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就区域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涌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比较具有持久性的是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基础分析框架。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专业市场高速成长并带动区域经济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和交易方式专业化形成了交易领域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在专业市场一系列特征因子的作用下,众多微观主体的行为集合在宏观上体现为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区域分工和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并且,从时间纵向来看,这些过程呈现阶段性的演进特征。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论述专业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书中通过构建一个基础分析框架,阐述推动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经济增长和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分析专业市场推动产业由单一中心集聚到地区专业化集聚的过程;论证专业市场不断把外围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卷入整个分工网络,进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机理;讨论专业市场驱动微观主体和各种要素向不同地区迁徙,*终形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发展格局;揭示专业市场主导性作用的协调发展指向。

【作者简介】
任光辉,经济学博士,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区域发展与产业政策、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和应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浙江省软科学课题1项,杭州市社科基金课题1项;
【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专业市场在中国的兴起/3
  1.2 专业市场研究趋势/6
  1.3 本书关键词解说/16
  1.4 本书的结构安排/21
  1.5 本书的研究方法/23
第2章 专业市场主导性作用机理/27
  2.1 专业市场的高速成长之源/27
  2.2 专业市场的主导作用因子/33
  2.3 专业市场主导性机理概析/36
  2.4 案例:全球专业市场的主导作用/46
第3章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60
  3.1 专业市场推动产业集聚/60
  3.2 三种关系模式假说/64
  3.3 进一步的补充分析/70
  3.4 案例:浙江的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75
第4章 专业市场推动的地区专业化/86
  4.1 专业市场的扩张演变/86
  4.2 地区专业化的形成/89
  4.3 关于上述过程的模型分析/93
  4.4 案例: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的比较/100
第5章 专业市场拉动的经济增长/112
  5.1 专业市场的分工可靠性/113
  5.2 地区专业化部门的卷入/115
  5.3 大规模市场支撑的经济增长/118
  5.4 案例:全国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经验/123
第6章 专业市场驱动的多中心结构/133
  6.1 专业市场影响空间结构的原因/133
  6.2 市场辐射范围的空间结构分异/135
  6.3 贸易成本、要素流动与多中心形成/140
  6.4 案例:金华和泉州的多中心结构/148
第7章 专业市场主导的经济协调发展/160
  7.1 专业市场主导作用的协调发展指向/160
  7.2 不同类型专业市场的协调作用比较/164
  7.3 地方政府层面的政策启示/168
  7.4 案例:“义乌商圈”的协调发展趋势/174
附 录/189
  附录A “核心-外围”模型的简化表述/191
  附录B 区域跨越“黑洞”陷阱的几点解释/195
  附录C 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的专业化指数比较/200
  附录D “义乌商圈”前期的经济极化特征/203
  附录E “义乌商圈”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206
参考文献/212
后 记/229
【前言】
序  言

若要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首先必须在理论上充分搞清楚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机理。实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一些学者开展的关于专业市场运行机制的研究即在区域经济层面对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索。地方性专业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区域经济和商贸领域开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尤其是在一些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达的地区,其对地方经济的推力之大、影响之广,可谓世所罕见,因此,专业市场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的一片沃土。这一领域也吸引了我和我主持的学术团队,任光辉博士就是其中一员。2005年,任光辉在我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经常随我深入全国的专业市场“中国小商品城”所在地义乌开展跟踪调研,由此他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逐渐锁定在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在完成硕士论文并获好评后,任光辉考取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在刘乃全教授的精心指导下进一步沿着该方向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进入浙江财经大学继续深化拓展研究,并以此为基础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且获得立项。十余年来,任光辉博士始终紧盯专业市场,坚持深入线调研,锲而不舍、深挖细研,终于写就《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研究》一书。
该书着重论述了专业市场引发产业集聚、推动地区分工、拉动经济增长和驱动多中心结构形成的内在机理,这些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结构布局和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可以看出,本书主线比较清晰,在组织论证时坚持了历史顺序和逻辑顺序统一的分析原则,力图向读者展示专业市场成长→诱发产业集群→推动地区专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形成多个中心→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
本书既包括理论分析,也包括经验研究,其新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提出了不同于以往学者的解释。在这个问题上,以往学者多认为二者是协同共生、相互拉动、彼此支撑的正反馈关系,并且得到了不少区域发展经验的支持。但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相当一部分地方却只有专业市场或只有产业集群,甚至有些地方的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共同走向衰退,对这一困惑,学术界尚未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本书则另辟蹊径,通过将抽象出的禀赋因子和制度因子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了一个2×2交互模型,揭示了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并演绎出二者在区域中存在的三种关系模式。
第二,对专业市场辐射下的区域空间经济结构变化做出了不同于经典理论的判断。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初始对称的区域在非均衡力的作用下,空间经济很可能会走向失衡,而不同区域市场规模的单方面扩大往往是这种失衡的诱发因素。在本书中,作者论证了当多个区域存在同类非对称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大小的差异,较大的专业市场会不断蚕食较小的专业市场,由此导致贸易成本的变化会吸引贸易活动向大型专业市场所在地集中,并形成贸易中心;同时在相邻区域政府的因势利导下,生产活动向其他地方集中,即形成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分工协作、各取所需,终形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这一结论对于相应地方政府制定差异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错位竞争、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三,与当前大多数经济学著作不同的是,作者几乎没有使用流行的数理和计量方法,而是代之以因子情形分析和跨省市案例比较分析。在理论方面,将现实观察抽象出的相关因子多次穿插于不同的情形或发展阶段,以因子变化演绎推断专业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机理,如在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关系、地区专业化、多中心形成分析中都有体现。在实证方面,本书选取国内的典型案例,例如,浙江金华、山东临沂、福建泉州等,通过大样本调研获取一手数据,并就影响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经济增长和多中心结构的因素进行多个角度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共性和不同以佐证结论。
当然,由于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涉及面比较宽,同时相关的一些因素经常处在演变当中,因此,对专业市场演进及其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进行持续跟踪研究,例如,采用情形分析或具体的描述性机理分析虽然比单纯的数学模型分析能容纳更多的影响因素,但因为区域经济的影响变量众多,仍然有遗漏其他重要因素的风险;案例比较分析若想得到更加普遍可靠的结论,还需要扩大选择范围,在全国范围内考察搜集更多的案例进行总结、归纳、抽象和比较。
后想说的是,我和我主持的学术团队通过对义乌和“中国小商品城”专业市场长达23年的跟踪研究,曾亲眼看到一个原本并无明显区位优势的农业小县在小商品市场带动下创造出“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的经济发展奇迹,到如今已成长为拥有200万人口的大城市,并且它的影响远远超过自身及其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了“义乌商圈”,即以小商品市场为核心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进而带动全国许多省市乃至国外一些地区的产业和贸易,正因如此,国务院于2011年批准开展“浙江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期对全国对外贸易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发挥更大的示范和扩散效应,而义乌专业市场本身也正在实现网上、网下相互融合,出口、进口相互促进的转型发展,这表明大型专业市场自身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表明国内外有些学者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我国部分区域的表面现象做出专业市场行将没落这一判断并不十分科学。其实,专业市场是否衰落还要看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否做到与时俱进。现实观察表明,在国家“互联网 ”战略背景下,一些大型专业市场通过与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的融合发展正在逐渐演变为效率更高、功能更强、辐射更广的新型专业市场。对理论工作者而言,实践创新要求及时的理论梳理和总结,反过来,理论创新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实践创新,因此,在祝贺本书出版的同时,我希望任光辉博士再接再厉,不断取得新的研究成果。

陆立军
陆立军,浙江省特级专家,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2016年12月20日
【书摘与插画】
就区域经济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涌现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具有持久性的一种是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为例,截至2012年,广东省有各类专业市场6000多个,年交易额10000多亿元,直接带动与之相关的300多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产值1.8万亿元,约占全省GDP的30%;浙江省约有专业市场4300个,年交易额9000多亿元,与之相关的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00多个,总产值约20000多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撑起浙江工业的半壁江山。就全国范围而言,“南有义乌、北有临沂”彰显出专业市场带动区域发展的两大典型。
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基础分析框架。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专业市场高速成长并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通过交易网络设施共享化和交易方式专业化形成了交易领域的信息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商品的低交易成本优势。在专业市场一系列特征因子的作用下,众多微观主体的行为集合在宏观上体现为产业集聚、地区专业化、区域分工和空间经济结构演变的过程,并且,从时间纵向来看,这些过程呈现阶段性的演进特征。
本书从分析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入手。专业市场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其能够大幅降低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扩大企业产品销售。这一作用对于中小企业尤为重要,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大规模技术革新和强有力的产品推广来创造、引领市场需求,它们的生存受市场需求变动的影响更大,对市场需求变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抵御能力也更弱。而专业市场的存在使其能够拥有稳定且规模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削弱了市场需求变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企业的生产始终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在此基础上推动形成大规模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反过来,形成后的产业集群可以为专业市场的持续繁荣提供大量低廉的商品,有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批发价格,支撑专业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两者在不同条件下的相互作用可能形成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这些可以被视为二者正向反馈的一面。
本书还指出了二者可能发生的负向反馈。在专业市场的交易过程中,为获得相对于同类产品的竞争优势,企业往往会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由于买方或采购商在产品质量信息方面处于劣势,对有着诸多不确定性的产品难以进行有效甄别,这种不确定性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障碍。在质量不确定且对买方来说难以甄别的情况下,卖家显然比买家拥有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买者的办法就是压低价格以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损失,买者给出的过低价格也使卖者不愿意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机会主义行为诱使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从而降低采购商对专业市场的商品需求,专业市场成交量的下降使产业集群的生产企业失去了大量需求的拉动,导致区域经济的萎缩。
本书分析指出,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张,专业市场不断地推动产业集群由市场所在地向外围地区转移。在初始阶段,专业市场所带来的强需求促使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所在地集中,从而形成经济聚集与要素流动互为因果的循环过程。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张,越接近市场的区域,经济活动的强度和密度越大。在集聚程度很高的市场核心地区,企业之间很大的竞争强度提高了成本并限制了企业的获利能力,并且经济活动集中于某一区域内也会带来其他后果,如交通堵塞、土地紧缺以及空气污染、垃圾和污水处理困难等各种问题。所有这些因素都会降低市场核心区域的吸引力,促使经济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发生变化,其结果就是形成生产上的地区专业化。本书通过构建一个厂商和采购商的行为模型详细展示了这一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书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一个模型分析发现,随着专业市场的规模增大,通过降低发展一个商务关系的费用率、增加网络参与者的数量和现有每次交易的费用率,可以提高专业市场的分工可靠性。在此情况下,外围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就可能得到继续深化,并不断被卷入专业市场的分工网络。与此同时,外围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借助专业市场的大规模需求发展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并通过乘数效应推动本地的经济成倍增长,当专业化部门的收入超过某一临界点时,可以引起区域经济的“向外聚爆”,带来该地区经济的巨大增长。
继之,本书从空间结构角度论述了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均衡和共享特征。本部分分两种情况分析。种论证了在多个区域存在一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空间经济分布结构明显受到专业市场的影响,但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是以其他因素为条件的或者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如果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善,那么专业市场的驱动作用会大大降低,区域实际的空间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效率就会偏离的理论模型。第二种论证了在多个区域存在多个专业市场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规模大小的差异,较大的专业市场会不断地蚕食相对小的专业市场,因之而导致的贸易成本的变化会吸引贸易活动向大的专业市场所在地集中,即形成贸易中心;同时生产活动向其他地方集中,即生产中心;贸易中心和生产中心分工协作、各取所需,终形成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
作为对理论的佐证,本书在各章都辅以相应案例分析,通过调研问卷和大量计算数据,生动展示了典型专业市场带动周边区域产业集聚、推动地区专业化、拉动经济增长和驱动多中心结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典型案例分析表明,专业市场主导的区域经济非但没有出现新经济地理学所预言的地区两极分化,反而呈现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
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本书在政策上的启示为:建立规则完善、机制健全、信号真实、平等竞争的区域共享型的专业市场,可以充分利用其交易费用低、交易效率和可靠性高的优势,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在区域之间合理配置资源。管理部门在进一步推动专业市场规模扩张的同时,应当继续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如设置划行规市、打击假冒伪劣、完善配套物流等。作为一种呼应,外围地区各政府也有责任通过一揽子宏观政策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利用共享的专业市场平台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如通过采取来料加工等方式接轨市场,主动吸收、承接核心区转移的现代产业。
本书对专业市场主导作用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产业集群、地方专业化、经济增长、多中心结构等方面,并且注意从专业市场交易成本变化导致的微观主体经济行为改变角度寻找原因。未来对这类现象的进一步分析可以通过对同类区域的深入比较而展开,以及就涉及的相关影响因子测度方法进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解决将为政策制定提供客观可操作的决策工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