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刘德培、刘保延、尹岭等数十位*医学专家学者首次提出未来医学的前瞻性观念,为医学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汇聚“首届未来医学论坛”高端智慧与思想火花,描绘医学未来大图景

跳脱中西医治疗的局限,探讨未来医学发展潮流和趋势,帮助走出无效的医疗

未来医学首先要解决方向问题,同时要对中国文化保有自信

推荐

通过把不同背景的专家、教授聚合在一起,借助每个人的学识,通过相互的交流、摩擦、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共同把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看得更清楚,同时实现论坛的三个超越:*是东方智慧和西方科学联合碰撞的超越,第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合碰撞的超越,第三是人类躯体和宇宙整体大系统联合碰撞的超越。

——杨炳忻教授,本书主编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数十位国内*医学专家、学者对人类医学未来的思考,共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专家演讲,他们从各自研究的专业领域对医学的未来做出创见性的探讨,其思想研究成果直接触碰到医疗健康的难问题和硬问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这些对医学界和医疗健康都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第二部分为自由讨论,通过他们的相互交流、碰撞,对医学的未来产生智慧的、思想的火花,同时对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有个清晰的认识。


【作者简介】

杨炳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曾长期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从事核与粒子物理领域的实验研究与教学工作。1999年起任中国香山科学会议组委会常务副主任,主持论坛学术组织工作。

杜嚣,现担任浙江天景生公益基金会理事、浙江远达公益基金会顾问,浙江文德公益基金会顾问,未来医学论坛发起人。


【目录】

部分 演讲

一、未来医学的大图景 杜 嚣 003

1.天景生的使命 // 003

2.超越玄学和科学 // 004

3.中西医的历史 // 005

4.形态科学与能量科学 // 007

5.未来医学是精确的科学 // 008

6.对未来医学的憧憬 // 008

二、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阳 张祝琴 刘德培 011

1.医学溯源 // 011

2.现代医学与世界潮流 // 022

3.未来医学 // 030

参考文献 // 034

三、中医可视化的解决方案
张润杰 037

1.探讨未来医学之必要 // 037

2.走出中医瓶颈的“可视化”之路 // 041

3.走出西医瓶颈的“代谢热医学” // 046

4.对未来医学的展望 // 046

四、发挥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肿瘤 郑伟达 049

1.重视中医以人为本的优势 // 049

2.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原发性肝癌 // 050

3.伟达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肝癌的体系和经验 // 054

五、中医的大数据时代 刘保延 061

1.中医是有关“人”的医学 // 061

2.制约中医优势发挥的主要问题 // 066

3.大数据时代中医的机遇与挑战 // 067

4.未来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 // 069

六、微针调气治神,开启生命之源
左常波 073

1.由中医元典到丹道修炼 // 073

2.丹道法程与以针演道 // 074

3.以针演道体系的建立 // 075

4.以针演道的次第针法 // 077

七、针灸理论体系的重构 郭松鹏 083

1.全象息经络,不是理论,也不是假说 // 083

2.“气至病所”现象与穴位的靶器官 // 085

3.针刺提取和识别人体生物信息的技术 // 088

4.体表经络探测技术 // 090

八、新道学与新医学
胡孚琛 093

1.从我的三本书说起 // 093

2.目前医学的现状 // 094

3.什么是疾病?人为何会生病? // 095

4.中医学区别于西医学的特征 // 096

5.西医中医化,中医现代化之路 // 097

6.中医和修道 // 097

九、道医学的背景和未来 盖建民 101

1.儒释道的文化社会功能 // 101

2.“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引发的思考 // 102

3.医道通仙道 // 103

4.道在养生,生道合一 // 105

5.道家医学养生思想的现代意义 // 108

十、气象医学在未来医学中的地位 尹 岭 111

1.气象医学的由来 // 111

2.医学科学数据共享 // 112

3.基于大数据的气象医学研究 // 113

4.气象医学将成为未来医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 115

十一、迈向健康的医学
陈其广 119

1.把疾病治疗作为未来医学中心在医药界有强大的驱动力 // 120

2.医保群体是需求主体,医保制度是决定医学模式的主要动力 // 121

3.“信息不对称”在医药领域的特殊作用 // 122

4.压力向动力的转变:问题导向的改革需要走向健康 // 124

5.文化多样性有助于不同医药学体系并存 // 125

6.生存哲学转变:健康成为价值标准和追求 // 126

7.医药界的道德和良心发现有助于向健康为中心转变 // 126

8.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改进推动医学向健康为中心转移 // 127

9.的阻力:改变医学中心必然要付出巨大代价 // 128

十二、平衡的医学 陈元平 131

1.社会物质与精神不平衡发展 // 131

2.平衡——民族复兴之国家人力根本 // 132

3.未来医学的社会发展目的 // 133

4.中医药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 134

5.未来医学的方向 // 135

6.中医是“治未病”的医学 // 137

7.中医动态哲理的五大特色、六大优势 // 138

8.神圣的生命科学 // 138

9.中医是与时俱进的医学 // 139

10.未来——传统与现代智慧相结合 // 140

十三、突破“医改”难题的健康管理事业 郭 清 143

1.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困境 // 143

2.中国面临着人口老化和重大慢性病挑战 // 145

3.顺应世界潮流,以健康为中心 // 148

4.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探索 // 150

5.健康管理落地工程 // 151

十四、人体生命现象的TTM观测 刘忠齐 155

1.热断层(TTM)技术 // 155

2.热断层(TTM)技术医学领域主要应用 // 158

3.热断层(TTM)技术在中医领域的应用 // 165

十五、古老的未来 杨炳忻 171

1.临床疗效是医学评价标准 // 171

2.整体论与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 173

3.共性、个性与中医评价体系 // 175

4.关于中医现代化 // 177

第二部分 讨论

讨论一:未来医学,首先要解决方向问题 181

1.是否会出现第三种医学? // 181

2.中医的灵魂是什么? // 182

3.未来医学的重点应该是健康,而不是治病 // 183

4.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 184

5.“健康中国”如何行动? // 186

6.未来医学应该是“供得起”的医学 // 188

讨论二:帮助人类走出“无效的医疗” 193

1.内在的方向更重要 // 193

2.相信人的自我修复能力 // 195

3未来的医学,整体论是主导 // 197

4.走出“无效的医疗” // 201

讨论三:
对未来医学的乐观,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207

1.古老中医和现代仪器是可以完美结合的 // 207

2.回归自然医学 // 209

3.道家医学可以为未来医学提供思想资源 // 211

4.不用害怕生病 // 212

5.如何看待未来医学,其中有文化自信的问题 // 213

6.中医是“第二国防” // 215

7.西方自然医学体系值得重视 // 215

8. 医生相当于教师,他应该教授人们如何与自然保持联系 // 216

9.中医和西医的连接点就是“气” // 218

10.怎样构建面向未来医学的生态系统 // 218

11.未来医学的开始,就是医生打破界限 // 219

讨论四:“未来医学论坛”的无为和无不为 223

1.中医的不足是什么? // 223

2.中医教育改革与中医的培训 // 228

3.中医体系的不足 // 233

4.对未来医学论坛的规划和建议 // 234

5.未来医学研究院和未来医学院应运而生 // 245

6.对论坛的倡议和期望 // 249

后 记 255

1.开启传统与科学结合之路 // 255

2.我的主要工作架构 // 256

3.现代文明体系反思 // 258

4.“未来医学论坛”的缘起 // 259


【免费在线读】

主编序言

首届“未来医学论坛”于2015年秋在杭州举办。论坛倾注了许多同道的心血。论坛的名字取为“未来医学论坛”,目的是试图跳出现有中医、西医治疗的局限性。我们认为,每个医疗体系都有自己的精华和局限,如何实现质的飞跃,进入更高的层次,是摆在每一位医疗工作者、每一个医学体系面前的重大问题。面对未来,我们需要跳出原有的思想、生活和学术圈,以旁观者的角度体会不同文明体系和知识体系的碰撞,只有碰撞和交流才能产生和吸收新的营养。任何一个现有医学系统都不是的,单纯在系统之内的相同认知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知识体系一定有所局限,这就是我们邀请不同领域、不同文化背景专家齐聚一堂的原因。我们相信,尽管我们来自不同的医疗体系,拥有独立的文化背景和发展阶段,但通过不断地冲突和融合后,自然会产生新的、更加清晰的未来。

当今社会,经过专业化分工后,人的专精能力很强,广阅能力很弱,而这种状况对社会、对科学的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若是每个人都仅仅局限在成为某一类、某一领域的专家,必然对相互的理解、社会的通融、科学的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发起论坛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把不同背景的专家、教授聚合在一起,借助每个人的学识,通过相互的交流、摩擦、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共同把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看得更清楚,同时实现论坛的三个超越:

是东方智慧和西方科学联合碰撞的超越;

第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合碰撞的超越;

第三是人类躯体和宇宙整体大系统联合碰撞的超越。

这些超越会使我们的专家、我们的体系,发展到比现存任何一个固有体系都强大的阶段,我们的“未来医学论坛”将有望成为一个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不断提问、反思、包容、争论的枝繁叶茂的论坛,它将拥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杨炳忻 杜嚣

2016年7月6日

五、中医的大数据时代

作者: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医药数据中心主任,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

“未来的医学”这个题目的讨论很有意义,以上几位的报告很受启发。我的观点是未来的医学应该是以中医为核心、为主干,与西医学融合,中西医优势互补的一个体系。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中医是有关“人”的医学

已故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陆广莘老教授曾反复强调:中医是生生之道,生生之具,生生之气,收生生之效,谋天人和德的一个医学体系,他认为中医学的核心是有关“人”的一个医学,与西医不同。我非常同意陆老的观点。中医与西医学都在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与健康维护的方法,但研究的切入点不同。

人们在研究任何一类运动的规律时,都会涉及三个要素:物质,能量与信息。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思维模式不一样,所采取的方法、技术就有很大的不同,所取得的结果则从不同角度揭示和解释了生命活动的规律,建立了各自的维护健康的方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从物质角度切入。在“还原论”的指导下,从研究物质的本源、结构、物理特性等入手,往往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的本源出发把事物运动的规律搞清楚。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分析、分离、鉴别的方法和技术,从事物整体到它小的物质组成。其研究的结果,可以揭示事物运动的物质本源,再根据对事物运动物质本源来寻找把握、调节运动的方法。

从信息角度切入。“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那么信息是什么?有关“信息”的解释很多,我推崇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的解释:信息就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即事物运动呈现在空间上的性状和态势,以及这种性状和态势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和规律。信息有本体论信息和认识论信息之分。本体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自我呈现;而认识论信息是主体对事物运动状态与方式的描述与概括。事物运动离不开物质和能量,同时必然会有表现在外的运动状态和方式,根据这些外在的表现就可以测知事物内在运动变化的规律,所采用的方法只能是观察、类推和求道的方法。这种方法不可能告诉你运动的物质本源是什么,物质基础是什么,但可以告诉你如何来驾驭运动。对于事物的运动来说,前者可以告诉你“为什么”,后者可以告诉你“是什么”,但往往在现实世界中,只要知道“是什么”就足以满足人们主要的需求了!

中医和西医两个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健康保障方法的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但由于研究的切入点不一样,角度不同,思维的观念不一样,方法论不一样,所以反映在世界观、价值观就不同,研究的结论也就不同,建立的健康保障方法就有很大区别。简单地说,西医学是从“人体”即物质切入的,往往关注的是“人的病”,中医是从“人”及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切入的,更加关注“病的人”。西医主要从“人体”切入研究人体的物质本源,要紧紧依靠现代先进发达的科技手段。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西医学也不会快速地向人体的微观层面发展。西医学的进步,也是近一两百年来现代科技进步的具体体现。可以想象若没有显微镜、没有电子显微镜,没有X光机、CT、B超,MRA等这些先进、无创的人体结构的探测技术设备,没有对微观物质生化变化的检测设备,西医学的发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西医学在诊断上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病理”结果往往是主要依据,后说了算。而传染性疾病后诊断要找到病原体,若找不到病原体,起码得找到人体内相关的抗体以及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等,总体上看诊断要找到客观的“物质”依据。从人体“物质”入手,就很容易找到患某一疾病的同质总体人群,在进行临床研究时,可以从同质人群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做研究,有了结论再外推到总体去,这么一种结果别人可以重复,干预与疗效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是科学的。当然要拿出大家信得过的高质量证据,还要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首先过程是规范、严谨的。西医学认为这才是科学的理念,才是有价值的。

中医学是从“信息”的角度切入,来研究和把握人生命活动变化规律,并建立了其健康保障的体系的。也就是从“人”外在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的观察入手,“以外揣内”,应用医者的感官,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充分收集患者的临床表现,然后依据已有的理论和知识,对所收集的患者“运动状态和方式”进行分析理解,推求出内在的变化规律,再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做出诊断和干预的决策,而患者干预后的反应,是进一步进行干预调整的重要依据。就这么一套很简单的方法,是从时空两个维度既关注患者空间上呈现的性状和态势,还关注随着时间变化的过程和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同时中医还有个的特点,是把干预和人体的状态变化关联起来看。这就是所谓的“神农尝百草”的方法,结果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干预,患病的人会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告诉你如何驾驭人的健康,即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告诉你“证(运动状态与方式)—治(干预)—效(干预效应)”关联的物质本源,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种方法因为是要通过“人”的运动状态和方式来进行研究,所以必然是一种“整体观”,即便看到的局部,也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状态。同时,“人”的运动状态离不开人的生活环境、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文、哲学等,所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哲学的融合,二者不可分离。正由于信息有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区分,在中医学中,医者往往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这样就形成了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方法,中医人才培养方式,中医古籍、学术流派等在中医发展中的特殊作用等中医不同于西医学的独特特点与中医优势。

既然中医的特点在于回答“是什么”,我们就不要失去自我,陷入渴望和追求回答“为什么”之中去。本来我们这个学科不是回答物质本源是什么的,但我们现在都要去追求这个东西,为什么追求呢?我们又陷入西医学研究的方法里去了,认为只有把本源说清楚了才是科学,所以大家都渴望找到本源,好像想让大家接受中医的话,只要把我们中医说清楚了,把本源说清楚了,我们就是科学了。回想一下,我们在寻求中医证候、中医理论的物质基础、物质本源的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从终的效果看,似乎对中医辨证论治能力提升的帮助并不明显。目前,中医药领域“优势特色淡化,学术停滞”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所以我想,我们还是回归到我们自己的路上来,要“理论自信、方法自信、疗效自信”,中医的这条路有非常大的优势,它不需要知道物质的本源,不需要确定疾病的“病理”或“病原体”,不需要依赖对抗性的干预方法和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所以在新发突发传染病、疾病的早期,在慢性病终身的康复治疗中,无论从效果还是从卫生经济学方面,都有明显的独特优势。

2.制约中医优势发挥的主要问题

以上说到,中医不依赖与分析、分离、鉴别的技术,那支撑中医学发展的技术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利用人体的信息器官进行信息转换的一套技术。人类的信息器官有外部的感觉器官(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它是获取信息的;有神经网络系统,它是传递信息的;还有思维器官,是加工、再生信息的;而决策信息,要经过效应器官及控制技术,再反馈回去调整决策。所以说,感测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技术以及控制技术,就是中医信息转换的技术体系。

几千年来,中医就是靠这个技术体系来进行辨证论治的,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是可以支撑中医学发展的。但是目前中医学所使用的这套技术体系,还是依靠人体的感官,还是很原始,虽然很可靠,但效率和能力有限,使中医的优势、潜能受到很大的限制,未能充分发挥。如中医的问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但目前问诊的结果主要都是回忆性的结果影响了准确性。而四诊的合参主要靠“悟性”,总之,原始的技术制约了中医的发展。

同时,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核心,其根本的特点是个性化。而中医个体化,不光与患者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医者关系密切。由于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医生在自己所掌握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在对人体外在表现进行感知、理解、判断、决策,而这一过程都会受到他自己所遵循的中医理论的约束,都会受到他的临床经验的约束。这与西医的个体化是由患者决定的,是由患者基因多态性决定的不一样。我这里举个信息学的例子,如果说信源是患者,而在座的都是医生,是信宿。如果你们辨证的结果“证候”是信息量的话,那么信息量的大小,显然不是由发出“信息”的信源—患者确定的,而是由医者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归纳后升华出来的。这一特点,给中医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优势,同时也给中医稳定、切确的把握以及发现个体诊疗的规律,提出了巨大挑战。但大数据时代到来,给解开这一中医个体诊疗奥秘,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一个是“新思路”,一个是“新理念”,一个是新的技术体系。

3.大数据时代中医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和互联网、云计算、可穿戴技术是同生的一个东西,个性化是大数据的终极运用,而个体性技术与大数据技术是未来的两大技术方向。中医个性化医疗,可以借助于大数据取得大发展。首先是大数据时代的新观点、新思维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比如说对于“因果关系”的渴望,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特点,回答“为什么”是科学价值的体现,中医学本来就是在不断回答“是什么”的过程中发展的,而目前许多研究却将回答“为什么”作为主体,花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实践证明回答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对于中医药的发展促进作用微乎其微。大数据的理念给回答“是什么”带来了新思维和新方法。互联网的思维是“链接一切”,这为中医的医患交互建立了一种新模式,为催生符合中医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业态提供了可能性。可穿戴技术为我们中医获取了人体的状态信息、动态信息,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工具和手段。

大数据时代,首先需要转变科研的范式,也就是改变我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改变我们的技术体系。这样我们才可能回归自我,从西医价值观、科学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否则我们永远是不科学的,不能被大家所接受。我们还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如辨证论治疗效评价的方法。以前,临床疗效评价都在评价一个固定的、单一的干预方法或药物,而辨证论治的干预,药物是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和医生的判断动态调整的,如果用评价某一个药的方法,必然成为同一个病、同一证候、同一药方的疗效评价了,这样辨证论治的疗效还是不知道。既然医者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我们就可以采取评价医者的策略,评价医者治疗某种疾病的疗效,结果推荐给大家的不是一种药方,而是某一个医生。这种研究将采取全样本、混合大数据的研究设计,而不是抽样的精确小数据的研究。同时我们提出“辨证论治个体化医疗的4.0工程”的思路,希望借助现在的技术手段,使中医望闻问切能够从V1.0手工阶段发展到V2.0数字化、V3.0智能化、V4.0的一体化阶段。在过去10多年的过程中,我们在医院已经建立了“临床科研信息的共享系统”,基本解决了利用临床实际数据来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的技术体系问题。目前已经在20多家医院当中应用,开展研究100多项。

同时,在前期临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的硬件架构、中医智慧云平台已经建立,现在正在做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中中医药部分,要建中医药的国家数据库,建立中医大数据创新应用的共性技术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目前利用病历首页数据,开展医疗监管的平台已经建立,有全国500多家医院、1500多个中医药重点专科的首页数据3000多万;涉及全国10个试点省,将近5000家中医馆的健康信息云平台正在建立之中。近正在筹建中医健康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50多家医院、研究机构,以及一些企业,还有经营机构都加入其中,我们特别欢迎大家能够通过这样一个联盟,把数据思维和技术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我们中医药学的腾飞奠定一个基础。

4.未来医学是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

后总结一下未来的医学,我认为应该是以中医的医学体系为核心,包容现代医学体系,从而共同构建一个中西医融合的新医学体系。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狂言”,中医医学体系为何可以成为“核心”?我认为中医的医学体系是一个智慧的医学体系,它是靠高思维,不是靠医学设备建立起来的。过去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目前的知识经济即信息经济,这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从有形东西、从研究物质世界开始,必然要走向知识的世界、信息世界。而中医是建立在信息、知识的基础上的。所以将来的医学体系肯定是以中医医学体系为核心,是把所有的物质世界整合起来的一个体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所以我认为中医学前景光明,未来必然是以它为核心的,关键的是,这个核心不光体现在医学本质上,还体现在未来服务模式上。将来的服务模式不是像现在这样以医院为核心,将来以维护健康为目标,人们为了健康不需要总去医院了,而是从一开始没得病的时候就可以居家或就近进行调理,医患可以不见面就面对面,而且将来干预措施根据需要会送上门的,让病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相信这些都不是天方夜谭,而在不远的将来均会成为现实。而要做到这样,中医学必然首当其冲!

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未来,希望我们的未来能够成为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发展的未来。谢谢大家。

(原演讲题目是《大数据时代中医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六、微针调气治神,开启生命之源

作者:
左常波(广州中医药大学左常波国际针灸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主任导师,澳门针灸学会会长)

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用了22年的时间,深入探索和拓展了针灸领域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方向。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以针演道:微针调气治神,开启生命之源》。

1.由中医元典到丹道修炼

首先,我们看一下,从中医经典到丹道修炼。

中医的元典是《黄帝内经》,整个一部《黄帝内经》,它深入阐述了精气神的生理转化机制,而传承千古的丹道修炼体系,看似广大精微,奥妙无穷,也不过是在身体上实践和印证了精气神的层层转化以及次第的程式。我们知道,道家说“顺者为人,逆者为仙”,《黄帝内经》这套体系呢,为我们展现了一套顺向的生命转化过程,而道家修仙体系,为我们展现了一套逆向的生命过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作为一个医生,我们如何去弄清生命本身的内在逻辑,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去开发生命深层的潜能,这是值得临床医生深入研究的重大方向。

2.丹道法程与以针演道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丹道修炼的法程和以针演道两者之间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就丹道修炼而言,从炼己筑基开始,到进入实修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虚空粉碎的各个阶段,每一步各有明确的目标、实现的路径,以及达成目标后的火候和征象。而每一步达成的目标又是下一阶段的启动条件,如此环环相扣,一步步达成了精气神的转化,我称之为“生命气化的级联式程序”。

这是我本场讲座的一个展开。其实,在我们生命的深层,已经存在一个完美的程序,这是生命诞生之初就已经预设好的,我们可以称之为“顶层设计”。我们参照丹道修炼的整个程序来看,修炼过程的每一步都成为下一步的一个开始,这是一个重点。

我为什么称之为“生命气化的级联式程序”呢?可以这样讲,按照精气神的内在转化规律,我们以微针调气和微针治神为手段,充分地创造了一些条件,让生命的转化一步一步地实现,一步一步地达成完美。进一步讲,如果我们充分满足了A条件,那么它必然出现B这个结果,当B这个结果出现以后,我们再以微针调气、治神作为手段,充分地满足B这个条件,它就自然而然地达成了C这么一个结果。所以我称它是一个“级联式的生命气化程序”。那么在深刻领会丹道修炼法程的基础上,我作为一个针灸医生,从微针调气治神入手,完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演绎修道的全过程。这是我这个讲座的一个展开,跟大家分享一下。

3.以针演道体系的建立

这套“以针演道”的针灸体系是如何建立的呢?大家看一下。我用了22年的时间在这个方向上做了深入探索。我在浸淫传统针灸、参透董氏奇穴的基础之上,旁鉴丹道精华,别开一线法脉,创立了以针演道逐节功夫,广大甚深微妙法门,简称“以针演道微妙法门”。尝试探索大一统的针灸公度模式,行祛疾之术,演续命之法,合修真之道。

我设立了三十六路针法,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一一演绎丹道的法程,逐级推进次第的功夫。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套针灸体系,它完全是建立在传统针灸基础之上,然后从“董氏奇穴”这套民间的体系里面找到其内在的游戏规则,又在丹道修炼这个体系当中发现了生命运行的内在逻辑。以这个逻辑为参照,以微针调气和微针治神作为手段来演绎整个过程。这就是我今天要探讨的“以针演道”。

至于这套针灸体系的形成呢,其实有一个过程,首先,工具的改变带来了技术的革命。在《黄帝内经》时代,有九种针具,其中有一种细的针叫毫针,又称之为微针或小针。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针灸医生用针习惯是什么,在临床当中很多人喜欢用0.35mm直径的针灸针,后来针具越来越细,有人用到0.32mm直径的针,到后来有人用0.25mm的。我曾经有过一段非常特殊的工作经历,我用0.12mm直径的微针去调整病人,发现了很多奇妙的临床现象。用微细的针,病人的身体可能没有很明显的感觉,没有明确的酸、麻、胀感,但是在医生手下却有非常细微的气的感应。

谈到这一点呢,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习经历。我在1993年从山东中医学院针灸系毕业以后,在一家公立医院工作了十年,我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针灸文献。应该说那段时间,那十年的时间是我的针灸体系沉淀积累的过程。2003年之后到2011年,这段时间其实是这套体系的一个构建期。这段时间我去了澳门,完全改变了一种工作模式。这个工作模式是什么呢?这是个高端医疗中心,我们面对的病人不多,但治疗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是单纯的疼痛,有很多慢性、迁延性的多系统病变,那么怎么办?这些病人很怕针,他每个月过来治疗的次数又不多。那个时候我就想到了要改变一下针具,用更细一点的毫针。在那段时间,我才集中地观察了一些奇妙的临床现象。这是我的一段学习经历。

临床中发现了很多奇怪的现象。有些人在针灸时没有任何的感觉,但在留针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奇妙的“气化反应”。比如说,扎完针在留针的过程中,给他盖上被子,他会觉得脚底冰凉、冒风,这其实是排寒气的过程。还有人呢,会有丹田发热、命门发热的现象,有些时候是同时出现丹田、命门发热,甚至有一股热流沿着任督二脉循环。这里面有很多很特殊的现象,比如说,有些人在气冲病灶的过程中,带动着身体在床上不自主地做一些运动,我们发现了很多。还有人出现了一些超验心理学的现象,比如说在留针时,病人非常安静地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可以内观到一片光明,他的身体整个是光明的。甚至还有人感受到他的灵魂脱离身体,他从空间的上方看到自己的身体,看到周围的一切。由于针具改变了,用细的微针调气、治神,才发现了这样一些特殊的现象。

作为一个医生,我观察到:出现了这些现象以后,临床疗效发生了极大的提高。我就充满了兴趣,我要找答案。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综合研究了中医的元典《黄帝内经》以及丹道修炼的经典。当我深入研究丹道修炼的体系以后,我发现我们的古人把身体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已经很深入很透彻地发现了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所有现象。这就是我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找到的一个方向。下面我跟大家做一个交代。

4.以针演道的次第针法

接下来,给大家讲一下“以针演道”的次第针法。在这里先给大家解析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次第。什么叫次第?次第在丹道修炼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只有充分满足了A条件,它才会达成一个B的结果,B的结果出现以后,我们再利用一些手段充分地满足B这个条件,它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出现C这个结果。这就是次第的意思,所以说我称之为“级联式的生命气化程序”。它是一个次第,每一步都绕不过去,当每一步充分满足了以后,它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步骤,这就是身体内部的运行逻辑,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加人为,自然而然。我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被中国几千年遗存下来的丹道修炼体系所深深折服。应该说,我探索的这个针灸方向,即是我用微针作为工具,印证了丹道修炼的逐节功夫和次第法程,如此而已。

第二个关键词是什么呢?是针法。大家知道,针法非常非常重要。今天上午听刘保延教授的讲座,我觉得非常精彩,我受到深刻的启发。作为针灸医生,他的工具就是一根针,一根很微细的针,对不对?我们这个世界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组成的,而一个细小的针具,它作用在身体上,首先是一个微弱的信息启动,接下来发生一个级联式的能量的驱动,在能量的驱动下,实现了物质的运动、物质的转换。我认为针灸是从这儿起效的。

这个针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从信息角度去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比如说信息的输入有端口,对不对?那么对于针灸而言就是讲究“穴位”,这是信息的端口。但输入信息还有讲究,它的参数,这就涉及我们的针法,对吧?那么信息还要讲究它的通路,其实就是经络系统。我觉得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针灸,来了解生命一步一步的转换,了解精气神的转化,这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法门。

我研创的这些针法,跟传统的针灸体系里面所讲的针法有所不同。在我构建的体系里面,我运用的元素不多,其实就十多个穴位左右。我把不同的穴位,按照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顺序方式组合起来,准确地说,把这些穴位有机地进行配伍,形成了我的针法,针法即阵法,以穴为兵,排局布阵。我觉得任何单个的元素,每一个穴位都不是重要的,按照一定的逻辑建立起的这个关系,才是重要的。所以我们先解析了一下次第和针法这两个关键词,接下来就容易理解我所讲的这个体系了。

说到次第针法,我们以丹道修炼的法程为参照,它有些讲究,比如说,修道之初先去隐疾。就是说,在修道的开始呢,我们首先讲究要把很多的隐疾祛除,对吧?那么治病本身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是终其一生的追求,对不对?所以说在修道之初先袪隐疾,这个跟治疗就结合在一起了。

在我构建的针灸体系里面,就技术层面而言,共分为四类技法,我称之为“三调一治”。什么叫“三调一治”呢?所谓的“三调”就是调气、调血、调经筋,用微针去调气,用三棱针或者是用注射器针头来放血,还有用粗针调经筋。“一治”是治什么呢?是治神。这四个非常简单的技术,在一套全新的逻辑指导下展开。我觉得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我们面对的首先是疾病,但这不是首要的,因为疾病长在身体上,我们更首要的任务,是要了解身体运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丹道修炼的这套体系,它深入阐述了精气神转化的内在逻辑,这套逻辑给我提供参照,我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这套针灸体系。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因为身体的逻辑才是重要的。当我们把身体调顺了,好多的疾病就迎刃而解了。

用微针调气这个手段,在治病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一点是什么呢?就是它精准的“靶的”效应。前两天我在杭州举办了第八届针灸学术年会,我主讲的一个题目叫《精准医学的微针时代》,就探讨了这一点。在微针调气治病的过程中,它突出的一点就是产生精准的“靶的”效应。在中医里面我们讲究气至病所。我觉得对于一个医生而言,首先把你的元气调理充盈了,然后让所有的通路都是畅通的。这个时候,充盈的元气以通畅的经络为媒介,会产生精准的气攻病灶的反应。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一些反应,就是哪里有病,气就往哪里走,哪里发热,哪里发冷,哪里有一些气窜的感觉,甚至有一些类似疾病症状发作的感觉。有很多人这些病治好了以后,很多年前的一些老病根也会翻出来。我觉得在气攻病灶,产生精准的“靶的”效应方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因为接下来另外一个精彩的讲座是由郭松鹏医生讲的,他会在这个方面做细致而深入的展开。

(1)炼己针法

我谈一个炼己针法。在座的有丹道领域里知名的胡孚琛教授,还有盖建民教授,他们都是我的老师,在这个领域里面,他们是泰斗级的学者。我们知道在修道之初,有一个炼己筑基阶段,是以炼己还虚为切要,对吧?道家讲究的是性命双修。首先要修命功,返老还童,添油续命,延年益寿,然后接下来,可能会朝着灵性方面去修习,对吧?首先让你的生命延长,然后有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达成那个灵性方面的解脱,所以它讲究次第功夫。前面讲的,一步一步地开发,首先把老病根去掉,先祛隐疾,当所有的病祛除了以后,为修道的过程扫清了障碍。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所谓的“修道之初,以炼己还虚为要”。什么叫炼己呢?炼己,其实是对心性的修炼,达成心不为识神所劳,身不为物欲所牵,是以对境无心。这个非常难,让我们放下是非常难的。

我在临床中发现,很多重大疾病,背后都有极深的心理因素参与,我不知道大家认不认同?特别是一些代谢性的疾病,像肿瘤这样重大的疑难病,它背后都有一些心理的因素参与了。有时候病人能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的问题,有些人他意识不到,但是他有一些表现,譬如失眠、焦虑、抑郁,他会认为是因为有很多事情牵绊,才焦虑的,才不安的,才烦躁的,才强迫的,很多人都会这样认为。而我的答案不是这样,我认为很多重大的疾病背后都有心理的问题,而很多心理问题的背后都是因为很多病人存在着一些不好的心理定势,这更多源于童年成长过程中的原始创伤所导致的性格缺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微针治神的手段,让很多的病人在性情上发生了改变。所以微针治神治疗心理疾病,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举例说明,某70岁肿瘤患者,在针灸调理的过程中,其从小就有的强迫性格慢慢改变。还有某位32岁的患者,在微针治神的过程中,脑海中出现了胎儿时期在母腹中的情景,听到父母商量要打掉胎儿的谈话,经落实其父母果真如是,从此该患者性情改观。

(2)筑基针法

所谓的筑基,其实是打好修炼的身体基础。在正式进入丹道修炼程序之前,有一个百日筑基阶段,这个环节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补亏填精,把先天肾精补足了,让身体恢复青春活力,为进入炼精化气阶段提供物质基础,筑基针法即是为此而设。这恰恰印证了古人所言“只要一息尚存,犹可添油续命”。我们曾经在很多慢性病的治疗当中,让一些七八十岁的病人可以恢复性功能,恢复青春活力,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方向。

(3)小周天针法

第三个我讲到所谓的小周天针法。当你完成了个目标,下一个目标就有可能达成。那么这些东西,其实我们也有相应的针法去促成它。在整个过程中,丹田的元气充盈了,然后我们用立极针法来开启命门相火,这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过程,它是一气贯通的,不是人为的,在留针的过程中,它会有一个突破的力量,势垒穿透,一气贯通任督二脉。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在此过程中,既可以袪疾,又可以续命,还可以成为助道之品,引领进入更高层次的灵性修炼。

第四,我谈到了一个题目是 “针灸辟谷”。因为在修炼的过程中,常常会进入自然的辟谷状态,丹田气足不思食。当元气充盈的时候,人不觉得饿,那就不吃,但是不吃还精神抖擞,而且体力越来越好,少则七日,多则半月,甚至更久的时间。在针刺当中,我们演绎了辟谷的整个过程,可以充分地进入这个状态。后来我们发现,在通过针灸来达成辟谷的过程中,对很多重大疾病,特别是一些肿瘤性疾病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很多人会出现各种排病反应,有些人会排出宿便。我有一个乳腺癌、卵巢癌患者,在第二次针灸辟谷之后,有二十多天持续腹泻,每天排出污浊秽臭的大便四五次,预后良好,其人之性情及阴寒体质完全改变。

后,我做一个总结。我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漫长的针灸探索历程:参透、放下、超越、回归。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自己只是探索了针灸领域中一个可能的方向,而且是极有建设性的方向。这个研究方向对我们的针灸临床可能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这是我的一些体会,这个体系是以微针调气治神,别开法门,模拟丹道修炼的整个法程,促成精气神的内在转化,开启生命之源。一言以蔽之:以针演道微妙法门,以纤毫针,演微妙理,行总持法,开方便门。

这是我的报告。我再用一句话结束我的演讲:世界之大,不逾眼界之开阔; 眼界之宽,莫若针尖之微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