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一句,表达了通晓人生,不为世务所累,寻找自己快乐的情境!而清代艺术大家吴昌硕有一方流传日本的白文图章“且饮墨汁一升”,刻的是宋代人的句子,与李白的诗句有同工之妙。所以拈出“且饮”两个字,作为本书的名字。

文质相生,宁谧之境。
                                   ——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饶宗颐

朱天曙君的书法和篆刻都很擅长,气息特别好。书法中,我喜欢他带有隶意的行书,流美而有古意,比纯粹的隶书写得好;篆刻中白文有汉人的风格,平正而生动,很有特点。这些说很容易,做到很难,而年轻人更难。
                                 ——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冯其庸

天曙书画,有孟浩然所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境。
                                            ——著名作家 贾平凹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作者二十年来零散地发在各种报刊上的,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这些文章,大体分成三组,有的是作者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是课堂上的讲稿,有的是师友新著的读后感想,还有作者个人学习书画篆刻的心得和海外见闻。书里所讨论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记录了作者各阶段的学习心得,是作者对艺术认识历程的记录。
【作者简介】
朱天曙,男,江苏兴化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聘任教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国家图书馆问津讲坛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南京艺术学院文学(书法篆刻)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等项目评审专家、通讯评审专家,《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常委。主要研究方向:书画篆刻艺术创作与研究、古典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书画篆刻史论研究。其《中国书法史》被列入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文化外译项目一部艺术类著作,翻译成英文版在美国出版发行。编校整理的《周亮工全集》十八册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编辑出版奖(2009),并得到饶宗颐、傅璇琮、来新夏、陈智超、薛永年等著名学者的肯定和鼓励。论文获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一等奖(2011)、全国第五届、第七届书学研讨会学术论文奖(2000,2006)等。2010年获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 “中墨文化交流贡献专家”称号,2011年获美国佐治亚大学“中国书法贡献奖”荣誉。
【目录】
自 序

辑 书印杂俎
王羲之何以尊为“书圣”?
怀素《自叙帖》的真面目
东坡论书:妙在笔画之外
元代以来的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
扬州八怪的师碑破帖风气
陈垣先生的书学思想及其遗墨
  ——在纪念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黄牧甫:求印于“金”
  ——在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系印论课上的讲稿
“印从书出”及其在当代的实践
  ——在中国美术馆当代篆刻研讨会上的演讲
“通会之际”——在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画研修班上的谈话
近现代书家藻鉴

第二辑 书里书外
禅思与艺事——读《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
元明书法的时代再现与阐释——《中国书法史元明卷》札记
手札的意义——读《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平生板桥深情——《郑板桥丛考》的学术价值
生于何年?卒于何年?——读《艺苑疑年丛谈》
包世臣与清代碑学的反思——评《包世臣书学批评》
白石老人的艺术灵光——《齐白石论艺》前言
沈尹默与现代帖学的振兴——《沈尹默论艺》前言
《万物》:模件与创造
越南汉籍中的书法文献
二十世纪印章研究的集大成史料图谱——评《中国历代印风》
中国印论研究的分类总录—— 读《中国印论类编》
读《寸耕堂陶印辑》
《祝竹篆刻选》编后记

第三辑 学艺自述
书法:循典稽古发己意
“印内”为体 “印外”为用
金石笔法入画图
“文献”与“德性”之间
早樱时节访东京
【前言】
自  序

这本集子,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我二十年来零散地发在各种报刊上的,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
这些文章,大体分成三组,有的是专题讨论会上的发言,有的是课堂上的讲稿,有的是师友新著的读后感想,还有我个人学习书画篆刻的心得和海外见闻。文言文写的和考证类的文章都不收录。
书里所讨论的内容,从不同角度记录我各阶段的学习心得,每篇注明原文发表或写作时间。有些看法今天看来,并不成熟和完善,但这次仍保持原样,不再修改,也算记录我对艺术认识的历程,留下小小的印记。
唐代李白《梁园吟》中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这句话,我很喜欢。通晓人生,不为世务所累,寻找自己的快乐,是多么有趣的事啊!清代艺术大家吴昌硕有一方流传日本的白文图章“且饮墨瀋一升”,刻的是宋代人的句子,与李白有同工之妙。我拈出“且饮”两个字,作为这本小书的名字。
愿读者诸君,且饮,且读。

二〇一六年十月,北京小汤山,七叶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