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面对工作困境,怎么能瞬间看出症结所在?如何拥有零秒制胜的惊人决断力?麦肯锡韩国分公司创始人、日本咨询大师倾力打造让思考语言化、可视化、技能化的终极武器。

活跃于麦肯锡14年的作者教你如何利用一张A4纸掌握逻辑性思考。作者*创的“A4纸做笔记”,遵循1分钟内写出全部想法,一张纸只写一个主题,每张纸4—6行,每行20—30个字这样的规则。只要每天坚持写10张,就会发现大脑中的思路变得十分清晰、明确;在工作中的行动会变得更加迅速;会议中,能够更自然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说明变得更流畅,也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内容简介】

临近deadline,还在迷迷糊糊兜圈子?工作不得要领,一番折腾后又回到原点?话在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口?满脑子朦胧的想法却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很多人都会面临这种工作困境,但至于怎么改变却总是找不到好办法。

这本书教你的就是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零秒思考。

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14年中,参与了企业的经营改革,深知员工的战斗力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能够彻底执行的能力。本书讲述的零秒思考就是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简单来说,就是运用A4纸整理思维碎片,集中1分钟时间进行“头脑体操”,从3个可行解决方案出发,高效收集目标信息。

相信这本书可以帮你告别盲目与拖延,让思考事半功倍,让工作难题迎刃而解!


【作者简介】

赤羽雄二,1978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专业,1983年留学斯坦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进入麦肯锡公司,领导了经营战略的立案和实施的援助、新组织的设计和导入、市场营销、新视野创立等众多项目。1990年从零创办了麦肯锡韩国分公司,促使许多韩国企业,尤其是LG集团走向了世界。2002年,以催生“世界性的风险投资”为使命,和他人共同创建了Breakthrough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


【目录】

前 言 

第 1 章 启发思考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1.3 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1.4 避免肤浅及徒劳无功的思考 

1.5 “沉思默想”及“滔滔不绝”都是误区 

第 2 章 零秒思考,你也可以做到 

2.1 多花时间并不意味着思考可以深入 

2.2 当机立断的能者及优秀的经营者 

2.3 终极目标:零秒思考 

2.4 零秒思考和信息收集 

2.5 通过做笔记掌握零秒思考 

2.6 做笔记的好处 

第 3 章 如何做笔记才能实现零秒思考 

3.1 写标题的方法 

3.2 写正文的方法 

3.3 想到的事,不论是什么,先写下来 

3.4 笔记写在 A4 纸的背面 

3.5 每天做 10 页笔记 

3.6 每页 1 分钟,一想到就立刻写下来 

3.7 不能用笔记本、日记本、word 的原因 

3.8 笔记控制在 1 分钟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写 

3.9 情绪要再三思考后再写入笔记 

3.10 不同状况、需求下的笔记题目范例 

第 4 章 充分利用笔记 

4.1 深入挖掘笔记更有效 

4.2 多角度地写一个标题 

4.3 笔记的拓展 

4.4 笔记和逻辑树的关系 

4.5 从笔记中归纳企划书 

4.6 让同事和家人也记笔记 

第 5 章 笔记的整理和活用方法 

5.1 分类放在透明文件夹中进行整理 

5.2 重新审视文件夹的分类 

5.3 做笔记之后 

后 记 

出版后记 


【前言】

很多人绞尽脑汁思考,而实际却是原地踏步、毫无进展。

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徒劳无功。只要有别的事情分心,大脑就不再好好运转,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想好好考虑一下,但是眼前总会浮现出别的事情,无法集中精力思考。如此反反复复,花了时间却总是无法深入,得不出结论,只是来回兜圈子。

在深入思考之前,如果能让思考更积极,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好的。踌躇之时,光是在遇到问题时就烦恼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根本无法前进一步,更不用说去深入思考了。即使觉得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甚至已经思考到疲惫不堪,却仍止步不前。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到“深入思考”。

当被别人说“你再好好想想”、“这想法太肤浅了”之类的话后,人们都会明白对方是在要求自己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虽然觉得只要深入思考了,就能做出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人们并不知道具体的方法。就算觉得“应该是这样吧”,但也没什么自信。

回想起来,在日本,人们从小学开始便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思考训练,或是高效率归纳思路的训练。除了写作文外,就再没有针对“深入思考”的教育。课堂发言也多以回答老师的提问为主,更不要提像美国那样“唇枪舌剑”地各抒己见了。况且,如何思考以及如何应对烦恼等更是完全没有涉及。

我认为,可以与他人正常交流、阅读书籍、上网的人都是聪明人。虽然其中也有一些人抗压能力较弱,但是人们都拥有自己的想法,只要环境足以令其安心,就可以畅抒己见。此外,人们还拥有足够的判断力。虽然各人的想法确实有深浅之分,但是这可以在交流中有所改善,而且这种能力在不同的年龄、学历、性别、经验等条件前并无差异。但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人对此并没有自信,白白浪费了这些可贵的能力。

这实在太过可惜。只要掌握调整内心、归纳深化思考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获得成长,令人刮目相看,在工作中也就可以独当一面了。同时,与人交流的烦恼也会随之减少,也会从不必要的烦恼中彻底解放出来。

我效力于麦肯锡公司的 14 年间,参与过企业的经营改革,从 2000 年起又加入了风险企业的共同创业及经营之中。所谓经营改革,即针对企业所面临的经营课题,从正面切入,改善收益、改革组织、创建新事业、推进人才培养等,与社长、事业部长、部长、课长等领导层进行合作,推进理念和行动上的改革。由于员工的战斗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成长为可以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彻底执行的人才。

同时,我还频繁地在企业企划案大赛及大学风险投资类课程中为学生答疑解惑,并与形形色色的人进行过交流。

在这种努力以及与许多人的接触中,便存在着深入思考、调整内心的有效方法。不论是小学生、大学生,还是已步入社会的人,也不论男女、学历高低,甚至是国籍,这个方法对任何人都行之有效。

这个方法就是将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一个一个写下来,仅此而已。但是,并不是写在记事本或电脑里,而是将每一个想法都用 1 张 A4 纸记录下来。并且不能花时间慢慢地写,这张 A4 纸要在 1 分钟以内快速写完。像这样每天写 10 张,放到文件夹里,并在当天就整理完毕。只要这样做,便可以使麦肯锡课程中并未详尽教授的、却是基本的“思考能力”得到锻炼。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还能够让我们逐渐接近“零秒思考”这一终极境界。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己的内心,压力、不安以及恐惧也会有所减轻,生活态度也会变得积极乐观。而且,这个做法也无需花费重金,在短短的 3 个星期内应该就可以感受到明显的效果。

具体做法将在之后的章节进行介绍。本书的第 1 章和第 2 章将向读者解释关于启发思考和“零秒思考”的内容。如果有读者迫不及待,希望能够立即实践,接近“零秒思考”的境界的话,也可以跳过前两章,从第 3 章开始阅读。

出版后记

话在嘴边却不能顺畅表达出来?想法千千万一提笔却不知该从何写起?开会抓不住重点,不知该如何回答和提问?头脑空空、迟迟无法动笔写企划案?你是不是也会遇到如此困境?

当被上司说“你再好好想想,这样不行”、“这个方案太单薄了”之类的话时,我们都明白对方要求自己更深入地去思考,但至于到底具体如何去做却总是犹犹豫豫、找不到好办法。

这本书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心中想法落实到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零秒思考。

作者在麦肯锡公司的 14 年中,参与了企业的经营改革,深知员工的战斗力会很大程度上左右一个公司的未来,所以非常重视一个人的深入思考、制定解决方案,并能够彻底执行的能力。本书讲述的“零秒思考”就是他从多年实践中总结而来的。

简单来说,这个方法便是将浮现在脑海中的想法一个一个写下来,仅此而已。但是,并不是写在记事本或电脑里,而是将每一个想法都用 1 张 A4 纸进行记录。

从内容上看,“零秒思考”看似简单、不足道之,实则极具实践性,易学、实操性很强。不同于市面上很多“思维训练”的书籍,总是理论大于实践,论述上头头是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作者在书中对“零秒思考”进行了详尽的阐释。从理念到具体步骤极尽翔实,让人看过之后就想立即实践。

在一般人看来,“深思熟虑”、“前思后想”才是思考的关键,仿佛思考时间的长短与思考的质量总是呈正相关。但读过这本书你就会发现,长久思考原来不一定稳赢,有效率的思考才是胜出关键。因为如作者所述,很多有价值的创意、想法,往往会在一遍一遍、反复思考的过程中被消磨殆尽。

此时,能做到“零秒思考”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先记下所思所想,才有可能衍生活用到工作生活当中。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大有裨益的方法,不仅能提高工作能力,还可以整理思绪,进而使你的人生不再冗杂、没有条理。

服务热线:133-6631-2326 188-1142-1266

服务信箱:reader@hinabook.com

后浪出版公司

2017年1月


【免费在线读】

第1章启发思考

1.1 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首先,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刻认识思考和语言的关系——“思考通过语言来体现”并且“情感也可以变成语言”。除此之外,还要试着将浮现在脑中的意象、感觉变成语言。

人们经常觉得脑子稀里糊涂的,种种只言片语浮现于脑海,闪现的语言往往还未组织出来便稍纵即逝。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尝试将上述这些情况变成语言,当某个想法刚一浮现就立刻将其用语言组织出来。虽说是将想法组织成语言,但仅靠脑子想,依旧只是一种朦胧不清、不够明确的状态,所以要写在纸上。即使是想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也没关系,还是要将其写下来。也就是说,要将人名、欲望、憎恨、懊悔这些都原原本本地写下来。即使自己对此事或此物感觉并不好,也要努力将其记录下来。不可思议的是,如此“畅所欲言”一番之后,人便会变得积极坦荡一些。

比如可以像下面这样写:

为什么上司不让我做那个项目?

是因为对我有什么不满吗?以前,我也举手表示过想做某个项目,可是也没有给我做。

如果交给我做,我能做好。

为什么就是不交给我做呢?

这次也是,为什么又不给我做呢?

在这个领域,我是不是不怎么被上司看好啊?

但是,昨天上司明明夸奖我了,这还挺少见的。难道是说上司对我的评价不错?不让我来做,是不是有其他理由呢?

难道说,上司是打算让我来做其他项目?

这样想也对,说不定是我想太多了。但是……我真是对这事耿耿于怀。

明天,我要去跟上司说说这事!

又或者可以这样写:

我为什么跟男朋友吵架了呢?

是因为我不喜欢他买给我的生日礼物吗?但是,我确实不是很喜欢啊。

谁会买那种东西啊。

之前送我的礼物也奇奇怪怪的。

但是,一个男生能记着我的生日还有我们次约会的日子已经非常努力了吧。

而且,他对我也很认真。

他还说他努力打了很多的工,才给我买的礼物。

也许是我说话有点过分了吧。

也许我该跟他道歉吧?

但是,这又不是我的错,我又不喜欢那个礼物。

但是,他忙着准备考试,又抽出时间打工攒钱给我买了礼物。

这也说明他很踏实,而且兼顾学习和打工是很辛苦的吧!但他的眼光还真是有点差劲啊。

但是,还是给他发个道歉的短信吧。

啊!回短信了!他一定是一直等着我的短信呢,幸亏给他发了。

也会有无论怎么写,心情都无法改变的时候吧。但是大多数时候,如果没有任何顾虑地写下来,到后心情总会变得好一些。因为不用顾虑说了这些话会被他人怎么看,把想说的都写出来了,所以整个人会很痛快。这跟失恋之后,大哭一场就可以继续向前走是一个道理。

虽然一开始会担心写这些话好不好,但其实很快就会适应。只要将写下来的纸收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就可以了。因为谁也看不到,所以就不用担心了。

虽然会犹豫要不要写这些,并且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只要硬写下来,意外地会发现自己可以做到。有一种说法叫做“编织语言”,其实就是这种感觉。这并不是说编故事,而是编织自己的心情。因为不用顾虑他人,所以就会越写越多。如果仅是写下脑中浮想出的片断,那么不善于写文章的人也可以做得非常好。也许有些人想写却害怕写得不够漂亮,但这种方法无需在意语句的前后顺序和表现手法,所以适用于任何人。只要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就什么都能写。特别是郁郁寡欢时,更是可以无止境地写下去。

任何人只要在醒着的时候,总是能感觉到些什么。人们会思考,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某些意象。但是,这些都是转瞬即逝的。这些意象在转换成语言之前,便在含混朦胧、内心郁结的状态下消失了。虽然会暂时忘记,但这种郁结于心的感觉其实并未消解,也不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消失殆尽。所以,人的心情便会越来越消沉。

“总觉得不高兴、不爽”,“说不上怎么了,就是觉得心里很乱”,“虽然很讨厌,但是怎么也没办法干脆忘在脑后”——这些心情任谁都会有吧,或者说,每天都会有几次这种感觉袭来。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当场抛之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但有时也会积压在心底,越积越重。

我的建议是,将这种心情转换成语言,毫无顾虑地写下来。这样做就可以将这种郁结于心的情绪发泄出来。写出来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看,所以也就完全不用有所顾虑。反正把它写下来,既不会成为现实,也不会发生什么坏事。

愤怒、不满、不安等,比起内心的郁闷,情感更明确,因此也更容易被人们所感知和理解,更容易转换成语言。只要毫不犹豫地拿起笔来,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畅所欲“书”,其问题只在于习惯不习惯这种方法。

也许很多人都主张“不想抱怨”、“不想说别人坏话”,能够这样想的确很了不起。但话虽如此,放任不管这些念头,它们也不会凭空消失。首先,没有人可以化解掉这种念头。如果无视这种情感,或者强行将其封闭在内心深处,则必然会再次冒出来;如果没有发泄在当事人身上,就会发泄在别人或别的事情上,终可能会以不好的结局收场。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毫无顾虑地在纸上倾吐心声更好(当然,不要给别人看到,一定要放在别人找不到的地方)。

此外,在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虽然会不断有灵感和创意出现,但是也会有消极的想法以及不安涌现,觉得“这样做应该不行吧”、“这个行不通”、“我做不到”。把这些也写下来就可以了,而且要毫无保留。不要想着遣词造句、语言优美,只要直白地表达出来就好。

如此一来,这些灵感和创意的全貌便会浮现在眼前。实际上自己所在意的地方和觉得不错的地方,也都会一一呈现。对那些因为顾虑重重而没有深入思考的问题,也会有所留意。因为这不是给上司看的企划书,所以完全不用顾虑其看起来怎么样,只要从自己介意的事情、注意到的事情开始写起就可以了。

1.2 以自如准确地使用语言为目标

一旦适应了用语言表达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渐渐地就不会为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而苦恼了。想表达的内容能够脱口而出,也就不会感到有压力了。而且不会因为斟酌词句而犯难,可以通过用笔进行思考和表达。这样一直坚持下去的话,就会更加顺畅流利地表达自我。

能够顺畅地表达,在工作和生活中才能更容易与对方沟通,更能让对方立刻心领神会。由于我们能够轻松地完成说和写,展现出自然的自我,对方便能够安心。如此一来,当对方安下心来,便更有助于其理解。

交流沟通,在双方以一颗平常心、能够互相体谅的时候进行为有效。表达意图时会更加容易,当然也就不容易起争执。

在对对方有疑问的时候,因为是在很好地解释了我方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的质疑,所以也很容易推进谈话。这样做会使交谈变得愉快,也会促成更进一步的解释和讨论。由于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疑问不容易跑题,所以双方在享受对话的同时,也能够心情愉悦地继续提问与解释。

如果能够采用这种交流方式,那么就可以淡然自若地面对各种会议,不会压抑自己的心情或是勉强自已,可以做到更自然、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也不会造成双方情绪上的碰撞或者争吵得面红耳赤,这时我们可以说:“关于您所提出的问题,为了能让双方公司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我们会对交付期和费用充分地确认来推进合作。”或者是:“虽然我们也知道在交付期和费用上有一些困难之处,但是针对此前补充提出的方案中的问题,如果能够允许我们延期至第 2 阶段,我们将不胜感激。”这样的表达既有礼貌又直截了当。

如果是更加棘手的情况,便可以这样说:“关于上周企划会议上的讨论,虽然因为出现了不同意见而有些难办,但是我们也得到了上司对这件事情特别之处的理解。今后,恳请务必做好事先确认工作。”或者可以说:“关于请您介绍工程师一事,由于此前再三与您联系却并未得到回音,所以我们拜托了其他公司。并且因为已经物色到了一位优秀的候选人,所以这次就不用劳烦您再介绍了。”上述这些都是礼貌并直接的说法。在尊重了对方立场的同时,既没有妥协,也不显卑微。

如果能对可能会惹对方不高兴或引起争执的事情与对方很好地进行沟通,那么会议便会得到建设性的进展,相互间也就不会产生芥蒂。因为没有重重顾虑或意见相左之处,所以双方都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这样一来会有助于解决更多的问题,不会因太过在意和顾虑而导致协商受阻,工作也会因此变得更加顺利。对于复杂的问题,也可以灵活地掌控。

大多数工作都是在一次次的交谈和邮件往来中开展的。如果能够做到准确表达、不过分顾虑的话,就更容易向前推进。但往往致使问题恶化的是,由于过度的顾虑而导致对策拖延,早期可以解决的问题和分歧都被搁置了。对于这些问题和分歧,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就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只要能够自如并准确地使用语言,那么所有的工作就都可以顺利进行了。

人们可能感觉在交流中既保持礼貌又不会显得过于顾虑的分寸感不好拿捏,可能也会因此感到奇怪。大多数人都有过失败的经验,想到什么事也不与人交流,只是埋头工作。为了不让别人说自己“没眼色”,难道人们不是在一直极力使自己“有眼色”吗?即使是朋友之间,如果怎么想就怎么说,也会引发大问题,或是觉得会引发大问题。所以,大家不都是把想说的话吞回肚子里去,或是不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让过去的事就那么过去了吗?确实,如果不考虑一下对方的感受,想什么就说什么,很容易引起争执。但是,在认为这种行为至少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前,这些脱口而出的话不都有些片面或有失偏颇吗?结果,就会更加犹豫到底要不要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口了。

只要有了这种想法,那么表达本身就会变得困难。如果表达不善,便会产生一种反正想也是白想的放弃心理,由此甚至连思考本身都彻底放弃了。

不动脑,人就不会成长。如果不经过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整理来解决问题的话,心情也不会变好。渐渐地就会失去干劲,工作也会变得无聊,也就很难做出成绩了。如果已经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必须立刻释放自我。

随着不断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的意象和感觉,渐渐就会对此有所适应并逐步成型。对于转化成语言的犹豫心理也会渐渐消失,写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在不知不觉中会变得可以轻松言谈书写,可以在不伤害对方情绪的情况下表达自我。

到此,终于接近“适应语言、使用语言”这一阶段了。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可以像吃饭看电视一样,自然自如地使用语言了。对于使用语言的抵抗心理和犹豫逐渐消失,就能更加随心所欲和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从太过拘束顾虑使得头脑及感知能力麻痹的状态中前进一大步。

1.3 捕捉语言的核心意思和偏差

不论是在思考的言语化还是交流过程中,都需要注意语言意思中的偏差。

每一个词句都有其核心意思。在某个地域、时代、交流圈子中,每个人对词句都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并且不会有太大的分歧,这个意思便是其核心意思。

比如说“朝”(上午)这个字,大体指正午之前的时间段。绝大多数日本人都会将其理解成截至中午之前吧?虽然在不同的业界也许会有人认为“朝”是指到下午 2 点之前,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

绝大多数人在“‘朝’究竟到何时为止”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太大分歧的。

但是,对于“朝”究竟是从几点开始则相当因人而异了。不少人在凌晨 3 点便爬起来开始早晨的工作。但是认为是从早晨 6 点左右开始的人和睡到 9 点半才起所以认为那会儿才是上午的人也是有的吧。

学校、工作、自行车等事物的表现形式,相比之下大多拥有共通的含义。这种词所指的实际事物虽有新旧之分,但是并不会造成很大的误解和分歧。只要略加说明即可明确表达,比如“那边那辆新的自行车”或者“虽然现在放在杂物间,但是那是我小学时骑的自行车”等。这些词语的意思都只有一个。

此外,诸如辛苦、悲伤、喜爱等情感的表现,虽然看似含糊,但是大多数人对其还是拥有比较类似的理解。虽然不像事物那样有较高的统一性,但是意思还是大体相似的。

另一方面,比如“全力以赴”、“责任感”、“一定去做”这种话,人与人所表达的意思也相差甚远。这是因为这些话是基于每一个人的标准、价值观、背景、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等得出的,所以人与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决定这些话的意思,并且在无意识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的。

比如对于“全力以赴”,有的人认为是指从 10 点到 18 点的努力,也有人认为是指每天 18 个小时以上的努力。有人认为肯定包括熬夜,但也有人认为不可能包括熬夜什么的。认为全力以赴不可能包括熬夜的人中,有的人是因为不知道努力成那样的意义是什么,也有人是因为如果熬夜第二天的效率就上不去,所以再全力以赴也不会熬夜。

对于“责任感”也是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是“不论什么事都必须执行,即使事关自己的名誉和性命也在所不惜”;而有的人则认为是“因为必须要做,所以想办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就可以了”。更过分的是,有时候有些人完全没有考虑过这个词的意思。

如上所述,所有的语言都包括那个地域、时代、交流圈子的大多数人通常所理解的核心意思,以及个人或小团体中的偏差。此外,根据词与词的不同,其偏差的幅度也有大小之分。

就连同一个词都存在核心意思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白并非白,而是灰,更有甚者可能是指黑。

综上所述,人们需要经常思考,才能深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语言的正确意思,以及是因什么意图说出了这样的言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此外,对于每一个词句的意思范围有多宽、跟平常所使用的意思有什么样的偏差、不同人之间的解读偏差有多大等问题都要经常思考,深入理解,这不论对于工作还是生活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不仅仅是有帮助而已,有时还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因为有这种意思上的偏差,所以对我们来说语言敏感、用词精准的人所说的话会非常易懂。这是因为这种人的话定义明确,很容易被理解,其所做的每一个说明都会让人自然而然地听进去。

语言不存在偏差,想说的话都能让对方准确地理解,听者也就不会烦恼讲话的人在说什么,话里的意图又是什么了。这样自然也就不会产生误解,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也会更加顺畅。

如果身边有说话很明白的人,那么请一定留意这些人的语言感觉、用词方式等。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人说话毫不矫情造作,而且很容易听进去,语言的选择又非常准确,不会产生歧义。并且,这些人的话并不仅仅将自己的意图解释清楚,听者也不会觉得话的内容别扭。即使是在解释一个新的概念,听者也会觉得“原来如此,是这样啊”。这些人的每一个用词造句的意思都很准确,也符合听者的理解方式,即使有出入,也能为听者进行解释。其话语中没有牵强的部分,更不会内容跳跃,上下不衔接。

这种人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好,看问题抓重点也是一把好手,所以很多工作做得也很优秀。自己不乱,一起工作的人也就不会乱,一切都会井然有序地进行。

如果说话直率不拐弯抹角,也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而说话恰当适度,也就不容易打击别人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地,就会获得尊敬和信赖,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

人如果在说话的时候总是概念明确,想说的话就能不费劲地说出来,也不会感到有压力,可以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说话的人没有压力,就能自然地与人交流,相应地,听者便能放松,也就更容易听进去。这正是领导能力的源泉。

说一个人聪明、工作能力强,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这个人的语言感觉敏锐,良好的沟通能力展现了其闪光之处。

那么,语言感觉迟钝的人该怎么办呢?语言感觉迟钝的人往往不只是语言使用不准确,令听者难以明白其意图,其想法本身也是模糊不清的。说出口的话辞不达意,一着急还会不断说出让人不知所云的话来。有些人如果没人阻止,甚至会连续说上几十分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