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编辑推荐】
★ 国际儿童教育权威专家的苦心研究成果 ★ 实例分析 方法提炼=儿童创造力人养成记
★ 在每个儿童天天都会做的事情中——绘画,引导孩子激发创造力的科学良方。

【内容简介】
《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人*富有创造力的阶段就是孩童时期,如今,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从小就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兴趣班,殊不知孩子的发展其实就是从*基础的活动开始的。绘画便是开启儿童创造力的*途径。本书是国际儿童教育权威专家的苦心研究成果, 该书收集了4-8岁儿童的大量绘画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案例研究,逐一分析了这些作品的表层信息下面隐藏着的对于理解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丰富而生动的信息。为如何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提供了极具洞见力的教育建议。让父母或教育工作者能够找到理解、解放和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办法,让你的孩子能真正快乐的赢在起跑线上。
【作者简介】
《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是国家儿童创造力的权威专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教育学教授苏珊·赖特所著,授苏珊·赖特长期致力于儿童创造力的研究,在不断的实验和调研中,总结出了一套独有的儿童创造力培养的实用方法,写成了这本集其精华研究成果的作品。
【媒体评论】

如何理解和促进人的创造性,是创新型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套译丛分别从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认知、创造性环境和创造性成果四个维度解读了人的创造性,内容丰富,对于理解和促进人的创造性有很大的帮助。

——刘正奎(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

创新或创造已经成了互联网时代的时髦名词,但对人的创造性的研究,却是一项持续了大半个世纪的严肃事业。这套译丛严谨而不失趣味,讲究科学而不失通俗,是读者了解创造性研究及其成果的很好选择。

——牛卫华(纽约佩斯大学心理学教授)

人是*具有创造性的物种,这是自然进化的奇迹。我们越能发展自身的创造性,就越能见证和拓展这个奇迹。这套译丛对人的创造性奇迹予以了科学合理的解释,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角度深入探讨了促进个人创造性和组织创造性的方法和路径。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目录】

1.创造力:意义建构及其再现(001)

艺术及学习(002)

创造力(003)

绘画中的构图(005)

意义建构(009)

符号和文本(013)

意义的层次(014)

视觉叙事:用“超凡脱俗”之方式即兴创作(018)

小结(023)

思考(025)

扩展阅读(025)

2.揭示孩子的心声:对话者的角色(027)

理解“关于……”思维(033)

中介和多种声音(038)

原型性符号(043)

将体验或日常话题变为叙事(047)

小结(053)

思考(054)

扩展阅读(055)

3.边画边讲中的内在文本(056)

命名、标注、话泡泡和嗖嗖线(060)

空间关系及意义(067)

相似性和邻近性(070)

相似性、邻近性和围绕性(071)

纵轴和横轴(073)

小结(077)

思考(078)

扩展阅读(079)

4.绘画与呈现(080)

行为模式(082)

用手势描述事件(089)

手势符号(090)

用手指(094)

抬高画纸(097)

图像模式(102)

连接或区分物体的点线(103)

用重复的话语和拟声词进行强调(105)

象征模式(108)

旗帜、奖牌、制服和等级(108)

交通灯,斑马线,数字和箭头(110)

小结(111)

思考(112)

扩展阅读(113)

5.互文性:借用他人,显示自我(114)

孩子视觉叙事中的电影特征和戏剧特征(117)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119)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122)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122)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123)

奥运会和警察局(124)

一幅作品中的多个场景(131)

小结(141)

思考(142)

扩展阅读(142)

6.从古老的形式到新的领域(143)

二元论与思考(146)

寓言(152)

形式与性别(160)

形式:电影和戏剧的类比(163)

风格化(169)

小结(172)

思考(173)

扩展阅读(173)

7.教学的启示(174)

小结(187)

思考(188)

扩展阅读(188)

参考文献(189)

作者索引(198)

主题索引(200)


【前言】

总 序

创造力是一种非常奇特的现象。天地之间,唯有人是具有目的性和创造力的存在者。充斥着偶然性和无目的性的自然演化,居然诞生出了人这个物种。随着文明的进程,现在的人类已经能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去改变或引导自然演化的进程和方向。不具有创造性目的的自然演化,究竟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能无中生有地诞生出人及人的创造力?《旧约·创世记》中的启示是:人是由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凭借自己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人及其创造力只可能源于上帝这个至高的创造者,人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上帝的精神形象才可能具有创造力。启示的宗教强调按照神圣教义而生活,并不看重如何激发人的潜能去创造专属于人的世界。希伯来文明及后来血脉相连的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的创造性贡献,但人类的创造力本身却不可能成为它们关注的焦点。

与之相对照,启示宗教缺位的古希腊文明,在艺术、科学和哲学上表现出更大的创造力。荷马时代的诸神在人类理性对天地万物的自由探索中,隐退在城邦鼎盛的古典时期。希腊人对秩序、法则、美、善和智慧的追求和成就,随着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成为人类现代文明重要的古典源泉。希腊人意识到并惊讶于天才人物的巨大的创造力,但创造力本身却不属于理性探究的范畴。在希腊人看来,创造力是缪斯女神的恩赐,隐晦、神秘而难以捉摸。现代以来,创造力研究的基本前提是祛魅创造性的神秘性,但为何古希腊文化具有如此之高的创造力仍有许多未解之谜。古典文明昌盛的“轴心时代”,东方的古代印度和中国文明也有极高的创造力,孕育出了迥异于古希腊-罗马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范式的文化和精神。但这些具有高度创造力的古典文明,却都没有对人类创造力本身给予足够的关注。事实上,人类在创造力上的自我意识,直到现代文明深入推进的20世纪才全面苏醒。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德(J.P.Guilford)以创造力为主题,发表了出任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讲。这篇演讲给出的疑惑是,为什么创造力如此重要但对这方面的研究却如此之少?吉尔福德当然知道,早在1869年,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Galton)就出版了《遗传的天才》,这是人类历史上次运用经验科学的方法,把创造才能作为一种可观察和测定的人类特征来进行研究;英国哲学家怀特海(A.N.Whitehead)于20世纪早期出版了一系列著作,从哲学的视野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对于创造力的理解;美国企业家奥斯本(A.F.Osborn)于20世纪40年代倡导“头脑风暴”,次把创造力促进作为交流目标引入企业组织。虽然这些事例在创造力研究和促进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直至吉尔福德发表演讲的时候,创造性人格、创造性认知、创造性环境、创造性教育等核心问题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套丛书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响应吉尔福德号召的成果。其中,著名心理学家韦斯伯格(R.W.Weisberg)的《如何理解创造力——艺术、科学和发明中的创新》,系统讲解了如何正确理解人类创造力,并通过对若干重要案例的剖析解读了创造性人格的构成和创造性认知风格的特征。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阿马比尔(T.M.Amabile)的《情境中的创造力》是该领域的名著,深入研究了环境对于个人和组织创造力的影响,并给出了提升组织创造性的方法。纽约州立大学国际创造力研究中心负责人普奇奥(G.J.Puccio)的《创造性领导力》是一本致力于提升领导者创造力的优秀著作,具有扎实的理论支撑、丰富的案例追踪和实用的方法路径。这套译丛中有三本是与教育相关的,从不同的视野和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教育促进创造力的发展。《绘画:开启儿童创造力》基于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揭示出儿童的创造力如何通过绘画作品予以激发、表现和发展。《课堂中的创造力》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致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著作,以课堂和教学为核心,展现了不同学科在教与学的创造力促进上的内涵和意义,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提升高等教育创造力》是国际创造力研究领域为数不多的聚焦高等教育的著作,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本译丛的后一本入选著作《创造力:当东方遇上西方》,从文化差异性的视角分析了人们在创造性观念和行动上的区别,在今天全球一体化促进人类创造力的共识下,特别是在今天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很有启发意义。

由于创造力研究涉及很多领域,许多专业术语没有固定译法,译本中难免有少许瑕疵或疏漏,请广大读者谅解。

“创造力研究译丛”编委会2015年12月


【免费在线读】

1创造力: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通过阅读本章,你应该能够:

1.描述绘画在提高儿童创造力和意义建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2.理解儿童在意义建构和再现中的“构图—叙事—呈现”模式。

3.思考儿童绘画的内容是如何与形式紧密相连的。

想象力在儿童时期快速发展并达到高峰,然而,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也会逐渐减退。正如伊根(Egan,1999)所主张的,在现代社会中,想象力正是保持我们思维的变通性和创造性所不可或缺的。值得注意的是,艺术“有助于发挥想象力”(Gadsden,2008,p47)。加兹登(Gadsden)是这样阐释艺术的:

艺术可以使每个人与别人互换,体验别人的处境和文化,(从而)处于另一个空间,穿越时间、空间、历史时代和生活环境,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p35)

艺术教育和儿童教育通常强调的重要原则,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近期关于多模态和新读写能力(multimodality and new literacies)的研究中。这些研究发起了“什么是文本和什么构成了读与写”的讨论,扩展了我们关于创造力的观念(Hull & Nelson,2005,p224)。几十年来,儿童教育工作者、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已经意识到,艺术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模态,比如讲话、图像、声音、动作和姿势等,来创造意义的多模态形式。这种经验对于人类思维和学习的连贯性和变通性是为基本的。艺术为年轻人提供了实境意义建构的经验(authentic meaningmaking experiences),把他们的思想、内心和身体都动用起来。

本书将重点论述,儿童的创造力是如何通过以绘画为媒介的意义建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正如许多儿童绘画作品所表明的那样,绘画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行为,涉及符号的产生和解释等一系列的创造形式。与学习的所有领域一样,想要在绘画上得心应手,一般说来都要求接触、参与和练习。但如果要成为某种艺术媒介的大师,则要求要有高级别的创造力和天分,才能获得突破性的成就,比如毕加索。毕加索是一个在幼年就显示出超常的艺术能力的杰出人物(Gardner,1993a),并且终其一生,他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长。

在某种意义上,通过艺术加以再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全新的和具有创造性的。尽管绘画有“一套规则”,但儿童在作画时从不会机械地运用这些规则。总的来说,每一件绘画作品都不尽相同,都要求适应身处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创作是创造力的重要形式和基本形式的原因。

已有多部著作论述过创造力这一课题。本书将不再对此作详细描述,而将重点说明,创造力是如何在儿童的艺术创作(绘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然而,一些基本问题此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书将通过一些例证对这些基本问题加以说明,并特别关注绘画中的意义建构及其再现。

让我们以创造力的简明定义开始。创造力是一个产生一些新奇观念和制作一件合适的、高质量的产品的过程(Sternberg &Lubar,1995)。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造性潜力,但是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种潜力,却是大不相同的。另外,正如加德纳(Gardner,1983,1993a,b)指出的,人们一般只是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具有创造性或聪明过人,而在其他领域并非如此。比如,我们可能擅长绘画,而不擅长音乐;擅长科学,而不擅长数学。

这是因为,创造力是一种认知特质或心理特质(mental trait),也是一种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rait)。这些人格特质包括(Wright,2003a):重视创造力、独创性和独立性,敢于冒险,能够对问题重新定义,具有活力、好奇心和艺术才能,喜欢复杂事物,思维开阔,渴望有独处的时间,感觉敏锐,思维专注,幽默诙谐,具有反推理能力及孩子气。这些人格特质与一些思维方式有关,这些思维方式包括:视觉化、想象、试验、类比/隐喻思维、逻辑思维、预测、分析、综合和评估。此外,内在动机和献身精神也是重要的人格特质,它们对于创造力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人们一度认为,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天分来自天启,这些人一无所需也无人能够超越。这种刻板成见认为,天才是天生的,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不需要后天的磨炼或他人的支持的。然而,事实上,在这些人的发展过程中,他人的作用至关重要(Perkins,1981)。创造性行为产生于个人与其某一个领域的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与评价其作品好坏的他人(或机构)之间的关系(Csikszentmihalyi,1988)。

因此,老师、家长和社区影响着孩子的参与和发展,也能促进(或阻碍)他们的创造力,的确,是激发还是限制孩子的创造力,取决于那些塑造孩子的生活环境的重要人物的态度:他们是否重视创造,是否宽容地对待孩子的想法和作品,即使这些想法和作品挑战了他们自己的观点,或违背了传统观念和行为。

创造力与个人的沟通、表达、想象和所有权密切相关。它包括问题的设置和解决,产生于对有意义的问题作出清晰的研究和构建有意义的解释。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反映了年轻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作画者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互动。约翰·杜威(John Dewey,1934/1988)认为,艺术及艺术的创造和鉴赏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经验的多个切入点。事实上,孩子早期具有表现力的绘画通常是作品与认知对话的结果(Thompson,1995;Thompson & Bales,1991)。

孩子的想象力能把一张白纸变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在绘画的创造性过程中,儿童是细心的设计者。他们会事先决定画什么、画在纸的什么位置上。他们会频频检查他们的半成品,并作补充或修改。戈洛姆(Golomb,2004,p191)强调,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修改的过程,是“追踪效果、计划过程、检查结果、评价优劣”的过程。

创造力的方式多种多样,表1-1对一些重要过程作了说明,并用例子解释这些过程如何用于绘画这一媒介。我不太愿意介绍一系列技术术语,因为它们看上去只是一个清单,往往还列举不完,却不能解释什么。然而,我的列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探讨,即通过标识绘画中创造力的显著特征,确保讨论的正确性。如果读者想更为全面地了解其中某些观点,可以参考我的一些早期著作,特别是《艺术、儿童和学习》(The Arts,Young Children and Learning,Wright,2003a)。

借助绘画,这一艺术创作方式启发孩子的即兴创作。在此过程中,当孩子把绘画内容呈现到纸上时,他们提高了布局和构图意识。创造性过程在开放性的构图中发挥出来。


【书摘与插画】

返回顶部