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和储能专业殿堂级力作,电力系统优秀专家团队合力打造!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6个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储能技术、工程建设前期评估、储能电站的设计、风电场储能电站的运行管理和工程实例。分别阐述储能技术背景与现状、储能技术的分类电池管理系统、风资源评估、储能电站的建设必要性评估、储能电站的一次系统设计、储能电站的电气二次系统与设备、储能电站的土建设计、储能电站的消防设计、安全设施设计中的防治措施、风电储能电站并网验收条件、风电储能电站并网验收资料、风电储能电站的运行和日常工作管理。
【作者简介】
王芝茗: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2005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优秀专家”称号;2007年被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被国家电网公司授予“专业管理专家”称号;2010年被辽宁省委省政府授予“辽宁省领军人才”称号。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一项。
【目录】
序前言
第1 章 概述
1.1 储能技术的发展
1.2 建设储能电站的必要性
1.3 相关基本知识
1.4 国内外储能电站发展现状
1.5 各国主要储能激励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与参考
1.6 储能电站的作用
1.7 大规模电池储能电站的需求
参考文献
第2 章 风电场储能电站工程建设前期评估
2.1 风资源测量与评估
2.2 储能电站容量配置评估
参考文献
第3 章 风电场储能电站的设计
3.1 储能电站一次系统设计
3.2 储能电站二次系统设计
3.3 储能电站土建设计
3.4 储能电站消防设计
3.5 安全设施设计中的防治措施
3.6 其他设计
参考文献
第4 章 风电场储能电站建设
4.1 风电场储能电站建设前期工作
4.2 风电场储能电站安装
4.3 风电场储能电站调试
参考文献
第5 章 风电场储能电站运行管理
5.1 风电储能电站并网验收条件
5.2 风电储能电站并网验收内容
5.3 风电储能电站的运行
5.4 风电场储能电站的日常工作管理
参考文献
第6 章 应用案例
6.1 国外典型储能电站工程
6.2 国内储能电站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前言】
近年来,风力发电在中国发展得非常迅猛。截至2015 年底,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9 亿kW。但由于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不连续、不稳定的非稳态特性,大规模并网后对电网调峰、调频及电能质量均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占电网电力比例的提高,弃风限电现象也频频出现。2015 年,全国风电平均利用小时数1728h,同比下降172h;全年弃风电量339 亿kWh,同比增加213 亿kWh;平均弃风率15%,同比增加7%。引入可普及的大容量储能装置与风电结合弥补风电的波动给电网带来的各类影响是一种自然的联想。通过储能系统与风电的协调,可有效减小风电对系统的冲击和影响,保障电源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合理安排备用容量,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经济性,提高电力系统接纳风电的能力。 2015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大峰会上,提出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中国倡议,其实质为“特高压 智能电网 清洁能源”,即利用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采用智能电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对清洁能源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大规模储能技术研发应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 年)》,要求加强电源与电网统筹规划,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光问题。《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应积极发展先进储能技术以促进分布式电源快速发展,这都将给储能带来发展机会。截至2015 年底,中国储能累计装机量达0.319 亿kW,增速位居全球第二,但全面系统地介绍大规模风电与储能方面的书籍却并不多。为了总结对大规模风电与储能方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基于国家“863”课题“储能系统提高间歇式电源接入能力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和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大规模风电协调控制系统”研究成果,由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北电力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和龙源集团等单位联合编写了一套大规模风电与储能丛书,包括《大规模风电储能联合系统运行与控制》《大规模风电场储能电站建设与运行》《大规模风电调度技术》3 个分册。本书是《大规模风电场储能电站建设与运行》分册。
全书共分为6 章,分别是概述、风电场储能电站工程建设前期评估、风电场储能电站的设计、风电场储能电站建设、风电场储能电站运行管理和应用案例。第1 章编写人员为王芝茗、王德琦、罗卫华、李建林、李延峰、胡伟、刘宗浩、陈亮、陈田、修晓青、梁才浩、靳文涛、王义红。第2 章编写人员为陈亮、姜广诚、邹毅、王晓丽、胡景忠、塔伊尔江?巴合依、刘麾、修晓青、李旻。第3 章编写人员为陈亮、李延峰、刘宗浩、马会萌、田志强、罗友明、王发军、王义、张萍、罗子清、伍凌云、刘成江、孙文成、兰强、汪燕。第4 章编写人员为陈亮、李延峰、姜广诚、刘宗浩、邹精、郑晓雨、刘力华、张晓天、袁森。第5 章编写人员为罗卫华、李延峰、陈亮、田志强、葛延峰、张艳军、伍凌云、刘成江、孙文成、兰强、汪燕、李刚、王伟、赵彩宏。第6 章编写人员为罗卫华、李延峰、陈亮、田志强、刘宗浩、郑澍、杨鹏、张亚迪、陈向宜、王铎、马会萌、宋丽、丛培贤。王芝茗对本书的总体构架、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和知识结构进行了统筹,并参与了第1 章的编写工作,审阅了全书的内容,针对书中的公式、数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认真细致地校核工作。罗卫华参与了本书的总体设计,协助王芝茗校核了书中的公式、数据和实验方法,并参与了本书第1 章、第5 章和第6 章的编写工作。王德琦审阅了全书的内容,对本书的结构安排和主要论点进行了完善。李建林和陈亮针对书中的公式、数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核工作。李延峰和陈亮提供了工程设计和建设的原始资料,并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很多时间与精力。本书的部分内容反映了作者的实际示范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经验,收编了课题的研究成果,供读者学习参考。另外要感谢国家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的支持,感谢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的刘金波、常乃超、董存、吕鹏飞和叶俭等同志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同时,在书中列出了相应的参考文献,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限于作者的水平和实践经验,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