低调地转移他的注意力。父母应该态度严肃、语气坚定地告诉他,不可以那样做。虽然一次的阻止无法令孩子牢记教训并不再犯,但当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重复下禁令时,他自然就能了解父母所发出的讯息。在孩子完全停止这种行为之前,他很可能还是会故意敲敲打打,想要试探父母对禁止令的坚决程度。所以,对同一件事情,父母的态度必须要明确且坚定,不要三心二意。彻底执行所设定的规则与限制父母应教导幼童哪些东西是可以碰触、敲打的,哪些东西是不可以触摸的,例如,炉灶、碗柜、刀架、电脑,以及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东西,都要规定孩子不可以碰触。一旦发现孩子要碰触时,就得立刻阻止他,并且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些规定都必须经过不断地重复训练,才能深植孩子的心中。等到确定孩子能遵守这些规定时,就可以让他们尽情地在安全的情况下,探索、接触周围的一切,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或者,父母也可以换个方式,给孩子一根木汤匙和一个旧锅子,或购买玩具鼓、玩具槌子,让他放肆地敲个过瘾。不过,汤匙或鼓槌好用布包起来,避免刺耳的声音吵得全家人不得安宁。如果孩子很想碰触电脑,父母不妨先把工作放到一旁,将他抱起来坐在膝上,让他尽情地在键盘上打个够;如果他想学你挤牙膏,你可以教他如何挤,并指派他为全家人挤牙膏,但你必须在一旁观看,以免他把牙膏挤得到处都是;如果他想开电视,就教他操作的方法,但同时也必须告诫他,一定要有大人在旁才能打开电视。孩子在公众场所大肆敲打时,要转移他的注意力身为父母,你别无选择地必须容忍自己小孩所制造的噪音,但别人并没有义务容忍这种事情。因此,当孩子在餐厅拿起刀叉敲盘子时,即使不会造成危险,父母也应该阻止。在抱孩子入座前,好先将他面前的餐具移开,给他纸和蜡笔让他画画;或者也可以就地取材,利用餐巾或菜单和他玩躲猫猫等较不吵的游戏。再不然,就先陪他在餐厅外玩,等到食物上桌时,再进去用餐。第二课丢掷东西是孩子的一种实验,不必急着收拾三岁大的美美平日生活中的乐趣,就是把任何拿到手的东西往地上丢,而且每次看到妈妈跟在她后面收拾残局时,她就变得很兴奋,当然也就丢得更起劲。她甚至会把丢在地上的东西捡起来,再用力摔回地上或往前投掷。妈妈很担心她会摔坏东西或砸到别人!为了寻找答案,孩子会以丢或摔东西的方法进行实验对年幼的孩子而言,学会一项新技能——丢或摔的动作——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他们完全不会去思索,东西一旦离开他们的小手之后会有什么样的下场。等到他们再长大一些时,丢东西或摔东西反而变成他们一种刻意的行为,因为那是一项重要的实验。他们开始会思考:“东西被我丢到地上或用力摔到地上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它们会跑去哪里?”此外,孩子也会发现,乱丢东西或把东西用力摔在地上的娱乐价值很高,甚至比玩具更有趣,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乐趣可能会惹火父母。通常,父母次看到孩子学会丢东西或摔东西的动作时,除了觉得孩子的动作可爱外,也很高兴孩子的手指已经有足够的控制力,能把东西拿起来并放开。甚至在看到孩子会用力把东西摔在地上时,还暗自窃喜家里出了一名小投手。不过,不需多久的时间父母便会发现,这种喜悦很快就会被愤怒所取代,因为他们必须不停地弯腰收拾那些散落在地上的物品而累到腰酸背痛;更可怕的是,这名小投手除了不断摔坏东西外,还经常砸坏其他诸如电器或摆饰等值钱的物品,或砸伤人。这样的行为终变成了父母的一场噩梦。此时,父母如果刻意阻止并严禁孩子丢掷东西,只会驱使孩子变本加厉地捣乱。在这种状况下,父母应该采取的正确行动是——在不危及家人及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孩子练习这项新的投掷技能。这听起来是不是令人觉得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只要父母遵循以下几项建议与步骤,就可以循序渐进地鼓励孩子放弃乱丢东西的习惯,并把孩子摔掷东西的习惯转为正向技能。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让孩子觉得这是个无聊的游戏发怒与抱怨只会让孩子的行为更变本加厉。对孩子来说,当他们发现自己的某一种行为会引起父母的注意时,不论行为好坏,他们都会乐此不疲地故技重施,好让父母的注意力可以一直停留在自己的身上。因此,为了不让孩子这小小的心机得逞,父母的回应对策是——与其对孩子大声咆哮,严厉禁止丢掷的行为,不如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丢摔东西是一件无聊的事。干脆让孩子丢个过瘾,再和他玩“捡东西”比赛当孩子心血来潮又想乱丢东西而你却没有时间或心情收拾时,不妨干脆把他放在地上,让他可以尽情地玩他的“丢和摔”的游戏。一旦他察觉你不想对他的“行为”有反应时,他反而不再那么兴致勃勃地继续玩下去。等孩子停止丢摔的行为后,你再和他一起玩“捡东西”比赛的游戏。如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孩子乱丢东西的行为不那么令人厌烦,也可以让他帮你分担一些收拾的工作。例如,你可以对他说:“看谁能在短的时间内,把丢在地上的玩具通通捡起来。”或“捡得多的人,这个星期可以吃一次冰淇淋!”训练孩子的投球技巧,但丢错东西时要立刻制止如果孩子真的很爱投掷东西,就鼓励或刺激他练习把东西丢进容器里,例如,精准地把玩具投入玩具箱里,把葡萄干丢进面糊里,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等。或者打造一个安全的环境,提供各式各样的球,包括海滩球、网球、大大小小的橡皮球等,让孩子尽情地丢掷,以满足他投掷东西的欲望。在此同时,父母必须很清楚地让孩子明白,哪些东西可以丢掷(例如大大小小的球类、沙包等),哪些东西不可以丢掷(例如玩具、书本、餐具、杯子、衣服等)。当看到孩子正要或正在丢一个不可以丢掷的东西时,必须马上把东西从他的手里拿开,然后简单地向他解释乱丢掷东西的后果。例如,告诉他:“如果你乱丢掷积木,会砸到人,会害人受伤!”“如果你用力摔玩具汽车,你心爱的汽车就会断成两截,以后你就没得玩了喔!”虽然必须态度坚定,但也要帮孩子提供情绪出口即使孩子因为遭到制止而闹脾气,甚至大哭大闹时,父母也绝不能心软地对孩子妥协,这时候不妨提供其他可以丢的东西让孩子丢掷。若他还是继续闹脾气,就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上。不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会以摔掷东西的方式来发泄挫折与愤怒。但是,孩子毕竟不像心智成熟的大人那样懂得自我控制与反省,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处理这种反复无常的情绪冲动,并为自己找到合理且健康的发泄管道。因此,当察觉孩子是因为愤怒或其他情绪上的因素而摔掷东西时,要试着提供适合的方式,帮助他解决情绪上的问题。第三课翻箱倒柜地弄乱房间,会让孩子有安全感三岁的小曼只要看到可以打开的家具或盒子,便会把里面的东西都翻出来,举凡书桌抽屉、衣柜抽屉、电视柜抽屉、垃圾桶、玩具收纳箱等,全都不放过。每次在她的房间里玩耍时,不会只拿她想要玩的玩具,而是把玩具箱里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但却不懂得把它们收回玩具箱里。不论妈妈怎么教导她,她就是没有办法改变爱翻箱倒柜的毛病。她总是把家里搞得一团乱,也让妈妈疲于收拾。凌乱的房间是孩子心中的专属幻想园地对年幼的孩子而言,把房间弄得一团乱,把家里的抽屉、垃圾桶、玩具箱里的东西都掏出来,并不是一件可笑的事,而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年幼的孩子对于整齐、清洁的定义与父母不同。当你环视孩子的房间时,会看见满地的玩具、书籍、图画纸、断裂的蜡笔,凌乱到令你想掉头离开,眼不见为净。但在孩子的眼里,它却是一间温暖又舒适的房间,而且这种情形只被允许在他的房间里发生。他之所以喜欢比较凌乱的房间,原因是——安全感与专属的幻想园地。拥有安全感。当孩子被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环绕时,他便可以轻易地触摸、感觉到这些东西,并且能与这些东西互动,这样的环境会为学龄前的幼童带来安全感。专属的幻想园地。幼童的游戏往往是进行式的,当他放下手上的猴子布偶、转身拿拼图玩时,并不表示他已经帮布偶看完诊了。在他完成看诊程序前,你若将他的布偶收起来,就是不当地打扰了他的幻想。孩子三岁以后,父母便可以要求他保持房间整洁虽然凌乱的房间会让孩子有安全与温暖的感觉,但并不表示他的房间不需要保持整洁、干净。三岁以上的幼童有足够的能力了解父母的要求。此时,父母便可以向孩子解释保持房间整洁的原因:漂亮的书本或玩具放在地上,会被别人踩坏。东西四处散落在地板上,可能会害家人踢到或踩到而跌倒。玩具不收拾好,下次要玩的时候会找不到。把书本和玩具放回它们原来的位置,房间就会变得整齐又漂亮。这些解释也许无法让孩子立刻改变翻箱倒柜的行为,但却能够帮他慢慢建立起整洁的观念。如此不但可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规则或限制,而且让他了解这些规则和限制都是为了保护孩子和家人的。学习“收拾物品”不仅对孩子的价值观有益,也会使他在面对幼儿园及小学的生活时,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好感。至于该如何训练幼童养成“收拾”的习惯,父母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确保危险物品都收存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不要让孩子接触危险的物品。比较低矮的柜子、抽屉、衣橱,必须装有针对学步儿设计的安全锁,以免孩子接触到危险物品而受伤害。因为在此阶段,孩子还未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冲动不去碰触被严禁接触的物品,所以父母必须时时刻刻确保那些危险性的物品已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除了提供安全的物品让孩子尽情地翻掏之外,父母还可以准备一些色彩鲜艳的布料,将它们放进孩子的玩具箱内,但是别给孩子绳子或彩带类的物品,以免发生意外。父母若不想在低矮的家具抽屉上加安全锁,则可以在里面放一些旧的金属锅子、盖子、木制汤匙。在矮柜上摆放不易撕坏、厚皮的书。在浴缸里放一些塑料杯、塑料瓶子等,满足孩子喜欢翻东西的欲望。以游戏方式引导孩子,让收拾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与其对孩子大声咆哮:“立刻把玩具收好!”不如愉快地对他说:“今天玩具们陪你玩了一整天,很累了,它们想回玩具箱休息、睡觉了。你可以把它们放回玩具箱吗?等它们睡饱,明天再陪你玩……”或者,你可以和孩子玩“把东西放回去”的游戏,借此教导他如何把拿出来的东西放回原处,告诉他“我们来看看你可不可以在铃响前把所有的娃娃衣服收拾好”“在我数到十的时候,我们看谁放多的蜡笔到盒子里”或“看看谁可以先把玩具箱装满”等。“放回去”是一项比较难的技巧,而且缺乏满足感,所以别期待孩子在把东西放回去时,会像他拿出来那么认真。但如果你表现得很愉快,而不是皱眉、抱怨或叨念,你比较能够说服孩子“收拾”其实并没有他想象中那么困难。白天任由它一团乱,到了晚上再开始收拾许多无法忍受房间凌乱的父母,会很习惯一整天跟在孩子后面收拾,但后会发现,到了晚上,房间仍是一团乱。当然,也有许多父母会采取比较实际的做法,就是白天任由它一团乱,到了晚上再开始收拾。如此,他们不但可以省下不少精力与时间,也不会打断孩子的游戏,让孩子可以玩得自在,不用担心一转眼玩具就被收走了。不过,当孩子超过三岁之后,父母就应该开始鼓励他在游戏之后把玩具收好。父母虽然无法预期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够完全服从指示,但是却可以在他的心里慢慢建立起“收拾”的观念。不给压力,不处罚,不要求完美,但赞美孩子的努力如果孩子在短时间内无法养成“归位”的习惯,也不要给他压力或处罚,只需提醒自己,这是孩子要学习的一个经验,所以要尽量让他了解:不停地把家中所有的东西都翻拿出来是不应该的。不过,如果孩子似乎很喜欢凌乱的环境,那么就不要坚持要他保持房间非常整齐。对于房间整齐的要求,只要做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快乐平衡点即可。别忘了,那毕竟是孩子的房间。但是,在整理的过程中,只要孩子愿意帮忙收拾,即使他只是帮忙收拾了一支蜡笔;或者他热心地帮忙把玩具放回箱子里,但却只放了一半,还有一半留在地板上;或者他帮忙把熊熊放回矮柜上,但却放得东倒西歪而不是整齐地排好……父母都要肯定他的热心与努力,并赞美他:“谢谢你帮了妈妈一个大忙。”而不要批评他:“你为何不能把熊熊排整齐呢?”这样他以后一定会越做越好。第四课孩子“故意”失手打翻饮料时,不要有任何反应坦白说,四五岁的幼童不小心打翻东西好像还蛮正常的,至少不会让我感觉很糟。但是,我儿子近突然发现打翻饮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于是经常“故意”不小心把饮料打翻在地板上、桌上或他自己身上,每次都让我不知道该笑还是该生气。我到底该怎么做比较好呢?孩子假装失手打翻饮料,动机通常是好奇心多于顽皮当孩子“故意”不小心打翻饮料时,父母好什么都不要做,也不要有任何反应。若父母为了孩子打翻牛奶、果汁或水而发怒或大笑,只会让孩子继续重复这样的举动,以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父母应该要有的反应是:试着吞下自己的怒气或忍住笑声,并保持冷静。幼童打翻东西通常纯属意外,因为他们还无法拿稳杯子。意外打翻东西是幼童成长发展的必然过程。端着杯子而不把它打翻或泼出一些液体,对一个成人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对运动肌肉发展与协调性都还未成熟的幼童而言,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动作。他们的专注力、协调性及细部动作仍需要一段时间的训练,才有办法完成这项动作。不过,有些幼童却会假装不小心打翻东西,其动机通常是好奇心多于顽皮。他们会想要知道:“如果我把杯子翻过来,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我把墨汁打翻在地板上,地板会变怎么样?”准备好耐心、幽默感、强力吸水海绵许多成人都以为,孩子一旦观察到某个行为的结果后,好奇心便会得到满足,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那些实验,但事实并非如此。幼童会毫不厌倦地一再复制实验,所以当你发现孩子热衷于“打翻东西”这件事时,你就要做好心理准备,至少接下来的几个月内,你会有许多机会清理他打翻的东西。想要改变孩子不小心打翻饮料的行为,就要让他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拿杯子的技巧;但若要终止这种“故意”不小心打翻饮料的举动,就需要他的配合才行。总之,不论孩子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父母都要准备好耐心、幽默感、强力吸水海绵,以及下列方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杯子,并设定喝饮料的禁区有些不小心打翻饮料的行为,可以通过使用正确的杯子来防止。父母可以为孩子选择底部加重并适合幼童的小手拿握的小杯子。如果孩子不反对,杯子好还要附加盖子及吸管。孩子喝饮料时,每次只倒少量的饮料到杯中,等喝完或孩子要求时再添加。当孩子暂时不想喝时,要把杯子放到远一点的地方,以防他不小心打翻。此外,还要非常注意家中的许多危险地带。例如,当孩子把杯子放在桌子边缘时,很容易因为轻微碰撞,就导致杯子掉落。还有,不要让孩子在家中任何会造成很大混乱或损害的地方喝饮料。例如,地毯上、没有遮盖的家具上、厨房、餐厅或起居室,都是喝饮料的禁区,避免一旦打翻饮料,就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要给孩子一块海绵而非一顿责骂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说,打翻饮料是天性使然,属于很正常的行为,父母不应为此而怪罪他,而应该把这样的不小心事件视为单纯的意外,即便孩子在一餐饭的时间内一再打翻,也不该怪罪他。对一名幼童而言,吃饭和饮水都还在努力学习的阶段,如果因为意外打翻而遭到斥责,孩子的自尊可能会受伤。试想,当客人不小心打翻饮料时,你的反应是什么?用那样的反应对待孩子就对了。当孩子故意打翻东西时,与其对他大吼大叫或唠叨不停,不如采取较正面的方法——给他一块海绵而非一顿责骂——要求他帮忙清理,如此将有助于预防下一次的打翻意外。此种方法同时也让孩子有机会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立场要坚定,但气到抓狂时仍需解释原因当孩子故意打翻东西时,父母的立场要坚定,但不需要怒斥,而是要清楚表示:“故意打翻东西是不被接受的。”如果孩子仍故意打翻饮料,父母可以告诉他:“既然你要故意打翻饮料,那么我只好没收你的杯子,等你想要喝水时我再把杯子给你。”若孩子一拿到杯子,就又把饮料泼洒出来,那么就把杯子和水一起拿走。看到孩子故意失手将深色果汁或牛奶打翻在干净的地板上或桌巾上时,即使是脾气温和的父母也会抓狂。这时,与其用罪恶感来处罚自己,不如向孩子解释生气的原因。例如,对他说:“这是我们刚买的新桌布,看到果汁洒在上面,我真的很生气。”同时,也要对先前的抓狂行为向他道歉:“很抱歉,我刚才对你吼叫,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