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简介】
《好奇心(科学何以执念万物)》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描绘了人类好奇心的进化史。好奇心现在是一种优良的品质,然而它也曾因对“圣洁”的亵渎而备受谴责。透过宇宙的激辩,围绕真空的争论,作者菲利普·鲍尔逐一揭开好奇心那神秘、僭越、聪敏、冷静的层层面纱,伽利略、玻意耳、牛顿等大师的思想跃然纸上。至于本书的开篇之问——当代的好奇心是否被过于纵容,则留待读者慢慢体味。

【作者简介】

菲利普·鲍尔,1962年生,英国久负盛名的科学作家,曾先后担任《自然》杂志的物理学科编辑和顾问编辑,是《<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丛书的两位英方主编之一,擅长从科学与历史、社会和艺术的互动中窥探科学的成就、挫折、趣味和荣光。


译者简介:

王康友,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科普研究》主编,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先后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科协工作研究、科普理论研究,主持多项调查类、政策类课题研究,有关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出版《对内实用管理之道》等10余部著作。

朱洪启,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科技史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做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科技传播。

王黎明,毕业于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物理学博士,现为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是科技哲学、科技新媒体、互联网技术与传播等。


【目录】

第1章 古老的问题 非凡的热情 没有好奇心的古人 反对好奇心 独立思考 反叛天使 实验与秘密 第2章 秘密研究院 密封保护 隐秘的自然 秘密社团 魔法学人 好奇者学院 第3章 好奇心剧场 开放私藏 奇迹之殿 独冬之王 拨开云雾 乌托邦兄弟会 蔷薇十字会 大法官的乌托邦 学问的进步 第4章 潘神的狩猎 女王的巫师 伟大的狩猎 机器学习 这合适吗? 转变思想 假设结果 第5章 万物之宗师 心灵手巧的绅士 鞭策好奇 大师的特征 事实至上 遍布世界的研究网 神奇的皇家学会 培根的皇家学会 第6章天地之间的更多事物 旅行家的故事 收藏全世界 语言之辨 分类全世界 科学的语言 第7章 宇宙的不和谐因素 环与圆 公正的试验 那次审判 皇帝的天文学家 隐藏的力 原理 月球的愿景 旋转中的圈外人 第8章 登月人 仪器的助力 视觉的证据 开普勒之梦 太空中的新世界 带我飞向月球 月球帝国 太空狂喜 与侯爵夫人的对话 遇见外星人 第9章 自然的解放与约束 被改变的状态 滴落的水银 制造机械 关于空气 哲学意义上的空间 强调证据 第10章 针尖之上 缩影 小,既美亦丑 上帝在细节中 池塘生物 显微镜下的恶魔 令人不安的接近 你看到了什么? 第11章 自然之光 看得见的黑暗 文明的炼金术 神奇的光 冷火 彩虹的启示 光学幻觉 更多干涉 第12章 追击大象 打破平静 荒谬戏剧 老鼠和大象 闪耀的世界 浮动世界的艺术家 刺痛 公平的批评? 后的胜利 第13章 职业的大师或冷处理的好奇心 好奇心转变 驯化好奇心 为什么感到好奇? 没有概念 无尽的前沿 人物列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媒体评论】

呈现给我们一场好奇心的历史盛宴。

——《自然》

不仅揭示了早期科学家的经历,还展示了他们的人性、弱点与热情。

——《星期日泰晤士报》

菲利普·鲍尔谦虚而又智慧地将科学写得熠熠生辉,非常引人入胜。

——《每日电讯报》

一场精彩而又智慧的科学革命之旅。

——《卫报》


【书摘与插画】

无论眼睛首先看向何物,只要我们多审视一点,同样都会觉得疑惑,满满的疑惑。

——乔万尼·唐迪(Giovanni Dondi,约1382)

重要的事情是不要停止提问……永远不要失去神圣的好奇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955)

“大型强子对撞机(Large Hadron Collider,简称LHC)是一个发现型的机器。其研究项目可能深刻地改变我们的宇宙观,延续人类好奇的传统,这种好奇传统本身像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这段话出自罗伯特·艾马(Robert Aymar)解释了建造对撞机的原因。他是欧洲核子中心(Conseil Europeen pour la Recherche Nucvleaire,简称CERN)的前任主席,欧洲核子中心位于日内瓦,是欧洲粒子物理学的中心。

大型强子对撞机是世界上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它通过电磁场将质子加速到99.999999%光速,速度之快可达每万分之一秒27千米。质子受挤压并相互碰撞,其撞击力比得上宇宙大爆炸的瞬间。人们期望这种碰撞可以产生前所未见的粒子,帮助我们理解关于物质本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例如,为什么某些类型的粒子拥有质量。

按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将耗资60亿美元,历时25年,这已然是大科学(Big Science)所能要求的极限。如此不辞辛劳、不计血本,到底所图为何呢?

艾马将之归因于人类好奇心的作用。他暗示这仅仅是人类对自然之好奇传统的延续,而这种好奇的传统植根于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他说,这是人类探索研究的一种延伸。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在2008年末大型强子对撞机首次运行前夕,媒体一直表现出可笑的恐惧,担心这个实验即便不能摧毁宇宙,也会摧毁地球,因为在传统教育中,好奇心——尤其是对于创世之说(Creation)的好奇——不能得到不受惩罚地纵容。这种的世界毁灭威胁论,与其说是制造恐慌的源头,不如说是娱乐公众的噱头。这一事件表明,我们仍未放松对于好奇心的警惕。

但是,大型强子对撞机不仅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而且也在寻求获取实际利益的正当理由。“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的观念: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创新是发展和繁荣的主要驱动力。”艾马说:

历史教育我们,人类创新的巨大飞跃主要源自纯粹的好奇心。比如说,(迈克尔·)法拉第的电流实验是出于好奇,但是它终为我们带来电灯,而对我们并不好奇的蜡烛,无论多少研发,永远都不会有这样的成果。

对大型强子对撞机持支持态度的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曾这样猜想:“现代社会是建立在纯科学的进步之上的,但是人们却没能预见到这些进步会有什么样的实际应用。”他的猜想事实上反映了一种扭曲的科学技术共生观(事实上其关系是一种内在的融合),这姑且不论。但是,艾马这里所坚持的有关好奇心、科学和技术的说法和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好奇心的辩护的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好奇心相继被基督教、哲学甚至是某些特定的科学理念打上恶习的烙印。“好奇”即为“徒劳”。但这句话令我觉得欣喜。对我而言,它的含义完全不同:它引起关注,是对存在之物或者可能存在之物的关注;它是对我们周围奇怪异

常之事的警觉;它是力求变化又追求共通的习惯;它是理解事物存在和发展

的热情;它是对传统的价值等级制度的不屑一顾。

福柯似乎希望可以被好奇心迷惑,陶醉其中,发现奇迹,感受对新奇经历突破传统桎梏的渴望。在这里好奇心是一种激进的力量。另一方面,好奇心在科学领域往往以驯服世界的名义受人利用——“理解”这点是必须的。驱动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的好奇心(如果真是这样)可能让我们对物质和空间的理解更进一步,而这一项目和其他好奇心驱动的研究都被鼓吹为大不可测的实际利益的来源。这同17世纪初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支持的观点十分相似:好奇心是知识和力量的动力。

为什么对好奇心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这些分歧可以调和吗?历史有没有证明过这些观点?在这本书里,我将试图解答这些问题。

西方对于好奇心的态度在17世纪发生转折,基本始于中世纪世界观的转变,终于现代世界观的出现。仅仅像历史学家尼尔·肯尼那样将这一时期欧洲文学作品中单词“好奇”(及其同源词)的使用进行列表就可以看出:这种转折变化颇具戏剧性“好奇”一词的使用频率自16世纪中期到1650年鲜有变化,然后突然增加,在1700年达到,之后一直居高不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