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2011年以来撰写的文化时评、随笔的结集,以古衡今,以温柔敦厚之心来对待文化,以辛辣的笔调批评文化乱象,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作者的思想与温度。在世风浇薄、争相蔑古的时代,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人们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故文章有力量、有眼界、有学识。


【内容简介】
  《蝴蝶忽然满芳草》
  本书是作者2011年以来撰写的文化时评、随笔的结集,以古衡今,以温柔敦厚之心来对待文化,以辛辣的笔调批评文化乱象,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作者的思想与温度。

【作者简介】
  刘勇,广东吴川人,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爱好诗词、古文,文章以“论”“孟”为宗,作品散见于《南方人物周刊》《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等。


【媒体评论】

刘勇是个有传统之心的人,在世风浇薄、争相蔑古的时代,希望通过文字唤醒人们对传统的温情与敬意,故文章有力量、有眼界、有学识。

——许石林(深圳市杂文学会会长)

文以载道,道以修身,文章中可以读懂作者对文化的珍重、对生命的思考。

——王国华(《宝安日报》编委、知名作家)


【目录】
嘉南集
目录
上、时评
1、要使芸香万世传
2、向上才是文学的力量
3、文言是文化传承之根
4、为何不信感情偏信“邪”
5、中山大学可提倡读更好的经典而非《弟子规》
6、通识教育挽救中国文科
7、申遗闹剧可休矣
8、事之以礼葬之以礼
9、清明有感
10、让恶剧《钓鱼城》回家钓鱼
11、孔子诞辰增进教师节内涵
12、揭开王财贵追随者之虚伪面纱
13、为人之学与为己之学
14、京剧里的传统情怀
15、见不到画工的高妙
16、继承才是好的传承
17、花香缥缈书香袭
18、复旦,你又要“剥洋葱”?
19、邯郸学步需谨慎
20、恶俗猛于虎
21、毒品合法,献媚群氓
22、传统文化复兴的先兆
23、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24、博物馆应发挥文化传承功能
25、《赵氏孤儿案》注定“孤独”
26、《红楼梦》并非文学的典范
27、“东亚病夫”你造吗?
28、“崇高”的宣泄物
29、陷阱重重的国学教育
30、死后是非谁管得
31、孝:始于修身终于为国
32、易延友不配为人师
33、新时期的骗子狂欢
34、著史岂能流俗化?
35、家风之根在德行
36、吃出道理更重要
37、药王难治无知病
38、自由是书籍出版的意义
39、书法教育不宜专主一家
40、孝道永不过时
41、触摸厚重的历史
下编:随笔
42、狳獐法列传
43、戏说“戏妻”
44、姜夔填词谢神恩
45、《唐诗三百首》题解
46、京剧杂感(一)
47、京剧杂感(二)
48、玉带生传奇
49、南海百灵朝神庙
50、《帝女花》奇缘
51、朱棣险死济南城
52、唐德宗祭祖被阻
53、皇帝与方士
54、苌弘化碧深意多
55、秦国祭祀的政治野心
56、唐文治遇匪遇盗传奇
57、武圣的变迁
58、任力与倡礼
59、生日
60、读《尚食志》
61、也说说“压卷诗”
62、一冼万古凡马空
63、陈焕章:进士?博士?孔教士
64、宋仁宗的仁


【前言】

要使芸香万世传

我来深工作已经四年了,工作地点与深圳图书馆仅有一街之隔,却不知道该馆藏有一万一千册明清古籍善本。古籍为蜀中一代哲医张太无教授所藏,其夫人依遗言捐给深圳图书馆。张教授悬壶济世,读书悟道,广求文物古籍,以备文献之需。虽然历经“文革”的荼毒,藏书损失惨重,但他仍割爱,毅然捐与年轻的深圳。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张太无先生之义举、之德行,许石林先生的《文化天下公道长兴》已备述,是为继往者也,笔者不敢再赞一辞。然则,深圳市应如何善用这些珍贵的文献,使之嘉惠学林,则尝试论之。

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汉、宋学者将“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既要取证于书本记载,又访寻耆旧言论,才能了解过去的历史真相。所以文献是中国文化得以保存发展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非常重视文献的保存与整理。

早在春秋战国两汉,民间藏书也极盛,竟可以补国家中央图书馆的不足,民间对藏书献书也抱有高度的热情。自宋以后,印刷术渐趋发达,宋元刻本极为精审,藏书读书日益为学者所重。晁公武有《郡斋读书记》、卢文弨校刻《抱经堂丛书》等都是热爱藏书进而有益于学术。我们可以说,藏书往往是与读书、校书,提高自身的学养水平,进而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分不开的。

因此藏书家也是有高下之分的,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中评论说:得一书必求其本源,是正得失,是谓考订家。如钱少詹大昕、戴吉士震是也。次则辨其版本,注其错讹,是谓校雠家。如卢学士文弨、翁阁学方纲是也。次则搜采异本,上则补石室金匮之遗亡,下可备通人博士之浏览,是谓收藏家。如鄞县范氏之天一阁、钱塘吴氏之瓶花斋、崐山徐氏之传是楼是也。次则第求精本,独嗜宋刻……又次则……宋本蜀本,一不得欺,宋椠元椠,见而即识,是谓掠贩家……

以此为准的,张先生之藏书精神确实得古之遗风。藏书之中有清雍正时期果亲王胤(允)礼朱笔点定的武英殿抄本《唐宋元文约选》一部二十四册;有国内仅见的康熙年间殿刻本《全唐诗》一部120册;有果亲王府藏明内刻本三色套印《苏长公(苏轼)集》全集十二册一部;有清初郑亲王吉尔哈朗亲笔题签、大学士查升手书的《内景经》,可称得上“补石室金匮之遗亡”。

然而,藏书入库已27年,纵可供有识之士查阅之用,但其影响所及之范围,大约也不出鹏城一地。这种情况,笔者窃以为是深违张太无先生之初衷的。“所去之书,如有璧归之日,家可分,人可散,书不可离。有力则自专,无益珍藏,亦应将之奉藏于祖国需要的地方珍视之;为业肇岐黄,振兴祖国中医学事业,启富华夏而派上用场”,张先生一则希望“文革”中失去之书可以完璧归赵,再则希望所存之书能发挥振兴中医、启富华夏之功用。司马迁作史记时所谓“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类此。因此,笔者不揣谫陋,提出几点建议:

一曰编书目,写叙录。组织人力编写深圳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以彰收藏之富美;并附上封面、扉叶、正文为古籍善本提供鉴赏依据。同时择其尤善而希见者撰写叙录,考其源流内容,版本变迁,以备学者按图索骥。

二曰辑善本,惠学林。昔日张元济先生主持商务印书馆时,广购善本,亲自主持辑印《四部丛刊》及其《续编》、《三编》,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诸种,荟萃精华,学林至今蒙其霑溉。张太无先生之藏书国宝级善本亦复不少,如能影印流传于世,使我们既能睹其真容,又能欣赏书的版式装帧,更能正流行书籍之失,并影印书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三曰电子化,谨收藏。纸是纤维聚合物,容易受到氧化损毁。以古籍善本之稀见,如损失则不可再见,应该谨慎收藏,勿使毁坏。现在的电子扫描技术已非常成熟,正好可以以电子化手段弥补纸张保存期不长之缺点,而且电子化也可以增加书籍的流通度。如河南图书馆50万本古籍如废纸一般,真叫人痛惜不已。

四曰辑遗言,彰先贤。古人常表彰乡贤,整理遗著,以充实乡邦文献。张太无是为一代哲医,对医道、诗词、学术均有深湛之理解,其著作必有可观之处、而言谈必有惊人之论,也可说其本身就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大书。他虽然不是鹏城土著,却晚年属意鹏城,以一生珍藏相托。我辈人正应广求其遗著,辑其言行学术,编著成书,一则慰张先生在天之灵,再则谢张公子思父之情,三则富鹏城文献。人物事迹易泯,著作易佚,时不我待!

深圳现正建设文化城市,正好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使古籍重光,芸香永传。虽然编述任务艰巨,却正是吾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免费在线读】
  向上才是文学的力量
  我还是初中生的时候,就读了《红高粱》。当时还不懂“文学”,头脑满是“学了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金科玉律。但是一种天然的反感油然而生,小说的血腥残酷,令我毛骨悚然,难以卒读,自此对当代小说家起了戒心。及至大学进入中文系学习,在某本杂志上又读了《檀香刑》的前几章,莫言用如此精致细腻的笔法,描写一种残酷的肉刑,恶心之感又扑面而来。
  慢慢读书多了,便知道当代文学的成就确是寒碜,即使是大行其道的小说与新诗,读起来也索然无味。当中文系大部分人高谈新诗小说、以及西方文论,做着文学梦想时,我早已走到开,从心底否定他们。
  今天,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算得上新文学的重大胜利,但我绝不会改变对他的看法。在我的心中,中国文学的精华,不是莫言所代表的、向西方乞灵回来的新文学,而是一百年前被全国声讨的传统文学。文言作品,才能正统的,代表中华文学精华部分。
  文言作品,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吸引力。当我诵读文言作品时,不自觉地得口诵手摹而心向往之,这些作品以无穷的魅力,使人心悦诚服地向其学习。我感觉得到作者的心灵跳跃,与我的血脉相连。当我能以拙劣的笔法,写出一篇短短的文言散文、一首合乎格律的诗歌时,与古人相期于一瞬,内心欣然自得之感,绝不是获得诺奖所能比拟的。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可以用孔子的话来概括“思无邪”。思无邪,就是追求雅与正,雅是高雅,引导人积极往高处走;正是不偏不倚,源出于天性,动而皆中节。孟子说,学其上者得其中,中国文学雅正的传统可以催人不断完善,以臻大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读书人不经过一番苦学,是掌握不了诗文的作法的。既然经过苦练诗文,至少性情里中和的因素多了,放僻邪侈的因素少了,基本可以作到临文必敬,作者的心魂会注入到文字,后人读之,亦可想见其人。至于社会上的人,即是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布衣百姓,莫不以雅正为宗。“附庸风雅”一词,可见雅正的影响力,竟可协同社会向上。而“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被摒弃在主流之外,从来未争得一席之地。
  当我读当代小说、诗歌时,全然没有如此亲切的感受,从中见不到作者的灵魂,或许作者认为自己是怀着极度真诚进行创作,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心不在焉。他们的心,用在了技巧、方法、主题、人物上,恰恰失去了自我,今天所追求的人物塑造、叙述方法,恰恰是传统文学观念中以为是末的。
  我们可以说,中外的文学经典虽然所重的形式不同,但对于人性的关怀则一。以彼代此、以彼代此,均是方枘圆凿,行不通的。更何况,中国的文学在一百年前完全背叛了雅正的传统,放弃了向上的力量,拾起了自己也弄不明白的西方模式。现在人们对诺奖的追捧,也就想得到西方对自身认同而已。诺奖的评委要理解中国,只能通过翻译,翻译能传达的文化信息,大概少得可怜。否则在考评中国作家时,就不会把奖评给小说这种文体了。
  先向前望望,再回过头来看看。我相信,当我们认真读过中国的经典之后,一定会选择保守,一定会选择向后看,孔子“述而不作”,道理大概在此——先圣的智慧,前人经验,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当努力读懂、并用文言写作时,我们的性情和人格会不知不觉中得以升华,找回丢失已久的自信,放下现代化的焦虑。
  顾炎武推崇杨雪臣“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在古人看来,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修养,而不是为了其他。在这个大前题之下,传统文学主流重情动于中,至于小说之流,始终不得入高明的法眼。至于以西方之标准为标准,以残酷恶俗取胜,则更不是一个文学家应做的事情了。
  精彩书摘二:
  花香缥缈书香袭
  当桂子飘香之时,鹏城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深圳读书月,依时拉开了序幕。读书是一种乐趣、一种积累、一种提升,含英咀华,自然回味无穷,读书月已经成为了深圳文化建设重要的标志。在深圳座年轻的城市中倡导阅读,既能提高市民人文修养,又能增强城市的底蕴,可谓是一举两得。
  2012年读书节已是13届,主题是“每天阅读一小时”,组委会对市民阅读时间提出了期望,可谓用心良苦。人总不能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需要给自己营造一个宁静的空间,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来看看书、发发呆,“蝉蜕于红尘之外”,应该是件惬意之事。
  当年,顾炎武因避祸辞别家乡,远走华阴。一路上只有两头驴,行囊中满满都是书。白天赶路时,亭林先生便在驴背上默诵经书;晚上到客店投宿后,他在昏黄的灯光下看书,检讨白天记忆是否有误,孜孜不倦。每路经名山古寺巨镇,亭林先生则寻访当地的老兵,询问关防地理情况,寻找断碑残垣的记载,与通行书本中的记载互证得失,校正被行本的不足。每当遇到朋友们有珍贵的藏书时,亭林先生便会亲手抄录,虽然是蝇头小字,却依然一丝不苟,每笔每划都清晰分明。正因为亭林先生有着如此坚毅的读书志道精神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责的精神,所以他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问无所不包、无所不精,开创出有清一代三百年的学术气象。
  亭林先生在《广师》文章写道:读书为已,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在他的心目中,读书求学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以致人格的圆满,性情的中和。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坚守并实现自己的人生学术宗旨与理想,本立道生,故此能做到不为外界的事情干扰。范仲淹在书院读书时,皇帝正好出巡而过,大家都跑去看,他却依然攻读不辍,并说“将来再见也不迟”。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一人,竟也不能动摇一介寒儒的读书心境,可见读书确能使人意志坚定,不屈不挠。如果读书为人,就不足取了,今天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去读他的书;明天某个名星作家出了畅销书,又去读他的书,只不过为了获取谈资而已,对自己的性命养成没有好处。
  “每天阅读一小时”,使得我们必需直面自己的内心,不能有更多的推托。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现代五光十色的社会中,我们目不暇给,只有严格的准则、读书的纯粹,才能抵御得了物欲的侵蚀,才能使我们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笔者揣度,组委会拈出主题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笔者想进一步谈谈自己的阅读经历,愿与大家交流。笔者生长于小山村,小时候看得多的是“公仔书”——即连环画。与当下的喜羊羊与日系漫画相比,连环画显得简陋许多,但它是以国画的形式呈现中国传统故事,潜移默化之功,是比今天的漫画大得多的。小孩子都以此为无价之宝,大家互相借着看,从中认识了孙悟空、关云长、姜子牙,并很喜欢用蜡纸蒙在上面,描绘图画,虽然不好看,心情却是很愉快满足的。年岁渐长,便不能满足于连环画的简略,拿出了原著,一章章地看,读不懂长篇的赞诗赞词不要紧,读不懂文言段落也不要紧,关键的是了解情节,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样的好处之一就是,读过书记得特别清楚,至今在《西游记》许多细节依然念念不忘。
  在中文系学习时,很喜欢读中国的经典,四书读完了,五经读了三经,还有其他的子史之书也读过不少。越读越感觉充实,而谦恭,低首前人。读书的量大、时间长,必定能改变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工作之后,自己觉得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放松了读书的要求,人就颓丧了,无所事事。在朋友的激励之下,重新读书,重新写文章,充实的感觉又重新回来。
  只要你选择了读书、选择了向上走,就不会担心没有时间。古人说,马上厕上枕上读书,虽是戏言,但也可见时间是挤得出来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或者,今天人们的心思更多放在了思的上面,思功名地位、饮食男女,容易陷溺其面而危殆。有志于学,学而时习之,从读书中学做人,恭行前哲先圣的格言,才能更好地安生立命,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每天阅读一小时,看似小事,但能坚持下来的人不是很多。如果能坚持一星期,便会感到有所提高;坚持一月,便感觉乐在其中。当阅读带来的喜悦代替生活的烦恼时,你便会不知不觉中放下了许多,又收获了许多,提升自己,感染他人。
  ……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