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1: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本书围绕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等热点问题,选择典型污染物、典型城市及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了城市水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深度处理技术及去除机制、河网水体的污染源识别及富营养化控制机制、城市水质循环规律及资源化等问题。本书信息量大、内容系统且作者所提出的水处理及资源化、能源化等理念与方法具有较强的前沿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可作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城市水资源等领域科研人员的研究参考书,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教师教学参考使用,同时也可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提供决策参考。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及过程控制》:
  本书基于我国污水处理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系统特性,强调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系统地介绍了过程控制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常用仪表、过程控制系统及控制策略,生物脱氮除磷的过程控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厌氧处理系统的过程控制以及运行优化,污水处理系统智能控制,数据处理和污泥种群优化等内容。另外结合作者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与过程控制的多年科研成果和技术改造实践,对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与过程控制的前沿技术也进行了论述和介绍。
  本书具有系统全面、内容新颖、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管理人员的指导教材,也可作为给水排水、环境工程专业的科研、设计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书。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3:城市污水污泥过程减量及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
  本书在概述污水污泥产生途径、组分特性及处理处置技术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解偶联、生物捕食、高温热解等污泥处理处置前沿技术,探讨了污水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污泥组分的转化规律及产物的形成途径,剖析了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发展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
  本书既可作为从事市政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学科和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以及高校教师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4: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
  本书介绍了污染场地的控制、修复理论与方法,包括土壤、包气带和含水层中的污染,其中侧重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本书内容涵盖了污染场地的调查、风险评价、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策略、污染的控制与修复方法及应用等,系统地论述了从污染场地的调查到*终的污染修复;重点介绍了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原理、工程设计与应用。具体特点有:①全面、系统介绍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的全过程;②充分结合新的科研成果,力图具有较强的实用性;③注重理论、方法介绍的同时,更注重修复技术的适用条件、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和论述。全书力求简洁明了,系统全面。
  本书可供环境、水资源、生态、国土资源等领域高等院校的师生,以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5:废水的催化还原处理技术原理及应用》:
  本书从工业废水中毒害有机物难以被化学氧化却较易被化学还原的共性出发,从硝基芳香烃类、偶氮类、高氯代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的难生物降解性人手,阐述了催化还原处理技术的原理、应用及*新发展状况,书中还给出了实际运行效果理想的工程应用实例。全书分为兰篇:第1篇为基础篇,论述了催化内电解法还原转化毒害有机物的理论基础及原理,并以典型毒害有机物系列为对象,阐述催化内电解法电化学还原的可行性与还原转化规律。第2篇为工艺篇,论述了催化铁内电解法处理技术与工艺,介绍工艺的构成,处理化工、印染等行业废水的工艺流程,以及实际工程应用情况。第3篇为发展篇,论述了催化铁内电解法除还原作用以外的功能拓展,介绍了催化铁法与生物法耦合的两种脱氮除磷工艺、曝气催化铁混凝工艺以及利用催化铁其他特点处理废水的工艺;并利用镀阴极手段,描述了催化铁内电解反应电极表面微观变化,为工艺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后展望了催化铁内电解法的发展。
  本书可作为水处理领域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读物,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参考书


【目录】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1:城市水系统污染物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技术》:
前言

第1章 雌激素在城市水系统分布规律及去除机制
1.1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
1.1.1 研究与分析方法
1.1.2 污水处理厂内分泌干扰物含量及去除状况
1.2 雌激素在城市污水系统中的去除机制
1.2.1 雌激素在失活污泥上的吸附行为
1.2.2 不同处理单元污泥对雌激素吸附解析行为的比较
1.2.3 好氧污泥系统中雌激素的好氧降解特性
1.2.4 雌激素的厌氧降解过程
1.3 AO和AAO去除雌激素效能对比及分析
1.3.1 常规指标的去除效能对比
1.3.2 三种雌激素的去除效能比较
1.3.3 雌激素活性去除效能比较
1.4 AAO在不同运行参数时对雌激素的去除效能
1.4.1 AAO对常规指标的去除状况
1.4.2 水力停留时间对雌激素去除效能的影响
1.4.3 污泥龄对雌激素去除效能的影响
1.4.4 特定参数下雌激素的固液分布状况
1.5 松花江流域内分泌干扰物的分布特征分析
1.5.1 内分泌干扰物在松花江流域中水、底泥中的浓度分配
1.5.2 目标物在松花江流域中的浓度分配
1.5.3 相关性分析
1.5.4 污染物在水与底泥中的交换
1.5.5 硅氧烷在松花江流域底泥中的测定
参考文献

第2章 雌激素的生态暴露及复合污染效应
2.1 重组基因酵母法评价雌激素活性
2.1.1 重组基因酵母作用原理
2.1.2 重组基因酵母试验方法
2.1.3 单一雌激素作用效应
2.2 雌激素复合作用效应及机制
2.2.1 雌激素复合效应的评价方法
2.2.2 不同物质的量比时雌激素二元复合效应及机制
2.2.3 不同毒性单位二元复合雌激素效应及机制
2.2.4 等毒性单位多元雌激素复合效应
2.3 以斑马鱼为受体雌激素暴露实验研究
2.3.1 实验设计
2.3.2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长的影响
2.3.3 雌激素对斑马鱼体重的影响
2.3.4 雌激素对雄性斑马鱼体内卵黄蛋白原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含氮有机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3.1 水中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
3.1.1 给水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1.2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中不同形态氮的分布规律
3.2 水中含氮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
3.2.1 给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2.2 污水厂各处理单元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势
3.3 持久性含氮有机物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生态学的影响
3.3.1 对微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
3.3.2 对污染物降解动力学的影响
3.3.3 对系统生物种类及生物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2: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运行及过程控制》: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水污染及城市污水处理现状
1.1.1 我国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
1.1.2 我国水污染状况
1.1.3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4 污水排放标准日趋严格
1.1.5 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的特性
1.1.6 加强污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污水处理系统实现过程控制的优势
1.3 污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的应用现状
1.3.1 传统控制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1.3.2 化控制在污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1.3.3 在线仪表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
1.4 本书内容概览
参考文献

第2章 过程控制基本原理与技术
2.1 自动控制基础
2.1.1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
2.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2.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式
2.1.4 污水处理自动控制系统的特点和功能
2.2 常见的过程控制结构
2.2.1 反馈控制
2.2.2 前馈控制
2.2.3 串级控制
2.3 污水处理系统ICA技术
2.3.1 ICA技术现状、发展及其限制因素
2.3.2 污水处理系统ICA技术的发展过程
2.3.3 ICA技术在欧洲的应用现状
2.3.4 ICA技术的发展趋势
2.4 污水处理系统数学模拟
2.4.1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的发展概述
2.4.2 数学模型的主要应用方向
2.4.3 数学模拟工具
2.5 污水处理系统Benchmark技术
2.5.1 BSM1模拟平台
2.5.2 BSM其他模拟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章 污水处理系统的仪表与控制器
3.1 概述
3.2 污水处理厂的检测项目
3.2.1 常规检测项目
3.2.2 检测的取样
3.3 检测仪表与方法的选择
3.3.1 仪表的安装位置与检测对象
3.3.2 检测仪表的选择
3.4 污水处理厂常用检测仪表
3.4.1 流量的检测方法与设备
3.4.2 液位仪表
3.4.3 压力检测仪表
3.4.4 温度计
3.4.5 污泥浓度的检测方法与仪表
3.4.6 污泥界面的检测方法与仪表
3.4.7 有机物的检测方法与仪表
3.4.8 在线检测传感器
3.5 新型检测仪表
3.5.1 呼吸仪
3.5.2 营养物在线传感器
3.5.3 硝化反硝化反应在线传感器
3.6 仪表的性能特征及其规范化
3.6.1 在线仪表的性能特征
3.6.2 在线仪表的标准化
3.7 检测仪表信号变换、接收和维护
3.7.1 检测信号的变换方法
……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3:城市污水污泥过程减量及资源化利用理论与技术》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4:地下水污染场地的控制与修复》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5:废水的催化还原处理技术原理及应用》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6:废水厌氧处理硫酸盐还原菌生态学》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7: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8:化学絮凝剂作用原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09:活性污泥膨胀机理、成因及控制》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0:聚合氯化铝絮凝形态学与凝聚絮凝机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1:膜法水处理工艺膜污染机理与控制技术》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2: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与示范》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3:水处理电化学原理与技术》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4:水处理膜生物反应器原理与应用》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5:水质研究方法》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6:微污染原水强化混凝技术》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7:污水处理好氧生物流化床的原理与应用》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8:污水处理碳中和运行技术》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19:污水地下渗滤系统研究》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0:新型介体强化污染物生物还原》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1: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原理与应用》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2: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原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3:再生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保障原理》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4:A2/O法污水生物脱氧除磷处理技术与应用》
《水处理科学与技术·典藏版25:SBR法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及过程控制》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数量增加,城市良好的水环境已成为城市健康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超过100个。传统的城市水体污染物末端治理和排放的方法难以满足我国城市对日益短缺的水资源的需求,亟需针对此领域开展研究,以提供新的解决问题的理念和技术系统。
  本书以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治理为核心、以实现水的健康循环为目标,系统阐述了典型污染物在城市水系统中的转化规律及无害化、资源化、能源化理论与技术。内容涉及城市水源水体、城市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城市水社会循环与自然循环的互作规律等,所涉及的污染物既有常规监控污染物,也涉及一些城市水系统的新型污染物;研究体系和方法包括环境样品采集、处理方法、监测标准、数值模拟等,从多角度阐述了城市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及资源化理论与方法。作者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新方法及新技术,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严谨,既是对城市水体污染防治理论和技术的重要补充,又为城市水体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全书共分10章。第1章介绍了城市水系统中雌激素的分布规律及去除机制,包括内分泌干扰物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规律、环境行为、在典型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去除及在松花江干流的分布特征等。第2章介绍了雌激素对模式生物的生态暴露,复合污染的评价方法、作用机制等。第3章介绍了城市水循环过程中含氮有机物在给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分布规律及消毒副产物的生成势,以及持久性含氮有机物对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生态学效应等。第4章介绍了高级氧化催化氧化降解有毒物质的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高效电催化电极材料及电催化机理、电化学降解雌激素、UV-H2O2降解雌激素以及金属氧化物催化臭氧化水中微量有机物效能与机理等内容。第5章重点介绍了城市水系统全流程回用理念与优化分析,主要包括基于健康循环的水回用理念、污泥处理与处置新模式以及城市水回用系统优化分析等内容。第6章着重介绍MBR对城市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机制及动力学特性,主要包括MBR处理污水的运行效能与工程参数、同时硝化反硝化机制、膜污染与膜清洗机制以及MBR中的动力学特性等内容。第7章介绍了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与水生命周期评价,包括城市水回用系统健康风险分析、微污染物的检测与健康风险分析以及水生命周期评价等。第8章介绍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及污染物释放规律,包括河网城市水体污染源识别、河网城市水体内源释放规律及其对水质的影响机制、近郊农业面源污染变化规律及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规律与控制等。第9章介绍了城市水体富营养化及控制机制,包括河网城市水体富氧作用与污染物降解规律、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湖泊底泥磷迁移转化的控制机制以及河网城市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调控作用等。第10章介绍城市水系水动力条件对污染物迁移转化的规律及数值模拟,包括水动力条件下富营养化及污染物去除规律、城市河网及浅水湖水量水质耦合模型及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式、以及河网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值模型的应用等内容。
  本书第1、2章由冯玉杰教授、张照韩博士完成;第3章由陈忠林教授、沈吉敏博士、贲岳博士完成;第4章由冯玉杰教授、陈忠林教授、刘俊蜂博士、吕江维博士、张照韩博士、王策博士、齐飞博士完成;第5、6、7章由任南琪教授、陈兆波副教授完成;第8、9、10章由陈卫教授、林涛副教授、王沛芳教授、汪德爟教授和操家顺教授完成。
  在本书内容的研究和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苏惠、刘雨、郝竟妍、王鸿程、崔敏华、聂书凯等研究生的支持和帮助,作者对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书的撰写和出版得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较为仓促,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有关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1年12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