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一位作家兼跑者,带你一步一步走进杭州的“里”
认识杭州人的杭州,体味平民生活之美

台湾知名自然与旅行作家 刘克襄
知名出版人、《小说界》前主编 魏心宏
杭州*代广播节目主持人、FM89总监 金 波
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小街小巷、历史建筑、内城河道、运河两岸、桥梁、菜市场、小店小贩、小吃食……作者深入发现杭州人的杭州。

人间天堂杭州是所有人都想一来再来的地方,而游客们看到的是杭州的“外”,这本书写的是杭州的“里”——杭州人的杭州,隐藏于杭州小街小巷中的中国传统平民生活之美。通过作者脚踏 实地的行走、观察,这本书会让人们了解一个亲切、安静、富有中国传统平民之美同时不乏现代律动、真实、可亲可敬的杭州。


【作者简介】

陆彦(网名阿伦特),小说作者、专栏作家、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先后在《东方早报》《外滩画报》担任记者10多年,有大量艺文人物专访以及书评、影评和专栏发表于《东方早报》《外滩画报》《上海壹周》《财经日报》等。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喊哪,阿伦特》(重庆出版社,2006)、《爱到Z》(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现有长篇小说《爱情马拉松》,正在豆瓣连载。


【媒体评论】

从芝麻事物出发,

我们会注意到城市隐秘的角落,

思索这座城市尚未被看见的风物。

从杭州的细节格物开始,

希望本书的微物巨观,

还能引领出更多大陆城市的鲜明生活风味。

——台湾知名自然及旅行作家刘克襄

城市风物志,文章人文情。

——知名出版人、《小说界》前主编魏心宏


【目录】

自序

目录一览

一、小街小巷篇
路线01:丰家兜→ 茅廊巷农贸市场→ 南班巷→ 佑圣观路 / 3
路线02:浙医二院→ 方谷园→ 小营公园→ 小营巷 / 24
路线03: 欢乐巷(思澄堂)→ 觉苑寺巷→ 小塔儿巷→ 大塔儿巷→清吟街(王文韶大学士府) → 清吟巷 / 31
路线04:皮市巷(杭十中) → 宗文弄 / 39
路线05: 六克巷→ 岳官巷(吴宅) → 林司后→ 杭丝印巷→ 新华路(明宅) / 44
路线06: 马市街→ 冯山人巷(英国圣公会牧师楼) → 大王庙巷→ 上八界巷 / 50
路线07: 回回新桥→芳润桥弄→缸儿巷→日新桥弄→积善坊巷(章宅、蒋抑卮故居) / 57
路线08: 青年路→ 国货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杭州手表厂门市部、悦览树24小时咖啡馆、新华书店解放路购书中心) / 67
路线09:东平巷(裘笑梅旧居) / 72
路线10: 光复路→ 老水漾桥弄→ 李博士桥→ 枝头巷(裘宅) → 汤团弄→ 延定巷→ 宋浇造巷 / 77
路线11: 中山中路商业街(开元路→ 庆春路) / 83
路线12: 崔家巷→ 惠兴路(浙江省电信局旧址、惠兴中学) → 仁和路(2号院内建筑) → 浣纱路(杭州图书馆生活主题分馆)→平远里 / 89
路线13: 里仁坊巷(谈风月轩) → 岳王路(岳王新村8号建筑) / 96
路线14: 竹竿巷→ 孩儿巷→ 永丰巷 / 100
路线15: 山子巷→ 仁德里→ 庆春路(马寅初纪念馆)→ 未央村→菩提寺路(思鑫坊建筑群) / 105
路线16: 中山北路(杭州天主堂) → 耶稣堂弄(基督教天水堂、司徒雷登故居) / 110
路线17: 体育场路→ 大营盘→ 双眼井巷(梁宅) → 遥祥寺巷→ 白衣寺→ 王马巷→ 东清巷→ 直大方伯(杭州丝绸会馆、小八千卷楼) / 116
路线18: 佑圣观路→馆驿后→城头巷→梅花碑→斗富三桥→斗富二桥→五柳巷→姚园寺巷→三味庵巷→金刚寺巷 / 125
路线19: 直吉祥巷→ 横吉祥巷→ 元宝街(胡雪岩故居、朱智旧居)→ 金钗袋巷 / 133
路线20: 马坡巷(龚自珍纪念馆) / 139
路线21: 大学路→ 场官弄(郁达夫故居) → 土山弄 / 142
路线22: 中山中路(前浙江兴业银行)→ 三元坊巷→ 比胜庙巷→ 奎垣巷(丁家花园) / 146
路线23: 红门局→ 羊坝头→ 火药局弄(王锦培旧居) / 154
路线24: 后市街→ 惠民路→ 惠民巷→ 十三湾巷→ 太平坊巷→ 祠堂巷(于谦故居) / 158
路线25: 大井巷→ 叭蜡子巷→ 南宋御街 / 164
路线26: 十五奎巷→ 晓霞弄→ 井弄→ 茶啾弄→ 四牌楼→ 元宝心→ 城隍牌楼巷→ 大马弄→ 瑞石亭→ 燕春里→ 察院前巷→ 南宋太庙遗址→ 南宋临安城遗址→太庙巷 / 170
路线27: 严官巷→ 南宋遗迹陈列馆 / 180
路线28: 府学巷→ 劳动弄→ 新民弄→ 旧仁和署→ 三衙前→ 荷花池头 / 183
路线29: 直戒坛寺巷→ 戒坛寺巷→ 龙兴寺经幢→ 九星里建筑群→ 长生路(徐青甫故居) / 186
路线30: 慢跑、步行或坐船,数东河上十三座古桥 / 190
路线31: 从武林门慢跑、步行或坐船到拱宸桥 / 193
路线32: 西溪湿地公园(麦家的理想谷) / 196
路线33: 体育场路→ 弥陀寺路(弥陀寺摩岩石刻、约园) / 198

二、小店小贩篇
01. 杭州人在哪里买菜? / 203
02. 游埠豆浆店 / 205
03. “来一个”烧饼 / 208
04. 杭州的卷鸡和素烧鹅 / 211
05. 杭州的面馆 / 215
06. 阿胖粽 / 218
07. 杭州的鱼圆 / 221
08. 一碗高性价比红烧牛肉盖浇饭 / 224
09. 杭州的素餐馆 / 226
10. 平民小吃炒粉干 / 228
11. 杭州地道小吃餐厅卤儿道道 / 229
12. 海丰冰淇淋赤豆汤 / 233

三、便民市政篇
01. 礼让斑马线 / 237
02. 请“小红”载我逛杭州 / 239
03. 雪隐、陟云以及一首诗 / 241
04. 在小巷中看“市宝”级手艺人现场作业 / 246

后 记 / 251


【前言】

自 序

2015年9月,我从工作了10多年的上海《外滩画报》辞职,搬回杭州,租房居住。每天钻进杭州的小街小巷,到处走走看看,不问方向,也没有目的地。

1998年到2001年期间,我在浙江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研究生,终以文学硕士学位毕业。那时太穷,又太叛逆,活动范围多限于老和山下、北山路直至南山路中国美院一带的西湖之畔,完全没有心思和心力去深入感受杭州的“里”。

毕业后去“魔都”谋生,每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要来几趟杭州,每次到杭州就很烦恼,觉得这也不方便,那也不方便。很难打到车(现在有了打车软件,情况好多了);在西湖附近找餐厅也不尽如人意,餐饮也不便宜;买东西好像也不方便。

杭州不像“魔都”那样以大超市、大卖场、大购物中心作为各个生活圈的中心。上海市民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大多去购物中心,从地下一层大超市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再到楼上各个品牌门店购物,一站式消费。在杭州市中心,一站式消费的大购物中心不多,特大超市似乎只有一个家乐福,人气完全无法与上海的家乐福相比。

酒店住得也不舒服;我也不喜欢在人多的时候去西湖和河坊街。

作为一个外地平民游客,既然没有太多钱,就得精打细算,除非有人替你刷卡,不然不可能每次来杭州都住香格里拉,在楼外楼就餐。这一点,倪锡英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的《杭州》一书中就描写得很详细了。我相信,“烦恼”是很多外地平民到杭州旅游时都可能会生发的感受。

等定居杭州后,我很吃惊。过斑马线时,大公交车会带领出租车和私家车停下来,主动为我让路。这是在做梦吗?这是在国外旅游才能得到的待遇啊。

杭州与我作为游客时的感受太不一样了。办一张公共交通卡,请杭州公共自行车“小红”载我,可以去我想去的任何地方。租用一小时之内免费,租还车点密布于市区,我可以不花一分钱骑上一整天。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租借系统先进、简单、亲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与一些欧洲城市居民常以自行车出行的绿色环保潮流不谋而合。

小街小巷里,地道又便宜的小吃很容易找到。

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生鲜食材方面,杭州人与上海人相比更加幸福。遍布于小街小巷里的蔬菜店,提供当天来自华东地区的生鲜蔬菜批发市场—勾庄的菜蔬、鱼肉、家禽、鸡蛋,新鲜而且价格公道。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方面,中等规模的超市完全满足需要。如果需要购买高档货品,也有杭州大厦、解百等百货中心可以选择。

杭州人在安静的小街小巷里、东河边、运河边生活;西湖和河坊街好像真的留给了外地游客。

客居京都的大陆作家苏枕书在《有鹿来》一书中写道:京都的“外”与“内”很分明,世界文化遗产、寺庙神社、町家老街、祗园灯火、白川流水、鸭川川床,都收拾得很妥帖,是专门给游客欣赏享用的“外”。而本地人日常生活的小街、普通超市、幽深的后院,就是游客不感兴趣的、本地人不轻易示人的“内”。而居住在这里的人,似乎对游客热衷的古迹或美景也兴趣索然。外地来的游客以“我去过某地”为荣,这个“某地”,必然是京都出名的景点。而真正的京都人,或许以淡淡的一句“我连某地都没去过呢”表达自己长居于此的身份和自家风景被游客打扰的遗憾,以及家门口的风景属于我、不必特意去看的矜持。

杭州也是有“外”“内”之分的。杭州的“内”,是小街小巷,是隐藏在小街小巷里的小店小铺、小风小物、老房子,是适于散步和慢跑的内城河道和运河沿岸。漫步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我有时仿佛回到童年,重回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的朴素美学;在更多的地方,读着巷中墙上可上溯到南宋的巷名,与深具时光之美的老房子邂逅,看着时间在老房子墙上留下的印记,体会大西克礼在《日本风雅》一书中写到的“寂色”美学—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陈旧之色”,一种古色、水墨色、烟熏色、复古色。

杭州是国内难得的一座珍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城市。在我到过的国内城市中,杭州几乎是做得好的了。

在杭州的小街小巷中漫步,我感到历史正活着。这活着的历史,正在制造新的历史。

与小店小铺打交道,从小商小贩手里购买食材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经历,让我常常体会到朴素的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国内其他城市已不易见到,但却是构成杭州城市精神的丰实内容之一。

本书观察和写作的,正是杭州的“里”:安静的小街小巷、深居时光之美的老房子、抱持匠人之心的小店、朴素的手艺人、平民食物、一把绿色的蔬菜。

台湾著名作家刘克襄给本书的写作带来了启发。40年来,刘克襄遍访台湾的古道、山丘、乡镇、菜市场,足迹直至香港和内地。他的书如《里台湾》《两天半的面店》《四分之三的香港》《11元的铁道旅行》《岭南本草新录》《男人的菜市场》等在台湾、香港和内地广为发行。刘克襄先生曾在一次谈话中建议大家“小风小物游中国”,建议选择某一城市作深入旅行,与在地居民亲密接触。承蒙他启发,我在书名中使用了“小风小物”四个字。

8年前,一位朋友荣少每天从香港给我快递各种书籍、杂志、音乐CD、电影DVD、剪报。刘克襄的书,就是其中之一。那些书籍、杂志、音乐CD、电影DVD有中文、日文的,有繁体字、简体字的,有关于台湾的、香港的、上海的,有关于美食的、旅行的,有虚构的、非虚构的……非常昂贵。荣少在香港给我买这些书、杂志、音乐CD和电影DVD,又花费更多的钱和时间快递给我。他花了很多时间剪下他每天看的香港报纸专栏,快递给我。他给我快递药和衣服。这些药是他请一位医生专门为我配制的。他数次从香港飞到上海看我,手里拎着很多东西。

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当时的我需要帮助。8年来,他为我做了无数的事情,而我的成长,却如一块石头、一瓶葡萄酒、一棵桧木一样,缓慢而沉默。

荣少从小度过了一个“impossible childhood”,几岁时患上哮喘,长大后又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他自己的生命有很多困难要面对,但他每一天起床后,想的是“我能为别人做什么?”

荣少和我一样,是“杭州迷”,偶来杭州小住。我希望这本小书能够顺利地出版,作为迟到的礼物,献给荣少。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